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肥料,土壤,栗钙土,小麦,莜麦,容重,红壤。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1](2018)在《黑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冻土分割搬迁后土壤融合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土壤搬迁后与新址的融合效果,以一个搬迁土块为研究对象,明确搬迁土块间的接缝处土壤与距接缝处不同距离的中心土壤在理化特性上的不同。结果表明,0~20 cm层次土体中心50 cm处的田间持水量比接缝处高5%,容重低4%,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层次;20~40 cm层次,土壤的固相率和容重高于其他层次,田间持水量降低,土块横切面各部位物理性质均无明显差别;剖面底部80~100 cm层次接缝处土壤松散缝处的固相率比30 cm和土体中心处低4.3%,液相率低3.1%,气相率高出7.6%,容重下降8.3%。0~40 cm土层的缝处、距缝30 cm和距缝50 cm处的孔隙率均低于40~100 cm层次,其中80~100 cm层次的孔隙率最大,20~40cm孔隙率最低为44.2%;土壤饱和导水率0~20 cm层次为35.3~38.0 cm/d,随着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均小于20cm/d;而80~100 cm层次缝处的饱和导水率值高达144.4 cm/d,是表层土壤的4倍。同一层次搬迁土块缝处与土块中心土壤速效养分无明显差别,缝处全氮含量均高于土块的其他位置,且与距缝30 cm和50 cm处的数值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pH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碱解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长期定位土壤搬迁5 a后,深层土壤接缝处还处于疏松状态,下层土壤的融合要弱于上层土壤。(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1期)
刘钊[2](2010)在《从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探讨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关键技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1a的肥料定位试验,对8种肥料施用方法的小麦、大豆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依赖于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产量都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产量,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氮素是产量提高的关键因子,而磷素则是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施用氮肥必需配合施磷。结合我省自然生态条件,以期摸索出在我省淮北地区生产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且简便易行的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10年14期)
王伯仁,李冬初,黄晶[3](2008)在《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素肥力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年份变化和剖面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性能、土壤需磷指数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有效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M)和有机肥料加化学肥料处理(NPKM),土壤中的磷组分变化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含量,其无机磷组分变化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随着施肥时间延长,土壤磷组分以有效性较高Ca-P和Al-P增加为特征。施肥对土壤的耕层磷组分影响最为显着,对深层土壤影响相对为弱,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料促使磷的下移,增加深层磷的含量。施用有机肥料(M)和有机肥料加化学肥料处理(NPKM)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小于施用化学肥料(N,NPK,NPKS)和不施用肥料处理(CK),有机肥料能够显着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其中有机肥料加化学肥料处理(NPKM)中解吸磷可占吸附磷的47.72%,单施有机肥处理(M)占42.89%,而施用化学肥料(N,NPK,NPKS)和不施用肥料(CK)中解吸磷数量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小于8%。有机肥料加化学肥料处理(NPKM)和单施有机肥处理(M)的PFI显着低于施用化学肥料(N,NPK,NPKS)和不施用肥料对照处理(CK)。(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吴春艳,陈义,杨生茂,王家玉[4](2008)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肥力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位研究方法,在浙江省渗育水稻土上,比较了不同的施肥模式下对稻田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不均衡养分管理对土壤养分演变具有突出的影响,配施有机肥不仅使土壤养分积累明显,同时也具平衡土壤酸碱度的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从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综合影响,以MNPK处理为最优,此项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相互印证,结果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宇万太,张璐,马强[5](2008)在《辽宁潮棕壤长期定位试验下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肥料的增产效应,肥料单施和配施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贡献率年际变化情况,同时也分析了8种施肥制度的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 NKP>NP>NK>N>PK>P>K>CK,无氮区(P、K、PK 处理)的作物产量低。肥料对产量的年际贡献率 N、NP、NK、NPK 处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 P、K、PK 处理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个别年份为负值。从化肥氮磷钾的增产效果上看,总趋势是 N>P>K。作物年际间产量的变异系数存在着随化肥的全面施用而下降的趋势,玉米在 NPK 处理的稳产性能最好,大豆在 PK 处理的稳产性最好;同时试验 NPK 处理的作物产量稳定性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08-09-01)
沈小燕[6](2008)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施肥结构对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也是小麦栽培调控的主要技术策略,但不同肥料因子对小麦产量品质的作用,因土壤本身的特性差异而导致差异性结论,这主要是缺乏长期定位肥料试验。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肥力生境差异,来研究土壤肥力与肥料运筹对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将有助真实揭示肥料及土壤养分生境对小麦产量、品质的作用,为小麦优质高产的肥料结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长达27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用中筋小麦品种苏9698,于2005—2007年进行对小麦产量、品质分析测定,主要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并进行叁者的关联性分析,以揭示太湖地区因不同肥料结构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生境差异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作用效应。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长期定位施肥下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长期不同施肥结构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影响,不施氮肥处理土壤氮含量一直为降低趋势。除MNK处理外的表层速效氮含量较低外,其余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均有利于土壤氮含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尤其是表层磷含量显着增加,经过20多年的耕种,磷素可向下迁移至25cm深处,无磷肥投入的处理与C0在0~30cm土层磷含量皆无显着性差异。磷钾配施的处理对土壤钾素的影响较大,而其余含钾处理则无显着性差异。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钾含量影响不大,可能是由于秸秆还田提供了大量钾素,使得有机肥的作用在短期内不是很明显。2、长期定位施肥下小麦籽粒养分的差异不施氮肥处理条件下的小麦籽粒含氮量显着低于施氮处理含氮量,秸秆还田处理的籽粒含氮量最高,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籽粒氮量的吸收,其可能原因是在施入氮肥的同时,由于施入了许多能量物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增多,肥料氮素以微生物量氮的形式固定后,仍可较易被矿化而供植物吸收,微生物量氮是土壤保氮减少无机氮损失的一种重要形式。氮肥配施磷钾肥虽然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没有表现出明显提高籽粒氮含量的作用;在单施化肥条件下,NK配施的处理对籽粒含氮量影响较大。由于不施磷肥,其籽粒含磷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而不施氮肥处理的籽粒含磷量比较高,说明在有机处理条件下N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籽粒含磷量的吸收。MNPK和MNP处理虽然能够促进产量的提高,但是对籽粒含磷量的影响不大。3、长期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的差异长期使用肥料后(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有提高产量的趋势。长期化肥偏施(N、NK、PK、NP)尤其是N、NK、PK处理,小麦生产力显着下降。长期N、P、K化肥配合施肥、秸秆还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有机与无机配合施肥,也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4、长期定位试验下小麦品质的差异不同肥料结构对小麦品质有差异性影响,秸秆还田有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效应,同时导致淀粉含量下降。N、P、K及其组配对小麦品质影响因施用有机肥料而有明显的差异,如有机肥条件下,NP处理的小麦沉降值最高,而在无机肥条件下,以NK处理为最高,表明有机肥的施用会改变无机肥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8-05-01)
龚丽萍[7](2007)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稻米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于2005~2006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进行,利用该所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以太湖地区典型的早熟晚粳品种T118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肥料组合处理下土壤生境的差异性,以及对水稻植株营养的影响和稻米品质形成机理,明确了不同营养元素、有机与矿质肥料对水稻品质形成的作用,为制定水稻高产优质的肥料配合方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层次氮素的库容量等土壤营养生境差异显着,不同处理耕作层中土壤氮素含量呈现出随施入土壤中氮素总量的增多,其耕层中全氮含量而增加,其中以MNP处理为最高;无机磷或有机肥投入使0~25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显着增加;不同的肥料组合会对土壤中有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高低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肥料的配施。(2)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灌浆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有重要影响,MNP、MNPK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达到47.5左右;孕穗期至灌浆期间,叶片中还原糖含量较高,CNPK在叶片展开后21天内,其碳同化能力最高,施氮处理碳同化均高于不施氮;不同施肥处理的倒二叶片从展开到衰老的C/N比依次提高。(3)长期定位施肥下对稻米品质的研究表明,施N并配合磷、钾肥可显着提高整精米率,并且氮钾组合(CNK)处理的垩白率最低, K是降低稻米垩白的有效元素,而P可能导致稻米垩白的增加,不施无机氮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较高,施N导致食味品质的下降,尤其是氮与磷钾秸秆二组合或叁组合的食味值较低,仅在61.3-63.7之间,不同肥料组合下稻米的淀粉RVA谱结果与食味品质的趋势基本一致。(4)长期定位施肥下,通过对土壤-植株-子粒叁者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施N能显着提高土壤、植株、子粒中N素的含量,无机肥与磷肥配施的情况下对子粒中磷的含量影响很小,施K后土壤、籽粒含钾量要略高于不施K。抽穗-成熟期功能叶与叶鞘含氮量的上升导致直链淀粉含量的下降,而蛋白质含量上升;孕穗-灌浆期倒二叶中还原糖的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随着硝态氮含量的升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也在升高,蛋白质含量减少;施钾钯有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趋势,施氮则直链淀粉含量会略有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则会提高,糊化温度升高,最高黏度值和下降黏度值变小,胶稠度变短,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籽粒Mg/K比的提高能降低垩白度,提高崩解值,降低消减值从而改善稻米品质。综合土壤肥力培育、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稻作高产与稳产性以及优质生产几方面因素,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应采取稳N减P增K的肥料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刘建玲,杨福存,李仁岗[8](2006)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栗钙土中磷肥在莜麦上的产量效应及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寒半干旱区8年肥料定位试验中,磷肥和有机肥在莜麦上的产量效应、土壤磷素的平衡、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施磷肥(N0P1)莜麦增产30.8%、单施氮肥(N1P0)增产109.4%、氮肥和磷肥配合(N1P1)施用莜麦增产314.0%;NP间表现出显着正交互作用,NP(N1和P1)交互作用增产86.9%;施用22.5和45.0 t/hm2有机肥分别比N0P0处理增产115.1%和220.1%;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磷肥无明显增产效应。不同施肥处理土壤Olsen-P和各形态无机磷的增减取决于土壤磷素的积累与消耗量,7年不施磷肥土壤Olsen-P降低3.3mg/kg。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土壤各形态磷库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磷素积累以无机磷为主,其中Ca2-P和Ca8-P的积累量分别占土壤无机磷变化总量的19.3%和25.4%,Al-P和Fe-P分别占23.8%和14.8%,O-P和Ca10-P共占13.0%。依据土壤磷素收支平衡状况计算出维持土壤磷素平衡的P2O5用量为45.0 kg/hm2。根据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有机肥用量为0、22.5 t/hm2时,P2O5的最高产量用量分别为98.4 kg/hm2和87.4 kg/hm2。(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范钦桢,谢建昌[9](2005)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钾素肥力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8个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钾和施钾处理土壤,探讨了土壤含钾矿物、Q/I关系和对外源钾固定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钾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高于不施钾的,以水云母、蒙皂石为主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年均可高7·67mgkg-1;(2)长期不施钾,由于作物吸收消耗了土壤钾,可使水云母→蛭石转化,施用足量的钾可延缓或阻止水云母→蛭石转化;(3)长期不施钾土壤的-ΔK°和ARek降低,PBCk值提高,即土壤易释放钾库变小,土壤对钾的吸附能力增强,土壤供钾能力降低,若要提高土壤溶液中钾素的浓度需要施用较大量的钾;(4)长期不施钾,土壤钾素被消耗,可提高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不过,一旦土壤中有大量NH4+-N积累时,可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陈芳,董元华,安琼,钦绳武[10](2005)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长期(1989、1995、1998、2001年)肥料试验土壤中重金属As、Hg、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随耕作年限增长,试验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百分含量的增长大小为:Hg﹥Cd﹥Pb﹥As;到2001年为止试验区所测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重金属Hg或Cd在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中含量存在差异;施肥(P肥)是重金属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壤中4种重金属含量间呈正相关性,表明它们的来源和环境行为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5年03期)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11a的肥料定位试验,对8种肥料施用方法的小麦、大豆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依赖于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产量都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产量,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氮素是产量提高的关键因子,而磷素则是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施用氮肥必需配合施磷。结合我省自然生态条件,以期摸索出在我省淮北地区生产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且简便易行的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黑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冻土分割搬迁后土壤融合效果评价[J].土壤.2018
[2].刘钊.从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探讨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关键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
[3].王伯仁,李冬初,黄晶.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素肥力的演变[J].水土保持学报.2008
[4].吴春艳,陈义,杨生茂,王家玉.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肥力的演变[J].浙江农业学报.2008
[5].宇万太,张璐,马强.辽宁潮棕壤长期定位试验下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C].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2008
[6].沈小燕.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性研究[D].扬州大学.2008
[7].龚丽萍.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稻米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
[8].刘建玲,杨福存,李仁岗.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栗钙土中磷肥在莜麦上的产量效应及行为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
[9].范钦桢,谢建昌.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钾素肥力的演变[J].土壤学报.2005
[10].陈芳,董元华,安琼,钦绳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J].土壤.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