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鸭疫里默氏菌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鉴定,菌株,耐药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流行病学,突变。
鸭疫里默氏菌病论文文献综述
郑茗予,汪铭书,贾仁勇,陈舜,刘马峰[1](2018)在《鸭疫里默氏菌对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当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病原之一。药物治疗是养鸭业生产中重要的防治手段,导致RA产生广泛耐药性~([1])。尽管已有RA对养鸭业生产中常用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研究的报道,但对其耐药机制系统性研究的报道极少。本研究首先对分离自我国13个省份的121株已鉴定的RA临床分离株进行喹诺酮类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然后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李天贤[2](2018)在《养殖场鸭和鹅混养导致鸭疫里默氏菌多血清型菌株混合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可感染鸭、鹅、鸡和火鸡等多种家禽及野鸟发病,也有正常健康鸭、猪、水产鱼类等带菌的报道~([1~3])。RA对水禽的危害最大,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和幼鹅。感染发病鸭、鹅的死亡率高,主要病理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耐过动物的生长性能差及禽肉品质下降。RA的血清型众多,目前有超过21种血清型报道~([4~6]),不同的血清型制作的灭活疫苗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本文对某鸭和鹅混养场同时爆发(本文来源于《江西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王春明,王洪芳,穆春雨,卢连水,孙海层[3](2018)在《沧州地区鸭疫里默氏菌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河北沧州地区不同养鸭场的病死鸭中分离到7株细菌,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确定7株均为2型鸭疫里默氏菌(RA)。经药敏试验发现7株RA分离株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均敏感,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及黏杆菌素耐药。(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林彬彬,林志敏[4](2018)在《鸭疫里默氏菌的耐药性及PCR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介绍近年来鸭疫里默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与耐药相关的生化和遗传机制、分子生物学中PCR检测技术的应用,为临床上快速诊断和合理用药防治鸭疫里默氏菌病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丁何文[5](2018)在《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治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菌病,别名新鸭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该病好发于雏鸭阶段,主要病因在于雏鸭群感染鸭疫里氏菌所致。在肉鸭养殖过程中,该病是一种常见病症,在过去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环丙沙星、先锋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临床表明,此类药物对急性期的病鸭具有一定的治(本文来源于《兽医导刊》期刊2018年15期)
王庆云,王会英,赵琳,郭希萍[6](2018)在《河南安阳地区鸭疫里默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摸清安阳地区鸭疫里默菌病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确定当地流行株的血清型、抗药性等特性,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文峰、北关等8个县市54个养鸭场117羽鸭疫里默菌病死鸭/同种病鸭收集并剖检,分离得到53株鸭疫里默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natipestifer)菌株,血清型均为1型,整体耐药严重,对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四环素敏感。RA菌株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与大肠杆菌混合致病常见,致病力和死亡率更高。本调查表明,鸭疫里默菌病是河南省安阳地区鸭禽的重要流行病,积极防治尤为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何展发,雷欢[7](2017)在《致麻鸭输卵管炎的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鸭疫里默氏菌进行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明显输卵管炎的病死鸭中挑选的有疑似鸭疫里默氏菌的死鸭。并且使用细菌分离的方法从死鸭脑中分离出3株细菌。经过对这3株细菌进行形态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以及细菌16S rRNA的PCR的鉴定后,基本可以证明被分离出的3株细菌是血清型1型鸭疫里默氏菌,这种病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然后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对这3种病菌进行分类,经过进一步的检测试验发现,这3株病菌对先锋霉素、氧哌嗪青霉素以及美满霉素有较高的敏感反应。对致麻鸭输卵管炎的鸭疫里默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实验观察,有利于完善对鸭疫里默氏菌的研究资料,有助于鸭养殖业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7年12期)
万春和,程龙飞,陈红梅,傅光华,傅秋玲[8](2017)在《Ⅱ型鸭疫里默氏菌铁依赖抑制子基因的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当前,国际上公认有21种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我国学者还鉴定出新的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鸭疫里默氏菌相互之间缺乏有效保护,给鸭疫里默氏菌的防控带来巨大困难。本团队在福建省分离鉴定出多种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流行(如1型、2型、3型、6型、10型、11型、13型、14型、17型和未知型),其中2型鸭疫里默氏菌占38.14%(45/118),11型占22.03%(26/118),(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0)
程龙飞,傅光华,林群群,刘荣昌,陈翠腾[9](2017)在《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疫里默氏菌外膜蛋白A基因和大肠杆菌的gap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探针,分别标记于猪线粒体基因片段的两端形成两种不同的捕获探针,将捕获探针与待检测菌的基因组杂交、补平缺口、环化后,采用1对引物反向扩增捕获探针,建立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扩增片段分别为540 bp和328 bp,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能够检测出10 pg的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与常规PCR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快速病原学诊断方法,为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原慧[10](2017)在《鸭疫里默氏菌CH-1株gldK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菌是鸭等禽类的重要病原菌,呈世界性分布,鸭等禽类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常常造成严重死亡。本文对鸭疫里默氏菌gldK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gld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拟杆菌门IⅨ型分泌系统的分析,发现gldK基因是IⅨ型分泌系统的一个主要元件,对鸭疫里默氏菌CH-1株基因组进行分析,表明也存在相应的gldK基因,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在鸭疫里默氏菌不同菌株之间保守性很高,并且有典型的脂蛋白信号肽。2.gld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将gldK基因的上游同源臂、壮观霉素抗性基因盒和下游同源臂用融合PCR的方法进行融合,融合之后与自杀质粒pYA4278连接,转入E.coli X7213中。以E.coli X7213为供体菌,鸭疫里默氏菌CH-1株为受体菌,进行结合转移,通过壮观霉素进行筛选,结合PCR鉴定,最终获得了 gldK基因缺失株RA-CH-1△gldK。3.gldK基因回补株的构建将gldK基因用酶切连接的方法与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菌穿梭质粒pLMF02连接,转入E.coliDH5α中,提取质粒,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 S17-1λpir中。以E.coli S17-1λpir作为供体菌、鸭疫里默氏菌CH-1株作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转移,通过头孢西丁进行筛选,结合PCR鉴定,最终获得了 gldK基因回补株 RA-CH-1C△gldK。4.gldK基因的功能研究以相同剂量(均为1010CFU)的亲本株、缺失株及回补株分别对10只3日龄的樱桃谷鸭进行感染,观察雏鸭一周存活情况。结果:亲本株感染鸭的存活率仅为20%,缺失株感染鸭的存活率为80%,回补株感染鸭的存活率为40%,表明gldK基因对鸭疫里默氏菌致病性有影响;通过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亲本株的LD50为1.44×108CFU,缺失株的LD50为2.25×1011 CFU,回补株的LD50为1.24×109CFU,缺失株的毒力比亲本株下降了约1.5×103倍,表明gldK基因能够影响鸭疫里默氏菌的毒力;之后又以相同剂量(均为108CFU)的亲本株、缺失株及回补株分别对3日龄雏鸭进行感染,计算血液、肝脏、脑组织的菌载量,缺失株感染鸭的心脏、肝脏和脑组织的菌液载量显着低于亲本株;在感染过后36h,采取心脏、肝脏、脑、脾脏,制作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结果显示缺失株感染鸭仅肝脏出现水肿,其它器官无肉眼可见变化,而亲本株感染鸭的肝脏、心脏均出现变性坏死,脾脏炎性细胞浸润,回补株与亲本株变化相似,表明gldK基因能够影响鸭疫里默氏菌的致病性。综上:鸭疫里默氏菌gldK基因是非必须基因,也是毒力基因;缺失gldK基因的鸭疫里默氏菌仍然能够生长繁殖,但对雏鸭的致病性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鸭疫里默氏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可感染鸭、鹅、鸡和火鸡等多种家禽及野鸟发病,也有正常健康鸭、猪、水产鱼类等带菌的报道~([1~3])。RA对水禽的危害最大,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和幼鹅。感染发病鸭、鹅的死亡率高,主要病理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耐过动物的生长性能差及禽肉品质下降。RA的血清型众多,目前有超过21种血清型报道~([4~6]),不同的血清型制作的灭活疫苗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本文对某鸭和鹅混养场同时爆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鸭疫里默氏菌病论文参考文献
[1].郑茗予,汪铭书,贾仁勇,陈舜,刘马峰.鸭疫里默氏菌对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2].李天贤.养殖场鸭和鹅混养导致鸭疫里默氏菌多血清型菌株混合感染[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8
[3].王春明,王洪芳,穆春雨,卢连水,孙海层.沧州地区鸭疫里默氏菌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性分析[J].福建畜牧兽医.2018
[4].林彬彬,林志敏.鸭疫里默氏菌的耐药性及PCR检测技术[J].福建畜牧兽医.2018
[5].丁何文.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治与体会[J].兽医导刊.2018
[6].王庆云,王会英,赵琳,郭希萍.河南安阳地区鸭疫里默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8
[7].何展发,雷欢.致麻鸭输卵管炎的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观察[J].畜禽业.2017
[8].万春和,程龙飞,陈红梅,傅光华,傅秋玲.Ⅱ型鸭疫里默氏菌铁依赖抑制子基因的原核表达[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程龙飞,傅光华,林群群,刘荣昌,陈翠腾.同时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
[10].原慧.鸭疫里默氏菌CH-1株gldK基因的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临床死亡鸭病理解剖照片](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ZGXQ2007120030001&suffix=.jpg)
![实验感染鸭病理解剖照片](/uploads/article/2020/01/04/7d6c8ed3c77f4f77e05d291a.jpg)
![LAMP法敏感性试验](/uploads/article/2020/01/04/ea58d9754aabaaf6be7b5bd3.jpg)
![不同退火温度的梯度PCR结果 M.DL200...](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ZSYX2010030170001&suffix=.jpg)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M.DL2000 DNA M...](/uploads/article/2020/01/04/8cd3c3fa235d39aa181f1b2b.jpg)
![敏感性检测结果 M.DL2000 DNA Marke...](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ZSYX2010030170003&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