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济南250104
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现在的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做为一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快速发展起来,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轨道交通的持续规划往往只关注到了降低交通拥堵这一最典型矛盾,而不关心对轨道沿线风景、土地开发、道路优化等问题的整体布局,从而出现了轨道交通沿线景观设计零零散散,和原有城市道路、建筑等景观不协调,与目前城市区域文化和全面发展相矛盾,破坏了景观原有的整体性,产生景观不协调,缺少美感等众多较典型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轨道交通景观的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轻轨;地域性;景观设计
1城市轻轨发展下的交通景观设计原则
1.1功能性原则
轨道交通景观设计所包含的元素种类繁多,比如景观中的照明设施首先要能够满足方便人们在夜间活动的需求,户外的座椅首先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休息作用等,还要尽可能地实现综合作用,比如景观设计元素中的植物配置,不仅要能够起到空间营造、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其实现减噪防尘、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等。轨道景观设计元素功能性的作用是轨道交通景观设计的发展要素。
1.2人性化原则
轨道交通景观的人性化设计首先应该有合适的景观尺度,轨道交通和景观形式应当满足多种尺度的要求,实现连续顺畅的街道景观。同时景观的亲和性要求景观的设计建造要以人的体验为基点和评判标准,在空间尺度、色彩的搭配、细节的丰富度、远近景交替等方面考虑。充分考虑人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做到以人为本。
1.3地域性原则
具体的做法为轨道交通景观的设计可以适当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色彩、纹饰等,大量的运用本土的植物,就地取材,借鉴当地特有的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手段,做到交通景观设计和相邻的建筑风格相符合。同时与沿线建筑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避免对周围建筑氛围的破坏。适当的使用乡土植物不仅可以降低建造成本,某些特殊的植物甚至可以触发当地人生活的情感和记忆。正是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使得我们在感受城市轨道交通风貌的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当地特有的文化传承。
2城市轻轨发展下的交通景观设计手法
2.1景观轴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景观要素主要有道路景观、高架桥景观、沿线景观、绿地景观、河流景观。这些因素需要在景观细节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和布局,以打造更加优美的景观,形成良好的空间层次。轨道交通沿线景观是动态的,随着线型、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轨道交通景观的印象也会移步换影。所以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景观时,需要从城市交通线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设计一条特色的景观轴线,以此来保护城市交通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只有如此才可以串联城市的各个区域的景观,使轨道交通规划更加完善。
2.2节点空间景观设计
一个好的空间需要统一的界面,形成一定的空间完整性,给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但如果轨道交通沿线景观的设计只是一味地反复,空间就会缺乏生机,所以需设计一些节点空间景观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景观的节点主要有广场、车站、文化景观等。此外,还有与景观相匹配的服务设施:座椅、站台、照明灯、指示标志等。
2.2.1车站景观
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节点,也是人员流通的重要场所。车站景观包括车站及其附属设施以及站前广场等。车站往往是城市轨道交通景观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对加深人们对高架轨道交通的印象,提升高架轨道交通景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车站及其周围的景观的协调是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车站景观的美观性、独特性、协调性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2.2.2广场景观
轨道交通景观中的广场指利用桥下剩余空间开辟的供人们休息的场所。广场多位于人流较多处或道路交汇处,成为景观节点。广场的可达性、形态美感、空间感等是广场景观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另外广场上适合种植适应当地的植物。各类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相搭配,落叶植物为主,凸显常绿植物。
2.2.3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人工构筑的,具有民族、城市文化特色建筑,也可以是道路、民居等。轨道交通中的文化景观在设计时应选择当地特有的文化遗迹和能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小品等。
3结语
轨道交通优化了人们的旅游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为城市空间特色打造了新的景观要素。的景观层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城市交通轨道线路成为轨道建设的重点问题。良好的轨道交通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够体现出社会的繁荣。城市轻轨交通景观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价值,轨道自身和周边环境的设计也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作为规模庞大的人工景观,其特征和尺度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由于轨道交通模块基本连接城市的不同区域,对城市形象的作用日益明显,轨道交通景观设计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被大众接受。
参考文献:
[1]罗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陶丽舒.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综合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3][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刘杰、周湘津等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伊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