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钙膜论文_乔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藻酸钙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藻,基质,诱导,因子,相容性,敷料,多孔。

海藻酸钙膜论文文献综述

乔斌[1](2018)在《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钙膜吸附MB》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冷冻干燥的方式制备GO/CA膜,并对这种膜对MB的吸附性能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膜的化学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温度、MB的初始浓度、初始p H、吸附剂的量及反应时间对吸附的影响。通过热力学以拟合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朗格缪尔及弗伦德里西模型对GO/CA的吸附平衡参数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最大吸附量为1925.36mg/g。热力学研究表明GO/CA对MB的吸附过程为放热并且自发进行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张青,许加超,付晓婷,高昕[2](2012)在《钙化条件对海藻酸钙膜钙含量和拉伸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钙源制备海藻酸钙膜,根据膜的钙含量和拉伸强度确定了钙源的种类、钙化温度、钙化时间和钙化浓度。结果表明,在钙源选择氯化钙,钙化溶液的温度选择40℃,钙化时间选择20 min,钙化质量分数选择3%时,得到的海藻酸钙膜的钙含量最多、拉伸强度最大,并且膜拉伸强度的变化趋势与钙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2年10期)

郝晓丽,夏延致,王兵兵,纪全,孔庆山[3](2010)在《两种海藻酸钙膜的制备及吸水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冷冻干燥法和自然晾干法制备海藻酸钙膜材料,考察比较了两种海藻酸钙膜材料的形貌及吸水性能。海藻酸钙自然晾干膜为无色透明膜,冻干膜为白色海绵膜,且冻干膜与晾干膜相比具有开放、贯通的多孔结构,其孔径介于100μm~200μm之间。海藻酸钠质量百分比含量为2%时,晾干膜和冻干膜对蒸馏水的吸水率分别为78.7%和985.0%,经3500r/min离心3min后保水率分别为42.5%和81.8%,两膜材料均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其中反复吸水-放水4次后冻干膜的吸水率仍高达869.4%。(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薛英[4](2006)在《海藻酸钙膜与NGF-BMG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利用新兴的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将海藻酸钙膜与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骨基质明胶联合应用,综合骨引导、骨传导、骨诱导作用及神经生长因子对骨再生的作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旨在观察神经生长因子直接用于骨缺损区对骨组织再生的作用和形式;明确骨基质明胶作为神经生长因子缓释体的可行性,并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和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联合应用对骨再生的作用效果。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1.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体内释药的实验研究将骨基质明胶(BMG)溶于神经生长因子[NGF(20μg)]溶液,通过真空吸附、冻干等处理,制得NGF-BMG复合体。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NGF-BMG复合体在兔体内释药浓度及持续时间。2.海藻酸钙膜与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2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制成双侧10mm桡骨缺损模型,A组骨缺损处植入NGF-BMG复合体,外包裹海藻酸钙膜;B组骨缺损处植入BMG,外包裹海藻酸钙膜;C组骨缺损区包裹海藻酸钙膜,膜管内注入NGF 20μg;D组骨缺损区包裹海藻酸钙膜,缺损区内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随机处死动物,每组每批处死2只,作下列检测:形态学观察、组织学观察、X线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测(12周)。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4组组织学切片、X线片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GF-BMG复合体在兔体内释放NGF时,局部组织浓度高,血浆浓度低。局部组织早期(1天内)浓度高,以后维持低浓度稳定释放(14天以上)。2.在X线片骨密度、组织学切片成骨面积和生物力学检测方面,A组均优于B、C、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NGF-BMG复合体既能持续释放有效浓度的NGF,又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两者联合使用,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独使用NGF和BMG;2.NGF-BMG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置换速度和程度与组织再生完成时间相匹配;3.NGF具有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但NGF半衰期短,易受温度、酸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独使用很难在骨缺损局部达到有效浓度,严重阻碍NGF疗效的发挥;4.骨基质明胶不但是NGF的合适载体,而且具有骨诱导活性,是维持膜下空间的理想材料;5.海藻酸钙膜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降解性,是半透膜,允许组织液与各种营养物质在细胞间进行交换、转运,为局部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的聚集及释放,各种营养物质的合成创造了物质条件。(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6-05-20)

杨晓峰[5](2006)在《人骨髓源成骨细胞和海藻酸钙膜的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并诱导为成骨细胞,探讨海藻酸钙膜(Calcium alginate film , CAF)与人骨髓源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MSC,将诱导为的成骨细胞与海藻酸钙膜复合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骨髓MSC表面抗原的表达,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考马斯亮兰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将诱导下的人骨髓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实验组:将CAF与人骨髓源成骨细胞复合培养,对照组:人骨髓源成骨细胞单独培养。结果:人骨髓MSC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诱导培养2-3周后,细胞生长良好。流式细胞仪检测CD166表达为阳性,CD34表达为阴性。成人骨髓源成骨细胞与CAF复合培养时生长良好,增长迅速,表现出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不受CAF的影响。结论:人MSC取材安全方便,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学特点和功能的成骨细胞。人MSC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CAF有利于成骨细胞的贴附生长增殖,并对细胞的功能无不良影响。CAF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6-05-20)

顾耕华,何虹,黄剑奇,胡济安,盛列平[6](2002)在《海藻酸钙膜促进胫骨损伤修复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海藻酸钙膜引导骨缺损再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进一步探讨其成骨机制。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 ,在其双侧胫骨形成洞形骨缺损 ,实验侧骨缺损上覆盖海藻酸钙膜 ,对照侧未覆盖任何膜 ,分别在术后 1、 2、 4、 6、 8周时取出胫骨 ,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光镜观察、电镜观察以及TGF β、VEGF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海藻酸钙膜 4~ 6周吸收 ;实验侧术后 4周X线观察可见骨密度达到正常皮质骨 ,对照侧 6周才达到 ;前者大体观察骨缺损愈合表面平整 ,后者表面不连续 ;实验侧术后 2周光镜下可见骨小梁构成编织骨 ,对照侧 4周可见 ;电镜下术后 6周实验侧骨痂致密 ,对照侧骨痂疏松。TGF β、VEGF免疫组化表达则有其成骨作用的时空性。 结论 海藻酸钙膜通过对骨诱导因子的早期调控引导骨再生 ,效果良好 ,能更快地促进骨损伤修复 ,且 6周降解不影响骨愈合再生(本文来源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顾耕华,何虹,黄剑奇[7](2002)在《海藻酸钙膜引导兔颌骨缺损骨再生的对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比较观察两种国产可吸收性生物膜对引导性骨再生的影响 ,探讨海藻酸钙膜在骨缺损应用中的优势。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 ,在其双侧下颌角前切迹处造成洞形骨缺损 ,实验侧覆盖海藻酸钙膜 ,对照侧覆盖胶元膜 ,分别在术后 1、2、4、6、8周时取出下颌骨 ,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对 3种骨诱导因子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海藻酸钙膜 4~ 6周吸收 ,胶元膜 6~ 8周吸收 ;前者组织反应程度轻 ,后者反应程度重 ;术后 6周内实验侧BMP、骨钙素、VEGF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 (P <0 .0 1) ;电镜下实验侧胶原纤维和骨小梁比对照侧出现早、多、有序。结论 海藻酸钙膜比已较广泛研究和采用的胶元膜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05期)

黄剑奇,何虹,范晓雁,盛列平[8](2002)在《海藻酸钙膜引导成骨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海藻酸钙膜在骨缺损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下颌角前切迹处形成直径5mm的骨缺损,以覆盖海藻酸钙膜作为实验组,以覆盖胶原膜以及不作处理作为两个对照组。术后1、2、4、6周时取出下颌骨,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组织计量学分析,计算成骨面积。结果 在各组内,覆盖海藻酸钙膜的缺损区新生骨面积均明显高于覆盖胶原膜以及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4周,覆盖海藻酸钙膜的缺损区已达骨性愈合,而覆盖胶原膜组组织反应明显,空白组纤维结缔组织较多。结论 海藻酸钙膜比胶原膜效果更好,能更快地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组织反应过程短、程度轻。(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何虹,黄剑奇,盛列平[9](2001)在《海藻酸钙膜引导下颌骨缺损再生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验已经研究了海藻酸钙膜应用于骨缺损再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作者进一步探讨其引导骨再生的机制。方法:以家兔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下颌骨形成洞形骨缺损,实验侧骨缺损上覆盖海藻酸钙膜,对照侧未覆盖任何膜,分别在术后1、2、4、6、8周时取出下颌骨,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光镜观察、电镜观察以及TGF-β、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海藻酸钙膜4~6周吸收;实验侧术后18天X线观察可见骨密度接近正常皮质骨,对照侧4周才达到;前者大体观骨缺损愈合表面平整,后者表面不连续;实验侧术后2周光镜下可见骨小梁构成编织骨,对照侧4周方可见;电镜下术后6周实验侧骨痂致密,对照侧骨痂疏松。TGF-β、VEGF免疫组化表达则有其成骨作用的时空性。结论:海藻酸钙膜通过对骨诱导因子的早期调控引导骨再生,更快地促进骨缺损的愈合,且4~6周降解不影响骨再生修复。(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01年04期)

裴万征,孔繁祜,严宝霞,张晓乐[10](1992)在《海藻酸钙膜研制及在中厚皮片供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鉴于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用沿袭多年的凡士林油纱覆盖法,缺点很多,亟待改进。为此研制出海藻酸钙膜生物敷料,经过几项必要的重点检测。确认符合作为敷料的要求条件。并用于临床.通过与凡士林油纱进行自身同区等面积对比观察.效果显着为优。(本文来源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期刊1992年03期)

海藻酸钙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不同钙源制备海藻酸钙膜,根据膜的钙含量和拉伸强度确定了钙源的种类、钙化温度、钙化时间和钙化浓度。结果表明,在钙源选择氯化钙,钙化溶液的温度选择40℃,钙化时间选择20 min,钙化质量分数选择3%时,得到的海藻酸钙膜的钙含量最多、拉伸强度最大,并且膜拉伸强度的变化趋势与钙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藻酸钙膜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斌.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钙膜吸附MB[J].山东工业技术.2018

[2].张青,许加超,付晓婷,高昕.钙化条件对海藻酸钙膜钙含量和拉伸强度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

[3].郝晓丽,夏延致,王兵兵,纪全,孔庆山.两种海藻酸钙膜的制备及吸水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

[4].薛英.海藻酸钙膜与NGF-BMG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

[5].杨晓峰.人骨髓源成骨细胞和海藻酸钙膜的相容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

[6].顾耕华,何虹,黄剑奇,胡济安,盛列平.海藻酸钙膜促进胫骨损伤修复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

[7].顾耕华,何虹,黄剑奇.海藻酸钙膜引导兔颌骨缺损骨再生的对照实验[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

[8].黄剑奇,何虹,范晓雁,盛列平.海藻酸钙膜引导成骨作用的初步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

[9].何虹,黄剑奇,盛列平.海藻酸钙膜引导下颌骨缺损再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2001

[10].裴万征,孔繁祜,严宝霞,张晓乐.海藻酸钙膜研制及在中厚皮片供区的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2

论文知识图

(a)水性聚氨酯(b)海藻酸钙/水性聚...(a)水性聚氨酯(b)海藻酸钙/水性聚...海藻酸钙/明胶共混复合膜的扫描电镜照片未改性胶原蛋白膜与凝胶包埋形成的组...2-1 海藻酸钙膜 图 3-1 原代 MSC...(a)纯水性聚氨酯(b)海藻酸钙/纯水...

标签:;  ;  ;  ;  ;  ;  ;  

海藻酸钙膜论文_乔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