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史之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安史之乱,节度使,杜甫,府兵制,云安,民族政策,制度。
安史之乱论文文献综述
高萍[1](2019)在《论安史之乱与王维晚年的儒佛互补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深刻地影响了唐朝文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文学创作。王维在乱中身陷囹圄、迫受伪职。这一经历成为他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他晚年的思想、心态、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晚年身回政治,心归空门,援儒入佛,奉佛报恩,将佛教与济世结合,儒佛思想互补。他以儒家之道德标准自觉审判缺失,以佛家之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救赎。儒家之救世济民成为他的立身之本,佛家之寂灭空观成为他灵魂的避难所。(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庄逸云[2](2019)在《杜甫对安史之乱中“附逆”文人的态度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史之乱中,朝臣的"附逆"及随后的"清算"都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杜甫作为时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该问题也投入了相当的关切,从他写给李白、郑虔、王维等人的诗歌中,可以管窥其态度与立场。对于被迫"附逆"的文人,杜甫总体上是同情和怜惜的,且多为之辩护,这吻合了他一贯的人道主义立场。该立场在当时纷歧的舆论导向的映照下,显得尤为鲜明。与此同时,杜甫也持有较高的道德准则,这使得他对于"附逆"情况不同的文人,态度呈现出微妙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杜甫研究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苏利国[3](2019)在《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安史之乱”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地区早在隋代便是集中安置北方游牧部落降户的重要区域,李唐对胡族文化推行包容并蓄的政策,李尽忠、孙万荣乱后,作为唐帝国东北门户的幽州政治军事地位空前加强。多重力量共同促成了以安禄山为代表的安史胡文化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以文化共同体的视角观之,"安史之乱"产生的诸多原因中,国家之民族文化政策至关重要。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迥异于儒家礼乐文明的安史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离心力,而李唐政权民族文化政策中单腿而行的指导策略及其实践操作的重大失误,成为唐帝国统治平衡状态被最终打破的核心因素。(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赵加军,褚宏达[4](2019)在《“以诗证史”与初中历史教学——以《安史之乱》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诗证史"即用诗来研究历史。《安史之乱》一课教学,从"杜诗"与安史之乱、对教材中引用的《垂老别》《无家别》的历史解读、《江南逢李龟年》对安史之乱的注解、由谭嗣同的《潼关》引入安史之乱潼关失守这四个方面,将"以诗证史"融入其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子凡[5](2019)在《安史之乱前幽州节度使中的西北旧将》一文中研究指出唐玄宗时代随着节度使制度的完备,唐朝的军事力量逐渐集中到东北、西北两大区域,《通典》提出的"二统说"成为解释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学者提出二统之间存在着对立争斗。然而实际上东北与西北两大军事区域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人员往来,尤其是幽州等东北节度使中出现了多位具有西北背景的将领。幽州节度使张守圭、王斛斯都是西北旧将,在西北立功后转任东北。即便在安禄山叛乱前后,仍然有西北背景的马灵詧出任安东副都护,高秀岩更是安禄山亲自从陇右调至幽州,成为叛军的重要将领。从这个角度来看,唐玄宗时期东北与西北两大军事区域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唐萌[6](2019)在《唐代笔记材料中的“安史之乱”》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是唐代的重大历史事件,除正史对安史之乱的记载外,唐代笔记材料中亦有所反映。其中主要涉及笔记作者对安史之乱的认识与反思及安史之乱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官方正史记载相比,笔记材料往往具有民间化、言论自由、擅发感慨等特点。唐代笔记为全面了解安史之乱及唐代社会提供了丰富材料与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庆凡[7](2019)在《浅议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内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在诗歌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以强烈的透视现实的能力,关注民生,深切同情人民疾苦,以诗反映穷兵黩武的黑暗现实,反映赋役压迫人民生活;关注国运,深刻反映时代面貌,以诗歌反映国家多舛的命运,表达对祖国真挚热爱;关注政治,深挚表达美好理想,揭露统治者阶级压迫剥削。因此他写的诗成为了这个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时代的一面镜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张雷[8](2019)在《以思维导图构建初中历史“知识全景”初探——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能够开展个性化学习。学生在思考中会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图,实现学生在分析中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本文主要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探究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来构建历史认知体系,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可以在总结中联系知识,细化认识。(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9年06期)
佚名[9](2019)在《安史之乱:悲壮的睢阳之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4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9年06期)
罗锐[10](2019)在《安史之乱背后的唐代军事法制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尝试在军事法律制度方面探求唐代安史之乱的原因。唐代沿袭西魏、北周、隋的府兵制征发农民当府兵,寓兵于农,军府的设置也以关中地区为多,"举天下不敌关中","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朝廷紧握兵权。后来,均田制逐渐被破坏,大量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制走向崩溃,朝廷代之以募兵制。全国兵员类型分为宿卫京师的十二万彍骑,边防重镇的长征健儿,地方的团结兵,总数达到四十九万,且因长期服役,兵将相熟,尤其是边兵战力强悍。睿宗后形成的节度使制度使得边镇将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玄宗时期,边帅无法出将入相,往往在任上十几年,边军逐渐成为将帅私人军队,且朝廷与边镇兵力相较并不占优势。(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2期)
安史之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安史之乱中,朝臣的"附逆"及随后的"清算"都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杜甫作为时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该问题也投入了相当的关切,从他写给李白、郑虔、王维等人的诗歌中,可以管窥其态度与立场。对于被迫"附逆"的文人,杜甫总体上是同情和怜惜的,且多为之辩护,这吻合了他一贯的人道主义立场。该立场在当时纷歧的舆论导向的映照下,显得尤为鲜明。与此同时,杜甫也持有较高的道德准则,这使得他对于"附逆"情况不同的文人,态度呈现出微妙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史之乱论文参考文献
[1].高萍.论安史之乱与王维晚年的儒佛互补思想[J].唐都学刊.2019
[2].庄逸云.杜甫对安史之乱中“附逆”文人的态度管窥[J].杜甫研究学刊.2019
[3].苏利国.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安史之乱”成因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9
[4].赵加军,褚宏达.“以诗证史”与初中历史教学——以《安史之乱》一课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
[5].刘子凡.安史之乱前幽州节度使中的西北旧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唐萌.唐代笔记材料中的“安史之乱”[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陈庆凡.浅议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内容[J].北方文学.2019
[8].张雷.以思维导图构建初中历史“知识全景”初探——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9
[9].佚名.安史之乱:悲壮的睢阳之战[J].意林文汇.2019
[10].罗锐.安史之乱背后的唐代军事法制度探究[J].时代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