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配式砼U型渠的施工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顺,张景奎,郑继,吴超[1](2021)在《新型装配式渠槽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响应和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精神,引领装配式结构更快更广的服务农田水利建设。从材料选用及性能、结构设计、模具制作与生产、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型装配式渠槽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技术,以期为新型渠系装配式建筑物应用技术革新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吴艺婷[2](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李海涛,宣一伟,许斌,李淑恒[3](2020)在《竹材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竹资源丰富,竹子栽培和竹材利用的历史悠久,素有"竹子王国"之誉。竹材在物理特性、景观特性、生态特性、文化特性方面有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力学性能差异大、易开裂、防火、防腐防虫、耐候性差、连接等问题。循着历史的脉络,结合国内外工程案例,作者系统介绍了原生竹材在岩土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将工程竹材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萌发与产品初创期、技术深入开发与产品丰富期、大面积推广及加工技术成熟期、蓬勃发展期等4个主要阶段,系统介绍了各个阶段工程竹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根据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特点,选取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编胶合材、竹缠绕复合材、竹碎料型材、竹塑复合材、竹木复合材、竹秸秆复合材等8种主要工程生物质复合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列举了相关工程应用案例,并指出完善竹结构相关标准体系迫在眉睫。在介绍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竹材未来的工程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展望。
梁亚楠,黄文海,秦雄,陈安明,石稳民,邱震寰,罗金学[4](2020)在《装配式技术在污水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装配式建造技术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应用的背景及特点,分析装配式建造技术在污水处理厂建造过程中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污水处理厂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长顺,郑磊,张景奎,梁建,徐良[5](2019)在《农田水利装配式混凝土渠道应用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从配合比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了田间装配式混凝土渠道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田间装配式混凝土渠道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聂良珍[6](2019)在《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与预制梁的连接性能试验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预制楼板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具有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现场装配常常需要布设满堂支撑,费时费力。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凝土预制楼板与预制梁的新型连接构造,力图在满足受力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少甚至完全取消板底支撑。为了给该类连接构造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废旧混凝土循环利用思想,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开展了4个预制装配梁-板试件和2个整浇梁-板试件的受弯试验,考察了制作方式、板厚及外伸齿条数对梁-板连接部位负弯矩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预制装配试件的极限荷载要高于整浇试件,但板端外伸齿条的数对于前者的极限荷载影响很小;(2)板厚增加对预制装配试件极限荷载的提高幅度要小于其对整浇试件的相应提高幅度;(3)针对预制装配试件的最危险截面,采用现行规范公式计算所得负弯矩承载力具有比整浇试件更高的安全裕度。2、利用通用软件ABAQUS,建立了预制装配梁-板连接部位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板厚、板面受拉钢筋直径以及新、老混凝土接触面的处理方法对该连接部位负弯矩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配筋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板厚的增加(间接导致外伸齿条的尺寸以及新、老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有所改变),该连接部位的极限荷载随之提高;(2)在配筋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板面受拉钢筋直径的增加(直接导致板面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有所改变),该连接部位的极限荷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最大提高幅度不超过10%;(3)与新、老混凝土接触面采用tie约束相比,当二者采用面-面接触时,该连接部位的负弯矩承载能力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在10%以内,且大多小于或接近5%。3、开展了3个预制装配梁-板试件和1个整浇梁-板试件的水平抗剪试验,考察了制作方式、外伸齿条数以及外伸齿条上有无键齿对梁-板连接部位水平抗剪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与预制装配试件相比,整浇试件的裂缝发展历程和最终破坏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后者破坏表现得更有延性;(2)预制装配试件的水平抗剪能力较整浇时有所降低,但通过增设键齿以及增加外伸齿条数等方式,可有效提升前者的抗剪能力;(3)对于外伸齿条上有键齿的预制装配试件,其销筋发挥水平抗剪作用的时机明显早于无键齿预制装配试件,但晚于整浇试件,外伸齿条数对销筋作用的发挥时机影响有限;(4)与各试件的实测抗剪承载力相比,采用既有规范计算得到的抗剪承载力总体上明显偏小,其中美国规范ACI 318-11的预测值相比而言更接近实测值。
孙国林[7](2018)在《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发展力度,国家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许多企业也在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相比,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其中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水平较低,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过高成为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基于此研究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力求从关键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相应的成本控制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将其成本构成分为四个阶段:设计阶段成本、构建生产阶段成本、运输阶段成本、施工阶段成本,论文的研究围绕着这四个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相关概述和理论分析。首先对装配式建筑以及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项目成本管理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理论介绍。(2)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的识别。运用文献研究,初步识别了部分影响因素;以案例分析法作为补充,进一步识别了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归纳整合,确定了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清单。(3)结构方程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模型假设。对结构方程模型在论文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识别出的成本控制影响因素,构建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并进行假设检验。(4)实证分析。以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为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数据同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按照规定进行检验,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拟合、评价以及修正操作,直到得到适配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验证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而对实证的结果进行分析。(5)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对策建议。针对识别出的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对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对策。论文研究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理论,还可为企业提升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水平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安帅锟[8](2017)在《装配式砼梁桥横向加固改造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装配式混凝土梁桥以其制作简便、施工方便、取材经济等优点,成为我国中小跨径桥梁的常用桥型。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服役年限的增加,装配式混凝土梁桥越来越多的出现单板受力的现象,如何改善梁间的横向协同性因此成为热门课题。体外预应力横向加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加固方法,其以初显的经济成本低、加固工期短、成效良好等优势在桥梁维护中被逐步采用。然而,其加固机理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对加固中铰缝的模拟亦较为粗略,各加固方法间工程实例的对比有待补充。为此,本文主要以体外横向预应力加固为着眼点,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加固中遇到的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内容有:(1)基于铰接法原理,建立了能考虑预应力横向加固效应的解析式,结合有限元分析,揭示了体外横向预应力加固下各板支座反力变化及影响因素。(2)采用更接近实际车轮作用状况的集中荷载,对传统正弦函数的作用假定进行了修正,给出了常用跨中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表达式中刚度系数的修正参数,为实际工程检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理论依据。(3)采用界面单元,对板梁桥横向铰接缝的损伤状态进行了模拟,采用理论正、反推演和数值分析明确了界面单元中相关参数的初值及量化区间,获得了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与铰缝开裂和错动位移的变化规律,拟合建立了法向位移和切向位移与切向刚度的数值方程,为结构劣化性能及加固分析奠定了基础。有限元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适用性。(4)进行了实桥加固试验,结合有限元分析,对比了体外横向预应力和钢板两种方式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前者有利于增加铰缝的安全储备,后者对荷载横向分布的改善更为明显。
哈尼克孜·吐尼亚孜[9](2010)在《防渗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地区灌排渠道不合理的现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的农田水利防渗技术:混凝土U型防渗渠技术,膜料防渗技术,并分别阐述了两种防渗技术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要点,以期能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防渗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玮[10](2008)在《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土地破坏机理和破坏土地损失理论、土壤学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沉陷预计技术、地貌重塑技术、植被重建技术等理论和技术,以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及利用现状为对象,研究了因采煤塌陷导致失去生产能力的土地复垦和生态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实现路径,为缓解矿区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和保障其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首先,介绍了两淮采煤矿区煤炭资源的禀赋、生产能力。从塌陷的深度、范围、稳沉、积水、治理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塌陷区破坏、治理现状,并以均衡产量法预测了未来若干年塌陷区的影响的程度与范围,强调了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其次,以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造成塌陷区类型差异的原因,即主要有储煤禀赋、煤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原始地表地貌等差异引起。针对两淮采煤塌陷区的不同类型,结合采煤塌陷区治理的实证研究,将目前形态各异的复垦方式和方法,通过理论升华,提升、总结出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体系,包括土地平整、挖深垫浅、固体废弃物回填、旅游综合开发等四种模式类型,以科学、规范的引导塌陷区土地复垦实践,协调矿区人地关系,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第三,以复垦模式为平台,综合考虑矿业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及客观限制性条件等因素,根据复垦土地利用方向的适宜性原则,因地制宜地提出产业重组构想,即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种—养—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煤炭资源与矿区人力资源的优势发展深加工业,拓展工业区产业链,加速生态工业的发展:在坚持农业优先、突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原则指导下,利用深水位和部分中水位塌陷区发展生态旅游等。上述产业重组构想,可为矿业城市由单一资源型城市向服务、加工综合型城市转变,为避免由矿业城市走“矿竭城衰”的老路提供借鉴。最后,在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土地平整、排灌系统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养殖水面建设、农田防护林和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参数,为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和项目的规划、可研、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认为:两淮淮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复原”原始地貌与生态系统,应由传统的“以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和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内容向以恢复土地期望的利用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转移,即采取工程整治和生物措施,注重复垦土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能与效益的恢复,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二、装配式砼U型渠的施工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装配式砼U型渠的施工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装配式渠槽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2 研究内容 |
2.1 材料选用及性能 |
2.1.1 材料选用。 |
2.1.2 性能研究。 |
2.2 结构设计 |
2.3 模具制作与生产 |
2.3.1 模板清理与组装。 |
2.3.2 钢筋绑扎。 |
2.3.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
2.3.4 脱模与吊运。 |
2.4 施工工艺 |
2.4.1 填土碾压。 |
2.4.2 基槽开挖。 |
2.4.3 铺设安装。 |
2.4.4 注胶嵌缝。 |
2.4.5 静水试验。 |
(1)选择渠段。 |
(2)注水试验。 |
(3)判定标准。 |
2.4.6 土方回填。 |
2.4.7 压顶铺设。 |
2.5 质量管理 |
2.5.1 质量检测。 |
2.5.2 质量评价。 |
3 结论 |
(2)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对象 |
1.2.3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本研究视角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归纳法 |
1.5.2 实地调查法 |
1.5.3 归纳对比法 |
1.5.4 综合研究法 |
1.6 研究框架 |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降雨特征概况 |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
2.2.2 用水现状调研 |
2.2.3 排水现状调研 |
2.2.4 储水现状调研 |
2.2.5 生态涉水调研 |
2.2.6 节水现状调研 |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
2.4.1 改善用水方式 |
2.4.2 争取逐级排水 |
2.4.3 改善生态涉水 |
2.4.4 实现生态节水 |
2.5 本章小结 |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
3.1.1 用水水源 |
3.1.2 用水需求 |
3.1.3 给水方式 |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
3.2.1 屋面雨水排放 |
3.2.2 院落雨水排放 |
3.2.3 街巷雨水排放 |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
3.3.1 水窖 |
3.3.2 水瓮 |
3.3.3 涝池 |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
3.4.1 墙体基础防潮 |
3.4.2 地面透水铺装 |
3.4.3 景观植被种植 |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
5.2.1 再生水的循环 |
5.2.2 给水方式优化 |
5.2.3 用水需求拓展 |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
5.3.1 屋面排水优化 |
5.3.2 院落排水优化 |
5.3.3 街巷排水优化 |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
5.6.3 推广节水器具 |
5.7 本章小结 |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
致谢 |
(3)竹材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竹材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1.1 岩土工程 |
1.2 道路工程 |
1.3 水利工程 |
1.4 桥梁工程 |
1.5 建筑工程 |
1.5.1 脚手架和模板 |
1.5.2 篱笆、墙体和楼梯 |
1.5.3 楼板、楼面或屋面 |
1.5.4 竹混凝土结构 |
1.5.5 竹结构 |
2 工程竹材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2.1 工程竹材的发展历程 |
2.2 工程竹材的种类与应用 |
2.2.1 竹集成材 |
2.2.2 竹重组材 |
2.2.3 竹编胶合材 |
2.2.4 竹缠绕复合材 |
2.2.5 竹碎料型材 |
2.2.6 竹塑复合材 |
2.3 其他复合材料及应用 |
2.3.1 竹木复合材 |
2.3.2 竹秸秆复合材 |
3 结语 |
(4)装配式技术在污水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式污水处理厂建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
2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优势 |
2.1 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
2.2 节约资源 |
2.3 提升建造的质量 |
2.4 对现场环境影响小 |
3 装配式水池的构件形式 |
3.1 一字型构件 |
3.2 L型构件 |
3.3 U型构件 |
4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4.1 装配式结构拼缝处的防水处理 |
4.2 装配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问题 |
4.3 相关政策亟待完善 |
5 结论与展望 |
(5)农田水利装配式混凝土渠道应用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配合比设计 |
1.1 技术参数 |
1.2 混凝土种类 |
2 结构设计 |
2.1 最佳断面型式 |
2.2 U型渠尺寸和外倾角 |
2.3 生产长度 |
2.4 结构连接与止水 |
2.5 生态及信息化 |
3 生产工艺 |
4 施工工艺 |
4.1 运输与吊装 |
4.2 安装施工 |
5 质量控制 |
6 结语 |
(6)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与预制梁的连接性能试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1 材料层次 |
1.2.2 构件层次 |
1.3 装配式混凝土楼盖的研究现状 |
1.3.1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
1.3.2 震害启示 |
1.3.3 装配式混凝土楼盖的构造形式 |
1.4 混凝土叠合梁的研究现状 |
1.4.1 混凝土叠合梁的构造形式 |
1.4.2 叠合面组合性能研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与预制梁连接部位的受弯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 |
2.2.3 材料特性 |
2.2.4 加载装置和测点布置 |
2.2.5 加载制度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试验现象及宏观破坏形态 |
2.3.2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2.3.3 位移分析 |
2.3.4 应变分析 |
2.3.5 抗弯承载力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与预制梁连接部位的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
3.1 引言 |
3.2 计算模型 |
3.2.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3.2.2 接触面处理 |
3.2.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3.2.4 材料本构关系 |
3.3 模型验证与计算工况 |
3.3.1 模型验证 |
3.3.2 计算工况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1 板厚的影响 |
3.4.2 板面受拉钢筋直径的影响 |
3.4.3 新、老混凝土接触面处理方法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与预制梁连接部位的水平抗剪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件制作 |
4.2.3 材料特性 |
4.2.4 加载装置和测点布置 |
4.2.5 加载制度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试验现象及宏观破坏形态 |
4.3.2 水平荷载-滑移曲线 |
4.3.3 滑移分布 |
4.3.4 应变分析 |
4.3.5 水平抗剪承载力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关于成本控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1.1 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
2.2 项目成本控制相关概述 |
2.2.1 装配式建筑企业成本构成 |
2.2.2 装配式建筑企业成本主要特征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项目成本管理理论 |
2.3.2 项目成本控制理论 |
2.3.3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的识别 |
3.1 我国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我国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现状 |
3.1.2 我国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2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识别 |
3.2.1 影响因素识别方法选择 |
3.2.2 文献研究法初步识别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
3.2.3 案例分析法进一步识别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
3.3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1 结构方程模型对论文选题的适用性分析 |
4.1.1 论文研究的特点 |
4.1.2 结构方程模型对论文研究的可行性 |
4.1.3 结构方程模型软件选取 |
4.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2.1 理论模型的提出 |
4.2.2 潜变量 |
4.2.3 观测变量 |
4.2.4 模型的研究假设 |
4.3 本章小结 |
5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数据收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问卷发放 |
5.1.3 问卷回收及整理 |
5.2 数据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模型拟合 |
5.4 模型评价 |
5.5 模型结果及分析 |
5.5.1 模型结果 |
5.5.2 潜变量实证结果分析 |
5.5.3 观测变量实证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对策建议 |
6.1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思路 |
6.2 装配建筑成本控制流程 |
6.3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具体对策 |
6.3.1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
6.3.2 构件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
6.3.3 运输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
6.3.4 施工安装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
6.3.5 其他成本控制对策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 |
(8)装配式砼梁桥横向加固改造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桥梁现状 |
1.2 桥梁加固技术应用现状 |
1.2.1 提高刚度法 |
1.2.2 增设预应力法 |
1.2.3 改变结构受力体系法 |
1.3 体外横向预应力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装配式混凝土梁桥横向联系 |
2.1 板梁铰缝破坏 |
2.1.1 铰缝构造形式 |
2.1.2 单板受力及其成因 |
2.1.3 铰缝破坏机理 |
2.2 荷载横向分布 |
2.2.1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2.2.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测定方法 |
2.2.3 挠度测定 |
2.3 横向预应力加固机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混凝土梁桥横向加固理论分析 |
3.1 铰接板理论 |
3.2 集中力作用下荷载横向分布的修正 |
3.3 施加横向预应力后桥梁支座反力的变化 |
3.3.1 荷载作用在边板 |
3.3.2 荷载作用在中板 |
3.3.3 横向预应力对各板支座反力的影响 |
3.4 考虑铰缝损伤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3.5 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混凝土梁桥横向加固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简介 |
4.2 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4.2.1 非线性破坏 |
4.2.2 混凝土本构 |
4.2.3 断裂能 |
4.3 建模方式 |
4.4 模型建立 |
4.4.1 单梁挠度的验证 |
4.4.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验证 |
4.5 横向预应力下荷载横向分布的变化 |
4.5.1 常规分析方法 |
4.5.2 方法修正 |
4.5.3 理论分析 |
4.6 横向预应力下铰缝应力的变化 |
4.7 横向预应力下各板支座反力的变化 |
4.7.1 预应力大小影响分析 |
4.7.2 预应力筋布置高度影响分析 |
4.7.3 预应力筋布置间距影响分析 |
4.7.4 铰缝深度影响分析 |
4.7.5 铰缝损伤程度影响分析 |
4.7.6 板梁片数影响分析 |
4.7.7 成因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混凝土板桥横向加固非线性探索 |
5.1 基于加固机理的建模方式 |
5.2 界面 |
5.3 界面非线性 |
5.4 界面刚度 |
5.5 法向刚度 |
5.5.1 有限元模拟法 |
5.5.2 试验法 |
5.5.3 损伤模拟反分析法 |
5.6 切向刚度 |
5.6.1 理论求解 |
5.6.2 有限元应用 |
5.7 小结 |
第六章 横向加固方案及其效果评定 |
6.1 实桥荷载试验方案的制定 |
6.1.1 桥梁概况 |
6.1.2 设计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 |
6.1.3 试验内容 |
6.1.4 试验工况 |
6.2 桥梁加固方案 |
6.2.1 横向预应力加固 |
6.2.2 横向钢板加固 |
6.3 有限元模拟 |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2 模型修正 |
6.4 横向预应力加固试验数据分析 |
6.5 钢板加固试验数据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防渗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混凝土U型防渗渠技术 |
1. 混凝土U型防渗渠的施工工艺。 |
2. 混凝土U型防渗渠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二、膜料防渗技术 |
1. 膜料防渗技术的设计过程。 |
2. 膜料防渗的特点。 |
(10)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2.1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矿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2.2 是充分利用土地,解决人地矛盾的需要 |
1.2.3 是重建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 |
1.3.1 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模式提供依据 |
1.3.2 为统一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
1.3.3 为升级产业结构,引导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 |
1.4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1 国外采煤塌陷区复垦历程及研究现状 |
1.5.2 国内采煤塌陷区复垦历程及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外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差异 |
1.6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7.1 研究创新 |
1.7.2 不足 |
2 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相关理论技术及其应用 |
2.1 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
2.1.1 土地破坏机理和破坏土地损失理论 |
2.1.2 土壤学理论 |
2.1.3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1.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 支撑技术及其应用 |
2.2.1 沉陷预计技术 |
2.2.2 地貌重塑技术 |
2.2.3 植被重建技术 |
3 两淮采煤塌陷区现状与趋势 |
3.1 两淮矿区煤炭资源概况 |
3.2 采煤塌陷区现状 |
4 土地复垦模式体系及产业重组 |
4.1 土地复垦模式体系 |
4.1.1 土地平整 |
4.1.2 挖深垫浅 |
4.1.3 固体物料回填造地 |
4.1.4 旅游系列产品综合开发 |
4.2 产业重组 |
4.2.1 发展生态农业 |
4.2.2 发展生态工业 |
4.2.3 发展生态旅游业 |
5 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工程 |
5.1 土地平整工程 |
5.1.1 土地平整单元 |
5.1.2 条田修筑工程 |
5.1.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
5.2 灌排工程 |
5.2.1 灌排工程相关规定 |
5.2.2 水源工程 |
5.2.3 输水工程 |
5.2.4 排水工程 |
5.3 道路建设工程 |
5.3.1 田间道路的分类 |
5.3.2 田间道路的布置 |
5.3.3 田间道路建设 |
5.3.4 桥梁 |
5.4 养殖水面建设工程 |
5.4.1 水产养殖类型 |
5.4.3 渔业水产养殖布局 |
5.4.4 建设标准 |
5.5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
5.5.1 农田防护林 |
5.5.2 生态保持工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装配式砼U型渠的施工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装配式渠槽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 刘长顺,张景奎,郑继,吴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1)
- [2]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竹材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J]. 李海涛,宣一伟,许斌,李淑恒. 林业工程学报, 2020(06)
- [4]装配式技术在污水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梁亚楠,黄文海,秦雄,陈安明,石稳民,邱震寰,罗金学. 山西建筑, 2020(11)
- [5]农田水利装配式混凝土渠道应用技术研究综述[J]. 刘长顺,郑磊,张景奎,梁建,徐良.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9(05)
- [6]预制再生块体混凝土板与预制梁的连接性能试验与分析[D]. 聂良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孙国林. 重庆大学, 2018(04)
- [8]装配式砼梁桥横向加固改造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安帅锟.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9]防渗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应用[J]. 哈尼克孜·吐尼亚孜. 河南科技, 2010(16)
- [10]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D]. 张玮.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