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吸附分离论文_苏桂萍,向瑾,郑汶江,邹伟,颜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泡沫吸附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泡沫,多孔,疏水,树脂,分离法,烷基苯,性能。

泡沫吸附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苏桂萍,向瑾,郑汶江,邹伟,颜杰[1](2019)在《吸附-泡沫分离法联用技术处理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吸附法改进泡沫分离工艺,用于处理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废水。结合吸附法与泡沫分离法,以CaCO_3粉末为吸附剂,对废水进行鼓泡,经此处理后废水中重铬酸盐指数降至20 mg/L以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考察固-液(CaCO_3-废水)比、pH值、分离时间、吸附剂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优化实验参数。结果表明,当固液比为1∶283、pH为8、吸附剂粒径小于50 um、处理时间为120 min时,去污效果最佳,CODcr去除率为87. 51%,SDBS去除率为78. 41%。此外,运用该法对含NPEO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其CODcr和NPEO的去除率分别为84. 25%和73. 45%。结果表明吸附-泡沫分离法联用技术对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单梦醒[2](2018)在《泡沫相分离制备多孔/中空微球及其对苯酚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聚合物微球以其特殊的结构形态、低密度和高比表面积成为一种关注度很高的新型功能聚合物材料。由于制备方法的多样性,得到的多孔聚合物微球结构、孔径及粒径分布可调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催化载体、污水处理等方面。现有的多孔微球制备方法如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种子溶胀、溶剂挥发诱导相分离等方法制备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并且效率低。因此发明一种通用、简单、高效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的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成为微球制备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高效、通用的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即在泡沫相中实现溶剂挥发诱导相分离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方法。首先,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阐述其成球机理,并且对比在水相中溶剂挥发相分离的方法,验证该方法的高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聚合物与致孔剂用量比、聚合物浓度、保护胶体浓度、搅拌速度等条件对微球表面形貌、内部孔结构、粒径及分布进行调控。接着,通过改变水相极性制备表面单孔或少孔的中空聚合物微球。最后,以利用该方法制备出的P(MMA-BA)多孔微球对苯酚进行快速溶胀吸附,考察微球对苯酚的吸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泡沫相分离法可简单高效地制备出多孔聚合物微球。在油水相比≥1的条件下,通过对比在水相和泡沫相的溶剂挥发相分离方法,发现微球可在泡沫中快速挥发良溶剂,发生相分离成孔,高效地制备多孔微球。同时,出泡过程中反应器内油水相比不断变化,泡沫相对微球稳定和分散有着重要影响,故在油水相比为3时仍然可得到完整的多孔微球且产率达48%。2.聚合物与致孔剂用量比或聚合物浓度逐渐减小,可以实现微球由实心-多孔(非贯通)-多孔(贯通)-中空结构的演变。增大保护胶体浓度或转速时,微球粒径均减小,但良溶剂的迁移挥发速率不同,故得到的微球多孔结构不同,增大PVA浓度得到的微球表面孔数目较少、孔径较大,而增大转速得到的微球孔数目较多。改变聚合物性质和致孔剂类型,影响致孔剂与聚合物相分离时间和程度,故得到的微球孔结构不同。3.通过改变实验初始温度、升温速率,影响良溶剂迁移挥发速率和油相液滴内部气化程度,得到不同孔结构微球。减小升温速率时,得到的微球表面孔径减小、孔数目增大,而初始温度增大,溶剂气化程度增强,得到中空结构的微球。通过水相中加入无水乙醇,改变水相极性,即改变油相中良溶剂的迁移“路径”,得到中空聚合物微球,并通过减小聚合物用量,实现减小中空微球壳层厚度及微球粒径。4.在静态吸附条件下,P(MMA-BA)多孔微球在高浓度苯酚水溶液中具有明显的溶胀吸附效果,通过不同苯酚浓度时,改变微球用量、吸附时间、温度等条件,发现在10000ppm的苯酚水溶液中:(1)微球用量占苯酚水溶液4%时吸附容量Q达到最大吸附119.64mg/g,微球用量越大,溶胀吸附效果越不明显;(2)微球在10000ppm的苯酚水溶液中吸附60min后吸附容量已经逐渐趋于平缓,而苯酚浓度越低,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越长;(3)随着温度升高,微球吸附容量下降,但吸附速率增大,在60℃下微球吸附10min内就能达到平衡,吸附容量Q为69.32mg/g。通过吸附热力学方程(Fredunlich及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一步证明该微球的吸附能力较强。此外,设计多级吸附,使10000PPm苯酚水溶液快速降至100~200ppm。(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孔丽颖[3](2017)在《改性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吸附和油水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工业、交通运输,海上石油开采和现代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海上石油泄漏、有机化学试剂泄漏、染料废水的排放等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处理水污染的最基本手段是利用吸附材料吸收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聚氨酯泡沫是典型的多孔吸附材料,它综合了高分子的材料性能、柔性材料的阻尼功能、多孔材料的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互通的孔洞结构的特点,是一种很好的吸附材料。因此对泡沫材料在水污染处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发展高效、廉价和环境友好的方法,制备能够高效染料吸附、油水分离、重复使用性好的改性聚氨酯泡沫材料。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煤基材料为改性剂,采用一步发泡法制备聚氨酯发泡材料。对煤基聚氨酯发泡材料原料的配比进行了优化,得到新型煤基改性聚氨酯泡沫吸附材料。将其应用于水中含亮绿(BG)的吸附处理。研究了煤炭含量、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温度等条件,对BG染料溶液的吸附效率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染料的去除效率高达99.4%。等温吸附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可较好模拟C/PUF对亮绿的吸附行为,且BG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34.952 mg/g。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改性煤基聚氨酯泡沫材料对BG的吸附遵循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吸收能力无明显变化),表明煤基聚氨酯泡沫材料是去除水中BG的理想的吸附剂。(2)将碳纳米管(CNT)用浓硝酸(HNO3)和浓硫酸(H2SO4)氧化得到CNT-OH。以CNT-OH和硅烷偶联剂(KH 570)为改性剂,通过一步法制备了新型吸收油和有机溶剂的聚氨酯(PU)泡沫疏水复合材料(CNT/PUF)。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聚氨酯泡沫材料改性前后的泡孔结构和泡孔尺寸分布。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水接触角(WCA),测试复合材料的疏水性。研究了CNT含量对CNT/PUF复合材料吸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CNT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聚氨酯泡沫材料的耐热性和吸油能力。(3)采用疏水氧化铝(Al_2O_3)作为改性剂,通过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来对聚氨酯泡沫材料进行改性。并对氧化铝改性的聚氨酯泡沫(Al_2O_3/PUF)材料的疏水性、吸油能力和循环使用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UF的表面水接触角大于140°,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油品可以在与改性后的PUF接触后几秒内很容易的被吸收。Al_2O_3/PUF的最大吸收容量是37 g/g,在经过10次循环实验周期后,改性后的PUF仍保持其高吸收能力。(4)利用水热法合成MnO_2纳米线,将其作改性剂,PU海绵作为多孔基材,采用发泡技术,制备了MnO_2/聚氨酯(PU)泡沫复合材料。为了增强疏水性和亲油性,使用了硅烷偶联剂(KH 570)对MnO_2纳米线的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结果显示,MnO_2/PU泡沫复合材料不仅可从水中有效地分离油,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吸收能力。该材料在除去水中有机溶剂时,达到了其自身重量的40.15倍。更重要的是,这种MnO_2/PU泡沫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油回收性和再生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满足各种油性废水和有机溶剂分离要求。(5)采用组合生物模板法和发泡技术,制备了一种Mg-Al多孔纤维(Mg-Al PF)/聚氨酯(PU)泡沫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在吸收油和有机溶剂方面的应用。Mg-Al PF复合材料分级多孔结构由纳米片在微观的无机纤维上生长而形成的。Mg-Al PF复合材料改性后的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石油溶胀性。采用硅烷偶联剂(KH 570)对Mg-Al多孔纤维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化学改性后,与水接触角为146.6°,Mg-Al多孔纤维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能。由于泡沫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疏水性和溶胀性,其在去除水中油和有机溶剂的试验中,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吸收能力,不仅可以吸收浮油也可吸收水下的有机溶剂。这种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对油和有机溶剂的吸收能力是其自身质量的5.06-44.81倍,在进行10次循环实验后,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对石油和有机溶剂的吸收能力没有明显下降。这些优异的性能,可为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在吸油及油水分离的实际应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陈香,潘建明,闫永胜[4](2016)在《埃洛石纳米管稳定的Pickering高内相乳液模板制备大孔聚合泡沫吸附分离叁氟氯氰菊酯(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然粘土埃洛石纳米管和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为乳化剂构建了水包油(O/W)型Pickering高内相乳液(HIPEs),并以其为模板制备了大孔聚合泡沫(MPFs)。MPFs具有开口的大孔结构、丰富的内部交联孔道和亲水的表面,且在水中呈悬浮状态,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吸附水体系中的菊酯类农药。结合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MPFs吸附叁氟氯氰菊酯的平衡与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与Langmuir等温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吸附动力学与平衡数据(相关性系数(R2)>0.99),证明了吸附过程是一个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298 K时MPFs对叁氟氯氰菊酯的吸附平衡时间和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40 min和23.98μmol?g~(-1),且吸附容量随着温度与叁氟氯氰菊酯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研究证明了水中呈悬浮状态的MPFs是理想和稳定的吸附剂,可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董学林,何海洋[5](2016)在《泡沫塑料吸附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稀土矿石中的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稀土矿石中的镓,高含量的稀土元素会造成严重的质谱干扰。本文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在6 mol/L盐酸介质中吸附样品溶液中的镓后,以0.5 mol/L氯化铵水浴加热解脱30 min,镓的吸附-解脱效率超过99%,稀土元素等干扰物质基本不进入解脱液中,即在富集镓的同时实现了镓与基体元素的高效分离,降低了质谱干扰。本方法检出限低(0.022μg/g),经土壤及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验证,镓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绝对偏差为0.38%~4.70%),实际稀土矿石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4.1%~100.6%,精密度(RSD)低于4%(n=12),可应用于分析一般地质样品以及稀土矿石中的镓。(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6年01期)

焦萌,吴兆亮,刘伟[6](2015)在《大孔树脂吸附法用于分离泡沫分离消泡液中银杏黄酮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通过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分离纯化泡沫分离消泡液中的银杏黄酮.静态吸附/脱附实验结果表明,5种大孔吸附树脂中S-8型树脂为吸附分离银杏黄酮的最佳吸附剂.通过研究动态穿透曲线、脱附剂浓度及动态脱附曲线,确定了S-8型树脂动态吸附/脱附银杏黄酮的最佳操作条件:上样流速为3.0 BV/h时,进料液的最佳上样体积为65 m L;以75%乙醇溶液作为脱附剂,脱附流速为1.8 BV/h时,脱附剂体积为40 m L.该条件下脱附液中银杏黄酮的纯度为27.5%,且其中的SDS已被去除.HPLC-MS/MS结果表明脱附液中的银杏黄酮主要包含7种成分.S-8型树脂分离纯化银杏黄酮性质稳定,可连续使用5次后进行再生.(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哲,吴兆亮,龙延,刘伟倩[7](2015)在《垂直筛板构件强化SDS在泡沫分离液相吸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表面活性物质在泡沫分离液相的吸附,开发了一种液相安装垂直筛板构件的新型泡沫分离塔,以传统液相无构件的泡沫分离塔为对照塔,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体系,考察了装有垂直筛板构件的塔板层数、板间距和垂直帽罩数对气泡大小、SDS吸附密度和平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相添加垂直筛板构件能有效增加SDS的吸附密度并缩短平衡时间。在塔板层数为5、板间距为60 mm和垂直帽罩数为4时,SDS吸附密度比对照塔提高58.8%。(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寇倩云[8](2015)在《泡沫分离中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的泡沫性能和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泡沫分离技术由于在常温和常压下操作和能耗低及无污染等特点,已经在生物化工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开发,其中用泡沫分离富集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不仅有实验室规模研究的大量研究,也有产业化报道。为了促进泡沫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除了继续开发富集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新工艺,探索选择性分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使得不同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得以纯化也很重要。为了实现用泡沫分离技术纯化不同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研究它们在气泡表面的热力学吸附性能和泡沫性能是关键。以初始泡沫高度和泡沫半衰期分别表征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首先利用Szyszkowski扩展方程和Rosen的经验模型,导出了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两种表面活性物质混合溶液的初始泡沫高度与其各自浓度的关系式;然后根据泡沫相中溶液的重力势能和表面能都随着气泡破裂而减小的规律,建立了低于CMC时两种表面活性物质混合溶液的泡沫半衰期与其各自浓度的关系式;最后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LZM)作为实验物系考察了这两种关系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这两种关系式能准确预测BSA和LZM混合溶液的泡沫性能。在BSA和LZM混合溶液中,BSA能显着影响溶液的泡沫性能,而LZM对溶液泡沫性能的影响小。用Redlich-Peterson模型确定BSA和LZM二组分蛋白质在气泡表面上的吸附等温式并且得出BSA和LZM的分配系数和相对分离度。研究表明Redlich-Peterson模型很好地描述BSA和LZM二组分蛋白质在气泡表面的吸附。BSA在气泡表面的表面过剩显着大于LZM在气泡表面的表面过剩,并且BSA浓度对BSA和LZM在气泡表面的表面过剩影响比LZM更显着。根据吸附等温式,BSA的浓度对LZM的分配系数影响较大,而LZM的浓度对BSA的分配系数影响较小。BSA对LZM的相对分离度为一个常数5.89,即与它们的浓度无关。由于BSA与LZM分子具有不同的分子大小和净电荷,它们在气泡表面的吸附是不均匀的。在吸附过程中,BSA由于其净电荷为零,很容易吸附到气泡表面而LZM分子间的净电斥力阻止了它在气泡表面的吸附。(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姜建星[9](2015)在《泡沫分离和树脂吸附分离豆粕中大豆皂甙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工业排放的废液和废渣中回收具有高价值的物质成为人们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豆粕是一种豆制品工业产生所排放的废渣,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大豆皂甙。本文首次应用泡沫分离和树脂吸附分离豆粕中的大豆皂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运用乙醇浸提豆粕,提取其中的大豆皂甙,同时除去表面活性物质大豆蛋白。确定的提取条件为:100 g豆粕粉、700 m L 75%乙醇、70℃的恒温水浴、超声2 h后、提取次数2次,得到的大豆皂甙提取量为1.16 g。通过两级泡沫分离技术富集浸提液中的大豆皂甙,两级泡沫分离工艺中,第一级泡沫分离在装液量300 m L、浓度2.0 g/L、气速200 m L/min、温度60 oC和pH 4操作下,富集比为4.45,大豆皂甙的纯度达到67%。第一级泡沫分离的残液作为第二级泡沫分离的进料液;第二级泡沫分离在气速300 m L/min、温度30 oC、pH 4.5和装液量为279 m L的操作条件下,得到的消泡液浓度为2.17 g/L,可作为第一级泡沫分离的进料。通过两级泡沫分离后总回收率为74%,富集比为4.45,大豆皂甙的纯度达到67%。通过树脂吸附纯化消泡液中的大豆皂甙,第一级泡沫分离的消泡液作为树脂吸附的进料液。首先研究了不同树脂类型对大豆皂甙的吸附和解吸,确定了AB-8型大孔树脂作为实验树脂。然后通过研究树脂量、温度、转速和pH对大孔树脂的吸附性能。同时运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法,确定了AB-8型大孔树脂对大豆皂甙静态吸附的最佳操作工艺为温度30 oC、pH 2.0、转速200 r/min和吸附时间180 min。在此条件下的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量为19.31 mg/g。最后研究了树脂对大豆皂甙的动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确定在柱体积20 mL和上样速率为1.25 BV/h的条件下,大豆皂甙的穿透体积为40 m L;最佳洗脱体积为3 BV,脱附率为89%,得到的最终产物中大豆皂甙纯度为88.4%。(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连杰[10](2013)在《液相折流板强化泡沫分离中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分离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主体液相中被分离组分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和泡沫相中气泡间隙液的排液,吸附和排液是影响泡沫分离效率的两个重要过程。由于被分离组分吸附在气-液界面上的量影响泡沫的性能,进而影响泡沫排液,因此有必要重视泡沫分离强化吸附的研究。在泡沫分离过程中强化气-液界面的吸附除了物系性质和操作条件外塔结构也非常重要。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沫分离过程进而推动这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分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有必要在主体液相加入构件强化气-液界面的吸附。本文设计了一种主体液相中加入折流板的泡沫分离塔,实验塔塔经为塔内径为50mm。使用SDS(十二焼基硫酸钠)作为模拟物系。实验中随着折流板间距从40mm降低到10mm、折流板弦长从40mm降低到29.8mm气-液界面质量流率和表面过剩均有所增加。当气体体积流率定为250mL/min,浓度为0.6g/L,折流板间距为10mm,折流板弦长为40mm时能达到最佳分离效果,最优条件下实验塔中气-液界面的质量流率为0.0058g/min,表面过剩为6.2><10_5g/2cm。使用大豆乳清蛋白废水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为分离物系时,当气体体积流率从150mL/min增加到550mL/min的过程中实验塔和对照塔中的气-液界面上蛋白质的质量流率和气-液界面上蛋白质的表面过剩达到一个稳定值。当主体液相中蛋白质浓度为1.8g/L,气体体积流率为250mL/min,折流板间距为10mm,折流板弦长为40mm分布器孔径^/=0.25mm=, pH6时,气-液界面上蛋白质的质量流率和气-液界面上蛋白质的表面过剩分别为02.0076g/min和3.1x10〃 g/cm,分别比对照塔提高了153%和193%。随着折流板间距从40mm降低到10mm、折流板弦长从45mm降低到29.8mm,实验塔和对照塔中气-液界面质量流率和表面过剩差距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3-12-01)

泡沫吸附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孔聚合物微球以其特殊的结构形态、低密度和高比表面积成为一种关注度很高的新型功能聚合物材料。由于制备方法的多样性,得到的多孔聚合物微球结构、孔径及粒径分布可调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催化载体、污水处理等方面。现有的多孔微球制备方法如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种子溶胀、溶剂挥发诱导相分离等方法制备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并且效率低。因此发明一种通用、简单、高效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的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成为微球制备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高效、通用的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即在泡沫相中实现溶剂挥发诱导相分离制备多孔聚合物微球的方法。首先,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阐述其成球机理,并且对比在水相中溶剂挥发相分离的方法,验证该方法的高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聚合物与致孔剂用量比、聚合物浓度、保护胶体浓度、搅拌速度等条件对微球表面形貌、内部孔结构、粒径及分布进行调控。接着,通过改变水相极性制备表面单孔或少孔的中空聚合物微球。最后,以利用该方法制备出的P(MMA-BA)多孔微球对苯酚进行快速溶胀吸附,考察微球对苯酚的吸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泡沫相分离法可简单高效地制备出多孔聚合物微球。在油水相比≥1的条件下,通过对比在水相和泡沫相的溶剂挥发相分离方法,发现微球可在泡沫中快速挥发良溶剂,发生相分离成孔,高效地制备多孔微球。同时,出泡过程中反应器内油水相比不断变化,泡沫相对微球稳定和分散有着重要影响,故在油水相比为3时仍然可得到完整的多孔微球且产率达48%。2.聚合物与致孔剂用量比或聚合物浓度逐渐减小,可以实现微球由实心-多孔(非贯通)-多孔(贯通)-中空结构的演变。增大保护胶体浓度或转速时,微球粒径均减小,但良溶剂的迁移挥发速率不同,故得到的微球多孔结构不同,增大PVA浓度得到的微球表面孔数目较少、孔径较大,而增大转速得到的微球孔数目较多。改变聚合物性质和致孔剂类型,影响致孔剂与聚合物相分离时间和程度,故得到的微球孔结构不同。3.通过改变实验初始温度、升温速率,影响良溶剂迁移挥发速率和油相液滴内部气化程度,得到不同孔结构微球。减小升温速率时,得到的微球表面孔径减小、孔数目增大,而初始温度增大,溶剂气化程度增强,得到中空结构的微球。通过水相中加入无水乙醇,改变水相极性,即改变油相中良溶剂的迁移“路径”,得到中空聚合物微球,并通过减小聚合物用量,实现减小中空微球壳层厚度及微球粒径。4.在静态吸附条件下,P(MMA-BA)多孔微球在高浓度苯酚水溶液中具有明显的溶胀吸附效果,通过不同苯酚浓度时,改变微球用量、吸附时间、温度等条件,发现在10000ppm的苯酚水溶液中:(1)微球用量占苯酚水溶液4%时吸附容量Q达到最大吸附119.64mg/g,微球用量越大,溶胀吸附效果越不明显;(2)微球在10000ppm的苯酚水溶液中吸附60min后吸附容量已经逐渐趋于平缓,而苯酚浓度越低,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越长;(3)随着温度升高,微球吸附容量下降,但吸附速率增大,在60℃下微球吸附10min内就能达到平衡,吸附容量Q为69.32mg/g。通过吸附热力学方程(Fredunlich及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一步证明该微球的吸附能力较强。此外,设计多级吸附,使10000PPm苯酚水溶液快速降至100~200pp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泡沫吸附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苏桂萍,向瑾,郑汶江,邹伟,颜杰.吸附-泡沫分离法联用技术处理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废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单梦醒.泡沫相分离制备多孔/中空微球及其对苯酚的吸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3].孔丽颖.改性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吸附和油水分离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7

[4].陈香,潘建明,闫永胜.埃洛石纳米管稳定的Pickering高内相乳液模板制备大孔聚合泡沫吸附分离叁氟氯氰菊酯(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6

[5].董学林,何海洋.泡沫塑料吸附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稀土矿石中的镓[J].岩矿测试.2016

[6].焦萌,吴兆亮,刘伟.大孔树脂吸附法用于分离泡沫分离消泡液中银杏黄酮的工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

[7].张哲,吴兆亮,龙延,刘伟倩.垂直筛板构件强化SDS在泡沫分离液相吸附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

[8].寇倩云.泡沫分离中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的泡沫性能和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9].姜建星.泡沫分离和树脂吸附分离豆粕中大豆皂甙的工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0].王连杰.液相折流板强化泡沫分离中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泡沫吸附分离流程示意图泡沫吸附分离法的分类Fig.1.7C...2-10磁性泡沬的磁驱动吸附和油水分离...4-10磁性泡沫的磁驱动吸附和油水分离...液膜扩散和表面吸附的示意图5-10磁性泡沫的磁驱动吸附和油水分离...

标签:;  ;  ;  ;  ;  ;  ;  

泡沫吸附分离论文_苏桂萍,向瑾,郑汶江,邹伟,颜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