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费孝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学,中国民主同盟,乡土,文化,小哥,中国,乡村。
费孝通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温儒敏[1](2019)在《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的教,现在要读整本,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着,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12-25)
江胜信[2](2019)在《“费孝通田野调查奖”颁发 长宁居家养老模式受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2月8日专电 (驻京记者江胜信)来自常州大学的调查报告《长叁角地区居家智慧养老调查与发展建议》7日摘得在京颁发的第叁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一等奖。这份调查显示:长叁角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近八成老人有医疗健康(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09)
景春雨[3](2019)在《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乡土社会为起点,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性和现实性的基调。他提出的"美美与共"理念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更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构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干部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杨远,吴继霞[4](2019)在《志士惜日短——青年费孝通的心理传记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心理传记学方法,对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青年时期进行研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青年费孝通确立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免除人的痛苦"这一志向。研究者选取其作品资料、本人自述和他人评价作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心理学的理论探索青年费孝通立志的过程、志向的维持以及志向的践行。(1)何以立志。志向的确定是一个伴随个人发展并切合时代变化的过程。童年时期,对女界先进的母亲和教育督导员父亲的认同让费孝通萌发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好奇。青春期的探索中,革命同伴的惨烈下场和母亲的去世使他做出学医的决定,但两年后为学生争取利益而与学校发生的冲突对志向带来了再一次的思考和选择,最终费孝通选择了能帮助更多人摆脱痛苦的社会学。费孝通对自我意义的追寻指向社会革新,他找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路径,通过实践影响改变着社会。(2)志何以维。在顺境和逆境中,费孝通始终保持着原本的志向。写作的兴趣是其精神上的需要和物质上的支持;父母的教养培养了他向学的精神、良好的习惯和高社会适应能力;良师、益友、学者团队的人际际遇支持着他社会研究的工作;东西文化的经历促进其反思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希望感和韧性等心理资本帮助其度过艰难的岁月;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3)以志践行。青年费孝通对志向的践行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在社会学的学习中,他不满足于书籍理论,主动寻找学科和中国社会的联结,后兴奋于实地调查对分析中国社会的用途,选择进入人类学学习这一方法。瑶山之行丧妻后,费孝通怀着悲恸仍劝慰青年同伴继续前行,在养伤的江村,他实践自己的想法用花篮瑶的研究方法调查江村。伦敦留学后费孝通毅然回国,执教带学。在艰苦的战时环境中培养学科人才,思考中国社会的解决之道。在紧张的时局环境下,他加入民盟,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不畏死亡的威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石英[5](2019)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社会学“费孝通悖论”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命题,有学者称之为"费孝通问题"或"费孝通悖论"。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方法论和本土化的论争,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能否统一和如何统一的问题。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机器认知是从逻辑思维走向形象思维;暗知识的发现证明直觉和隐喻的合理性;诗性而"模糊"的自然语言可能比精确严密的数学语言更适于社会研究成果的表达;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方向和路径,不是用科学规范人文,而是让科学归于人文。"费孝通悖论"的本质是:让工具理性服从于价值理性,让科学性服务于人文性。人工智能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利器,但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社会学家的作用,社会学者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慧社会建设之中。(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赵旭东[6](2019)在《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学需要一种相互性的理解,既要理解他者也要理解自身。费孝通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上,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转换角度看他者的存在,经过一生的写作和思考,到其晚年才有文化自觉观念的提出。研究费孝通的思想也便是研究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转型与发展。在寻求"从实求知"地认识中国的途径之余,费孝通思想中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可以超越自我,特别是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超越,这成为费孝通晚年思想的精华。理解费孝通思想的途径或许有多种,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是一捷径。(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霍青霞,刘晓峰[7](2019)在《费孝通社会科学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科学翻译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都集中在英译中,对中译外的社科翻译活动进行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以社会学家费孝通英译的《云南叁村》和《昆厂劳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翻译方法,发现费孝通在英译时主要运用了编译法,将原文从结构到内容进行了编译。在结构方面,通过增添介绍、结语部分,整合重复部分,让两译本成为规范的学术报告。在内容方面,通过采用明示化翻译法以及简化翻译法,淡化了政治问题,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兼顾读者。费孝通的翻译经验对当今通过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9年01期)
钟祥财[8](2019)在《从“文化自觉”看当代中国乡村经济及其发展趋向——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因此,构建一个"超越常规的理念",即各种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合作兼容的人类认知和制度架构十分必要。对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文献梳理表明,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智慧和西方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等都可以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张浩[9](2019)在《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费孝通看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和费孝通两位都是乡村发展史和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主要讨论费孝通对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的态度。对年轻的费孝通而言,其学科训练、师友影响以及士绅家庭背景都令他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主张抱持保留和质疑的态度;历经数十年人生风雨,经过晚年的反思与补课,费孝通重新认识并走近了梁漱溟,对其乡村建设主张的认识也实现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变。梁漱溟与费孝通两位先生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真知灼见是中国社会科学推进本土化的标志和重要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和有效解决当下的乡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赵旭东,王蹊[10](2019)在《反思中的文化自觉——基于费孝通文化观的人类学方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20世纪的人类学家从书斋走向田野,实现了人类学的一次田野转向,却也跳脱不出"殖民性"和"西方性"的偏见。20世纪30-40年代,受到功能学派的影响,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在中国作出了实用性的社会学本土化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异域研究的偏见,实现了本土研究的重要转向,但偏向功能性和实用性,尚存不足。费孝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和反思了中国本土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在晚年,他超越自己以往的思考,反思自己早年的研究犯了"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错误,强调关于"人"的研究,构建看得见个人内心的世界图景,提出文化自觉和"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方法论原则,超越价值中立的研究视角,试图建立有自觉的人类学,他的思想经历了"叁级两跳"的过程,呈现出一种反思性的人格剖面图。(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9期)
费孝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北京12月8日专电 (驻京记者江胜信)来自常州大学的调查报告《长叁角地区居家智慧养老调查与发展建议》7日摘得在京颁发的第叁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一等奖。这份调查显示:长叁角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近八成老人有医疗健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费孝通论文参考文献
[1].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一点的书[N].中华读书报.2019
[2].江胜信.“费孝通田野调查奖”颁发长宁居家养老模式受关注[N].文汇报.2019
[3].景春雨.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当代意义[J].沈阳干部学刊.2019
[4].杨远,吴继霞.志士惜日短——青年费孝通的心理传记学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石英.人工智能视域下的社会学“费孝通悖论”求解[J].人文杂志.2019
[6].赵旭东.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霍青霞,刘晓峰.费孝通社会科学英译研究[J].译苑新谭.2019
[8].钟祥财.从“文化自觉”看当代中国乡村经济及其发展趋向——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质[J].西部论坛.2019
[9].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费孝通看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J].社会学研究.2019
[10].赵旭东,王蹊.反思中的文化自觉——基于费孝通文化观的人类学方法论[J].学术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