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空间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乡,空间,县域,景观,廊道,关系,剩余劳动力。
城乡空间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沛,陈照[1](2015)在《四生空间融合理念下县域城乡空间转型模式研究——以延安富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等宏观背景下,我国城乡空间正面临转型发展,城乡空间转型机制及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进及当前城乡发展面临的空间无序扩张、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城乡空间要求实现转型升级。因此,本文从"四生空间融合"理念出发,探讨县域四生空间相互关系以及演变规律,明确四生空间转型机制,并以陕西省延安富县为例,构建"核心引领、梯度带动;轴带串接、联动发展;网络关联、均衡协调"的城乡空间转型模式。(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5年04期)
杨桓[2](2014)在《空间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空间的分异与融合伴随着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地理空间分离,政治、经济、社会空间也日趋异化;城乡二元化体制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化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也表现为城乡多元空间的分离与割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的变革推动着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并带来了城乡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互动。在此情况下,空间融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其广度和深度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小云,叶红[3](2012)在《城乡空间融合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绿地景观形象塑造——以广州花都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乡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以广州花都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绿地景观格局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区域特色绿地景观元素的提取,通过"渗透"、"环绕"、"多样复合",塑造花都"山、水、田、城融合"的连续统一、网络状、可渗透的城市区域绿地景观形象。(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孟祥林[4](2011)在《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融合对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898年霍华德就提出了该思想,随后很多专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完善。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农村建设实际上就是城乡一体化思想下的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新型城乡关系的建设需要遵循叁条基本规律:S曲线规律、大城市超小城市规律以及协调发展规律。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整合需要做到:统一规划空间、互补城乡功能、区域相互协调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的新型城乡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创新城镇片区管理模式,促进村镇融入城乡系统,改造传统农业融入城市,村庄归类与分步规划。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叁步走"的实施方式是比较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环渤海经济了望》期刊2011年04期)
黄瑛,张伟[5](2010)在《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0年10期)
赵庆海,任德会[6](2006)在《谈城乡的空间分离与空间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建设田园城市,追求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城乡融合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本文来源于《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期刊2006年01期)
曾晖[7](2003)在《城乡空间融合过程中景观生态规划思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交通网络将逐渐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城乡融合成为城市发展并带动乡村共同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进行前瞻性区域性的城乡景观生态规划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采用“绿色”城乡规划法,试图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构造“天地人和”的城乡空间。建立城乡景观生态系统,应均衡合理分布城市绿地斑块,将生态农业园斑块引入城市,注重对人地农田基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形成连续的城乡廊道网络系统。并将3S(遥感RS、地坦信息系统DIS、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应用于规划设计中,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保定市的自然、经济状况,构想了保定市景观生态规划框架,规划目的是模糊城市中心与乡村的界限,构想建立一个以西部绿色屏障林带、中部特色农业带和景观城市带为中心的生态纵轴、东部湿地旅游景观区以及环形河网和交通线为横轴的开放式的城乡融合景观生态系统。整体设想可以用“一片、一环、一带、一水”来概括:“一片”指西部中山林木生态保护区,“一环”指一个蓝色环带,即蓝色环带指河流水面和沿河林带建立起市域的生态环带。“一带”指一条中部绿色带,即围绕京广铁路和京九高速公路的纵向交通绿化带。“一水”指以白洋淀为中心的一片水体湿地。环、带、水间又由交通网络和河网绿带连通贯穿,形成城乡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成艾华[8](2001)在《中国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颁布,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落户,壁垒森严的城门终于向农民开启,城乡关系问题拉开了新的序幕。在此之前的35年,是“先城后乡,以城带乡”,强调城市中心作用和发展的历史,结果造成了城乡空间的严重对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此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这一战略的转变,即允许乡村有限度的自我发展,城乡关系开始逐渐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极大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使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的发展壮大,在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已开始形成了城乡关系的互动和融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在城乡夹缝中寻求自身的发展;乡镇企业过分分散,效益低下;小城镇的建设无序等。近年来,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总结和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城乡空间融合道路的选择提出了创造性的探讨,试图为以后的城乡发展道路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思路。 本文在行文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中国城乡的现状分析。从中国城乡空间的历史发展阶段,把城乡关系划分为城乡空间共生,城乡空间分离,城乡空间对立,城乡空间平等,城乡空间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且遵循从低到高的发展顺序。并指出中国现阶段城乡空间关系处于城乡空间对立向城乡空间平等过渡这一阶段,同时分七点论述了现在中国城乡空间对立的 。一/。53\一( 工。、、;一 特征。第叁部分,城乡空间对立的形成原因。由于历史原因的沉淀,会给我国 以后的城乡空间发展带来一些障碍,因此通过本文具体剖析城乡空间对立形成 的深层次肌理,即要素的不平等流动及中国所固有的强大,内生的二元经济社 会结构。通过原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城乡发展道路上高瞻远瞩。第 四部分,促进我国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道路探索。首先针对中国目前制度上的 障碍,提出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要素的流动顺畅,强大的二元结构得 以松动。同时,对构建城乡空间融合的对策做出了探讨。提出反哺农业——加 强对农业的保护,并借鉴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重点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 业自身产业就地消化和吸收;乡镇工业化发展是加强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力 量:加强小城镇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手段。第五部分,结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城乡空间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空间的分异与融合伴随着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地理空间分离,政治、经济、社会空间也日趋异化;城乡二元化体制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化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也表现为城乡多元空间的分离与割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的变革推动着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并带来了城乡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互动。在此情况下,空间融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其广度和深度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空间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张沛,陈照.四生空间融合理念下县域城乡空间转型模式研究——以延安富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
[2].杨桓.空间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4
[3].李小云,叶红.城乡空间融合视野下的城市区域绿地景观形象塑造——以广州花都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
[4].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融合对策探索[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1
[5].黄瑛,张伟.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0
[6].赵庆海,任德会.谈城乡的空间分离与空间融合[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
[7].曾晖.城乡空间融合过程中景观生态规划思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
[8].成艾华.中国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