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8年6至8月及2018年6月和7月,采用实地观察、测量和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郊外头屯河流域欧夜鹰(Caprimulgus europaeus)的栖息环境、巢间距、窝卵数、孵卵、育雏、幼鸟生长及移巢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利用红外相机监测3个巢,监测时间分别为15 d、23 d和11 d,共拍摄照片8 462张,视频4 152个片段,约40 h,经过筛选得到有效照片6 807张。结果表明,欧夜鹰的巢均置于河道中央的河心岛及乱石滩沙地上,周围植被稀疏。两巢间距最近为69 m,巢密度3~7个/km2。每窝产卵2枚(n=7),卵长径为(30.53±0.88)mm,卵短径为(21.39±0.85)mm,卵体积为(7.13±0.50)cm~3,卵重为(7.27±0.38)g(n=5)。孵卵期为15或16 d,孵卵期成鸟离巢觅食呈双峰型,分别在天黑后的20:00~21:00时和黎明前的03:00~04:00时。育雏期为16~18 d,育雏期和孵卵期成鸟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成鸟喂食幼鸟亦呈双峰型,分别在夜里的20:30~22:30时和黎明前的02:30~04:30时。成鸟的行为谱可分为9类46种,幼鸟的行为谱可分为6类32种。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生长发育遵循Logistic方程规律,呈曲线变化,尾长、跗跖长和嘴峰长则遵循线性生长规律。欧夜鹰的移巢行为十分独特:一是为了躲避日晒,以避免幼鸟被阳光灼伤;二是避开干扰(天敌、牧群、洪水及人类活动等)。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军伟,马鸣,王述潮,张新民
关键词: 欧夜鹰,繁殖生态,雏鸟生长,巢移动,新疆
来源: 动物学杂志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572292,No.31272291,No.30470262)
分类号: Q958.1
DOI: 10.13859/j.cjz.201904001
页码: 457-464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147K
下载量: 157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夜鹰如何在黑暗中狩猎[J]. 大自然探索 2016(08)
- [2].新疆欧夜鹰繁殖生态初报[J]. 动物学研究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