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促褐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氧化酶,酪氨酸,拉德,乙醇,多酚,幼虫。
酶促褐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明,张红城[1](2019)在《葫芦蜂幼虫营养成分及酶促褐变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葫芦蜂幼虫的营养成分,探究其作为食品的潜力价值。以及抑制酶促褐变,提高其商品价值。方法:各营养素的测定均依照国标。酶促褐变抑制步骤如下,以新鲜幼虫为原料,低温匀浆浸提制得粗酶液。然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抗坏血酸对ppo的抑制效果及抑制类型。结果:幼虫干重中各营养素含量为蛋白质(51.3 g/100 g)、脂肪(23.0 g/100 g)、维生素B1(0.221μg/100 g)、维生素B2(2.29μg/100 g)、维生素B6(0.39 mg/100g)、维生素B12(1.2μg/100g)、铁(101 mg/kg)、锌(71.7mg/kg)和硒(0.147mg/kg),以及18种氨基酸和21种脂肪酸。特别指出,铁含量是常见蔬菜的36~200倍,肉类的26~63倍,动物肝脏的4~13倍。锌的含量甚至比常见营养强化食品(如乳制品、谷类制品)还要高。当抗坏血酸与幼虫的比例为0.1 g/100 g时,褐变完全被抑制。IC50值为0.6726 mmol/L,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结论:葫芦蜂幼虫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以通过抗坏血酸抑制褐变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王丽,王万兴,索海翠,胡新喜,秦玉芝[2](2019)在《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及与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块茎具有易褐变的特性,严重影响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以及加工产业的发展。通过对50个马铃薯品种(系)块茎横切后不同时间的褐变程度(B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总酚含量的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酶促褐变特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程度与PPO和POD活性显着正相关,而与总酚含量不相关。50个马铃薯品种(系)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第Ⅰ类只包含‘滇薯6号’1个品种,属于极易褐变类型;第Ⅱ类包括‘乐薯1号’等19个品种(系),属于易褐变类型;第Ⅲ类包括‘冀张20号’等15个品种(系),属于中度褐变品种;第Ⅳ类包括‘大西洋’等15个品种(系),属于不易褐变类型。其中,‘兴佳2号’、‘冀张8号’有望作为马铃薯抗酶促褐变育种材料;而‘滇薯6号’可作为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机理研究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洲[3](2019)在《气调包装延迟了低温贮藏的荔枝果实酶促褐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04.065),来自巴基斯坦费萨尔巴德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气调包装(MAP)对在(5±1)℃下低温贮藏的荔枝果皮酶促褐变和果实品质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AP下的果实表现出腐烂程度、褐变指数和鲜重损失减少。MAP贮藏显着抑制了果实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延迟了超氧阴离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9年07期)
冯向阳,谢君,王宏勋,易阳,侯温甫[4](2019)在《真空包装通过调节酶活性抑制鲜切莲藕酶促褐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莲藕因失去外层组织保护而易发生褐变,而酶促褐变是主要原因。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的褐变有较好的延缓作用,其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的编码基因是参与果蔬褐变的主要基因。但目前关于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片相关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甚少。分析在4℃下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和PPO、POD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包装对延缓鲜切莲藕褐变有较好效果,且在贮藏期内真空包装鲜切莲藕PPO、POD活性变化与其褐变度大体一致。与此同时,基因NnPPOC和NnPOD4的表达量变化对PPO、POD活性的影响与最终蓬藕的褐变度变化一致,且真空包装对基因NnPPOA、NnPOD1/2/3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说明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的NnPPOA/C和NnPOD1/2/3/4基因表达量有降低作用,进而起到延缓褐变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彭博[5](2019)在《双孢蘑菇转录组测序及酶促褐变相关基因筛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孢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采后极易褐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从分子水平研究双孢蘑菇酶促褐变的机理,本研究以双孢蘑菇为试验材料,将4℃贮藏组和短波紫外线照射组在叁个贮藏时间的双孢蘑菇菌盖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测序数据评估、参考序列比对分析、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表达分析、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并采用与RT-PCR结合的方法,筛选出与酶促褐变相关的基因,为今后双孢蘑菇抗褐变改良储备基因资源,为后期改进双孢蘑菇品质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Trizol法提取六个双孢蘑菇菌盖样品的总RNA,能够高效的提取双孢蘑菇RNA,并采用叁种检测方法检测总RNA,结果表明RNA纯度高、完整性好,符合质量要求,可以进行后续测序。总RNA检测合格后,进行RNA-seq文库的构建,并库检合格。构建得到的文库经过Illumina HiSeq~(TM)测序平台对其进行测序,得到后的测序数据通过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参考序列比对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RNA-Seq相关性检查等检测过程,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较高,基因表达水平较高,样本选择可靠且合理,可对其进行后续分析。(2)4℃贮藏期间双孢蘑菇褐变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对此条件下的双孢蘑菇菌盖转录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76 329 392个raw reads,168 607 212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按照︱log2(两组样品表达量比值)︱>1且q值<0.005的原则,Pile_C7与Pile_C1组共筛选出727个差异表达基因,Pile_C14与Pile_C1组共筛选出1 524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Pile_C7与Pile_C1组中,胞质、氧化还原过程和水解酶活性分别是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最多的条目;Pile_C14与Pile_C1组中,膜、氧化还原过程和氧化还原活性分别是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最多的条目。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Pile_C7与Pile_C1组中459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注释到83条KEGG代谢通路中;Pile_C14与Pile_C1组中876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注释到97条KEGG代谢通路中,其中有10条为显着富集通路(P<0.05)。从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得到5个多酚氧化酶相关基因,PPO3、PPO1、PPO5、LAC1和LAC4。其中PPO1、PPO3、PPO5可能参与酶促褐变,不同基因具体生物学功能还需进一步验证。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与转录组测序结果有一致性。将UV-C处理后的叁个4℃贮藏期间双孢蘑菇菌盖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92935 604个raw reads,185 169 454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按照︱log2(两组样品表达量比值)︱>1且q值<0.005的原则,Pile_U1与Pile_C1组共筛选出42个差异表达基因,Pile_U7与Pile_C7组共筛选出51个差异表达基因,Pile_U14与Pile_C14组共筛选出37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Pile_U1与Pile_C1组中,富集到生物调节过程的基因数目较多;Pile_U7与Pile_C7组中,富集到单一生物代谢过程条目和水解酶活性条目中差异基因较多;Pile_U14与Pile_C14组对比差异基因较少,富集到转录因子活性条目中的差异基因最多,无显着富集项。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Pile_U1与Pile_C1组中42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注释到8条KEGG代谢通路中;Pile_U7与Pile_C7组中51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注释到31条KEGG代谢通路中;Pile_U14与Pile_C14组中37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注释到13条KEGG代谢通路中。从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得到2个酶促褐变相关基因,PPO3和PAL1。将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5条代谢通路,分别为苯丙氨酸代谢、核黄素代谢、酪氨酸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双孢蘑菇在叁个不同贮藏时期UV-C处理组双孢菇菌盖PPO3和PAL1的表达量均低于CK组,且CK组PAL1基因在叁个贮藏期间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差异基因与褐变的调控关系,及为双孢蘑菇品种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雅,邹红梅,刘聪美,贾丹[6](2019)在《乙醇冷藏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鲜切马铃薯为原料,研究了乙醇处理对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褐变指数(BI)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酶促褐变底物L-酪氨酸和L-多巴的紫外和红外光谱图的变化来研究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分别用4%、5%、6%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后的鲜切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PPO活性、POD活性、BI值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对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优;通过酶促褐变底物的紫外及红外光谱图可知,乙醇溶液处理对马铃薯酶促褐变的底物的结构没有产生影响,由此可知,乙醇溶液是通过抑制PPO、POD等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酶促褐变。(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4期)
邹红梅[7](2019)在《微波、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马铃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马铃薯加工产业中。然而,鲜切马铃薯在切分去皮等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酶促褐变现象,导致其外观颜色变黑,影响其产品的品质。鲜切马铃薯的酶促褐变现象成为限制鲜切果蔬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马铃薯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的此类问题,本试验以鲜切马铃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乙醇溶液和微波处理对其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此外,应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设计优化了微波结合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工艺条件,并通过测定酶促褐变底物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处理前后多酚氧化酶的圆二色谱来初步研究了乙醇和微波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乙醇、微波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本文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不同功率的微波处理来抑制马铃薯的酶促褐变,通过测定酶促褐变指数(BI)、多酚氧化酶活性(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含量(MDA)来评价两种处理方法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浸泡鲜切马铃薯15 min(乙醇处理组)后能显着抑制其酶促褐变的程度,经过9 d的贮藏,对照组的BI值由46.90增加至67.37,而鲜切马铃薯经过乙醇处理组的处理后的BI值由起始值46.81上升为54.08;贮藏期结束后,PPO活性和POD活性也显着降低,对照组PPO活性和POD活性分别为18.25 U和2.9 U,乙醇处理组的PPO活性和POD活性分别14.23 U和2.18 U;MDA含量的增加幅度乙醇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MDA含量由0.68μmol/g增加到1.16μmol/g,而乙醇处理组MDA含量由起始值0.66μmol/g上升为0.91μmol/g。用功率为390 W微波处理鲜切马铃薯5 s后(微波处理组),对其酶促褐变的抑制具有较好的效果,经过9 d的贮藏,对照组BI值从最初的47.51增加到67.47,微波处理组BI值由初始值39.21变为53.75;PPO和POD的活性也得到了较好抑制,贮藏期结束后对照组PPO和POD活性分别为17.52 U和2.25 U,而微波处理组的PPO和POD活性分别为13.25 U和1.95 U;对照组MDA含量由0.68μmol/g上升为1.21μmol/g,微波处理组的MDA含量从初始值0.31μmol/g变为0.66μmol/g。因此得出,有效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条件是:用体积分数为5%乙醇溶液浸泡处理15 min和390 W微波处理5 s。2.微波结合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工艺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设计研究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乙醇溶液浸泡时间、微波功率、微波加热时间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影响,得出结论:390 W微波处理5 s,并结合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浸泡15 min,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优,在此条件下,BI值为29.94;PPO和POD活性均降低,分别为12.93 U和1.4 U,MDA含量为0.50μmol/g。3.微波、乙醇处理对酶促褐变底物紫外光谱的影响结果:通过对L-酪氨酸和L-多巴2种酶促褐变底物紫外光谱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照组与乙醇溶液处理组、微波处理组的L-酪氨酸和L-多巴的紫外吸收光谱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乙醇溶液和微波处理没有改变L-酪氨酸和L-多巴的紫外吸收光谱。4.微波、乙醇处理对酶促褐变底物红外光谱的影响结果:通过对L-酪氨酸和L-多巴红外光谱的谱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照组与乙醇溶液处理组、微波处理组的L-酪氨酸和L-多巴的红外吸收光谱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乙醇溶液和微波处理没有改变L-酪氨酸和L-多巴的红外吸收光谱。5.微波处理对PPO圆二色谱的测定结果:通过对PPO的圆二色谱谱图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波处理后马铃薯PPO的分子结构显着改变,其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降低,β-折迭含量上升,这种二级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微波处理抑制了PPO的活性从而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6)
燕傲蕾,肖清臣,周奎,王玉民[8](2019)在《苔干酶促褐变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苔干酶促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涡青一号"苔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春苔去皮后,苔干叁个不同部位(苔头、苔茎、苔根)的褐变度、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六个时间点(0、4、8、20、30、48 h)中的大小,褐变度、总酚含量、PPO活性和POD活性在各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以及苔干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的褐变度分别与总酚含量、PPO活性、POD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苔干去皮8~30 h内褐变度显着提高(p<0.05),30 h后,苔头的褐变情况明显高于苔茎和苔根,是苔干褐变控制的重点部位;总酚含量随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20 h达到峰值;PPO、POD活性均随着时间增加而升高,但PPO、POD活性增速分别在8~20 h、20~30 h达到最高水平。在相关性方面,PPO、POD活性与苔头、苔茎和苔根的褐变度均极显着相关(p<0.01),总酚含量与苔干去皮0 h内、30 h时的褐变度显着相关(p<0.05),PPO、POD活性与苔干去皮48 h时的褐变度极显着相关(p<0.01);PPO和POD酶活性是影响苔干酶促褐变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户晶晶,王芳,孙洲悦,迟国祥,王力[9](2018)在《辣木叶多酚抗酶促褐变效果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辣木叶多酚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及对苹果切片的抗酶促褐变效果。在多巴测活体系中,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和酶量,研究辣木叶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机制及类型。结果表明,辣木叶多酚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明显,半抑制率IC_(50)为6.67μg/mL,其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作用为可逆的混合竞争型抑制,其抑制常数K_I、K_(IS)分别为1.51 mg/mL和7.82 mg/mL。通过对多项指标的检测和方差分析,发现辣木多酚对苹果的保鲜有差异显着(p<0.05)。在苹果低温储藏期间,辣木多酚能调控POD活性,降低苹果切片的褐变程度,同时能有效提高蔗糖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而对蛋白含量和GSH含量影响不大。研究有望为开发新式辣木叶多酚高效酪氨酸酶抑制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12期)
胡云峰,唐裕轩,李宁宁,胡晗艳[10](2018)在《枸杞热风干制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枸杞为原料,在65、70、80℃、相对湿度65%条件下,研究了枸杞干制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结果表明,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是美拉德反应的两种反应物,根据非酶褐变的特点,在不同温度下两种物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确定枸杞热风干制后期有美拉德反应存在,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美拉德反应的发生;通过人为条件诱导枸杞发生美拉德反应,以枸杞色差值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变化验证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8年06期)
酶促褐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块茎具有易褐变的特性,严重影响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以及加工产业的发展。通过对50个马铃薯品种(系)块茎横切后不同时间的褐变程度(B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总酚含量的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酶促褐变特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程度与PPO和POD活性显着正相关,而与总酚含量不相关。50个马铃薯品种(系)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第Ⅰ类只包含‘滇薯6号’1个品种,属于极易褐变类型;第Ⅱ类包括‘乐薯1号’等19个品种(系),属于易褐变类型;第Ⅲ类包括‘冀张20号’等15个品种(系),属于中度褐变品种;第Ⅳ类包括‘大西洋’等15个品种(系),属于不易褐变类型。其中,‘兴佳2号’、‘冀张8号’有望作为马铃薯抗酶促褐变育种材料;而‘滇薯6号’可作为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机理研究的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促褐变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明,张红城.葫芦蜂幼虫营养成分及酶促褐变抑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王丽,王万兴,索海翠,胡新喜,秦玉芝.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及与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J].园艺学报.2019
[3].周洲.气调包装延迟了低温贮藏的荔枝果实酶促褐变[J].中国果业信息.2019
[4].冯向阳,谢君,王宏勋,易阳,侯温甫.真空包装通过调节酶活性抑制鲜切莲藕酶促褐变[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彭博.双孢蘑菇转录组测序及酶促褐变相关基因筛选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6].王雅,邹红梅,刘聪美,贾丹.乙醇冷藏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7].邹红梅.微波、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燕傲蕾,肖清臣,周奎,王玉民.苔干酶促褐变归因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9
[9].户晶晶,王芳,孙洲悦,迟国祥,王力.辣木叶多酚抗酶促褐变效果及其评价[J].食品工业.2018
[10].胡云峰,唐裕轩,李宁宁,胡晗艳.枸杞热风干制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研究[J].保鲜与加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