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女作家,小说,叙事文体
五四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兰[1](2019)在《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外国作家作品和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译介。受其影响,五四女作家们在其小说创作中,抛弃了中国传统小说单一的文体样式,而采用多元化的小说文体形式,传达不同的文化指向,表现不同的观感和体验。其中,自传体呈示了其个体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童话寓言体隐喻性地表达了其对美和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书信日记体和独白体则戏剧性呈现了人物内心隐秘世界,建构起作者虚构的自我权威。五四女作家对多种小说文体形式的选择,旨在揭示小说的主题内涵、传递作家的创作思想。而她们与五四男性作家在人物叙事者性别选择上的差异,则体现出其不同的社会性别观,暗示出其对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杨森[2](2019)在《沈从文对“五四”启蒙与左翼文学的承继与发展——以沈从文小说《萧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的《萧萧》等作品,一反"五四"文学启蒙者视角以及左翼文学解放者视角,采取当事人视角来描写童养媳等主人公生活,这种描写的独异之处在于:避免简单的善恶判断和逻辑推理,展示当事人身处其间却并无反抗甚至乐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复杂情境。这种随顺自然的故事,其深层蕴含的悲剧内核,其实更加触目惊心。这充分说明:沈从文虽然在形式上开拓出新文学"第叁种形式"新面貌,但在社会批判方面却对"五四"新文学社会批判传统一以贯之。(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洪承[3](2019)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另一种书写——以重读五四作家郁达夫小说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和五四作家郁达夫已有文学史的定论,但是,在郁达夫研究中,往往单独冠名多愁善感、风流才子、现代文人、革命作家、浪漫主义作家、抒情小说家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以整体观的革命文学视角全景审视郁达夫其人其文相对单薄。今天纪念"五四"百年,重新考察五四作家郁达夫完整的人和文,寻踪五四以来作家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特别重读被人关注不多的作家那些偏重写实性的作品,获得的不仅是郁达夫个案研究的新知,而且还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再认识。现实主义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在郁达夫笔下既写实于外部世界的社会现实人生,又忠诚于自我内在精神情感的真实;既以非写实的虚构故事传达作家对时代风云和社会政治的切身感应,又以务实的言行走进了左翼文艺运动和反抗侵略者的抗日战争,其一生就是富丽悲壮的史诗。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正是在郁达夫那里有了不一样的世界。(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鹉[4](2019)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张爱玲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不同时期的叁种思考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得不从胡适说起。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提倡白话和改良文学的构想。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学运动,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路向。最初五四运动所宣扬的是爱国、批判传统、主观主义和抒情主义,郁达夫曾说过"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就首先在于个性的发现"①。20世纪20年代初期,青年作家们的作品"为陈腐的中国文化的尸体带来了新鲜活泼的细胞(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成志雄[5](2019)在《论刘震云小说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立足于《塔铺》《一地鸡毛》等“新写实小说”、《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新历史小说”与《一句顶一万句》等“说话系列小说”,以鲁迅等“五四”一脉作家的文学主张与作品作为参照,从语言风格、话语立场、叙事艺术以及批判色彩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此发现当代作家刘震云在新时期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发展。绪论主要介绍刘震云的作品出版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其间着重对“五四新文学传统”进行了辨析与界定。第一章从语言风格来看刘震云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发展。本章从语言风格学入题,在分析“五四”时期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以及鲁迅等人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对比研究刘震云作品的语言特色,发现刘震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革新,革新主要体现在“风趣的白描”、“绕”与“陌生化”、无形的反讽等方面。第二章论述刘震云小说的话语立场。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五四”一代作家多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以精英的视角和心态书写“平民的生活”。反观刘震云的小说,其小说多以平民的视角和感知方式书写“平民的生活”。首先在小说文本表层,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刘震云对民间言语、民间场景、民间意象等民间要素进行了大量书写;其次在创作视角上,刘震云的小说具有很明显的“民间”特征,在“民间”视角下刘震云运用“民间思维”解释生活、解构历史,不仅让农民说农民的话,且让事件以农民的思维逻辑发展。“偶然”、“实用理性”、“爱亲”、“”是刘震云小说人物思想的体现也是事件发展的动力。第叁章是第二章的延续,主要分析民间智慧指导下的叙事艺术与叙述策略。“五四新文学”本就有着“探索多样化的创作方法”的传统,刘震云也在创作中实践着这一传统,并贡献出新的叙事艺术。“喷空”式的写作、“绕”的叙述策略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对传统叙述手法的革新之处。“喷空”的艺术使得刘震云小说的结构新颖有趣,“绕”着说理、“绕”着叙事使得刘震云小说平中见奇,意蕴丰富。其中“喷空”式的写作与李劼人的“摆龙门阵”有所相似又不尽相同,“绕”的说理方式体现着独特的民间智慧,“绕”的叙事策略主要在于“背景情节化”以及结构上的“回环”等。第四章从批判的色调来对比刘震云与鲁迅的异同。鲁迅小说几乎皆为“冷峻”与“荒寒”,而刘震云在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与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其批判色调(尤指新世纪小说)由冷转暖。本章借助存在主义理论,从“困境与救赎”、“异化与真情”以及“死亡与新生”叁个维度论述刘震云小说创作中的“暖色调”。论文将这种“暖色调”的批判视为五四新文学“启蒙”与“批判”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新面貌,是刘震云将小说“可读性”与“教育性”进行调和的结果。结语将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深化,重申刘震云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发展,以期引起学者对当代作家创作与新文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界对“五四”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王小惠[6](2019)在《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之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钱玄同、胡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贺麟讲,"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作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①"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论争,便是在传统中发现新精神的尝试。本文以钱玄同、胡适为例进入此话题,呈现"五四"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复杂关联。一、《红楼梦》《水浒传》等如何转化成"五四"白话文学的典范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同人多将(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05期)
冯杰[7](2019)在《《小说画报》与五四新文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画报》是包天笑所创办的最为重要的杂志之一,于1917年1月创刊,与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有很多相似甚至不谋而合之处。第一章对《小说画报》的整体面貌进行一个大致的分析,首先是《小说画报》的封面、名称、广告等编辑形式,这些编辑形式能够显示包天笑等人朴素而不失个性的编辑特色。其次着重对《小说画报》的作家群体及其小说类型进行介绍,通过对《小说画报》作家群体的整体人格、风格的分析,指出他们并不是纯粹的“鸳鸯蝴蝶派”抑或是“民国旧派”,而且他们所创作的小说并不像民国时期那些言情小说那样流于媚俗,他们的小说类型主要集中在讽刺批判、爱国言情、爱情与金钱、教诲、家庭等方面,且以揭露批判、教育警醒为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最后对《小说画报》的绘图者及其中的图画进行分析介绍,《小说画报》的绘图者以钱病鹤为领衔者,在钱病鹤勇于批判讽刺精神的带领下,《小说画报》的图画也具有很强的进步性,“有味”与“有益”结合得非常巧妙,使读者在娱乐享受之外,获得一些有益的道理。这些进步性的编辑形式、杂志内容都为其与五四新文化进行比较奠定了基础。在第二章中,从思想上将《小说画报》与五四新文化进行比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者们对中国的传统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批判,而《小说画报》的参与者们却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有所传承,对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有所纠偏。在西方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者们全盘西化,而《小说画报》中的作家们却能够取其所长、去其糟粕,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对于平民思想,二者都能够有所吸收,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主人公和小说的真挚情感上,二者能够达到相互补充的良好态势。第叁章主要介绍《小说画报》的超前姿态、先锋性质。在杂志语言上,《小说画报》是第一部白话文学杂志,虽然同年同月胡适也曾发表过提倡白话语言的言论,但并未付诸于实践。相反,《小说画报》率先刊载了白话小说。虽没能引领文坛语言的变革,但是这样的语言却也是“词取浅显,意则高深”,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小说体制上《小说画报》以短篇小说为主,而且这些小说全部都是作家自己创作的,完全没有翻译之作,这对于那个以“翻译为尚”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反拨,而同时期的《新青年》并不以创作为主,还是有一定的翻译之作的。在杂志的形式上,《小说画报》插入了很多的图画,可谓是别开生面,不仅仅每篇小说都配以插图,而且每期杂志当中还会刊载很多关于戏剧、服装等方面的画图以及一些具有讽刺教育意义的滑稽画,相对于《新青年》中较为贫乏的插图、图画来说,《小说画报》中的图画非常丰富,并且其中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教育世人知羞耻、勿偷盗等等。第四章主要从杂志中的文学特色上进行分析,在叙事上、描写上《小说画报》都为之后的新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叙事时间上,《小说画报》中的小说并不是以往一贯的连贯叙事了,而是加入了倒叙等叙事方式,形成了一定的错乱叙述的雏形。在叙事角度上,《小说画报》中的小说也并不是简单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了,而出现了以“我”为叙事角度的限制叙事。而在描写上,《小说画报》中的小说也有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影子,这些都对以往的旧小说有所改良,同时对日后的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在杂志思想、杂志语言、杂志形式以及杂志文学特点等方面《小说画报》与五四新文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陈迪强,郭微[8](2019)在《“五四”欧化白话与现代小说修辞空间的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欧化白话是"五四"新体白话小说区别于晚清旧白话小说的重要标志。"五四"作家对现代小说的想象与建构需要语言不仅能更加灵活地达到叙述的"仿真",还要适应更加精细、复杂而"逼真"的"描写"诉求。欧化白话在语汇和文法上都受到翻译的影响,增强了汉语白话的表现力,它至少在心理描写、风景叙事等诸多方面拓展了白话小说的修辞空间,使白话小说由"次生口语文化"转向了书面文化,从而使汉语白话小说摆脱了"说书腔",完成了小说的现代转型。(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薛学财[9](2019)在《周作人与五四时期现代小说观念的奠基》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发轫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长期以来,或许是由于周作人的小品文作家身份,导致学术界对周氏在文学理论方面贡献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他的人道主义和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上,而对他在现代小说理论史上的贡献认识得不够充分。事实上,通过系统考察周作人自1913年已降写下的有关小说的文献,将会发现周作人实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宋明炜,卢冶[10](2019)在《五四时代·少年中国·与现代成长小说的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不仅对个人成长具有意义,更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历史的新视野。过去一百年间,“青春”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象征符号,在中国知识话语中发挥了主导性修辞作用,并几乎成为一切进步象征词语的核心。哈佛大学出版社自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推出文学史新编系(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5-10)
五四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沈从文的《萧萧》等作品,一反"五四"文学启蒙者视角以及左翼文学解放者视角,采取当事人视角来描写童养媳等主人公生活,这种描写的独异之处在于:避免简单的善恶判断和逻辑推理,展示当事人身处其间却并无反抗甚至乐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复杂情境。这种随顺自然的故事,其深层蕴含的悲剧内核,其实更加触目惊心。这充分说明:沈从文虽然在形式上开拓出新文学"第叁种形式"新面貌,但在社会批判方面却对"五四"新文学社会批判传统一以贯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兰.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文体[J].江汉论坛.2019
[2].杨森.沈从文对“五四”启蒙与左翼文学的承继与发展——以沈从文小说《萧萧》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9
[3].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另一种书写——以重读五四作家郁达夫小说创作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陈鹉.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J].新文学评论.2019
[5].成志雄.论刘震云小说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王小惠.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之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钱玄同、胡适为例[J].鲁迅研究月刊.2019
[7].冯杰.《小说画报》与五四新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9
[8].陈迪强,郭微.“五四”欧化白话与现代小说修辞空间的拓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薛学财.周作人与五四时期现代小说观念的奠基[J].中国图书评论.2019
[10].宋明炜,卢冶.五四时代·少年中国·与现代成长小说的诞生[N].文汇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