导读:本文包含了农药微乳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相图,表面活性剂,农药,氢氧化物,除虫菊,层状。
农药微乳液论文文献综述
魏方林[1](2013)在《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及其微乳液形成与稳定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别以叁唑磷、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为代表性农药,研究油溶性的液态原药、低熔点及高熔点固态原药配制成一种稀释后能形成微乳液的新型固体剂型——微乳粒剂(MEG)的可行性。以叁唑磷MEG为对象,研究微乳粒剂兑水稀释后微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机制。通过测试溶解度、溶解速度及吸油率,筛选出苯甲酸钠、乳糖、甘露醇、硫酸镁、水溶性淀粉5个载体,采用混料均匀设计U11(105)优化得到混合载体C12,吸油率为56.2g/100g;比表面积及孔隙参数测试表明,影响载体吸油率的主要因子为BET表面积、总孔面积、BJH解吸附累积孔表面积、BJH解吸附累积孔容积、总孔容积。按U10(1O8)配制30%叁唑磷微乳剂(ME)(不含有机溶剂)来筛选可用于配制MEG的表面活性剂(SAA)。根据Xi的标准回归系数(SRC)筛选得到602#+EL40+JM6140(SAA-6EJ),以甘露醇或硫酸镁与柠檬酸复配后作为载体可以配制得到10%叁唑磷MEG (10%SAA-6EJ),D5o最小为40.64nm;15%叁唑磷MEG(8%SAA-6EJ)的D5o为75.49nm。根据Xi及XiXj的SRC筛选得到500#+602#(SAA-56),用乳糖或甘露醇或水溶性淀粉作为载体或分别与柠檬酸复配后作为载体,均可配制得到10%叁唑磷MEG;15%叁唑磷MEG(8%SAA-56)的D5o为54.2nm。根据XiXj的SRC筛选得至(?)FS7PG+602#(SAA-F6)、HASS7+602#(SAA-H6),以硫酸镁或C12为载体可配制得到10%叁唑磷MEG(10%SAA-F6),以乳糖、甘露醇、水溶性淀粉、硫酸镁或C12作为载体可配制得到10%叁唑磷MEG (10%SAA-H6),15%叁唑磷MEG (10%SAA-H6)的D5o为63.69nm。试验发现,对于同一个乳状液,D5o的变化与透明度或透射率的变化呈负相关;不同乳状液间对比时,离心稳定性更高的乳状液其D5o不一定更小;纳米乳液在RCF100g下离心5min亦可保持稳定,且纳米乳液与微乳液之间的临界相对离心力会随乳化体系的改变而改变。采用熔融共混法,按U6(63)配制10%氯氰菊酯MEG (10%SAA),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对FS7PG、500“、EL60间比例进行优化后所配制10%氯氰菊酯MEG的Dso为51.45nm。根据SRC筛选得到FS7PG+EL60,比例法试验表明,两者在1/9-10/0配比范围内均能配制出10%氯氰菊酯MEG,其中以9/1时Dso最小,为59.91nn。采用10%氯氰菊酯MEG的配方,可以成功配制叁氟氯氰菊酯10%MEG、氟氯菊酯10%及5%MEG、顺式氯氰菊酯10%MEG。按L9(34)配制2%阿维菌素ME,以透明温度区域为因变量,对TSP16、JM6180、 HASS7间比例进行优化后配制2%阿维菌素MEG (10%SAA),载体为苯甲酸钠、硫酸镁、乳糖的混合物,D5o为79.54nm。以苯甲酸钠为载体,按U11(114)配制2%阿维菌素MEG(10%SAA),以D5o为因变量,用PLSR对602#、NP10P、AEC903、NP10间比例进行优化后所配制2%阿维菌素MEG的Dso为12.13m;根据SRC对SAA筛选得到602#+NP10P+NP10、602#+NP10、NP10P+NP10,根据优化后的配比配制所得2%阿维菌素MEG(10%SAA)的Dso分别为44.31nm、14.22nm、14.04nm。采用2%阿维菌素MEG的配方可成功配制2%伊维菌素MEG、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G。微乳粒剂的配制采用旋转括壁式挤压造粒或沸腾造粒。各个微乳粒剂的理化性能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提出了微乳粒剂产品登记所需的质量指标,并建立了乳化时间测试方法——机械搅拌法。对粘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15%叁唑磷MEG的生物活性要优于10%叁唑磷MEG、15%叁唑磷ME、15%叁唑磷EC,后3个药剂之间无显着差异。10%氯氰菊酯MEG的生物活性与10%氯氰菊酯ME、10%氯氰菊酯EC之间无显着差异,但要显着优于10%氯氰菊酯EG。阿维菌素配制成微乳粒剂、微乳粉剂后,在生物活性上与微乳剂无显着差异,但要显着好于乳油。毒力回归方程斜率对比表明剂型的变化不会影响靶标生物对农药的敏感性程度。以叁唑磷MEG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或静态光散射技术研究水硬度、自来水、水温、载体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初步分析微乳粒剂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以SAA-56或SAA-6EJ为乳化剂时,水硬度≤1368mg/L时不影响微乳液的形成,水硬度的升高可促使前者的粒径缓慢减小,水硬度≤684mg/L时可促使后者形成粒径更小的微乳液;以SAA-H6为乳化剂时,水硬度的升高可促进微乳液的形成,并可促使形成粒径显着减小的微乳液。以SAA-6EJ、SAA-H6或SAA-56为乳化剂时,自来水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分别为促使形成粒径更小的微乳液、促进微乳液的形成、阻止微乳液的形成。温度过高可能会阻止微乳液的形成,以SAA-H6、SAA-56为乳化剂时,分别在≥40℃、≥50℃时无法形成微乳液。以SAA-6EJ为乳化剂时,乳糖、甘露醇、水溶性淀粉、苯甲酸钠、硫酸镁的溶解过程均会阻止微乳液的形成;柠檬酸的溶解过程则可以促进微乳液的形成,并且柠檬酸用量的升高可促使形成粒径更小的微乳液。以SAA-56或SAA-H6为乳化剂时,甘露醇、乳糖、水溶性淀粉、硫酸镁的溶解过程不影响微乳液的形成,但苯甲酸钠的溶解过程会阻止微乳液的形成。采用近红外多重光散射技术研究乳液稳定机理。各个叁唑磷MEG稀释后形成的微乳液,在70min内,液滴的迁移速率均为0,但D5o或保持不变,或增大,或减小,载体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以碳水化合物或无机盐为载体的微乳粒剂的乳状液,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的D5o会逐渐增大,而后者的Dso会逐渐减小。与制剂中未含柠檬酸时相比,若柠檬酸的加入使乳状液的初始粒径增大,则会升高D5o的增大速率;若使初始粒径减小,则会降低Dso增大或减小的速率。另外,Zeta电位对微乳粒剂乳状液D5o的变化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常温下呈液态或熔点较低的农药原药可以配制成微乳粒剂,且无需使用有机溶剂;高熔点农药原药通过添加合适的有机溶剂也可以配制成微乳粒剂。RCF100g下离心5min后体系是否保持稳定可作为判别是否有可能是微乳液的依据,但不能认为此条件下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乳状液就是微乳液。SRC在农药制剂配方筛选中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筛选依据。Ca2+、Mg2+及自来水中的离子会影响乳滴形成前及界面重新平衡后的界面张力,最终影响微乳液的形成及粒径大小。SAA烷基及乙氧基链长上的差异会导致微乳粒剂能形成微乳液的温度范围不一样。载体溶解时的吸热及放热过程会阻止或促进微乳液的形成。静电斥力不是微乳粒剂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微乳粒剂的生物活性不低于微乳剂。微乳粒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剂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8)
郑小珊,李莉[2](2012)在《高分子农药乳化剂在氯氰菊酯微乳液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液的制备,分别以95%的氯氰菊酯粉末、27%氯氰菊酯苯油作为原料,以高分子农药乳化剂在氯氰菊酯中的应用,筛选出稳定的、高效配方。利用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微乳液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微乳液能稳定存在,并且不失效。(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09期)
王惠娟,王荣刚,李鹏[3](2011)在《二元表面活性剂O/W微乳液作为农药药物载体的应用概析》一文中研究指出O/W(水包油型)微乳液是农药微乳液的叁种类型中的其中一种,作为农药药物载体,能够很好的制造出环保性强的绿色农药,减少农药对于环境的损害和人类自身健康状况的危害。本文主要研究二元表面活性剂O/W微乳液作为农药药物载体的应用,分析二元表面活性剂O/W微乳液的形成及其性质;农药微乳液及其性能;农药微乳液中的水溶助长剂;目前农药微乳液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1年24期)
朱福送,杨秀全,白亮,樊文俊,张军[4](2011)在《醇醚糖苷在农药微乳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醇醚糖苷(AEG)是一种新型绿色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制剂中尚少有应用。研制含醇醚糖苷的啶虫脒微乳液,并将其与常规的乳油制剂做润湿力、动态接触角和药液沉积量对比试验,考察醇醚糖苷在农药制剂中应用的实际效果及可行性。[结果]通过溶剂、表面活性剂复配的筛选及拟叁元相图的绘制,确定了以醇醚糖苷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复配作乳化剂,制备了3%和5%啶虫脒微乳液。与常规的乳油制剂相比,用醇醚糖苷制备的微乳液表面活性剂用量低,润湿性和药液沉积量优于同类乳油产品。[结论]醇醚糖苷性能优越,可作为农药乳化剂和增效剂使用。(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1年06期)
司靖宇,温家钧,戴权,王玉,操玉节[5](2010)在《廉价、天然表面活性剂混合羧酸盐制备农药微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价格低廉的天然油脂及其下脚料为原料,制备价廉、界面活性高的烷基羧酸盐表面活性剂。通过相图分析法对阴离子、非离子以及复配的表面活性剂进行一系列筛选,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研制农药表面活性剂/水构成的水包油(O/W)型水基化农药微乳剂,开发出廉价、环保的农药微乳液剂型的配方,作出saa/高效氯氰菊酯/正丁醇/水体系的拟叁元相图,对配方进行离心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经时稳定性、pH值等性能研究,该微乳剂满足农药指标各项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0年02期)
李嘉诚[6](2010)在《二元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微观结构、性质及在农药药物传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乳液是由油(O)、水(W)、表面活性剂(S)和助表面活性剂(CS)组成的有序多元体系,具有较大的界面面积、超低界面张力和热力学稳定等性质。微乳液作为药物载体已广泛应用于农药学等领域。农药微乳剂(micro-emulsion)以水作为分散介质,不用或仅用少量有机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将油溶性原药以超微细状态(粒径0.01-0.1μm)均匀分散于水中,形成热力学稳定的透明均相体系。由于传统农药剂型乳油中含有大量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有机溶剂,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以水部分或全部替代乳油中有机溶剂的微乳剂便成了国内外农药新剂型研究的热点。关于农药微乳剂的形成及稳定,目前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配方的筛选,尤其是对微乳液形成的关键组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仍采用随机或经验法,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烷基苯磺酸盐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分别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润湿及乳化性能。本论文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烷基酚聚氧乙烯类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及TX-100与烷基苯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A及SDBS在水溶液中形成的混合胶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用正规溶液理论计算它们形成混合胶束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深入研究了复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和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相行为及热力学性质,制备了以联苯菊酯、氟硅唑为模型药物的高效载药微乳液。首先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A、SDBS分别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协同效应。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复配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根据正规溶液理论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研究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所有混合体系在胶团和溶液表面的相互作用参数β值(分别为-5.23、-4.88、-2.54、-1.30)均为负值,表明所有复配体系都产生了协同效应。混合胶束热力学研究表明,复配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G emx均为负值,|βM|随温度升高变得更大,表明在混合胶束中存在有利的相互作用。在4种混合体系中,两种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同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复配时,SDBA+NP-10的协同增效作用比SDBS+NP-10强,即|βaMve(SDBA+NP-10)|>|βaMve(SDBS+ NP-10)|;而对于同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A与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碳原子数越多,|β|越大,即|βaMve(SDBA+NP-10)|>|βaMve(SDBA+TX-100)。说明极性头基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及疏水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协同效应的主要原因。电解质NaCl可使复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降低,且随NaCl浓度增加,溶液的cmc和γcmc都逐步降低。在复配体系中加入正丁醇比加入碳链较短的乙醇更能明显提高混合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通过采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了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形成混合胶团的微环境参数。结果表明:SDBA+NP-10复配体系达到cmc时,微黏度变大,形成混合胶团。微极性参数AN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增多而变大,表明有更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插入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中,有利于形成胶束。同时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得4种单一表面活性剂SDBA、SDBS、NP-10、TX-100的胶团聚集数分别为38.0、34.9、55.3、40.4。不同比例复配体系(SDBA/NP-10、SDBA/TX-100、SDBS/NP-10、SDBS/TX-100)的聚集数都比相应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大,但比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小。在阴/非表面活性剂相同比例组成下,4个复配体系聚集数的大小关系是:NSDBA/NP-10> NSDBS/NP-10>NSDBA/TX-100> NSDBS/TX-100。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得复配体系胶束的微观极性(I1/I3)与ESR法一致。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总的结果表明,按一定比例复配后表面活性增强,在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能力和形成胶团能力上均显示协同效应。该结果为表面活性剂的高效复配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二元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形成胶团及微乳液过程中协同效应,本文用介观动力学方法(DPD)模拟了SDBA、NP-10、SDBA+NP-10胶团及微乳液动力学的形成过程,包括胶束结构、水在胶束中的密度分数和界面张力等。发现复配表面活性剂SDBA+NP-10形成胶团的过程中,界面层中SDBA不是均匀地排布,而是其头基聚集成小的团簇,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填充空穴,两者紧密镶嵌,产生协同作用。为获得二元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油相和界面上的组成及微乳液液滴尺寸等微观结构方面的信息,采用稀释法测定了助表面活性剂醇(正丁醇及正戊醇)对SDBA+NP-10/ /正构烷(正己烷或正庚烷)/水(盐水)微乳液体系的界面组成、热力学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及正戊醇)在油水界面的分布( n ai)和在油相(正己烷及正庚烷)中的分布( na o)的值都是随着油链长的增长而增大,即较高碳链长的正庚烷有利于醇分布在界面。所有体系? G<0,正丁醇和正戊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是自发的,但转移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在正庚烷中比在癸烷中更易于自发进行。该微乳液微观结构为随着水含量增加(ω=10-50),Re和Rw均增加,而Rw增加幅度更大,液滴的界面层的有效厚度(dI)呈下降趋势,W/O微乳液体系逐渐转向O/W型微乳体系。为实现微乳液在农药药物高效传递中的应用,本文以上述二元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微乳液的关键组分,研究了联苯菊酯、氟硅唑为模型药物的载药微乳液体系的形成(相行为、微观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及应用。结果表明:在SDBA+NP-10/正丁醇/联苯菊酯+环己酮/水载药微乳液体系中,NP-10+SDBA复合表面活性剂较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O/W微乳区域面积大,温度对该微乳液的相行为影响很小。助表面活性剂醇从分散相进入微乳液界面层的标准自由能变化?Gs<0,随着醇碳链的增长,微乳液形成过程?Gs的绝对值增大,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及微乳区面积增大。微乳液形成过程标准焓变-?Hs=0,为无热效应过程,表明标准自由能的变化?Gs是由醇分子的混乱度熵变?SS决定的。通过偏光、电导率、粘度、折射率等分析手段,确定了该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在w(H2O)<32%时,为W/O型,在32%<w(H2O)<42%时,形成液晶结构,在42%<w(H2O)<63%时,为双连续型,在w(H2O)>63%时,为O/W型微乳液。由于水溶助长剂可增加有机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为研制有效成分较高的w(氟硅唑)= 8%微乳剂(ME),考察了5种水溶助长剂对SDBA+NP-10/正丁醇/氟硅唑+环己酮/水载药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甲酸钠浓度为0.5mol?L-1时,水杨酸钠浓度为0.3mol?L-1时,对药物有增溶作用,并随着水溶助长剂浓度的增大,增溶作用更大。尿素对氟硅唑微乳液体系相行为基本没有影响。间苯二酚、葡萄糖、氯化钠均明显减小了氟硅唑微乳剂单相微乳液区的面积。当w(水杨酸钠)=5%时,配制8%氟硅唑微乳剂热贮稳定性好。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2.5%联苯菊酯微乳剂及8%氟硅唑微乳剂均为与环境友好及防效优良的农药药物新制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赵丰,夏红英,唐录[7](2009)在《功夫菊酯农药微乳液的配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以水为介质的微乳液农药的市场发展前景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但配方的设计开发仍有许多提高之处,如:研究人员缺乏相关的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概念、理论;配方的设计和筛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等。如何在满足综合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农药微乳液配方的最佳组合则是广大农药研发人员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7)
倪鹏[8](2008)在《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农药微乳液复合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纳米杂化物/农药微乳液复合体系的制备及性能,其总体目标是探索开发一类新型的农药剂型。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年产值近200亿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长期存在剂型结构不合理,制剂质量差等问题。目前,我国的农药制剂仍以传统的乳油、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等为主,约占到制剂总量的80%。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药效期求的提高,逐渐认识到这些传统剂型存在生物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发新型农药剂型已成为农药行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农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纳米杂化物控释剂型和微乳液剂型是近年来开发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剂型。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是具有层状结构无机纳米材料,层片带结构正电荷,层间存在可交换的阴离子,农药分子可插入LDHs的层间(俗称通道)形成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具有良好的农药控释作用。但目前,国际上对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控释剂型的研究还属初期阶段,没有成型产品面市,因为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分散性、悬浮性和粘附性有待于改善。微乳剂是一种新兴的农药剂型,因其具有稳定性高、粘附力强、液滴微细而药效高等优点受到人们青睐。但微乳剂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药物选择性大,对一些药物的载药量太低;无控释效果,药效期短。鉴于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控释剂型和微乳液剂型各自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本研究拟将两个剂型相结合,保留各自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开发一个新剂型,即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农药微乳液复合体系。为实现以上目标,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LDHs及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的制备及表征;(2)农药微乳液的制备及性能;(3)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农药微乳液复合体系的制备及作为农药制剂的性能评价。期望这些工作为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奠定基础和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Mg-Al、Ni-Fe和Mg-Al-Fe型LDHs;Ni-Fe和Mg-Al-Fe型LDHs经高温煅烧可获得结构完整的尖晶石铁氧体相。2.利用VSM技术对Ni-Fe和Mg-Al-Fe型LDHs及其煅烧产物进行了磁性研究。结果表明,Ni-Fe和Mg-Al-Fe型LDHs本身及其煅烧产物在常温下均呈现顺磁性,其煅烧产物均呈现超顺磁性;同类LDH中其煅烧产物的磁性大小与Fe~(3+)含量成正比而与LDH的晶体结构无关,Ni-Fe LDHs及其煅烧产物的磁性强于Mg-Al-Fe LDHs及其煅烧产物,。3.发现了两个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SFME)体系:呋喃甲醛/DMF/水和呋喃甲醛/乙醇/水体系。和传统微乳液一样,SFME也具有W/O、BC和O/W叁个类型。温度和电解质对呋喃甲醛/DMF/水和呋喃甲醛/乙醇/水体系的相形为基本无影响。4.呋喃甲醛/DMF/水和呋喃甲醛/乙醇/水两个SFME体系均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常温储藏24个月、50℃热贮1周、-10℃冷冻-室温融化叁个冻融循环和100g离心力下离心15分钟均未破坏其稳定性。5.采用二次组装法制备了阿维菌素-LDHs纳米杂化物,具有明显的农药缓释效果,证明是有潜力的农药控释新剂型。6.制备了阿维菌素SFME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证明SFME可用于农药微乳制剂。7.制备了阿维菌素-LDHs纳米杂化物/阿维菌素微乳液复合体系,载药量较微乳剂明显提高,稳定性符合农药制剂要求,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农药制剂。主要创新点:1.发现了两个SFME体系:呋喃甲醛/DMF/水和呋喃甲醛/乙醇/水体系。和传统微乳液一样,SFME也具有W/O、BC和O/W叁个类型。2.采用二次组装法制备了阿维菌素-LDHs纳米杂化物,具有明显的农药缓释效果,证明是有潜力的农药控释新剂型。3.制备了阿维菌素-LDHs纳米杂化物/阿维菌素微乳液复合体系,载药量较微乳剂明显提高,稳定性符合农药制剂要求,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农药制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26)
李丽芳,王开运,宋东升,孙绪兵,王凤芝[9](2008)在《农药微乳液中阴/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阴/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丙烯醚/毒死蜱溶液/水体系相行为、电导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较两单纯表面活性剂乳化效果增加;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6∶4时,体系可被水无限稀释,结构出现W/O型、液晶相、双连续型到O/W型结构的变化;随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含量的增加,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γcmc较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丙烯醚体系的γcmc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08年02期)
雷秋芬,李学丰,张高勇,董金凤[10](2007)在《新型农药丙酯草醚对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绘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脂肪酸甲酯/正己醇/水体系的拟二元相图,考察了农药丙酯草醚对体系的相行为的影响,发现丙酯草醚对体系相行为影响不大。体系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后,可以形成对温度不敏感的单相透明微乳液。在TX-10与LAS复配体系中,丙酯草醚的加入使形成单相透明微乳液所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起始温度升高,透明温度的范围变窄。(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7年01期)
农药微乳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研究了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液的制备,分别以95%的氯氰菊酯粉末、27%氯氰菊酯苯油作为原料,以高分子农药乳化剂在氯氰菊酯中的应用,筛选出稳定的、高效配方。利用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微乳液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微乳液能稳定存在,并且不失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药微乳液论文参考文献
[1].魏方林.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及其微乳液形成与稳定机理[D].浙江大学.2013
[2].郑小珊,李莉.高分子农药乳化剂在氯氰菊酯微乳液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
[3].王惠娟,王荣刚,李鹏.二元表面活性剂O/W微乳液作为农药药物载体的应用概析[J].科技资讯.2011
[4].朱福送,杨秀全,白亮,樊文俊,张军.醇醚糖苷在农药微乳液中的应用[J].农药.2011
[5].司靖宇,温家钧,戴权,王玉,操玉节.廉价、天然表面活性剂混合羧酸盐制备农药微乳液[J].安徽化工.2010
[6].李嘉诚.二元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微观结构、性质及在农药药物传递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
[7].赵丰,夏红英,唐录.功夫菊酯农药微乳液的配方设计[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8].倪鹏.农药-LDHs纳米杂化物/农药微乳液复合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
[9].李丽芳,王开运,宋东升,孙绪兵,王凤芝.农药微乳液中阴/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J].农药.2008
[10].雷秋芬,李学丰,张高勇,董金凤.新型农药丙酯草醚对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影响[J].应用化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