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粒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粒,稳定性,大肠杆菌,基因,疫苗,工程,丙酮酸。
质粒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玫,师尚礼[1](2018)在《红、黄、绿叁种颜色荧光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的稳定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红、黄、绿3种颜色荧光蛋白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的热稳定表达是实现质粒与受体菌杂交获得荧光标记菌的关键,荧光标记菌的构建,可极大地丰富荧光标记菌的颜色类别,为微生物示踪研究提供丰富的工具.【方法】采用大肠杆菌DH5α热激转导法构建荧光标记菌.【结果】黄色和绿色蛋白质粒在原液浓度基础上,稀释10倍进行热激转导,红色蛋白质粒原液直接进行热激转导,可将携带红、黄、绿3种颜色荧光蛋白的质粒DNA成功导入大肠杆菌.【结论】经PCR重复检测,条带明显并符合红、黄、绿3种颜色荧光质粒基因序列大小,3种颜色荧光质粒热稳定表达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郝丹,尤倩倩,郝伟,梁晓琳,袁靖琳[2](2017)在《生长分化因子(BMP11)重组质粒在工程菌株中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重组质粒p ET28a-BMP11在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中的遗传稳定性,将重组菌E.coli BL21(DE3)/p ET28a-BMP11液体转接传至100代,每隔20代取样观察菌落形态,检测菌体生长量、质粒保有率和目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原代、第20代、第60代和第100代工程菌进行了XhoⅠ和NdeⅠ双酶切验证和目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各代菌生长量和菌体菌落形态与原代菌株无显着差异。在不含卡那霉素的条件下,传代进行到40代时,质粒保有率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第100代菌的质粒保有率仅为56%。在含有卡那霉素的条件下,第80代菌仍有较高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第100代菌酶切图谱和目的基因序列仍与原代保持一致,质粒保有率高达96%,说明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工业化生产BMP11是可行的,并且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能够让重组质粒在传代过程中保持稳定,为BMP11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新型抗衰老食品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7年19期)
郭德乐,霍毅欣[3](2017)在《质粒稳定性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微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其分子量小,拷贝数高,遗传操作简单,是介导外源基因表达最常用的载体。因此,在发酵生产过程中,为了得到高产的菌株,常常利用质粒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增加了催化目的产物合成过程中的相关酶量和解除反馈抑制。质粒上外源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依赖于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4-08)
孙娇[4](2017)在《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二恶英降解质粒的接合转移、稳定性及降解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嗯英(Dioxin)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Fs)两类物质的合称,为强致癌、致突变性物质,可严重干扰有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人类及各类生物均存在严重的健康威胁,是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化合物中之一。环境中绝大部分二恶英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之中,性质十分稳定,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其去除难度较大。微生物由于具备在各类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性、底物利用谱的多样性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良好适应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降解利用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微生物降解是治理二恶英污染的一类有效方法。本课题组前期分离到一株二苯并呋喃(DF)降解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通过研究发现p52中存在两个参与二恶英起始双羟化的双加氧酶基因簇dfdA1A2A3A4及dbfA1A2,且分别位于转移性质粒pDF01(170kb)和pDF02(242kb)上。目前国内外对DF微生物降解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对于其降解途径和机理都有比较详尽的了解,但是关于DF降解性质粒的接合转移性目前仍缺乏充分的实验证据,尤其是关于革兰氏阳性菌缺乏报道。本研究以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接合实验探讨了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的受体菌范围以及接合转移频率,利用Southern杂交对质粒转移结果进行确认,利用连续传代培养和降解实验测试质粒在新宿主菌中的遗传稳定性和质粒降解基因的表达性能,并研究了质粒pDF01、pDF02在供体菌p52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中降解DF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质粒pDF01和pDF02具备在同属和属间接合转移的能力,可向受体菌—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大地两面神菌(Terrabacter tumescen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成功转移,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作受体菌时质粒pDF01和pDF02接合转移频率最高,达到3.5×10-4(接合子/受体菌)。对铜绿假单胞菌接合子质粒进行Southern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一步确认了质粒pDF01、pDF02的存在。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pDF02在接合子宿主菌中的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pDF01、pDF02在铜绿假单胞菌接合子中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连续传代培养,可以稳定遗传40代。铜绿假单胞菌菌原受体菌本身不具备降解利用二苯并呋喃的能力,而获得质粒pDF01、pDF02后的接合子可对DF高效利用,说明降解基因在新宿主菌中能够成功表达。接种供体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和活性污泥菌群于DF降解体系中,与只投加菌株p52的降解系统相比,前者显着提高了对DF的降解速率,且在投加了菌株p52的活性污泥细菌降解体系中,分离到能够相对稳定遗传并降解利用DF的节杆菌(Arthrobacter sp.)接合子,进一步分析降解基因在该接合子中的表达状况,发现节杆菌接合子的降解能力与红球菌供体菌株p52相当。另外,对质粒pDF01和pDF02的全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质粒的接合转移性、稳定性和降解功能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以降解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为基础的利用生物修复手段去除二恶英类污染物的潜力,可为菌株Rhodococcus sp.strain p52用于环境中二恶英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1)
孙娇,杨海燕,李力[5](2017)在《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二恶英降解质粒的稳定性与接合转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中的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170 kb)和pDF02(242 kb)的稳定性和接合转移特性。【方法】在无选择压力的条件下对菌株p52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考察质粒pDF01、pDF02的丢失;以菌株p52为供体菌,以不同种属的菌株作受体菌,通过平板接合实验探讨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的受体菌范围以及接合转移频率,利用菌落杂交、Southern杂交对质粒转移结果进行确认,利用降解实验测试转移质粒降解基因的表达。【结果】质粒pDF01和pDF02在红球菌p52中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LB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少于47次时pDF02可保持,连续传代少于65次时pDF01可保持。质粒pDF01和pDF02具备在同属和属间接合转移的能力,可向受体菌——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大地两面神菌(Terrabacter tumescens)和节杆菌(Arthrobacter sp.)转移,其中以节杆菌作受体菌时质粒pDF01和pDF02接合转移频率最高,达到3.5×10~(-6)(接合子/受体菌);对节杆菌接合子质粒进行Southern杂交进一步确认了质粒pDF01、pDF02的存在。另外获得质粒pDF01、pDF02后的节杆菌接合子可以对二苯并呋喃高效利用,且降解能力与红球菌供体菌株p52相当。【结论】红球菌菌株p52可通过降解质粒转移强化生物修复过程,在去除环境中二恶英污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7期)
石燕飞,饶桂荣,黄彬,杨富强,陈光明[6](2017)在《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制剂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制剂A、B的稳定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叁部(2010版)方法,对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制剂A、B分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在不同条件下考察样品的基本性状,特别检测质粒DNA的超螺旋比例及进行细胞学转染试验和体内药效学试验。结果双质粒HBV DNA疫苗制剂在破坏性因素的影响下,于光照(4 500±500)Lx、高温(40和60℃)、反复冻融(-20℃←→4℃和-20℃←→RT)条件下5 d均不稳定;匀速振动(140和240 r/min)10 d不稳定;在(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1个月不稳定;在温度2~8℃条件下放置2年保持稳定。结论双质粒HBV DNA疫苗制剂对光照、温度敏感,应避光低温保存,避免反复冻融,适合现代快速长途运输,长期保存应在2~8℃条件下,暂定二年有效期,为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的临床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赵劼,王永红,储炬,张嗣良,庄英萍[7](2015)在《产丙酮酸氧化酶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过程质粒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碳源、温度、溶氧、pH值及外源丙酮酸氧化酶表达对重组大肠杆菌DH5α/pSML-PyOD质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甘油为碳源,37℃,装液量10%~15%条件下重组菌质粒稳定性最好.当发酵过程中体系pH值在6~7之间时,质粒稳定性较高,但当pH提高至7.5时,质粒稳定性会有所下降,重组菌在低pH值条件下有利于产丙酮酸氧化酶.外源蛋白表达使得重组菌质粒稳定性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翟成一,徐岩,聂尧,穆晓清[8](2015)在《产普鲁兰酶重组大肠杆菌质粒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产普鲁兰酶的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p ET28a-s-pul菌株在发酵过程中质粒稳定性和普鲁兰酶生成量的考察,发现不同宿主对质粒稳定性及酶活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E.coli BL21(DE3)p Lys S菌株为宿主,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p Lys S/p ET28a-s-pul,通过控制外源蛋白的本底表达,提高了重组菌株的质粒稳定性。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后,重组菌产普鲁兰酶能力由480 U/m L提高至627 U/m L,增幅为30.6%。研究结果认为,严格控制外源蛋白的本底表达,是改善重组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5年02期)
杨志华,哈小琴,张尚弟,冯强生,薛荣利[9](2014)在《含pCMV-IL-2-IRES-NK4质粒减毒沙门菌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含pCMV-IL-2-IRES-NK4质粒减毒沙门菌TPIN并检测其稳定性。方法将pCMV-IL-2-IRES-NK4质粒转进减毒沙门菌Ty21a感受态,制备成重组的减毒沙门菌菌株TPIN;将TPIN在含有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的LB培养板传代培养至第10代、20代、30代和40代时用灭菌的牙签分别挑取含有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LB培养基上的单克隆菌落,质粒提取、PCR扩增酶切鉴定;TPIN转染HepG2细胞后采用RT-PCR检测IL-2和NK4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2和NK4蛋白。结果构建菌株经提取质粒、酶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IL-2、NK4特异条带;在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LB培养板传代培养40代的TPIN菌株均可扩增并双酶切出目的基因IL-2及NK4;TPIN体外转染HepG2细胞后,IL-2及NK4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结论重组携带IL-2/NK4双基因的减毒沙门菌菌株TPIN可稳定遗传,不受无选择性压力的影响而丢失质粒,且在体外IL-2、NK4基因及蛋白可以稳定高效表达。(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李雪龙,陈伟,彭勃,于振德[10](2013)在《整肠生菌株遗传稳定性及质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整肠生菌株在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其耐药性与质粒的关系。方法联合使用表型和RAPD测试,对整肠生菌株在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对菌株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和质粒检测,利用溴化乙锭消除质粒,比较消除前后耐药性的改变。结果在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的整肠生菌株表型特征和遗传学特性无变化,整肠生菌株无质粒。结论整肠生菌株在25代以内遗传稳定,能安全用于生产,菌株耐药性与质粒无直接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质粒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重组质粒p ET28a-BMP11在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中的遗传稳定性,将重组菌E.coli BL21(DE3)/p ET28a-BMP11液体转接传至100代,每隔20代取样观察菌落形态,检测菌体生长量、质粒保有率和目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原代、第20代、第60代和第100代工程菌进行了XhoⅠ和NdeⅠ双酶切验证和目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各代菌生长量和菌体菌落形态与原代菌株无显着差异。在不含卡那霉素的条件下,传代进行到40代时,质粒保有率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第100代菌的质粒保有率仅为56%。在含有卡那霉素的条件下,第80代菌仍有较高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第100代菌酶切图谱和目的基因序列仍与原代保持一致,质粒保有率高达96%,说明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工业化生产BMP11是可行的,并且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能够让重组质粒在传代过程中保持稳定,为BMP11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新型抗衰老食品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粒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玫,师尚礼.红、黄、绿叁种颜色荧光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的稳定性表达[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2].郝丹,尤倩倩,郝伟,梁晓琳,袁靖琳.生长分化因子(BMP11)重组质粒在工程菌株中的稳定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7
[3].郭德乐,霍毅欣.质粒稳定性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4].孙娇.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sp.strainp52)二恶英降解质粒的接合转移、稳定性及降解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
[5].孙娇,杨海燕,李力.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sp.)二恶英降解质粒的稳定性与接合转移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7
[6].石燕飞,饶桂荣,黄彬,杨富强,陈光明.治疗性双质粒HBVDNA疫苗制剂的稳定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7
[7].赵劼,王永红,储炬,张嗣良,庄英萍.产丙酮酸氧化酶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过程质粒稳定性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
[8].翟成一,徐岩,聂尧,穆晓清.产普鲁兰酶重组大肠杆菌质粒稳定性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15
[9].杨志华,哈小琴,张尚弟,冯强生,薛荣利.含pCMV-IL-2-IRES-NK4质粒减毒沙门菌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
[10].李雪龙,陈伟,彭勃,于振德.整肠生菌株遗传稳定性及质粒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