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减影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林,张巡江,刘洋,汪洋[1](2021)在《低浓度对比剂全脑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检查》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低浓度对比剂全脑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动脉瘤病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3D-DSA检查的86例动脉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低浓度组和常规浓度组。两组病人对比剂用量进行3D-DSA检查。由两名医师对两组病人的连续减影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同时对两组病人在检查前、检查后24 h和48 h的血肌酐值(Scr)以及在检查后24 h、48 h的Scr升高值均行比较。结果低浓度组的动脉瘤显示率为97.67%,常规浓度组的动脉瘤显示率为100.00%。低浓度组在检查后24 h的Scr升高值(4.63±0.78)μmol/L、48 h的Scr升高值(6.71±0.94)μmol/L均明显低于常规浓度组在检查后24 h的Scr升高值(5.35±0.85)μmol/L、48 h的Scr升高值(8.14±1.19)μmol/L(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方案在3D-DSA检查中能够显着降低碘摄入量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且不会因此降低图像质量。
丘金铭[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评估》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应地影像检查需求也日益增长。本研究评估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中自动检测和定位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材料和方法: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提取了影像学报告为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MRA图像。根据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WASID)重新判读、测量所有病变,并手动标注“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信号缺失”各类别病灶的边界框作为模型学习的标准。将图像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基于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为深度学习模型,应用训练集以学习、提取特征,并在测试集中评估其检测病灶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数据集中包含200个病人,共计411个病变,其中中度狭窄242个,重度狭窄84个,闭塞70个,信号缺失15个。训练集包含291个病灶,测试集包含120个病灶,检测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4.2%和83.7%。基于病灶所在位置的检测,检测敏感性最佳者位于颈内动脉区域(86.2%)。模型假阴性主要来源于中度狭窄病变(30/43)。结论:深度学习算法能在TOF-MRA中实现自动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并且提供准确的病灶位置信息,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日后应用于临床诊断流程中。
赵思斯,周轩,焦河,邓帮富,费泽军,何森[3](2021)在《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双平板DSA)和对照组(n=59,采用单平板DSA),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电影序列数、摄影帧数、剂量面积乘积以及空气比释动能。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33.50(25.00,40.50)min vs 45.00(40.00,50.00)min,P<0.001]、对比剂用量(62.68±22.40 mL vs 100.46±20.91 mL,P<0.001)、以及电影序列数[10.00(8.00,13.25)vs 14.00(12.00, 16.00),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电影序列数均与手术时间(r=0.586,P<0.001)、术中对比剂用量(r=0.637,P<0.001)成正相关。两组患者在剂量面积乘积、空气比释动能、摄影帧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平板DSA机造影的辐射剂量与常规采用单平板DSA无明显差别,但使用双平板DSA造影,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有益于患者。
赖坚强[4](2021)在《7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CT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出血管闭塞39例,检出率为100%;血管狭窄36例,检出率为92.31%;CT检出血管闭塞32例,检出率为82.05%;血管狭窄29例,检出率为74.36%,;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1例,占比1.29%,周围神经损2例,占比2.56%;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结论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与CT比较,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晓燕,李惠菊,张春梅,李帅彤,李玉梅,钱晓玲[5](2021)在《经股动脉入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股动脉入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的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对其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王晓燕[6](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术后3小时内的饮水量,一般自我效能感,疼痛感,焦虑,抑郁,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兰州市某三甲医院脑卒中单元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安排顺序随机进行编号,将340名患者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70人。对照组:常规给予术前备皮,术前床上排尿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SA术后的首次排尿时间,DSA术后的首次排尿量,DSA术后的3小时内饮水量,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排尿功能分级的相关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DSA术后一般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陪员关系及性别、居住地、医保类型、疾病诊断、DSA术史、造影剂过敏史、DSA术后尿潴留史、前列腺疾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1.06±0.722)h,较对照组(1.95±0.83)h明显缩短,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首次排尿量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量(392.97±135.31)ml,而对照组(371.84±118.0)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1771.82±489.56)ml,明显高于对照组(1196.01±379.81)ml,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得分(30.50±5.24),高于对照组(23.53±6.58),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疼痛感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VAS得分(1.07±0.91),显着低于对照组(1.72±1.6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焦虑情绪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SAS得分(45.37±6.99),低于对照组(55.46±9.5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抑郁情绪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SDS得分(46.30±7.44),低于对照组(58.86±8.89),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9)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排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排尿功能分别为Ⅰ级47例(28.5%),Ⅱ级17例(10.3%),Ⅲ级4例(2.4%),尿潴留发生率为2.4%;对照组分别为Ⅰ级52例(31.9%),Ⅱ级25例(15.3%),Ⅲ级26例(16.0%),尿潴留发生率为16.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DSA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留置尿管的置管率,有效避免尿路感染的风险。(2)通过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能够缩短DSA术后患者首次排尿时间,增加患者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促进患者尽早自主排尿;(3)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首次排尿量无影响。
庞嫣琼[7](2020)在《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颅内动脉瘤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瘤体破裂引发颅内出血,导致较高致残及致死率,后期治疗和康复也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经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ngraphy,MSCTA)和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SA是临床上公认的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准确率和敏感性可达99%,然而DSA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在造影剂注射过程中需要使用导管法,往往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由于MRI检查的时间较长,对术后的评估较差,对于早期的颅内动脉瘤很难发现,一般不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2]。CTA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具有无创性,还有检查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的优点,它可以快速获得脑血管的解剖影像,不仅可以任意角度观察目标血管,还可以通过局部放大的方法显示和分析病变的细节特征[3]。CTA扫描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为动脉瘤的诊断和围手术期评价提供客观依据[4]。本研究期望能通过对比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解剖参数测量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的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目的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测量结果、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对比CTA及DSA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形态(包含轮廓、大小、位置等)及瘤体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比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程度和存在差异,从而探讨CTA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结果分析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检查影像检查资料,结果发现:(1)CTA测出的动脉瘤数113个,在与DSA的检查结果(DSA共检出动脉瘤116个)对比当中,发现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数目分别为5个和2个,而在这些假阴性的结果中并没有最大径大于3mm的瘤体实例出现,测得CTA的灵敏度为95.7%。而进一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对应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两组瘤体的最大径和瘤颈测量数据,对于测量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评价、t检验验证,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获得的瘤体最大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瘤颈的测量上,CTA与D-DSA两组测量值(?x±s,mm)分别为4.06±1.18mm、3.54±1.15mm,P值<0.05,提示CTA在有关瘤颈的测量上准确度欠佳。(3)DSA检查获得的对瘤颈部区域显示程度的影像资料均处于尚清晰和清晰之间,而CTA检查除去上述两种情况,还有6例显示模糊的图像,通过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深一步的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Z值为-2.889,所得P值为0.004,明显小于0.05,表明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其周围的穿支血管方面要优于CTA。结论1.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的测量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可靠方法;2.DSA对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显示方面的情况要优于CTA,DSA检查目前仍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
温见春,张幸[8](2020)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探究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152例动脉瘤患者,分析了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评价了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比,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T脑血管造影结果与手术中实际测量的动脉瘤各项数据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对患者动脉瘤细节的显示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揭示了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能够更好地展示患者的动脉瘤细节,对于指导制定脑动脉瘤手术方案有一定帮助,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杨桂红[9](2019)在《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文中研究指明1脑血管造影是什么?脑血管造影是一种X线检查技术,其全称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脑血管造影其运用了连续的X射片技术,并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处理图片,将其形成连续的图像,进而全面的观察血管、移位情况及走形轨迹。该技术主要通过股动脉入路,置入导管,随后置入导丝,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显示的动脉,并注入造影剂,随后进行X线扫描和摄片,通过造影剂可显示血管轨迹的图像,进而观察到脑血管位置、走形、通畅、狭窄、堵塞等情况。近年来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是神经外科内、外科医师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韦扬韬,韦玉鲁,韦建华[10](2019)在《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脑血管病治疗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颅多普勒检查以及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探讨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致脑缺血检出率分别为43.06%、37.50%、6.94%,均显着优于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查并辅助治疗,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着。
二、数字减影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减影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浓度对比剂全脑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3D-DSA检查 |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剂量对比剂3D-DSA脑血管造影的动脉瘤显示率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情况 |
2.2 不同剂量对比剂对病人肾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2)基于深度学习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前言 |
1.1 缺血性脑卒中 |
1.2 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影像评估 |
1.3 深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目标检测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资料与方法 |
2.1 构建数据集 |
2.2 构建深度学习YOLO模型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结果 |
3.1 数据集 |
3.2 检测模型的诊断性能 |
第四章:实验讨论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5.1 实验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深度学习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3)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手术方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础信息 |
2.2 两组手术时间以及对比剂用量对比 |
2.3 辐射相关参数的比较 |
2.4 电影序列数与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7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检查结果比较 |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2例患者典型影像学表现 |
3 讨论 |
(6)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框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相关概念 |
1.5.1 急性尿潴留 |
1.5.2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
1.5.3 自我效能 |
1.5.4 造影剂肾病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排尿功能的评估 |
2.1.1 排尿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
2.1.2 排尿功能分级标准 |
2.2 DSA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 |
2.3 DSA术后尿潴留的干预措施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研究对象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样本量估算 |
3.3 研究方法 |
3.4 干预方法 |
3.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
3.4.2 干预组:常规护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 |
3.5 研究工具 |
3.5.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
3.5.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
3.5.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3.5.4 焦虑自评量表(SAS) |
3.5.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3.5.6 排尿功能分级标准 |
3.6 资料收集 |
3.7 伦理原则 |
3.8 质量控制 |
3.9 统计分析 |
3.10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本研究对DSA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干预效果 |
4.2.1 两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术后3 小时内饮水量比较 |
4.2.2 两组患者DSA术后GSES、VAS、SAS、SDS得分比较 |
4.2.3 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的影响 |
5.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患者术后首次排尿量的影响 |
5.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患者术后3 小时内饮水量的影响 |
5.4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5.5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疼痛感的影响 |
5.6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5.7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
5.8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
5.9 本研究护理干预的可行性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或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伦理审批表 |
附录三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四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
附录五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录六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七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八 排尿功能分级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 |
1.2.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
1.3 观察指标 |
1.3.1 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
1.3.2 脑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瘤颈最大直径和出血灶直径 |
1.3.3 动脉瘤检查对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的显示效果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152例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 |
2.2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手术诊断结果比较 |
2.3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结果与手术中实际测量的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和出血灶直径的比较 |
2.4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瘤颈、瘤体和载瘤动脉的显示效果比较 |
3 讨论 |
(9)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血管造影是什么? |
2 脑血管造影主要应用于哪些疾病? |
2.1 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 |
2.2 动静脉漏、动脉栓塞等疾病。 |
2.3 颅内血肿或脓肿等疾病。 |
3 哪些人不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
3.1 老年性动脉硬化者。 |
3.2 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
3.3 出血倾向者。 |
4 脑血管造影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
4.1 检查前必须进行敏感实验。 |
4.2 脑血管造影前严格禁食禁水。 |
5 脑血管造影中如何配合 |
6 脑血管造影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
(10)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3]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数字减影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浓度对比剂全脑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检查[J]. 张荣林,张巡江,刘洋,汪洋. 安徽医药, 2021(10)
- [2]基于深度学习检测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评估[D]. 丘金铭. 汕头大学, 2021
- [3]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J]. 赵思斯,周轩,焦河,邓帮富,费泽军,何森.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02)
- [4]7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 赖坚强. 当代医学, 2021(08)
- [5]经股动脉入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护理研究进展[J]. 王晓燕,李惠菊,张春梅,李帅彤,李玉梅,钱晓玲. 护理研究, 2021(04)
- [6]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D]. 王晓燕. 兰州大学, 2021(02)
- [7]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D]. 庞嫣琼.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 温见春,张幸.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4)
- [9]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J]. 杨桂红. 人人健康, 2019(21)
- [10]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韦扬韬,韦玉鲁,韦建华.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