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辅助性,原位,肝移植,门静脉,肝功能,模型,动力学。
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陈孝平[1](2016)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9年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以来,适应证逐渐扩大至肝功能衰竭、遗传代谢疾病、终末期肝硬化。随技术不断进步趋于成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远期存活率明显上升,对部分疾病治疗效果达到甚至优于原位肝移植术,并衍生出多米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等新术式,显着拓展了供体来源及受益人群,成为肝脏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介绍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6年20期)
程琪[2](2012)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实验一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技术的改进,为深入进行移植免疫、肝再生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平台。方法按“双袖套”法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50台,对供者手术、袖套安装及受者肝上下腔静脉吻合等方法进行技术改进,总结手术技巧,并评估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结果供者手术时间、受者无肝期时间及受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2)min、(17±2)min、(43±3) min。手术成功率为92%,100d存活率为85%。结论该方法可快速获取高质量供肝,同时无肝期的缩短可保证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第一部分实验二小鼠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方法,进一步为临床该术式的开展提供小动物的实验数据支持。方法完成小鼠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50台,门静脉采用袖套法吻合,肝静脉采用端端丝线吻合,胆道采用支架胆肠吻合,总结手术技巧,并评估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结果供者手术时间、受者无肝期时间及受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0±3)min、(6±1)min、(58±5) min。手术成功率为96%,术后4w存活率为88%。结论该方法技术可靠,成功率高,可为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的基础研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实验一Atp7b-/-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及铜代谢特点分析目的探讨Atp7b-/-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及铜代谢特点,进一步研究ATP7B基因对铜代谢的影响。方法繁育采取杂合子配种的方法,PCR鉴定子代基因型,铜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并行HE染色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基因型鉴定结果符合孟德尔规律,Atp7b-/-.小鼠肝铜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为野生型对照的25倍以上;血清铜水平在20周龄达到高峰,约为同龄野生型对照的两倍,且20周龄几乎所有的Atp7b-/-.小鼠肝脏均出现炎症坏死、纤维化及再生结节形成。结论Atp7b-/-小鼠基因型遗传稳定,肝脏病理改变明显,是理想的模拟肝豆状核变性肝脏病变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实验二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对肝豆状核变性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Atp7b-/-小鼠为受体,Atp7b+/+小鼠为供体,分8和20周龄两个时间点行左外叶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移植肝体积约为受体肝的38%,观察移植术后生存率,比较铜代谢和肝功能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8和20周龄时间点移植术后生存率分别为,术后血清铜、自身肝铜、血清铜蓝蛋白活性及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其中8周龄移植术后肾铜和脑铜水平较对照明显降低,自身肝的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20周龄移植术后供肝明显增生,自身病肝萎缩,且更小体积的移植肝(约为受体肝的19%)也能纠正铜代谢的紊乱,能达到全肝移植效果,但较后者手术风险更低。结论左外叶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替代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同时早期移植可以延缓肝脏病变的进程,减少铜在其他组织器官中的沉积,但具体最低多少体积肝脏可以满足机体铜代谢需要,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马高祥,史留斌,傅利锋[3](2007)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建立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该手术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为临床开展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建模时间为8周,建模成功6只。另取健康良种幼猪6只作为供体组,参照有关文献进行麻醉、供体手术及供肝修整。术前、术后当天及第7天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和肝功能,同时用彩色B超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肝移植术后5只受体猪存活。术后第7天彩超观察存活猪两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肝回流通畅。BIL、ALT及AST等指标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开腹测量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术前(20.76±2.43)cmH2O,术中关腹前(17.6±2.33)cmH2O,术后第7天(14.7±2.25)cmH2O。结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提供一定肝功能支持,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07年10期)
李家新,陈方满,陈晓鹏[4](2006)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作为多模式肝移植的一种分支,以其对患者创伤较小、符合生理、无无肝期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临床尚未较大规模地开展和应用,且原肝和供肝肝细胞再生和门静脉血流之间的功能竞争等问题仍然令人迷惑,尚需更多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来不断地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吴伟顶,彭承宏,肖卫东,周光文,张明钧[5](2005)在《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猪原位辅助性肝移植(APOLT)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健康雌性良种幼猪18头,其中12头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另6头作为肝移植的供者。将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幼猪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进行APOLT术,切除受者肝脏左叶,将修整后的供肝右叶移植于原肝左叶肝床处,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受者脾动脉在结肠后与供肝动脉行端端吻合,胆总管置管外引流。结果对照组7d生存率仅为17%,而实验组为83%。实验组术后第7d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检查示原肝细胞再生明显。结论门静脉注射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诱导的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APOLT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期刊2005年12期)
史留斌,彭承宏,彭淑牖,刘颖斌,何伟[6](2004)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APOLT)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其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6只健康良种幼猪作为供体组,6只肝硬化模型猪为受体组,肝移植采用APOLT术。术中观察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指标;术前、术后当天及7 d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及肝功能,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 胆总管结扎8周后见肝脏假小叶形成,小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胆栓及胆泥沉积,证实胆汁性肝硬化模型成功。6只猪APOLT术后5只存活。术后7 d动物活杀病理检查见移植肝形态、色泽正常,各吻合口无扭曲、漏血和血栓形成;移植肝部分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萎缩或消失,肝小叶内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周围肝小叶细胞浊肿,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受体肝无明显变性及坏死。术后7 d存活猪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察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回流通畅,移植肝功能良好。血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术后7 d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结论 APOLT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期刊2004年12期)
史留斌,彭承宏,彭淑牖,何伟,刘颖斌[7](2003)在《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猪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对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选用健康良种幼猪16只,随机配成8对,基础麻醉加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方法:切去供肝左叶,将留存之右叶供肝作移植肝。切除受体之肝左外叶,将右叶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受体脾动脉在结肠后与供体肝动脉行端端吻合,胆总管置管外引流。术中热缺血时间为0min,冷缺血时间为(58±4.0)min。切肝前10min、全肝阻断后10min、供肝植入开放门静脉后10min分别取血检测电解质和全血缓冲碱(BB)及标准碳酸氢根浓度(SB),并观察各个时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术后常规处理,未用抗排斥药。部分存活猪在术后5d彩超观察门静脉血流,同时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手术成功率87.5%。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指标均告平稳。术后5d,部分猪彩超结果显示门静脉无血栓形成,仅见移植肝断面有少量包裹性积液,移植肝门静脉最大流速为42.2cm/s,受体肝及移植肝门静脉血流均告通畅。活杀大体及病理切片观察,移植肝形态色泽正常,各吻合口无扭曲、漏血和血栓形成,门静脉无血栓形成。术后5d,活杀取受体肝及移植肝(本文来源于《外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03年06期)
叶晟,韩本立,董家鸿[8](2003)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全肝移植存在一些弊端,而且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衰)死亡率很高,但少数幸存患者的肝脏再生也很快,恢复后可具有正常的肝脏结构和功能。此外,某些肝脏代谢性疾病并不引起肝硬化但可引起严重的肝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切除结构基本完好的原肝进行全肝移植得不偿失。这些都促使临床医师重新评估辅助性肝移植(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ALT)在肝移植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病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彭承宏,史留斌,彭淑牖,何伟,刘颖斌[9](2002)在《新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猪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将供肝左叶在体外修肝时切除 ,右叶供肝作为移植肝。切除受肝左外叶 ,右叶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 ,供肝门静脉与受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 ,受体脾动脉在结肠后与供体肝动脉端端吻合 ,胆总管置管外引流。结果 共进行移植模型 5例 ,成功 4例 ,成功率达 80 % ,模型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本移植术式在体外转流下行全肝血流阻断 ,门静脉淤血明显减轻 ,阻断时间缩短 ,可以有效防止受体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处理简单 ,吻合质量高。术后出血少。成功率高 ,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15期)
史留斌[10](2002)在《新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新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目前已经公认肝移植手术是治疗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肝脏代谢性疾病、早期肝脏肿瘤等所有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肝移植新的术式不断诞生,从传统的肝移植标准术式即1963年Starzl创制的全肝原位移植发展到减体积肝移植术式、“一肝二受”的劈离式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及多种异位肝移植术式。可以看出,技术的创新在征服病魔的斗争中起重要作用。90年代中期,随着减体积性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和活体部分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Auxiliary partial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APOLT)开始受到重视,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兼有原位肝移植和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优点。从理论上讲,APOLT有不少优点,可保留原肝从而减少术后风险,是临床理想的纠正宿主肝某些代谢障碍和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新术式,相对于原位肝移植而言,APOLT对肝脏先天性酶代谢疾病及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人具有独特的优点。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行APOLT的目的是帮助原肝恢复功能,随后去除辅助移植肝,从而免除终生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而肝脏先天性酶代谢疾病患者除缺乏某种特异性酶外,肝脏的其他功能良好,APOLT既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又可以减少术后抗排斥药的用量及其毒副作用,也为今后基因治疗肝脏先天性酶代 史留斌 2002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Si Liu Bin DisstrTatlon for PhD. 谢疾病提供机会。1990年Broelsch首次将该术式应用于临床,国内第四军 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教授首先报道一例APOLT,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 很多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肝移植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性大动物肝移植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鉴 于目前仍缺乏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大动物实验研究模型,我们在导师彭 淑睛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在既往猪原位肝移植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 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同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材秆和方法 选用健康良种幼猪12只,随机配成6对,基础麻醉加气管插管静脉复合 麻醉。 二.供体手术:离断胆总管,远端结扎,近端置硅胶管插管固定。游离门 静脉主千,肝素化(Zing/kg)后,同时行腹主动脉及门静脉插管,以 4’C肾保 存液向肝脏行重力灌注至肝脏呈黄白色。游离肝固有动脉并离断,完全离断 肝周韧带,移出供肝。在4℃肾保存液中行供肝修整。切除胆囊,修除下腔 静脉周围多余的隔肌健膜,修剪肝动脉及门静脉周围多余组织,切除供肝左 叶。6-0 prolene线缝合近端肝左静脉及门静脉左干。 2.受体手术:常规进腹,游离肝周韧带和血管,脾脏切除,刮吸法切除 受体肝脏左外叶,肝断面缝合止血。离心泵转流,将门静脉(脾静脉)和股静 脉血流转至颈外静脉。阻断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及肝十二指肠韧带, 将供肝植入,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l]静 脉与受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吻合成功后,停止转流。依次开放门静脉,肝 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放血100ml后结扎之,见 供肝充盈良好。拔除各转流管,游离受体脾动脉并在结肠后与供体肝动脉端 端吻合,重建动脉血供,胆总管置管外引流。手术完成后,行门静脉测压, 将宿主肝门静脉缩窄1/3,使移植肝门静脉压力低于宿主肝门静脉压力。术 中热缺血时间为omin,冷缺血时间为63士4.omin。 2 史留斌2*2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Shhu BhDb田山山mbr Ph.D. 3.观察指标及术后处理:切肝前10min、全肝阻断后10min、供肝植入开 放门静脉后30Mn取血检测电解质和全血缓冲碱(BB)及标准碳酸氢根浓度 (SB),并观察各个时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 术后常规处理,未用抗排斥药。部分存活猪在术后5天彩超观察门静脉血流, 同时行病理切片检查。 a.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结 果 1.一般情况 6次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术后存活5头,手术成功率83.3%。其中 1头术中因高钾血症及严重酸(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实验一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技术的改进,为深入进行移植免疫、肝再生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平台。方法按“双袖套”法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50台,对供者手术、袖套安装及受者肝上下腔静脉吻合等方法进行技术改进,总结手术技巧,并评估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结果供者手术时间、受者无肝期时间及受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2)min、(17±2)min、(43±3) min。手术成功率为92%,100d存活率为85%。结论该方法可快速获取高质量供肝,同时无肝期的缩短可保证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第一部分实验二小鼠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方法,进一步为临床该术式的开展提供小动物的实验数据支持。方法完成小鼠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50台,门静脉采用袖套法吻合,肝静脉采用端端丝线吻合,胆道采用支架胆肠吻合,总结手术技巧,并评估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结果供者手术时间、受者无肝期时间及受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0±3)min、(6±1)min、(58±5) min。手术成功率为96%,术后4w存活率为88%。结论该方法技术可靠,成功率高,可为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的基础研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实验一Atp7b-/-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及铜代谢特点分析目的探讨Atp7b-/-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及铜代谢特点,进一步研究ATP7B基因对铜代谢的影响。方法繁育采取杂合子配种的方法,PCR鉴定子代基因型,铜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并行HE染色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基因型鉴定结果符合孟德尔规律,Atp7b-/-.小鼠肝铜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为野生型对照的25倍以上;血清铜水平在20周龄达到高峰,约为同龄野生型对照的两倍,且20周龄几乎所有的Atp7b-/-.小鼠肝脏均出现炎症坏死、纤维化及再生结节形成。结论Atp7b-/-小鼠基因型遗传稳定,肝脏病理改变明显,是理想的模拟肝豆状核变性肝脏病变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实验二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对肝豆状核变性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Atp7b-/-小鼠为受体,Atp7b+/+小鼠为供体,分8和20周龄两个时间点行左外叶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移植肝体积约为受体肝的38%,观察移植术后生存率,比较铜代谢和肝功能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8和20周龄时间点移植术后生存率分别为,术后血清铜、自身肝铜、血清铜蓝蛋白活性及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其中8周龄移植术后肾铜和脑铜水平较对照明显降低,自身肝的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20周龄移植术后供肝明显增生,自身病肝萎缩,且更小体积的移植肝(约为受体肝的19%)也能纠正铜代谢的紊乱,能达到全肝移植效果,但较后者手术风险更低。结论左外叶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替代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同时早期移植可以延缓肝脏病变的进程,减少铜在其他组织器官中的沉积,但具体最低多少体积肝脏可以满足机体铜代谢需要,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陈孝平.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J].科技导报.2016
[2].程琪.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马高祥,史留斌,傅利锋.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J].浙江医学.2007
[4].李家新,陈方满,陈晓鹏.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研究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06
[5].吴伟顶,彭承宏,肖卫东,周光文,张明钧.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模型[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5
[6].史留斌,彭承宏,彭淑牖,刘颖斌,何伟.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
[7].史留斌,彭承宏,彭淑牖,何伟,刘颖斌.猪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
[8].叶晟,韩本立,董家鸿.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
[9].彭承宏,史留斌,彭淑牖,何伟,刘颖斌.新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02
[10].史留斌.新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