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委党校河北省承德市067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空间服务流动性特征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日益受到业界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图书馆的流动空间具有显著的流动性、高度的开放性、广泛的公共性、多向的联通性、高效的互动性和强大的集聚扩散性。从信息泛在流走向知识组织流、从基本业务流走向专业服务流、从显性读者流走向潜在用户流、从单维线性流走向复合网状流、从空间资源流走向文化价值流、从地方场馆流走向智慧空间流是当代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的流向。本文浅析当代公共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与用户服务升级。
关键词:流动空间;服务流量;服务流质;空间再造;用户服务
引言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空间的研究集中在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转型、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信息共享空间的人文性和服务性等方面。从国内外对图书馆空间的研究可以看到,图书馆的空间结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正在被重新塑造,公共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空间服务的流动性日益凸显,其服务流量和服务流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将共公共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与用户服务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当代图书馆服务空间转向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1图书馆流动空间的特征
1.1显著的流动性
流动性是流动空间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图书馆空间形态嬗变的根本动力。在流动空间视角下,图书馆的“诸要素”被赋予新内涵,各要素在流动中形成合力,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空间流成为推动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图书馆空间要素流动纷繁复杂,信息流动、知识流动、用户与图书馆各种互动的流动,呈现多维立体、亦虚亦实的复合格局,空间形态向无物理阻隔的扁平化、网络化、移动化方向流变。当代图书馆空间互联互通、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论是实体空间的流通传递,还是虚拟空间的移动服务,无论是知识信息的扩散转移,还是人与文化的交流互动,流动性始终贯穿其中。
1.2多向的联通性
图书馆是一个纵横交错、耦合关联的空间服务系统,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人与空间之间存在复杂多向的联通关系。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流动空间书书相联、库库相联、网网相联、人人相联。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实现多部门、多系统和多组织之间的联系,空间实体与实体打通、实体与虚拟融通、虚拟与虚拟联通,图书馆空间的价值链与其它社会公共空间价值链相互联通。当代图书馆以网络为核心,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社交网络、智能设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系统功能更富张力和弹性,空间服务更加多层次、多样化、多向性。
2加快空间再造步伐,显著提升服务水平
2.1树立“场所精神”的流动空间设计和服务理念
鉴于图书馆用户服务是在图书馆内容丰富、充满人文气息的空间系统里实现的,因此,“对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图书馆场所精神的研究和落实”。“场所精神”一词起源于古罗马人对个体本体灵魂的信仰,他们坚信人和场所的特性与本质皆由灵魂所赋予,并决定着人在场所中心灵的自由程度。诺伯特·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融合了过去和现在,融合了传统的理念和现时的需要,甚至预示着未来发展的富有记忆的场所[23]。作为人与知识、用户与馆员、用户之间广泛的交流场,公共图书馆理当构建一个让人们能充分感受到自由、愉悦、认同、归属感的空间环境,让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社会包容等图书馆基本理念成为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和提升用户服务水平的灵魂。为此,各省份公共图书馆可以从三方面实现“场所精神”:一是从空间布局上,将图书馆设计成融合各种功能的多元空间,每个空间无论从宏大的整体布局到细小的图书展示方式,处处蕴含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是从文献信息的采购、馆舍设备配置上,将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纳入考量范围,为他们定制和采购弹性化设计的空间设施设备和书籍,体现图书馆为每一位用户服务的基本原则和多元文化包容的特质;三是从活动开展上,制定相应条例为底层群体提供文化公益性服务和技能式培训活动,将人文关怀融入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为提升民众的职业素养服务,为城市就业和减贫做贡献。此外,量质皆弱型的青海、贵州和西藏公共图书馆还可增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和展现地方民族文化精神,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文化认同和意识归属,从而实现其“场所精神”的空间设计和服务理念。
2.2突破图书馆流动空间与其他社会空间的区隔
图书馆流动空间是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流”的作用下,利用功能化和等级化的网络节点将各种功能定位在最有利的区位,并通过网络将所有图书馆活动联系起来。如果所有流动仅限于图书馆内部的封闭空间,不仅不利于图书馆空间与其他社会空间能量的交换,更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将是一个集学习、信息和图书馆于一身的社区文化中心,是“社区的心脏”、动态知识的交流中心、人和人的交流中心,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目前图书馆的功能与权利仅在其流动空间里组织,内部逻辑结构使得它局限于自我空间的构建,与其他社会空间形成了区隔和结构性分离,破坏了彼此间的沟通。在日益强大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影响下,图书馆流动空间应突破与其他社会空间的区隔,逐渐弱化区域之间的行政边界,减少社会关系及政治制度的限制作用,提升其功能与权力的范围和质量。在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态下,图书馆流动空间必将使传统的地域概念逐渐丧失意义,其空间活动不再单纯依靠物理上邻近的空间支持,而主要依靠信息和网络支配。一切社会活动均可以在图书馆流动空间中获得延伸和拓展,这无疑将拓展图书馆生存的社会空间,深化其社会服务功能。
2.3推动图书馆流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各省份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应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理念相适应,使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流动空间的主旋律。接近量质皆优型的各省份公共图书馆可以将重点放在拓展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上,将图书馆服务拓展到街道社区,扩大图书馆服务覆盖率。在倡导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转向创新与智慧型的流动空间服务,以“终身阅读”和“学习型社区”为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大力推广阅读,担负起全民阅读推广知识社会化及社会知识化的重任,实现图书馆服务流量与服务流质的同步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量质中间型和量质皆弱型的图书馆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原有的图书馆空间从建筑布局、工作人员和各种服务进行内部挖掘、重组,改进图书馆用户服务模式,搭建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图书馆空间服务体系。与此同时,高度关注用户对于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最新的阅读设备和阅读空间,在图书馆空间中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流动、技术流动、服务流动和社会流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缩小与量质皆优型公共图书馆的差距,推动图书馆流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要将图书馆空间置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其空间中所有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一个完全开放和沟通的环境中流动,迎来“空间生命”的回归[28]。通过图书馆空间与外界空间能量的不断流通和交换,共享的信息流和创意流将突破双方静止固化边界的限制,在高度开放的空间里自由流淌、相互作用,人们的思想在图书馆空间与其他社会空间之间自由穿行、寻找、整合不同的资源,进而开创新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社会服务。流动基于开放而自由,开放因为流动而创新。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J].社会,2017(2):34-38.
[2]吴稌年.中外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共同特征[J].图书管理与实践,2017(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