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肌电活动论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胃肌电活动论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肌电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达合剂,胃肠动力,胃肌电活动

胃肌电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1](2017)在《纳达合剂对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肌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纳达合剂对正常小鼠以及阿托品、盐酸麻黄碱诱导的胃肠动力障碍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肌电的调节作用。方法:5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取分为正常组,纳达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及吗丁啉组。另取12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模型组100只。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阿托品或盐酸麻黄碱后,分别随机灌胃生理盐水、纳达合剂低、中、高剂量(38,25,25.5,12.75 g·kg~(-1))及吗丁啉进行干预。旨在观察纳达合剂对正常小鼠及模型小鼠胃肠推进率、胃残留率以及胃窦肌电慢波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较,纳达合剂呈剂量依赖性显着提高正常小鼠胃肠推进率,减少其胃残留率,并对胃窦平滑肌慢波肌电的频率和振幅呈现促进效应。与模型组相比较,纳达合剂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小鼠胃肠推进率,减少其胃残留率,并对胃窦平滑肌慢波肌电频率和振幅有促进作用。结论:纳达合剂具有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肌电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茹秀峰[2](2016)在《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影响;研究莫沙必利治疗F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经14C-UBT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叁组,其中第一组34例,第二组30例,第叁组24例。第一组34例接受莫沙必利(5mg Tid)治疗,疗程4周;第二组30例接受莫沙必利(5mg Tid)和奥美拉唑(20mg Bid)治疗,疗程4周;第叁组24例接受莫沙必利(5mg Tid)和奥美拉唑(20mg Bid)及黛力新片(1片Qd)治疗。另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的健康志愿者2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记为第四组。应用胃电图记录仪分别记录前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主功率(DP)、餐前及餐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第四组记录各例健康志愿者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各组间对应胃电参数的差异。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第叁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1)第一、第二及第叁组治疗前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之志愿者组均较低,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餐前主功率(DP)差异不显着(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第二及第叁组治疗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之志愿者组低,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一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治疗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二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治疗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叁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叁组治疗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第二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餐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四项指标较第一组治疗后对应各项指标均升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第叁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餐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四项指标较第一组治疗后对应各项指标均升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第叁组较第二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主功率(DP)、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四项指标差异均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第叁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动力不足及胃电节律的紊乱。(2)单独应用莫沙必利、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及黛力新均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不足及胃电节律紊乱。(3)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或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及黛力新较单独应用莫沙必利能更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不足及胃电紊乱情况,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及黛力新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6-02-01)

梅志刚,张定棋,程军平,黄坤艳,唐翠娟[3](2015)在《针药联合对糖尿病胃轻瘫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肌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药联合对糖尿病胃轻瘫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肌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药组、中药组及西药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及高脂高糖饮食喂养,建立糖尿病胃轻瘫模型;以针刺中脘穴和后叁里穴结合中药糖瘫消、中药糖瘫消及西药多潘立酮片和维生素B6为治疗方法,5d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d,共3疗程;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对小鼠体质量、进食量及排便量进行测定,待所有疗程结束后则对小鼠浆膜下胃肌电活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进食量及排便量均降低,其中进食量和排便量与其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提示糖尿病胃轻瘫模型成立;疗程结束后,针药组和中药组的体质量、进食量及排便量均有所上升,且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西药组仅有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胃窦部5min内放电情况方面,其中放电次数和每次放电间隔时间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干预组,除西药组每次放电间隔时间外,均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1)。模型组小鼠频率和振幅较低,其相应的变异系数及异常节律指数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药组小鼠频率和振幅上升较显着,其相应的变异系数及异常节律指数有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药组小鼠频率和振幅及振幅变异系数改善较明显,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或P<0.05);而西药组小鼠仅有振幅及其变异系数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糖尿病胃轻瘫小鼠胃肠动力,改善胃电节律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针刺在促进胃肠蠕动的同时,增强了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和利用,进而改善体内物质代谢,以达到增加胃窦部ICC数量或改善其功能结构的作用,使胃电节律得以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11期)

唐永忠,廖琴,陆希[4](2015)在《肾囊阻滞对大鼠胃肌电活动与胃动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囊阻滞对胃肌电活动与胃动力的影响,为用该法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阿托品、新斯的明、生理盐水制作胃肠运动抑制模型(抑制组)、胃肠运动亢进模型(亢进组)、正常对照模型(对照组),各组大鼠造模后均以肾囊注射利多卡因行肾囊阻滞处理。检测各组大鼠胃电信号与胃残留率并比较。结果: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组胃电平均峰峰值与平均周期均明显降低,胃残留率明显增加,而亢进组各项指标变化正好相反(均P<0.05)。肾囊阻滞前比较,肾囊阻滞后,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均P>0.05);抑制组胃电平均峰峰值与平均周期均较肾囊阻滞前明显升高,而胃残留率明显减少(均P<0.05);亢进组胃电平均峰峰值与平均周期均较肾囊阻滞前明显降低,而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肾囊阻滞对正常胃电活动与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异常胃电活动与运动功能则有双向调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黄平利[5](2015)在《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烧心胃肌电活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烧心患者胃肌电活动;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烧心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24例功能性烧心(FH)患者及24例健康志愿者接受餐前、餐后胃电图(EGG)检查,记录各组患者胃肌电活动变化,比较各组之间胃电参数差别;根据胃镜或24h食管PH监测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同时比较RE组、NRED组与FH患者胃电参数的差别。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对FH及GERD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判断RDQ对疾病的诊断价值。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GERD组和FH组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计算两组患者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计算并比较RE组和NERD组患者评分,计算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并将RE组、NERD组与FH组患者积分进行对比。结果:1.GERD组患者主频(DF)、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餐后DP显着低于FH组及正常组(P<0.01),餐前DP显着高于正常组,且低于FH组患者(P>0.05),进餐后DP升高不明显(P>0.05)。2.FH组患者DF、PR、餐前DP值、餐后DP值处于正常范围,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餐后DP较餐前DP显着升高(P<0.01)。3.RE组与NERD组患者DF、PR、餐后DP显着低于FH组及正常组(P<0.01);而RE组及NERD组餐前DP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但与FH组无显着差异(P>0.05);NERD组患者餐前DP显着低于餐后DP(P<0.01),而RE组进餐前后DP无显着差异(P>0.05);RE组与NERD组对比,DF、餐后DP无显着差异(P>0.05),但餐前DP、PR显着降低(P<0.01)。4.空腹时GERD组、FH组及正常组的正常慢波百分比(N%)分别为(54.60±11.57)%、(74.29±9.76)%和(84.31±5.22)%,餐后分别为(70.75±10.98)%、(87.83±9.07)%和(94.35±4.81)%,GERD组较FH组的正常慢波百分比(N%)显着减少,且两组均较正常组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空腹时RE组、NERD组的正常慢波百分比分别为(50.24±11.68)%、(60.21±8.82)%,餐后分别为(70.67±8.38)%、(70.86±13.79)%,NERD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显着高于RE组(P<0.01),而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无显着差异(P>0.05);可见进食可使正常慢波百分比升高,使胃电节律恢复正常。5.GERD组与FH组焦虑评分分别为(49.20±8.94)分、(53.63±4.79)分,抑郁评分分别为(50.23±9.08)分、(55.54±2.98)分,两组对比焦虑、抑郁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1)。6.FH组、NERD组、RE组的焦虑评分分别为(53.63±4.79)分、(52.89±7.76)分、(46.33±8.84)分,抑郁评分分别(55.54±2.98)分、(55.04±6.40)分、(46.50±9.13)分,叁组组间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8.GERD组与FH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3%、75%,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0.6%、83.3%,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NERD组与RE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60.7%、33.3%,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4.3%、22.2%,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9.GERD组患者RDQ平均评分为(18.84±6.54)分,FH组为(5.79±1.10)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1.GERD患者主频、餐后/餐前功率比降低,提示胃动力不足。2.GERD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且RE患者比NERD患者明显,进食后节律紊乱可改善。3.FH患者胃电节律正常,而NER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可有助于鉴别非糜烂性反流病与功能性烧心。4.GERD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状态,且不同亚型焦虑状态发生率不同,其中NERD患者更易合并焦虑抑郁状态。5.GERD患者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6.FH患者比GERD患者更易合并精神心理异常。7.反流性疾病问卷可作为初步筛查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简便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孙敏娴,赵湜,王中京,程晨[6](2014)在《2型糖尿病肾病与胃肌电活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阶段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白蛋白、消化系统症状、胃电图参数等临床情况,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胃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分为A组(<30 mg/24hr,18例)、B组(30~300 mg/24hr,20例)、C组(>300 mg/24hr,22例),观察其消化道症状及一般情况,行餐前、餐后胃电图检查,对胃电活动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C叁组上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分别为0.44±0.511、1.15±0.813、1.27±0.703,上消化道症状出现的例数分别为27.8%、75.0%、90.9%,P(A-B)、P(A-C)<0.05糖尿病组胃窦DF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DF:A组>B组>C组,其中P(A-C)<0.05。餐前/餐后功率比(PR)对照组>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与A组大于1,B组和C组小于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虽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但可能已伴有胃肌电活动异常。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或尿蛋白增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4年S1期)

刘立明,周力,杨杰,李亭颖,刘太阳[7](2014)在《肝硬化胃肌电活动紊乱类型及发生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胃电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46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测量空腹体表胃电图,对比主频、正常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胃动过缓百分比、胃动过速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等,分析胃电参数与白蛋白、电解质、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胃电紊乱(胃动过速及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肝硬化胃动过缓与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与白蛋白、钾、钙离子呈负相关,胃动过速与钾离子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胃动过缓及胃动过速发生率高,这可能与患者白蛋白、钾、钙离子水平及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王宁,常丽丽,张静,马天,张淑梅[8](2013)在《急性肝炎患者胃肌电活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肝炎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急性肝炎患者胃动力异常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消化内一科就诊的急性肝炎70例(重型肝炎6例,普通型肝炎64例)及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胃电图测定胃肌电活动情况。结果进餐前胃肌电活动:急性肝炎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胃动过缓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餐后胃肌电活动:急性肝炎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主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肝炎组胃动过缓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胃动过速百分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餐前急性重型肝炎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主功率低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组(P<0.05),而胃动过缓百分比、无节律百分比均高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组(P<0.05)。结论急性肝炎患者存在胃肌电活动异常,可能与急性肝炎患者胃动力障碍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3年05期)

高建茹,李胜棉[9](2011)在《胃癌患者胃肌电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肌电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胃电图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Digitrap-per双电极胃电图记录仪对2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进行餐前、后胃电图记录,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结果胃癌组餐前、后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餐后主频高于餐前(P<0.05),胃癌组餐前、后各胃电参数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无显着相关(P>0.05);对照组餐后、餐前功率比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422,P=0.045),其他胃电参数与性别、年龄无显着相关(P>0.05),不同部位肿瘤各胃电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餐后胃电图振幅升高,波形不规则,胃电频率不规则。结论胃癌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下降,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对胃癌患者的胃电参数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徐辉,吴杰,杨小芬,程芹芹,谢微微[10](2011)在《早产儿空腹体表胃肌电活动特点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早产儿胃电图检测观察其胃肌电活动特点,为探讨早产儿胃动力成熟情况提供初步依据。方法观察对象为非异常早产儿共52例,按胎龄分为4组:Ⅰa组为胎龄为胎龄<33周,Ⅱa组为胎龄33~34+6周,Ⅲa组为胎龄35~36+6周;按出生体重分3组:Ⅰw组为体重<1500g,Ⅱw组为体重1500~1999 g;,Ⅲw组为体重2000~2500 g。所有对象均于生后生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进行空腹30 min的体表胃电图检测。记录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N%)、胃电节律过缓百分比(B%)、胃电节律过速百分比(T%)及主频等胃电参数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52例早产儿生后不同日龄胃电各项指标比较显示生后第1、3、7天的B%、N%及主频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B%呈明显下降趋势,N%、主频呈增高趋势;生后3天的T%多于生后1天(P<0.05),与生后7天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胃电指标在生后1、3、7天分别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的胃肌电活动尚未成熟,其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及胃电主频较健康成人明显低下,1周内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及胃电主频随日龄增长有增高趋势,但胎龄及出生体重对于早产儿胃肌电活动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1-07-07)

胃肌电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影响;研究莫沙必利治疗F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经14C-UBT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叁组,其中第一组34例,第二组30例,第叁组24例。第一组34例接受莫沙必利(5mg Tid)治疗,疗程4周;第二组30例接受莫沙必利(5mg Tid)和奥美拉唑(20mg Bid)治疗,疗程4周;第叁组24例接受莫沙必利(5mg Tid)和奥美拉唑(20mg Bid)及黛力新片(1片Qd)治疗。另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的健康志愿者2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记为第四组。应用胃电图记录仪分别记录前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主功率(DP)、餐前及餐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第四组记录各例健康志愿者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各组间对应胃电参数的差异。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第叁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1)第一、第二及第叁组治疗前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之志愿者组均较低,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餐前主功率(DP)差异不显着(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第二及第叁组治疗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之志愿者组低,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一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治疗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二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治疗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叁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叁项指标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叁组治疗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第二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餐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四项指标较第一组治疗后对应各项指标均升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第叁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餐后主功率(DP)、餐前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四项指标较第一组治疗后对应各项指标均升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主功率(DP)、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第叁组较第二组治疗后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R)、主频(DF)、主功率(DP)、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四项指标差异均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第叁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动力不足及胃电节律的紊乱。(2)单独应用莫沙必利、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及黛力新均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不足及胃电节律紊乱。(3)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或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及黛力新较单独应用莫沙必利能更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不足及胃电紊乱情况,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及黛力新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肌电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纳达合剂对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肌电活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

[2].茹秀峰.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6

[3].梅志刚,张定棋,程军平,黄坤艳,唐翠娟.针药联合对糖尿病胃轻瘫小鼠胃肠动力及胃肌电活动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

[4].唐永忠,廖琴,陆希.肾囊阻滞对大鼠胃肌电活动与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

[5].黄平利.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烧心胃肌电活动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15

[6].孙敏娴,赵湜,王中京,程晨.2型糖尿病肾病与胃肌电活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

[7].刘立明,周力,杨杰,李亭颖,刘太阳.肝硬化胃肌电活动紊乱类型及发生原因初探[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

[8].王宁,常丽丽,张静,马天,张淑梅.急性肝炎患者胃肌电活动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3

[9].高建茹,李胜棉.胃癌患者胃肌电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

[10].徐辉,吴杰,杨小芬,程芹芹,谢微微.早产儿空腹体表胃肌电活动特点的观察[C].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2011

标签:;  ;  ;  

胃肌电活动论文-阙任烨,沈艳婷,林柳兵,陶智会,钱春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