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日近代科技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科技观,科学体制化
中日近代科技史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1](2013)在《中日两国近代科技发展道路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走上富民强国的道路,二十世纪初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而同时期的中国也开展了洋务运动同样引进发展西方先进技术,却没能让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外学者们主要从两国的政治、文化因素等方面探讨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原因,但很少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此,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及其科技观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有利于找出中国近代科技远远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对当今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变革目的都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变革内容上,洋务派以学习西方先进军事为主,而明治维新除了引进西方科技外,还进行了较彻底的体制改革。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国的科技观不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科技观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在更深层次上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思想观念,“中学为体”的思想阻止中国向西方学习这些体制和观念,中国的科技发展就得不到支撑和保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出现的“和魂洋才”思想,对日本科学教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魂洋才”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应变能力,推动东西方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日本注重学习西方体制,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保障。由于科技观的差异,中日两国在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科技引进和发展策略上等方面表现迥异。日本采用西方教育模式,而此时的中国依旧采用科举教育制度。中国只注重科学的应用,不求甚解地直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日本却是从制度和科学学问上着手,逐渐实现技术的本土化,并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发展本国科技。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能够在制度上保障科学的发展。比较中日在现代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术组织的兴起、研究机构的成立等方面的差异,不难发现科学体制化的落后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源之一。中国未能实现科学体制化,是洋务运动没能实现强兵富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邵龙宝[2](2003)在《中日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社会建构的研究方法 ,对中日近代科技发展的外部史即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递方式、教育体制、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国际环境六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加以比较分析 ,回答了古代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反而处于落后地位 ,古代落后的日本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却超过了中国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原因(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朱宗亚[3](1991)在《中日近代科技动力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到独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起点无疑要高于日本,然而首先以独创性成果贡献于近现代世界科技宝库的却是日本。1886年,日本的北尾次郎提出大气运动及台风理论,中国类似的创造是竺可桢于1926年提出的中国气候脉动理论;1899年,日本的大森房吉开始研究地震的初期微震,中国的李四光于1929年写出论文《东亚的几个特别构造型》;1904年,日本的长冈半太郎提出原子的电子环结构模型,1923年,中国的吴有训用实验证实了着名的康普顿效应。两国技术发明的差距也大致如此:1909年,日本的秦佐八郎合成606,中国的候德榜则在1942年创造联(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1991年10期)
李培德[4](1989)在《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中日近代科技交流的努力与挫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于1908年成立,由较早成立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其规模之大,堪称远东第一。但由于管理经营上的种种问题,始终不脱失败的厄运。比汉冶萍迟起步的日本八幡制铁所(以下简称“八幡”),1901年开炉炼铁,依赖汉冶萍提供矿石和生铁,却能发展为一流的钢铁企业,后来居上。(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1989年01期)
中日近代科技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社会建构的研究方法 ,对中日近代科技发展的外部史即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递方式、教育体制、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国际环境六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加以比较分析 ,回答了古代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反而处于落后地位 ,古代落后的日本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却超过了中国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日近代科技史论文参考文献
[1].胡燕.中日两国近代科技发展道路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邵龙宝.中日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朱宗亚.中日近代科技动力的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
[4].李培德.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中日近代科技交流的努力与挫折[J].日本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