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延时论文-刘梦严

单向延时论文-刘梦严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向延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向延时,网络不对称,环形链路,时钟同步

单向延时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严[1](2018)在《网络单向延时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单向延时是各类网络性能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参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准确测量数据包的单向延时可以反映出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排队拥塞的情况,是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衡量标准。针对传统测量单向延时的方法在非对称网络环境下误差较大的情况,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两种计算网络单向延时的算法,并实现了单向延时测量系统。详细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叁个方面进行阐述:1.如果探测包在往返链路中固有的传播时间基本相等,往返链路延时不对称主要是由排队延时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 一种基于消除排队延时的网络单向时延测量算法(Eliminate queuing delay algorithm,EQD)。该算法通过消除排队延时的策略有效提高了计算时钟偏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端到端单向延时的测量精度。为了准确计算排队延时,本文提出了基于频率拟合的方法计算排队延时(Real-time calculation of queuing delay algorithm,RTCQD),RTCQD算法相比于已有的方法在计算精度上平均提高了50%以上。2.如果探测包在往返链路中经过不同的路由表,网络不对称是由传播延时造成的。一般的基于双向消息通信的单向延时测量方案存在很大误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基于环形链路的网络单向延时测量算法(Circle Path delay algorithm,CPD),引入第叁个辅助通信主机节点,搭建叁角形消息通信模型。通过测量叁个主机之间消息通信的往返链路时延,建立由单向延时构成的方程组。为了提高计算精度,本文提出使用探测包的传播延时和排队延时进一步缩小单向延时的取值范围,最后使用最小平方误差这一限制条件计算网络单向延时。3.实现网络单向延时测量系统,将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在web端进行展示,该系统提供实时测量和历史查询功能。分别在两条不同的实际链路环境下对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GPS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本文提出的算法能有效消除网络不对称和网络拥塞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测量单向延时的方法在测量精度上提高了30%。本文以实现精确测量网络不对称环境下的单向延时为目的,设计并实现了两种单向延时测量算法。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不对称环境中准确计算出网络单向延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0)

吴志刚,刘梦严[2](2017)在《基于时钟同步的单向延时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测量单向延时的方法在非对称网络环境下误差较大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互联网端到端单向时延测量方法(eliminate queuing delay algorithm,EQD).首先通过基于频率补偿的方法求解排队延时,然后采用消除排队延时的策略提高计算时钟偏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端到端单向延时的测量精度.在两条不同的链路环境下验证EQD算法,并与GPS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消除网络不对称和网络拥塞的影响,极限误差小于往返链路真实单向延时差值的20%,相对于传统的基于时钟偏差测量单向延时的方法在测量精度上提高了30%.(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S1期)

张清振[3](2015)在《基于单向延时抖动预测的力反馈遥操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于网络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已和人类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在远距离探测、远程医疗、互联网加工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结合人的智能,实现带有各种信息反馈的机器人遥操作技术是满足人类在各种极端作业环境下工作的关键。但是网络本身存在的随机延时一直是影响遥操作性能的核心问题,若处理不好会降低遥操作系统性能,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在假定从端机器人系统为事件驱动的条件下,来自主端的指令包在从端机器人系统的执行时间对主、从端的同步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本文将从单向延时抖动预测的角度探索机器人遥操作系统力反馈控制问题。在单向网络延时抖动预测框架中加入力反馈技术可以实现在主、从端系统状态同步基础上的力反馈控制,提高遥操作系统的可操作性。针对基于单向延时抖动预测的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的控制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单向延时测试程序对单向延时抖动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分析,提出了多元线性回归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两种预测算法,实现了对系统单向延时抖动的预测。然后对机械臂末端刚性碰撞下的反馈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即非接触阶段和冲击震荡阶段,在非接触阶段采用固定参数的非接触阻抗控制使机械臂得到期望的虚拟力,冲击震荡阶段采用消抖控制来抑制末端回弹位移,减小碰撞震荡持续时间。最后以力反馈操纵杆为主端控制器,在Visual C++6.0环境下用OpenGL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利用两种预测算法进行单向延时抖动预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遥操作系统的平稳的力反馈控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黄才[4](2010)在《单向光子晶体延时波导与硅基宽频增透膜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子晶体器件利用带隙约束导光机制,具有传统器件所没有的特性,并且器件尺寸很小,是未来集成光路元件的理想选择。因此,它们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基于磁光光子晶体的新型光器件——单向性光子晶体延时波导以及硅基宽频增透膜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设计了磁光介质的有限差分时域法(FDTD)的仿真平台以及单向的弯曲波导,利用平面波展开法(PWE)以及FDTD对提出的单向性波导进行了仿真,并对提出的弯曲的单向性波导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为单向性光子晶体延时波导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分析硅基周期性叁角形表面增透膜的反射率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更加准确的时域仿真结果,发现该结构在非常广的频谱范围内都具有很小的反射率,该结构对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吸收非常具有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绪论中,主要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光子晶体的基本概念,相关的结构模型,以及为了对光子晶体进行研究与计算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频域的数值方法,包括本文中求解带图的PWE。然后介绍了二维光子晶体的特性以及研究方法,因为二维光子晶体将是本文中主要研究的对象。最后对磁光光子晶体中的点缺陷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在磁光光子晶体形成单向边缘模的机制,这些都是基于磁光光子晶体设计单向性波导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第二章中,本章开始讲述了使用有限差分时域方法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原理,包括使用YEE网格离散化旋度方程,以及最佳匹配层PML边界条件的设置原理。然后介绍MIT开发的一个开源软件MEEP的C++源代码,如其中的头文件,相关类的功能。最后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相应的C++源代码,使其可以完成对磁光介质的仿真。在第叁章中,基于最近提出的单向性波导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策略来实现延时波导。将一系列完美电导体(PEC)板周期性地引入到单向性直波导中构成单向的弯曲波导,这些PEC板导致单向模的传输时延得到增长,同时引起额外的展宽可以在这些频率范围内忽略不计。对于固定的中心频率与带宽的光脉冲分别为0.56(2πc/a)与0.02(2πc/a),通过周期性地插入表面光滑PEC板使得两个观察点之间观察到的时延从40.125(a/c)增加至100.95(a/c)。同时这种单向弯曲波导对于其组成部分非磁光光子晶体波导中的线缺陷并不是很敏感。这些优点可以使得该结构在制造时容许一定的误差。同时由于PEC板式沿着波导传播的垂直方向传输的,所以这种类型的波导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PEC板45度斜插入单向直波导的延时增强效应以及当PEC板垂直于波导传输方向引入时的延时增强效应与及其中的慢光模。在第四章中具体地分析了第叁章中提出的单向弯曲波导中脉冲展宽的问题。通过向该单向波导中周期性地引入PEC板,该弯曲的波导拥有超小的畸变以及增强的延时效应,同时工作的带宽也比较宽(相对中心频率的带宽约为1.8%)。为了研究该波导中的色散,波导的长度设置的比较长。同时使用FDTD算法仿真了光脉冲在单向的弯曲波导中的传输情况。与一个常规的W1光子晶体波导结构相比,在相同的信号带宽以及传输长度下,单向的弯曲波导的半高宽的展宽约为被研究的W1波导的0.4%,同时单向的弯曲波导的群速度小于W1波导的群速度。这表明单向的弯曲波导无论在时延还是在群速度色散都是很具有优势。同时可以调节单向的弯曲波导中的PEC的长度,可以改变光脉冲传输过程中的时延。第五章对基于硅构造的叁角形太阳能电池的表面增透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理论模型的建立、相应的时域仿真方法以及将实验结果与我们的时域FDTD仿真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当该叁角形的高宽比为21.63时,在波长范围320nm—1100nm内时域FDTD算法仿真出的反射率均小于5%,展现了良好的增透性能。同时将仿真的结果同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FDTD算法仿真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0-01-01)

单向延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测量单向延时的方法在非对称网络环境下误差较大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互联网端到端单向时延测量方法(eliminate queuing delay algorithm,EQD).首先通过基于频率补偿的方法求解排队延时,然后采用消除排队延时的策略提高计算时钟偏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端到端单向延时的测量精度.在两条不同的链路环境下验证EQD算法,并与GPS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消除网络不对称和网络拥塞的影响,极限误差小于往返链路真实单向延时差值的20%,相对于传统的基于时钟偏差测量单向延时的方法在测量精度上提高了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向延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梦严.网络单向延时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8

[2].吴志刚,刘梦严.基于时钟同步的单向延时测量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张清振.基于单向延时抖动预测的力反馈遥操作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5

[4].黄才.单向光子晶体延时波导与硅基宽频增透膜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标签:;  ;  ;  ;  

单向延时论文-刘梦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