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联加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制品,风味形成,杂环胺,晚期糖基化末端终产物
关联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陈俏纯,何志勇,秦昉,陈洁,曾茂茂[1](2019)在《肉制品加工过程风味和伴生危害物的生成及关联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加工过程对食品的风味、色泽以及危害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肉类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和其他前体物质的降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的风味形成途径,赋予肉制品特征肉香味和色泽,但往往会同时衍生出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 HAs)、晚期糖基化末端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丙烯酰胺(acrylamide, AA)等多种危害物,增加人们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是肉类加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2类反应,在风味和危害物的形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2类反应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使风味和危害物的形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往往同时形成并消耗同种或同类前体物,彼此相互影响。本研究综述了肉及肉制品中风味的形成机制、肉制品中常见的化学危害物(HAs、AGEs及AA)及其与风味化合物形成之间的关联,以期为肉及肉制品风味的改善及危害物的减控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胡俊美,王宏伟,孔令让[2](2019)在《半野生和驯化小麦组成的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加工品质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团揉混特性对评估小麦加工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使用半野生和驯化小麦品种组成的小麦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进行四个环境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实验,其用于鉴定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QTL位点。利用现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整合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49个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QTL位点,其解释了0.36-10.82%的表型变异率,除染色体2D,3A,3D,6B,6D和7D外,其余染色体均有分布,其中29个QTL位点属于新QTL位点。在叁个或更多环境中定位到四个新的QTL (QM1PH-1B.4,QM1PH-3B.4,QWdEm-1B.2和QWdEm-3B.2),其中QM1PH-3B.4是一个主效的QTL位点。在1B,3B和4D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遗传区域,这些遗传区域表现出影响面团揉混特征的多效性。此外,在49个QTL中,15个QTL位点的有利等位基因来自于3个半野生亲本,这表明半野生亲本提供的QTL等位基因在驯化品种中仍未被利用。因此,半野生小麦品种可以作为重要的种植资源丰富现有的小麦基因库,为小麦遗传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变异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寇智聪[3](2019)在《基于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零件特征与机床加工关联知识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历史数据,提出一种基于二进制粒子群优化(BPSO)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工艺知识反映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映射关系;对知识挖掘问题进行描述,建立用于制造过程综合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框架;对BPSO本身进行改进,提出考虑多个评价指标的适应度函数,并加入相似度指标以消除较差的规则,提高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适用性;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机床加工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平衡了可靠性、相关性及理解性等多个指标,能有效地进行规则挖掘。(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灿灿[4](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Ax1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L.,2n=4x=28,AABB)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染色体组AABB的供体种,含有很多有益性状,包括抗病性强、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等,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连续变异,遗传基础较为复杂。利用高密度的SNP标记对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有益的基因位点,可以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为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来自中东地区的121份野生二粒小麦为材料,在辉县、商丘和开封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上来自A、B染色体组上的多态性位点,对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优异位点;同时以面粉加工品质较好的野生二粒小麦J129为材料,利用定向缺失亚克隆技术,克隆出了一个新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Ax1基因,取得如下结果:(1)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淀粉含量、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筋指数和粉质延伸度性状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地点的材料7个品质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粉质延伸度(FE),为33.42%,最小的是淀粉含量(GSC),为5.8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品质性状基因型间差异、环境间差异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性状变异均有显着影响。广义遗传率分析表明蛋白含量(GPC)遗传率最大,为32%;吸水率(WA)的遗传率最小,为1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吸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粉质延伸度与蛋白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面筋指数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2)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中来自A、B染色体组上的10907个高质量的多态性SNP标记,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840个位点与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显着相关的位点,其中有714个区段,这些SNP位点在野生二粒小麦的1-7A和1-7B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在1A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多达到332个,在6B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少仅有72个,所有关联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R~2)总幅度为8.3%-26.4%。淀粉含量和蛋白含量的稳定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淀粉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位点有16个(区段3个),分布在1A、4A、1B、3B、4B、5B染色体上,且1B(372.30-374.91 Mb)、4A(121.05-121.21 Mb)、5B(142.67-144.87 Mb)染色体上定位到的稳点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蛋白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位点有14个(区段1个),分布在2A、3A、4A、5A、6A、3B、6B、7B染色体上,且7B(50.30-50.78Mb)染色体上定位到的稳点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湿面筋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有1个,分布在7A(510.65-510.83 Mb)染色体上;检测到与沉降值相关的稳定的关联位点有1个,分布在1B染色体上,物理位置为289.53 Mb;检测到与粉质延伸度相关的稳定的关联位点有5个,分布在1A、2A、6A、3B、6B染色体上,其物理位置分别为518.77 Mb、95.16Mb、74.45Mb、23.38 Mb和16.40 Mb。另外,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的相关性状关联的SNP位点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位点在小麦及其近缘种中主要与抗病蛋白、细胞色素、转运蛋白、结构蛋白以及蛋白激酶等相关。(3)以野生二粒小麦J129为材料,通过定向缺失亚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Ax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显示J129-1Ax1基因序列与已发布的HMW-GS的x型亚基基因结构一致,其具有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Ax亚基基因序列相比多了一个九肽PTQGQQGQQ序列,该结构可能影响蛋白质结构域的形成与稳定。此外,J129-1Ax1亚基中的谷氨酰胺(Q)、α-螺旋和β-折迭的含量较高,因此推测,该亚基基为能增加面团弹性的优质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久旭[5](2019)在《基于质—效关联的黄连采收加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来源、产地、采收加工等多方面因素均与中药材的质量息息相关。黄连是多基源多产区的大宗药材,临床使用频率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但产地及其产区采收加工方法差别较大,质量一直难以得到保证,亟待进行统一研究并建立相关标准操作规程。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质量-药效关联的方法,以黄连性状特征,药效成分、生物评价为研究指标,叁者结合共同探讨黄连产地、采收期、产地加工方法对黄连质量的影响,为黄连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黄连药材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内容与结果1.不同产地黄连的质量差异性研究从主产区重庆、四川、湖北基地采挖黄连样品,提取不同产地样品的长度、单个重量、分枝数等形性指标,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样品7种生物碱(木兰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黄连碱、小檗碱)的含量,共同探讨不同产地黄连样品的质量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叁种不同产地的黄连样品差异性较大,重庆黄连枝条比较长,一般为6~10cm,枝条数目较少,大多数为2~5枝,且枝条弯曲程度小,枝条之间缝隙较大,几乎无残留毛须,表面呈灰黄色到黄色不等,非洲防己碱含量较低;四川黄连与重庆黄连较为相似,枝条较重庆黄连粗短,一般为5~8cm,枝条数目少多为单枝连,残留毛须少,表面呈灰黄色到黄色不等,巴马汀、小檗碱含量较高;而湖北黄连枝条最短,一般为2~5cm,枝条数目较多,大多数为在6枝以上,且枝条弯曲紧紧簇拥在一起,表面颜色呈灰黄色,有的样品表面部分呈焦黑色,木兰花碱、小檗碱含量相对较低。2.不同采收期及产地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化学成分研究本实验所用黄连样品均采集于湖北利川。以不同采收年限或同一生长年限下不同采收月份的黄连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连中起主要药效的7种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分别分析了每一种生物碱随着生长年限与生长月份的变化,全面探讨了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积累过程。表小檗碱和盐酸黄连碱在6年时的含量最高,其他5种生物碱均在第5年时含量最高。木兰花碱、药根碱、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与小檗碱都在同一年的10月份含量累积达到最大值,盐酸黄连碱在9月份、10月份含量较高,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含量在逐渐下降,尤其在10月份之后下降的更加显着,而非洲防己碱在各个月份中含量变化不明显。以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研究基础,以7种生物碱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进一步探讨了黄连传统加工方法、现代机械明火加工方法与自然干燥法以及不同温度真空干燥箱干燥法对黄连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下干燥的黄连样品总生物碱含量接近自然干燥黄连样品的含量,且含量最高,在60~120℃下的黄连样品的单个生物碱含量有升高也有降低,但是总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在150℃和200℃时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小檗碱含量都显着下降。3.不同采收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粉末颜色研究通过对黄连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发现:高温干燥下的黄连样品断面颜色变化较大,由黄色或橙黄色变为红棕色,且部分化学成分也随之变化,揭示黄连粉末颜色与化学成分有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32批黄连样品粉末颜色的L*、a*、b*值和7种生物碱的含量,并采用SPSS24.0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找到黄连化学成分与颜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黄连粉末颜色的色度值与7种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L*值与a*值都只与药根碱呈显着相关关系,而与其他6种生物碱无明显相关关系;b*值与药根碱、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都呈显着相关关系,b*值越大,黄连粉末颜色更接近于橙黄色,这叁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越高;而a*值与L*值受化学成分影响较小,可能与黄连其他类化学成分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产地加工时的干燥温度对颜色值影响较大,干燥的温度越高,粉末颜色越偏于红棕色,b*值也随着温度的增加明显呈下降趋势。4.不同采收加工方法黄连样品的抗菌作用研究本章实验以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黄连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标仪分别测定空白组与各实验组的四种代表性肠道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液的OD值,绘制菌群的生长曲线,进一步探讨采收期与产地加工方法对黄连生物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黄连提取物对两种肠道致病菌肠杆菌和肠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采收期的黄连样品对肠杆菌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0.05),抑制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6年生>5年生>4年生>3年生。2)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连样品提取物对肠球菌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与空白组比较P≤0.01),且不同生长年限的样品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说明肠球菌为黄连提取物的敏感菌。2)对两种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作用的影响均为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在0~4h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趋势,但是在4h后,促进作用逐渐减弱,逐渐转变为抑制作用趋势,0~4h内各给药组间的促进效果差异性不明显:6年生>5年生≈4年生≈3年生,4h后,各给药组间的抑制效果与促进作用相反:6年生<5年生≈4年生≈3年生。3)不同加工方法的黄连提取物对四种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同。机械明火加工、150℃干燥、200℃干燥的样品对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给药组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给药组对肠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其他给药组相比,高温干燥的样品抑制作用较弱;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除(200℃干燥组)各给药组均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趋势,而200℃干燥的样品在任何时间段内均无促进作用。4)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黄连生物效价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由分析结果可知,盐酸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对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生长影响的贡献率比较大,木兰花碱和药根碱对肠球菌和双歧杆菌生长影响的贡献率较大。结论本次实验研究了叁个主要产地黄连样品在外观性状以及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性,并通过形性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共同探讨了黄连采收期以及产地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生长年限以及采用高温加工方法的黄连样品化学含量相对较低,对四种肠道菌无论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效果均不明显。综上所述,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份采收5年生黄连。根据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需求,建议黄连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为:将晒至微干的鲜黄连,摊开在干燥箱内,温度低于40℃烘干,待样品含水量低于12%时,取出样品,反复撞净泥沙与须根,使黄连样品表面呈黄色或黄褐色,要求无粗皮,无断节,无焦枯。(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彪[6](2019)在《苹果脆片加工适宜性评价与原料特征物质关联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苹果脆片加工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本研究以来自全国7个主产区的21个主栽品种,共34份苹果鲜果及制得的脆片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基于苹果原料指标预测脆片综合品质(得分或等级)的学习模型,极大提高了对模型外苹果样本脆片加工适宜性预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为明确苹果脆片单一品质与相关原料特征物质的量化关系,本研究筛选出19份品质差异较大的苹果脆片的鲜果样本,运用多种线性与非线性统计分析方法锁定了影响脆片主要品质的关键果实因子,并构建了多项关联模型,从数据关联角度明确了脆片品质形成的基础物质。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测定了苹果脆片包括感官、理化与营养和加工品质在内的共17项品质指标,综合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6项苹果脆片核心指标,即L*值、脆度、膨化度、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粗蛋白。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按照品质重要程度:色泽>质构>风味>营养,设计层次分析结构,计算得出各核心指标权重值,确定脆片综合品质评价模型为Y_(综合得分)=L*值×0.3724+脆度×0.2665+膨化度×0.1583+可滴定酸×0.0890+可溶性糖×0.0569+粗蛋白×0.0569。进一步计算、分级得到34个脆片样本的综合品质得分与等级。(2)测定了苹果鲜果22项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脆片核心指标显着相关的原料特征指标,分别为果形指数、果肉a*值、pH值、可滴定酸、Vc、果核比例、粗蛋白、果肉b*值、密度、可溶性固形物、粗纤维和总糖。筛选29份样本以鲜果特征指标为输入层,对应的苹果脆片综合得分或等级为输出层,建立BP神经网络学习模型,可实现苹果原料脆片加工适宜性的定量、定性预测;剩余5份样本作为验证样本,检验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该方法建立的学习模型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与稳定性,变换学习样本得到的3个学习模型对验证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均在90%以上。(3)筛选出19份品质差异较大的苹果脆片的鲜果样本,测定了鲜果基础、单体类(单糖、有机酸、氨基酸、单酚和果胶)特征指标,运用多种关联分析方法与脆片品质(色泽、质构和风味)指标进行关联模型构建。相关性分析与逐步线性回归在0.05水平上确定了可进行关联分析的8个脆片品质指标即脆片L*值、a*值、b*值、脆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同时确定各脆片品质指标的相关果实因子及其线性权重值。基于散点图拟合、回归分析、BP神经网络等多种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8个脆片品质预测模型,选用额外4个样本的数据进行验证,所构建的7个脆片品质指标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超过0.88,表明筛选的果实因子合理且构建的关联模型拟合效果好,关联模型用于分析原料特征物质与脆片品质关系合理、准确、直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高约飞[7](2019)在《句子加工中语义关联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执行功能和语义关联性在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长久以来二者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加工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结合句子的违背范式和ERP技术,通过测量执行功能的个体差异来探究语义关联性在句子加工中的作用。本研究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实验阶段1为执行功能测验,实验阶段2为句子阅读理解的ERP测验。实验阶段1通过测量执行功能的叁个子成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以及工作记忆)来评估读者执行功能的个体差异。筛选出高执行功能水平组为20人,低执行功能水平组为19人。实验阶段2利用ERP技术,采用2x2x2混合实验设计,在句子理解过程中,对不同执行功能水平的个体中语义关联性的作用进行评估。叁个变量分别为执行功能水平(高vs.低)、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以及语义关联性(相关vs.不相关)。结果发现在执行功能水平较高组,语义关联性的作用更强,表现在p200,N400和LPC叁个成分上。在P200上语义关联性表现出对世界知识不一致性的修复作用,即当前的信息与读者背景知识不一致时,语义信息如果与句子前面内容关联时,不一致条件和一致条件下的P200没有区别。在N400和P600上语义关联性表现出独立的作用,即语义关联时N400和LPC更小。对于执行功能水平较低组来说,在P200成分上语义关联性同样表现出了修复作用,修复方向与高功能组相同。但是在N400和P600语义关联性不再表现出独立作用。此结果说明个体的执行功能确实会影响到句子中语义关联性在句子加工中的作用。语义关联性在高功能组中的作用更强。但这种作用更多地是表现在脑电的晚期成分上,在句子加工的早期并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姜彬,张芳,李哲[8](2019)在《刀具振动与加工表面形貌分布特性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大螺距螺纹车削加工中刀具振动对加工表面形貌沿工件轴向分布特性的影响,进行螺距16 mm外螺纹的车削实验,获取刀具振动时域特征参数和加工表面形貌特征参数沿工件轴向分布的行为序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刀具左刃、右刃切削大螺距螺纹时,沿切深方向、切削速度方向和轴向进给方向上刀具振动对螺纹面加工表面形貌分布特性的影响;对比两次不同切削方案的实验结果发现,刃口半径、后角和切削次序等参数直接影响刀具振动与加工表面形貌分布特性之间的关系,调整上述工艺参数可改变刀具振动对加工表面形貌的影响特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克,吉卫喜[9](2019)在《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关联法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选择最优的工艺方案,提高企业效益,提出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影响加工工艺方案质量的众多因素进行分析,构造科学的、层次化的加工工艺评价体系。运用极值化数据处理方法对各个指标评价值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通过关联系数和组合权重计算关联度,最终依据方案关联度大小确定工艺方案的优劣。以电磁铁组件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李娜,韩君[10](2019)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加工贸易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梳理了加工贸易产业的研究现状,通过编制非竞争型加工贸易投入产出表,对2007年和2012年非竞争型加工贸易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核算,分析研究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非加工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国内中间投入率普遍较高,中间需求率偏低;加工贸易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波及影响程度均超过了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但其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并有下降趋势。因此加工贸易对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由于其留在中国的附加值较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本文来源于《甘肃金融》期刊2019年02期)
关联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团揉混特性对评估小麦加工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使用半野生和驯化小麦品种组成的小麦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进行四个环境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实验,其用于鉴定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QTL位点。利用现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整合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49个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QTL位点,其解释了0.36-10.82%的表型变异率,除染色体2D,3A,3D,6B,6D和7D外,其余染色体均有分布,其中29个QTL位点属于新QTL位点。在叁个或更多环境中定位到四个新的QTL (QM1PH-1B.4,QM1PH-3B.4,QWdEm-1B.2和QWdEm-3B.2),其中QM1PH-3B.4是一个主效的QTL位点。在1B,3B和4D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遗传区域,这些遗传区域表现出影响面团揉混特征的多效性。此外,在49个QTL中,15个QTL位点的有利等位基因来自于3个半野生亲本,这表明半野生亲本提供的QTL等位基因在驯化品种中仍未被利用。因此,半野生小麦品种可以作为重要的种植资源丰富现有的小麦基因库,为小麦遗传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变异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联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1].陈俏纯,何志勇,秦昉,陈洁,曾茂茂.肉制品加工过程风味和伴生危害物的生成及关联规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胡俊美,王宏伟,孔令让.半野生和驯化小麦组成的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加工品质的QTL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寇智聪.基于二进制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零件特征与机床加工关联知识挖掘[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灿灿.野生二粒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Ax1的克隆[D].河南大学.2019
[5].张久旭.基于质—效关联的黄连采收加工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张彪.苹果脆片加工适宜性评价与原料特征物质关联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高约飞.句子加工中语义关联性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姜彬,张芳,李哲.刀具振动与加工表面形貌分布特性的关联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9
[9].王克,吉卫喜.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关联法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评价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9
[10].李娜,韩君.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加工贸易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9
标签:肉制品; 风味形成; 杂环胺; 晚期糖基化末端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