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理念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邢海月[1](2021)在《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H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有关教育蓝图的重新改革与规划、教材教学的制定与实践以及关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话题逐渐进入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中。不可否认,我国教育界已然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关键性因素,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队”,不仅是对新一代的发展具有最广泛影响的人物,也是21世纪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提升的支柱,他们与民族的未来直接相关。同时,教师在正式步入教学生涯之前,往往要经历师范学习与教育实习的过程,在处于实习期的实习教师就要面临在一个新环境中,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他人者的角色大转换,所以教育实习对于尚未成为正式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是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实习教师能够牢牢把握住教育实习所带来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实习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本文以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实习教师H为研究对象,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将研究视角主要落在实习教师的自身实习过程与专业发展上,记录并深层发掘实习教师H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所经历的9例关键性事件,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理论依据与H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从中分析与归纳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变化,并再次总结教育实习对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目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习教师对于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教育实习作心理预期准备,并能够在进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尽快适应新环境与新身份,最终在正式步入教师岗位之际能够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民教师,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高效率发展。论文的大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对研究缘起、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设计做绪论式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汇总与阐释;第三部分是对H实习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关键性事件做详细叙述,并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H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进行实践与理论层面的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第四部分是对H教师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并强调教育实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所在。
韦易廷[2](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徐倩文[3](2021)在《职业启蒙视域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析 ——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文中指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奠基阶段,也是横向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起点,对帮助中小学生了解职业类型、启发职业兴趣、探寻未来生涯职业规划,培养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体验研学基地是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平台,建立职业体验研学基地,是落实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抓手,基地优质职业体验研学课程是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载体。但目前研学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地类型发展不均衡,存在研学资源不足、协调不力以及目标定位不明等问题,其中职业体验研学基地较为缺乏,依托中职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特色专业课程、“双师型”师资团队等教育资源探索建设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开发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课程,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促进职普教育资源融通,落实职业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普教育从资源融通走向理念融通,创新职普融通发展路径。本研究通过焦点团组访谈、调查问卷与教育实习中观察调研,分析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借鉴国内外研学基地建设研究成果,从基地建设定位、组织机构设立、研学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保障措施支持五个方面入手,探析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路径。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深入调研分析该学校专业发展现状与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以“亲近自然·了解文化·创意生活”为主线,开发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与导游”、“茶艺文化与传承”、“地方美食与烹饪”等职业体验研学课程,从设立研学指导部门,明确岗位管理职责;开发优质研学课程,构建研学课程体系;完善基地硬件设备,优化研学环境设施;建设研学师资队伍,提升导师专业能力;健全组织管理保障,推进基地全面建设五个方面探索旅游类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以期为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冉詹詹[4](2021)在《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H老师为例》文中提出名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先进群体,不仅优秀地践行了教书育人的使命,而且还能够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引领。名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各样自然环境下根据自身的不断努力进步、反复实践、逐步完善自身、竭力完成自我目标的过程。探索名师成长的过程,便是可以让普通老师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收获到名师发展途径的全过程。本研究选择观山湖区H小学的语文教师H老师作为研究的对象,对H老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和教育教学生涯故事进行叙事剖析,进而解读H老师是如何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发展为小学语文名师的专业发机制,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来对小学语文名师H老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进行解读,希望对新手教师们以及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启示并提供参考意义。首先,笔者是以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小学语文名师H老师为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是以分析H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日常生活、真实的故事、及普遍的启示为主要逻辑性线索,然后对海内外关于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展开了系统性的计量分析和期刊文献分析,对名师专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其次,根据笔者对H老师的长期观察与访谈,并采用对其进行实物收集等方式,搜集到关于H老师的第一手专业发展的真实资料,之后进一步对收集到的资料同时进行分类分析,这些资料故事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为中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经过对H老师的故事研究发现,H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自身与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关键的转折性事情、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自身长辈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自身的能动性的专业发展意识;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不懈反思能力。此外,通过围绕H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进行叙事分析,笔者得出H老师关于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即: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的智慧并以发展为目标;能动的自主发展意识;敬业奉献、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坚守对自身教育的信念。
刘仲勋[5](2021)在《WT公司语文分级阅读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对儿童阅读的研究起步很早,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均在2007年之后,数据统计显示,通过文献数量可以看出,国内对语文分级阅读项目的研究尚属于刚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国家对中小学语文阅读非常重视,多项政策中均明确提出了对中小学阅读工作的要求和标准,然而通过国家政策可以看出,国内中小学的分级阅读项目体系尚未建设完善,在体系层面国内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的研究也尚属于起步阶段。数字经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入了 2.0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的教育浪潮,同时经济环境的改变也给市场营销带来了重大变革。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WT公司推出的语文分级阅读项目面向市场几年来市场反应平平,近期更是用户停止增长,活跃度急剧降低,如何构建“以阅读者为中心”的市场的营销策略成为WT公司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突破的关键。市场营销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营销1.0”进化为现在的“营销4.0”。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了“营销4.0”时代“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共创”的营销模式,基于数字经济的特点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给出5A购买路径,即:了解(Aware)、吸引(Appeal)、问询(Ask)、行动(Act)和拥护(Advocate),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四大产业原型和理想产业原型,通过四大产业原型与理想产业原型的对比找出限制因素,从而改进行业产业原型,探索行业营销模式。WT公司作为国内较早探索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领域的企业,在其市场营销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基于WT公司现有问题,依据主流市场营销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研究WT公司营销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消费者行为环境、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WT公司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目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目标市场定位战略,并提出WT公司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营销策略建议和策略实施保障。作为刚起步的行业,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营销策略的研究,对于WT公司甚至整个行业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实践,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营销策略也缺少大量的数据、实践经验等的支撑,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以定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的局限性。但是随着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发展方向、营销模式、营销策略将会层出不穷,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该行业中进行实践和探索,中小学语文分级阅读项目市场营销策略也必将会不断发展并百花齐放。
陈兴宇[6](2021)在《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不但体现于内在的职业诉求,也体现教师个人所独有的教学特点,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水平,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助力教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本文以盐城市直4所初中为对象,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知识储备不足、语文教学技能水平不高、语文评价形式片面单一,并剖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为:专业动力发展不足、语文知识系统性薄弱、实践性意识欠缺、评价体系尚未健全等。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从强化语文学科知识储备、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技能、完善语文学科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本文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指导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提升,促进初中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闫佳伟[7](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蔡其全[8](2021)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经典性、基础性、永恒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发展功能的关切。在国内,主流的教学本质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中心”和“起点”。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文献来看,人们总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或者仅仅在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将知识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或者主要途径,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事业,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极易将主要的事情当作首要的事情,把首要的事情当作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将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当做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的认识成果,也就是书本知识。现行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这种知识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生发展是知识学习的可能结果,而不是必然结果。在新时代,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授受的“大框架”,重新审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本研究综合运用思辨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澄清了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揭示和确认了知识学习存在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最终,基于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部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首先,从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学生素养的培育,人何以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本研究的缘起。然后,通过梳理与评析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了推进本研究的可能方向,也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厘清了本研究中的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关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的理解不一,是造成人们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首先从学科立场与知识类型的角度界说了本研究中的知识涵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总结出当前关于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然后基于对这两种理解的综述,确立了本研究中知识学习的概念范畴。本文中知识学习指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或手段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主要认识和观点。在西方,古代教育的认识当中暗含着“知识等于发展”的信念;近代教育阶段,出现了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的“博弈”;现代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得到无比重视,但在实践中知识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内,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学界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与西方类似。从国内外的认识来看,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主要存在三种误解: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三章)探讨了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学生“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与“如何学”等问题的回答。因此,我们首先澄清了学生发展概念的实质,将发展概念与人的素质结构关联起来。其次,梳理了我国教育在学生发展取向上的几种类型,并指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归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实。最后,探讨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本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取向与素质发展机制的探讨,为后文分析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提供了的理论基础。第五部分(第四、五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发展局限,该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对“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的思想前提的考察,重新确立了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一是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二是知识学习对不同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归纳出知识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功能:知识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优秀学生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确认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第五章首先从知识学习对全面发展取向的悖离,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以及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四个方面,论证了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然后,揭示了知识学习对于学习本义的违背、对于学习对象的窄化、对于学习过程的简化,以及知识学习可能存在的其他“教育风险”。最后,通过对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分析、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典型“发展”案例的剖析等实证方法,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进行了确认。第六部分(第六章)澄明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由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基于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认识,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在实践层面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郭超华[9](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王思源[10](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二、更新理念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新理念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H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
2. 教育实习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设计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3. 核心概念 |
一、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一) 教育实习 |
1. 教育实习的性质与特点 |
2. 教育实习的地位与作用 |
3. 教育实习的目的 |
4. 教育实习的任务 |
(二) 教师专业发展 |
1. 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
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历程 |
3. 叶澜、白益民: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 |
二、H教师教育实习中的关键性事件叙事 |
(一) 实习前的准备阶段叙事 |
1. 事件一: “坚定无悔”的人生目标 |
2. 事件二: “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
3. 事件三: “惊喜连连”的职前准备 |
(二) 教师初体验:实习初期阶段叙事 |
1. 事件四: 岗前试讲:教学初认知 |
2. 事件五: 走上讲台:教师生涯第一课 |
(三) 试错改进: 专业发展中的不断摸索 |
1. 事件六: 面临困难:来自新教材的挑战 |
2. 事件七: 迷茫处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四) 渐入佳境:实习中的自我更新 |
1. 事件八: 逐渐成长: 完美呈现的一节课 |
2. 事件九: 迎接重任: 压力重重的公开课 |
(五) 归纳总结:H教师的成长与变化 |
1. 身份认知的转向: 学生——教师 |
2. 专业知识的转化: 理论——实践 |
3. 专业能力的提升: 被动——主动 |
4. 专业理念的转变: 迷茫——坚定 |
三、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 教育实习对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1. 教育实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起点 |
2. 教育实习为实习教师提供观摩学习的平台 |
3. 教育实习可以触发关键性事件 |
(二) 实习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1. 及时归纳实习中的工作反思与总结 |
2. 实习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需要加强 |
3. 教育实习过程应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来源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
1.专业知识 |
2.职业情意 |
3.教师人格 |
4.教学个性 |
5.专业品质 |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
(三)教学设计分析 |
1.《红烛》 |
2.《老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职业启蒙视域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析 ——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拓展普通教育新维度 |
2.基地建设需要:开发职业体验课程,打造体验场景新平台 |
3.中职实践探索:依托中职教育资源,构建职普融通新路径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研学基地研究 |
2.职业体验研学基地研究 |
3.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中等职业学校 |
2.职业启蒙 |
3.职业体验 |
4.研学旅行 |
5.研学基地 |
(二)理论基础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金兹伯格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3.STEAM教育理论 |
4.大卫·库伯体验学习理论 |
三、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查研究 |
(一)调研设计 |
1.焦点团组访谈 |
2.问卷调查设计 |
(二)调研结果分析 |
1.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2.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
四、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路径探析 |
(一)基地建设定位 |
1.基地建设目标 |
2.基地服务对象 |
3.基地建设思路 |
(二)组织机构设立 |
(三)研学课程开发 |
1.课程目标定位 |
2.课程内容设计 |
3.课程实施评价 |
(四)师资队伍建设 |
(五)保障措施支持 |
1.落实政策指导,保障经费来源 |
2.多元主体联动,健全运行机制 |
3.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研学场所 |
4.建立制度体系,落实基地保障 |
五、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探索——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 |
(一)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基础 |
1.调查研究设计 |
2.调查实施情况 |
3.调查结果分析 |
(二)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探索 |
1.设立研学指导部门,明确岗位管理职责 |
2.开发优质研学课程,构建研学课程体系 |
3.完善基地硬件设备,优化研学环境设施 |
4.建设研学师资队伍,提升导师专业能力 |
5.健全组织管理保障,推进基地全面建设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焦点团组访谈大纲 |
附录二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 |
附录三 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四 《山水文化与导游》研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五 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方案评价与反馈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H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社会呼唤教育,国家政策重视名师发展 |
2.语文名师荟萃,引领教师成长 |
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小学语文名师的青睐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名师 |
2.语文名师 |
3.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4.叙事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国内外名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对象 |
第一章 关于H老师职前专业成长故事及其研究者旁白 |
一、岗前成长故事 |
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 |
三、成长的经历过程 |
第二章 对H老师职后名师专业发展故事的分析 |
一、成为语文老师后专业成长的特征 |
二、成为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解读 |
三、成为语文“名师”的专业发展解读 |
第三章 影响H老师语文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四章 H老师故事对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一)钟爱语文事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
(二)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植于课堂 |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名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基石 |
(四)坚守对教育的信念 |
(五)不计得失是名师走向未来的根本动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硕博论文类 |
三、期刊类 |
四、外文类 |
五、其他 |
致谢 |
附录 |
(5)WT公司语文分级阅读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工具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平台模式 |
2.1.2 语文分级阅读项目 |
2.1.3 5A购买路径 |
2.2 价值共创营销理论 |
2.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2.4 社群营销理论 |
2.5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6 STP营销战略理论 |
第3章 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营销现状分析 |
3.1.1 分级阅读概念及相关研究 |
3.1.2 项目背景分析 |
3.1.3 WT公司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 |
3.2 营销问题分析 |
3.2.1 对WT公司内部人员的访谈 |
3.2.2 对WT公司潜在客户的访谈 |
3.2.3 核心营销问题总结 |
3.3 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第4章 营销环境研究 |
4.1 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语文分级阅读项目产业原型分析 |
4.2.2 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3 潜在竞争者分析 |
4.2.4 替代品竞争分析 |
4.2.5 供应商分析 |
4.2.6 购买者分析 |
4.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4.3.1 消费者认知行为分析 |
4.3.2 消费者接受行为分析 |
4.3.3 消费者付费行为分析 |
4.4 WT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
4.4.1 阅读测评系统资源分析 |
4.4.2 阅读图书资源分析 |
4.4.3 用户资源分析 |
4.4.4 提供阅读测评系统的能力分析 |
4.4.5 提供阅读图书的能力分析 |
4.4.6 获取用户资源能力分析 |
第5章 目标市场战略选择 |
5.1 目标市场细分 |
5.1.1 学前教育市场分析 |
5.1.2 义务教育市场分析 |
5.1.3 高中教育市场分析 |
5.1.4 高等教育市场分析 |
5.2 目标市场优化 |
5.2.1 内部因素在各细分市场的评价 |
5.2.2 外部因素在各细分市场的评价 |
5.2.3 目标市场选择 |
5.3 目标市场定位 |
第6章 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
6.1 产品策略 |
6.1.1 产品实体策略 |
6.1.2 产品服务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教育局作为采购主体的竞争价格分析 |
6.2.2 学校作为采购主体的竞争价格分析 |
6.2.3 价格策略建议 |
6.3 渠道策略 |
6.3.1 代理商选择 |
6.3.2 代理商培养 |
6.4 促销策略 |
6.4.1 促销策略启动的步骤 |
6.4.2 市场推广方式 |
第7章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7.1 公司管理层营销观念转变 |
7.2 资金保障 |
7.2.1 战略资金估算 |
7.2.2 战略资金分配比例 |
7.3 技术保障 |
7.4 销售团队优化 |
7.4.1 销售团队素质优化 |
7.4.2 销售团队考核优化 |
7.5 组织文化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WT公司语文分级阅读项目所属部门负责人访谈内容 |
附录2 WT公司语文分级阅读项目其他相关人访谈内容 |
附录3 基础教育行业潜在客户访谈流程和内容设计 |
附录4 出版社行业潜在客户访谈流程和内容设计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
(三)语文课标提出的要求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内现状研究 |
(二)国外现状研究 |
(三)评述 |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概述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科教学素养 |
二、语文学科教学素养 |
三、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 |
第二节 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力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语文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
(二)语文教学技能水平不高 |
(三)语文教学评价比较单一 |
二、成因分析 |
(一)语文系统知识薄弱 |
(二)教学实践意识欠缺 |
(三)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
第一节 强化语文学科知识储备 |
一、具备厚实的汉语基础知识 |
二、具备宽广的阅读鉴赏知识 |
三、具备扎实的语文教材知识 |
第二节 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技能 |
一、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 |
二、引导灵动的课堂教学 |
三、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
四、迁移前沿的教学成果 |
第三节 完善语文学科评价体系 |
一、紧扣核心素养设定目标 |
二、遵循全面原则评价教学 |
三、运用发展眼光激励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盐城市直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现实回应: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 |
(二) 理论省察: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 |
(三) 时代诉求:学生素养的培育 |
(四) 个人旨趣:人何以发展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 |
(三) 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价值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与知识学习 |
一、知识界说 |
(一) 知识的立场与类型 |
(二) 知识的相关概念 |
(三) 本文中的知识 |
二、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 |
(二) 知识学习的涵义界定 |
(三) 知识学习的概念辨析 |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
一、西方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 |
(一) 古代教育中的认识 |
(二) 近代教育中的认识 |
(三) 现代教育中的认识 |
二、国内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解 |
(一) 民国初期:“死读书”与“学做合一 |
(二) 建国之后:“知识至上”与“开门办学”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学习的超越 |
三、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
(一) 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 |
(二) 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 |
(三) 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 |
第三章 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
一、学生发展的实质 |
(一) 发展概念述评 |
(二) 学生发展的实质 |
二、学生发展的取向 |
(一) 知识取向与发展取向 |
(二) 学生发展的取向类型 |
(三) 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向 |
三、学生发展的机制 |
(一) 发展的本能与可能 |
(二) 学生发展的机制 |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 |
一、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立论基础 |
(一)知识学习的双重功能 |
(二) 为什么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 |
二、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结构剖析 |
(一) 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 |
(二) 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功能 |
(三) 知识学习对不同素质的发展功能 |
三、知识学习在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表现 |
(一) 知识学习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 |
(二) 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 |
(三) 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 |
(四) “优秀学生”的成长透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功能的案例剖析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 |
一、理论分析: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 |
(一) 全面发展取向的背离 |
(二) 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 |
(三) 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 |
(四) 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 |
二、现实表征:知识学习具有哪些发展局限 |
(一) 坍缩学习的本义 |
(二) 窄化学习的对象 |
(三) 简化学习的过程 |
(四) 知识学习的可能风险 |
三、实证分析:知识学习发展局限的确认 |
(一) 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 |
(二) 中西方学生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
(三) 典型的“发展”案例 |
第六章 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 |
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
(一) 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
(二) 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
(三) 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
二、如何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
(一) 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 |
(二) 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 |
(三) 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 |
三、基于知识学习发展功能与局限的教改启示 |
(一) 观念转变:更新知识观与学习观 |
(二) 实践变革: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 科学性 |
(二) 预设性 |
(三) 确定性 |
(四)逻辑性 |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一) 什么是“体验” |
(二) 体验的类型 |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三、研究发现 |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更新理念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实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H为例[D]. 邢海月.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职业启蒙视域下中职学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析 ——以G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案例[D]. 徐倩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H老师为例[D]. 冉詹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WT公司语文分级阅读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刘仲勋. 山东大学, 2021(02)
- [6]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探究[D]. 陈兴宇.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D]. 蔡其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10]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