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点论文-涂圣文,段力,赵振华,姚常伟

城市结点论文-涂圣文,段力,赵振华,姚常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结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高快路网络,承载能力,双层规划模型

城市结点论文文献综述

涂圣文,段力,赵振华,姚常伟[1](2017)在《城市结点高快路网络承载能力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高快路网络交通分担特征及交通管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结点高快路网络承载能力分析的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上层问题是在满足路段和区域容量限制的条件下,高快路网络在承担城市结点基本的对外交通组织基础上,还能承担的组团间最大附加流量,下层问题则是考虑出行终点吸引能力的交通分布/分配组合模型。研究模型的求解算法,并提供了算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高快路网络承载力分析模型,对评估城市结点高快路网络的交通适应能力、评价高快路规划方案的网络结构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郑珺[2](2016)在《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发展和干线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明显。干线公路网支撑着城市发展,它的发展方向、密度和定位决定了未来城市的布局,并且对城市的经济、环境、人口等都有较大影响;而城市发展迅速,又会对交通产生压力:所以说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有着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作用。干线公路网规划有常见的几种方式方法,结合南京市的具体特征,考虑其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干线公路网密度和等级也相对完善,本论文选择以结点法为依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干线公路网的优化调整和城市结点功能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日益融合,尤其是在城市结点周边区域,城乡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城市道路与公路所承担功能的重迭是日趋显着,传统的采用公路与城市道路两个子系统的分类方式已不适应现阶段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本论文将结点交通系统分为内部交通、外部交通和过境交通叁类,进行功能的分析,然后进行干线公路过境方式分析,两者结合总结出适宜的模式。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干线公路网规划的几种主要方式方法,其次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环境、综合运输发展环境、城市规划、土地制约等方面的特征,以结点法为依据,深入研究南京市干线公路网与城市结点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以此就主城区的现有干线公路网规划进行优化布局的推导,主要从线路性质、公路功能、结点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点规划和出入口的选择方案,此外,本论文还分析了干线公路与城市交通及枢纽衔接方案。最后,进行南京市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的规划方案的效果评价。(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01)

苏州,吴玺[3](2015)在《“干线公路—城市结点”复合系统协调度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量化分析干线公路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利用系统科学、协同学相关的理论,构建了"干线公路—城市结点"系统发展的协调度分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了镇江市2005-2012年"干线公路—城市结点"系统的演化趋势。研究表明,论文所提出协调度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城市结点的干线公路子系统、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城市交通设施子系统及城市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化趋势,对改进"干线公路—城市结点"系统存在的问题,促进"干线公路—城市结点"系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5年09期)

刘作霖,李姗,孙娜,丁汉军[4](2015)在《我市国道将由5条增至8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刘作霖 实习生 李姗 通讯员 孙娜 丁汉军)从市公路管理处获悉,徐州市公路处制定的《徐州市国省干线公路穿越城市结点规划》通过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评审。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和《江苏省省道公路网规划(20(本文来源于《徐州日报》期刊2015-07-20)

过秀成,涂圣文,张小辉[5](2014)在《基于路网效率的城市结点对外交通组织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评价城市结点对外交通模式的合理性,考虑路网均衡状态下的出行成本、路网容量和服务水平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路网效率测度指标.应用该指标构造测试路网,分析了不同交通量水平、不同对外交通需求结构下城市结点对外交通组织模式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城市内部路网富余通行能力不大的情况下,当干线公路交通量小于750 pcu/h时,干线公路可直接接入内部道路系统;当干线公路交通量在750~2 000 pcu/h且主要为出入境交通时,宜将对外交通引入城市结点快速干道系统,通过快速干道系统集中组织对外交通;当干线公路交通量大于2 000 pcu/h且存在较为集中的过境交通时,宜设置直接式过境通道分离过境交通.所提出的路网效率测度指标和研究结果对城市结点对外交通组织方案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涂圣文,过秀成,张小辉[6](2014)在《城市结点对外交通需求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现有对外交通需求分析方法的不足,根据城市结点对外交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双四阶段"法来进行城市结点对外交通需求分析.该方法分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为区域层面的交通分析,将城市结点作为一个整体交通分区,按区域交通需求分析的"四阶段"法,得到规划年城市结点出入境交通生成总量及经过城市的各条干线公路进、出城方向的路段交通量;第二步为结点层面的交通分析,将城市结点规划区划分为若干个内部交通分区,并在干线公路与规划境界线交叉处设置对外交通分区,运用第二轮"四阶段"法,得到规划年内部交通分区、对外交通分区的出入境交通、过境交通生成量及其间的分布量.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交通分析预测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综合了影响区法和境界线法的优点,克服了二者所存在的固有缺陷,因而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4年02期)

涂圣文,过秀成,刘海强[7](2013)在《干线公路与大型城市结点的系统衔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干线公路与大型城市结点的传统衔接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干线公路与大型城市结点的系统衔接模式,即将城市结点"高快路"系统作为干线公路系统和内部道路系统之间的衔接转换界面,通过"高快路"系统集中完成过境交通、出入境交通的引导、转换和疏散作业,提升城市结点衔接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3年07期)

涂圣文,过秀成,刘海强[8](2013)在《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典型衔接模式及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衔接模式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的典型衔接模式及其适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小城市,衔接模式应能发挥干线公路对城市结点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对于(特)大城市,应从系统上统筹考虑干线公路网络与城市道路网络之间的衔接,通过高快路系统的枢纽作用实现干线公路系统和城市道路系统之间的衔接。(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孙晓峰[9](2012)在《灰色系统理论在城市结点重要度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网布局方法研究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规划对象"点"和"线"的重要程度难以精确表述。简要介绍灰色系统理论,结合铁路网规划,探讨灰色系统理论在评价城市结点重要度中的应用,建立应用模型,并以东北地区路网规划为实例加以说明。(本文来源于《铁道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于晶[10](2012)在《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发展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体系与公路交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二者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协调关系。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干线公路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势必会对城市和公路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城市扩张过快,开放式的干线公路就会渐渐被城市所包围,过境交通会干扰市内交通,造成拥堵现象。干线公路的布局是否合理,会影响到对城市结点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影响城市结点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公路干线网络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其发展战略决定了未来城市的空间形态,在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间建立起相互适应和促进的关系,能够促使城市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深刻地分析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有效地解决二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城市结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了城市结点发展过程的规律、原因、动力和特点,总结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城镇空间类型的区域干线交通与城市结点的发展关系。其次,也是本论文的两个重点,分别从城市结点和干线公路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干线公路和城市结点的衔接研究。在第一部分内容中,论文总结了干线公路的特征及功能分类,研究干线公路对城市结点发展、布局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分析城市结点对干线公路的交通要求,并且从城市结点的规模与交通区位、经济发展特征、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布局等方面研究城市结点对干线公路的发展影响。衔接研究也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研究干线公路的过境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二是研究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最后,本文结合本溪市的城市结构体系和干线路网现状,进行了实例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城市结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发展和干线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明显。干线公路网支撑着城市发展,它的发展方向、密度和定位决定了未来城市的布局,并且对城市的经济、环境、人口等都有较大影响;而城市发展迅速,又会对交通产生压力:所以说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有着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作用。干线公路网规划有常见的几种方式方法,结合南京市的具体特征,考虑其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干线公路网密度和等级也相对完善,本论文选择以结点法为依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干线公路网的优化调整和城市结点功能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日益融合,尤其是在城市结点周边区域,城乡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城市道路与公路所承担功能的重迭是日趋显着,传统的采用公路与城市道路两个子系统的分类方式已不适应现阶段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本论文将结点交通系统分为内部交通、外部交通和过境交通叁类,进行功能的分析,然后进行干线公路过境方式分析,两者结合总结出适宜的模式。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干线公路网规划的几种主要方式方法,其次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环境、综合运输发展环境、城市规划、土地制约等方面的特征,以结点法为依据,深入研究南京市干线公路网与城市结点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以此就主城区的现有干线公路网规划进行优化布局的推导,主要从线路性质、公路功能、结点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点规划和出入口的选择方案,此外,本论文还分析了干线公路与城市交通及枢纽衔接方案。最后,进行南京市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的规划方案的效果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结点论文参考文献

[1].涂圣文,段力,赵振华,姚常伟.城市结点高快路网络承载能力分析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2].郑珺.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2016

[3].苏州,吴玺.“干线公路—城市结点”复合系统协调度分析模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

[4].刘作霖,李姗,孙娜,丁汉军.我市国道将由5条增至8条[N].徐州日报.2015

[5].过秀成,涂圣文,张小辉.基于路网效率的城市结点对外交通组织模式[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涂圣文,过秀成,张小辉.城市结点对外交通需求分析方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

[7].涂圣文,过秀成,刘海强.干线公路与大型城市结点的系统衔接模式[J].规划师.2013

[8].涂圣文,过秀成,刘海强.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典型衔接模式及适用性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3

[9].孙晓峰.灰色系统理论在城市结点重要度评价中的应用[J].铁道经济研究.2012

[10].于晶.干线公路与城市结点发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标签:;  ;  ;  ;  

城市结点论文-涂圣文,段力,赵振华,姚常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