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原则。要采取将中国精神渗透于党的历史使命、体现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的路径,运用创新宣传理念,深入基层工作、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推进国民教育,激发全民参与的方法,使中国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精神”曾经并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鼓舞着人们孜孜不倦地为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所谓国家精神,就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实践进程中进行创造性意识活动的结晶,它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立之精神。”[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特定的国家精神。比如,崇尚理性、热爱自由、注重人文被史家称为“美的精神”的希腊精神;再比如,被称作人类最豪迈、最富有戏剧性的德国精神,在近代人文主义的浪潮中闪亮登场;还比如,代表着诚实可靠、吃苦耐劳精神的“山姆大叔”被美国人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
中国精神是否存在呢?到底什么是中国精神呢?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一概离他们很远”。[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认为中国精神并不存在。她认为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国不会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充其量只能成为物质生产的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上只能是一个无须重视的小国。如果把类似这些偏离现实并带有历史优越感的立场观点作为没有中国精神的依据,将会是极度荒谬的。诸如此类的观点同时也警醒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物质的巨大发展固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必须使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并获得广泛的认同。综观历史,中国巨大的精神力量早已沉淀于人民的血液之中,千年的历史传承成就了独特鲜明的中国精神。当人们交流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时,谈论中国现象、速度和奇迹时,思考中国模式、道路和优势时,无不体现着中国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我国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国精神能够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例3:原文:I need you to go to London and meet someone,a Richard Bromley in SO15.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之一,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却能永葆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也是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祖国忠诚热爱的深刻感受,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鼓舞人们为祖国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鲜艳旗帜,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民族精神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中华儿女与侵略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者极端蔑视,对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极为崇敬。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眷恋和热爱,各兄弟民族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二)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在共同的理想目标下,全民族同心同德、凝聚智慧和意志,维护统一的互助合作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土地和人民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统一的状态,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具有忠于国家、民族和睦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己任,坚持宽厚仁爱的原则,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化解复杂的民族矛盾,形成多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美景。在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各民族同仇敌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谱写了团结统一的豪壮赞歌。
(三)爱好和平
当然,有学者提出《江苏高院会议纪要》与《民间借贷若干规定》第24条的规定冲突,但本文认为,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规定的为让与担保合同,两者不同。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担保债务人的债务,将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等权利移转于担保权人,而使担保权人在不超过担保之目的范围内,于债务清偿后,担保标的物应返还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债务不履行时,担保权人得就该标的物优先受偿的非典型性担保物权[11]。也有学者提出了后让与担保概念[12],此非讨论重点,只需明确让与担保与以房抵债是不同的概念即可。
(四)勤劳勇敢
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一个民族必须具备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劳是中华民族特质的生动反映,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品质条件,是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取得顺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立家兴邦之本;勇敢是面对残暴势力时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精神,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时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它们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奇迹的主要精神力量。
(五)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和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坚贞不渝、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等优良的品质方面,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在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是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和中国历史的始终;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儿女实现共同繁荣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处理与世界国家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稳定的环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期实现的有力保障;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这些精神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的主题,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叶晓晓有气无力地回到宿舍里,刚躺下,爸爸的电话就来了,叶之容在电话那头焦虑地说:“快回来快回来!快叫辆车回来!从小带你的夏太走了!”
3.1.1 搭育苗棚 早春茬(在日光温室中)和秋延茬(在空闲地)都要搭小拱棚,棚宽2 m左右,长度根据育苗数量而定。苗床要求平整,宽1.5 m左右,有利于摆放穴盘或营养钵。苗床四周起土埂10~15 cm,以利于蓄水保墒。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4]367“积极探索、勇于创新”[5]等为代表的众多中国精神,它们从不同侧面为时代精神增添了丰富内涵。
(一)改革创新
2.将中国精神体现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文化意识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渴望。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不仅关系到文化本身的振兴和繁荣,也决定一个民族和政党的未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文化自我完善,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感。我们必须构筑自强不息的灵魂,追寻自我完善的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素质,激发民族热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们要加强自身主体文化建设和提升民族精神,从而既能融入世界又不迷失自我。
(二)解放思想
4.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验证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8]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党深刻认识到,“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得到解决”。[4]230党和人民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是我们党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继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把握正确规律、讲真话、办实事、务实效的精神。中国淳朴务实的传统美德,锻造了“大人不华,君子务实”[10]的求真务实精神。“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11]求真务实是党的生命力,是党和人民事业繁荣的关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2]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坚持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这是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为了同其他国家、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在彼此交往中坚持平等相待、团结合作、求同存异而努力奉献的精神。爱好和平不仅表现于兄弟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还体现在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中。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亲仁善邻”[3]的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玄奘印度取经等重大历史事件,皆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发展与世界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三)求真务实
6.1 浇水 苗木移栽前浇水,树坑浇满水,切忌浇半坑水,若发现水下漏,应及时填土,直到土不再下沉为止,否则根系悬空透气与土壤结合不上,导致苗木死亡。栽植后3d内再浇第2次透水,10d内浇第3次透水,以后浇水次数视天气、土壤和树种等情况而定,每次浇水都要培土、处理裂缝和做护圈。
(四)勇于探索
勇于探索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勇于探索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勇于探索的政党才能兴旺发达。“干革命、搞建设,要有一批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4]143探索真理贵在“勇”。没有勇气,就难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勇气,就难以承受艰难困苦;没有勇气,就会畏缩不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问题,这迫使我们只有探索建设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前进。勇于探索,要有扎实的知识根基,持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3]我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富历史经验表明,我们探索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五)甘于奉献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奋斗奉献的历史。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4]等,是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的脊梁”[15]是鲁迅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劳动人民的盛赞。甘于奉献是为实现理想目标而任劳任怨,能使人生真正体验到幸福感,“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他的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16]
1.将中国精神渗透于党的历史使命。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如何将中国精神渗透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如何利用中国精神调动最广大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关键所在。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提升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更鲜活的内容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不断激发潜藏在中华儿女身上的精神力量;最后,要始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当代中国精神区别于其他国家精神的鲜明特质,是当代中国精神强大的理论武器。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被提到了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7]的地位,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指明了方向。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有机地结合了所有阶级和群体的愿望,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富强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物质基础。历史表明,贫穷弱国不能形成真正强大的精神支柱;民主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人民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精神的实践主体和主要力量,必须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文明是当代中国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有力表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当代中国精神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谐为构筑发展中国精神创设了坚实基础,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供了社会条件。
3.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成长的源泉,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以时代精神为引领,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所有民族精神都曾是引领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都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融入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伟大结晶,二者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时代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现实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4]364实质就是要不断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趋于吻合,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层面上,解放思想就是突破与发展规律不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束缚,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尴尬中解放出来,为新思想的成长提供土壤,使之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动力,突显时代精神的要求。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引发了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议,解决了中国改革实践中的困惑,坚持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克服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些都为时代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路径
改革创新在时代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领域。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是实施改革创新的前提条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力量,它们共同塑造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时代洪流中的厚重基石。
中华民族历来是积极倡导变化、强调创新的民族。“变者,天下之公理。”[6]“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8]等经典史论,指出了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规律;先秦时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等论述体现了对创新精神的追求。正是在求新、求变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古代中国曾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浪潮中,改革创新精神是对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行动的肯定,是对一切有利于创业实践意志的尊重,并最终升华为全体人民的意志品格。
南通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提倡公民对他人、邻人积善行德的传说,而主人公的哪怕是很微小的不经意的善行都会得到足够好的回报。尽管其思想中浸润着特定的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在当下更多人文化知识逐步提升的情况下其接受的范围空间已经大幅度缩小。但作为一种服务他人不求回报的崇高品格确实值得人们去弘扬。
人工智能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数据的分析之上,更是深入到了日常的运用之中。而这种趋势伴随着生物技术以及相应实验手段的发展,似乎表明人工智能正在逐渐逼近人类审美的内在发生。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让我们从界定人工智能开始。
3.将中国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国家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了充足的条件,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伟大的人生目标根植于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古往今来彪炳史册者,皆饱含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要通过教育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贯穿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首先,以提高个体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积极引导社会成员在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道路上充分享受个体人生出彩的机会;其次,引导社会成员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正确对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后,认真借鉴受众群体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将中国精神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社会成员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
(三)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方法
1.创新宣传理念,深入基层工作。中国精神的宣传工作,从形式上讲,不是灌输,是交流;就内容而言,不是创造,是总结。中国精神所蕴藏的内涵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心中,中国精神所弘扬的榜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宣传工作的重点就是获得认同,产生情感和理智的共鸣,引导个人将对国家和事业的热情投注到具体工作中去。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必须深入到基层中去,那里有最强大的社会力量。
2.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从文本意义上说,中国精神是从人民群众中汇聚和凝练出来的较为正式而简洁的表述。如何再将这种表述回馈到群众中去,则需要更多恰当的技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中国精神,更容易自然地赢得亲密、尊重、支持和信任。一个民族创造的精神成就既是国家的,又是世界的,它不仅为国家创造精神物质财富,也为人类文化增添丰富色彩。因此,我们的“故事”不仅要讲给中国百姓听,更要让世界都能倾听。所谓文化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包括“讲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首先要与人平等对话,用心真诚地交流,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不要刻意强调优越的话语权;其次要“小题大做”、见微知著,以耳熟能详的具体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避免言语的说教性和榜样的随性拔高。
3.推进国民教育,激发全民参与。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仅要了解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还要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传统历史文化。国民教育只有立足于时代和民族需要,并同推进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国精神的真正传承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腐朽没落的思想。
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富足,是中华民族的一贯追求。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中国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和壮大,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使中国精神具备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近代以来的历史转折与救亡图存赋予了中国精神明确的民族指向和奋斗目标;作为中国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铸造者,中国共产党升华和创新了中国精神,并使之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绚丽的时代光芒。中国精神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愿和价值诉求,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J].决策与信息,2013(6):13.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148.
[3]黄河铜.亲仁善邻,国之宝也[J].党建,2003(1):45.
[4]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6]晓山.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善于决策用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5):96.
[7]华友根.梁启超关于近代宪政思想及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评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8(5):99.
[8]小双.双子:一缕无孔不入的风[J].艺术市场,2005(6):126.
[9]朱彦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解——《汤盘铭》郭说补正[J].殷都学刊,2018(1):17.
[10]王郅强,尉馨元.“底线思维”:历史寻根与现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3):179.
[11]胡锦涛.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4.
[12]李瑞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J].当代贵州,2006(6):51.
[13]郑忠.关于“无以”和“有以”的异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134.
[14]牧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透过《林氏谱牒》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风传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7):1.
[15]董礼智.中国的脊梁[J].走向世界,2008(12):90.
[16]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03.
[17]邹贵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维图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8.
[18]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ResearchontheChineseCommunistParty′sPromotionandCultivationofChineseSpirit
LI Yu-hong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Anhui)
Abstract:Chinese spirit include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unity,peace-loving,diligence and courage and self-improvemen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o emancipate the mind,seek truth and be pragmatic,be brave to explore and be willing to contribute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Carrying forward and cultivating the Chinese spirit requires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adhering to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dhering to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and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the people.We need to adopt the path of infiltrating the Chinese spirit into the party′s historical mission,embodying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and running through the national education.We need the methods as using innovative propaganda concepts,deepening grassroots work,telling Chinese stories,shaping China′s image,promoting national education,and stimul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people to make the Chinese spirit a conscious spiritual impetu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CPC; Chinese spirit;national spirit; time spirit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9)04-0016-05
收稿日期:2019-01-2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研究”(SK2017A035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AHSKG2017D167)
作者简介:李玉宏(1975—),男,安徽萧县人,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齐文娟]
标签:中国论文; 精神论文; 时代精神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民族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论文;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研究”(SK2017A035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AHSKG2017D167)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