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论文_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高原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陕北,效益,单产,地区,油污。

黄土高原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1](2019)在《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地区燕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多次刈割处理的平均株高、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着(P <0.05)低于常规刈割,但株高累积量、总分蘖枝条数和总产量较常规刈割分别增加99.6%、315.0%和255.5%(P <0.05),并且第2次刈割(M2)的分蘖数和产量显着(P <0.05)高于其他刈割茬次。2)多次刈割可显着(P <0.05)降低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提高平均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灰分(Ash)含量,且在5次刈割中M2的CP含量最高。多次刈割较常规刈割显着(P <0.05)提高了Ash、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的总产量,降低了NDF和ADF总产量。3)在多次刈割条件下,燕麦产量与NDF、ADF和CP含量极显着(P <0.01)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多次刈割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一种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孙兆峰[2](2019)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评价及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淤地坝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选取典型流域,结合实地调研和工程案例,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和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研究。由于退耕还林(草)等措施的实施,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坡地产沙量逐年降低,淤地坝坝系整体趋于稳定;但是由于淤地坝缺乏排水设施,已淤成坝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分析治沟造地具体工程实例,提出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保证坝区人民的粮食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1期)

吴蕾,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3](2019)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盖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盖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到30篇相关文献158组有效数据,运用系统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盖度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室内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量都随着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植被的减流效益随盖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低盖度(0~40%)时植被的减流效益较低,高盖度时减流效益也有所降低,植被的减沙效益则随盖度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且其减沙效益大于减流效益。(2)减流减沙效益随盖度增加呈对数变化,即符合y=alnx+b型,该图形具有开始增长快,当达到某一值后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的特点。(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有效盖度为40%~50%,临界盖度为70%~80%。因此,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建设时初始盖度应达到有效盖度,即40%~50%,在之后的植被恢复过程中,维持植被盖度在70%~80%,使植被能发挥最大的蓄水保土作用。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区域科学布设植被措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兆夺,崔利芳,邓利欢[4](2019)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黄土磁化率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拟合方程的换算,求得黄土高原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温湿变化状况,并应用小波分析法方法对磁化率数值在深度单位尺度上做了进一步周期提取.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研究区的温湿特征可明显地划分为六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可分离出相应的周期性趋势.(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姜涛[5](2019)在《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陕西地区优秀作家辈出,八十年代更是出现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巨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文学以及北方文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之地。因此在陕西文学之中,这种关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探讨更为突出,乡土情结就是最好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段健,徐勇,徐小任[6](2019)在《198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是否会引起区域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利用198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县级单元人口、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采用分级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探讨不同时期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分别达4.45×10~7 t和396.53 kg,分别为1985年的1.97,1.39倍;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平衡,284个县级单元之间粮食产量相差较大,1985—2015年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呈现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转移趋势;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单产支撑,1985—2015年粮食增产2.19×10~7 t,其中单产贡献率达94.25%,面积贡献率仅5.75%,但近几年单产贡献率下降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的认识,为区域制定粮食生产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金成,井明博,刘建新,张希彪,范小峰[7](2019)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1)土壤TPH降解率以微生物菌剂+紫花苜蓿+金盏菊处理组(T7)最高(66. 22±1. 83%),微生物菌剂+金盏菊处理组(T5)次之(58. 89±1. 51%)(P <0. 05);(2)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T7、T4和T5)有效提升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 <0. 05),而金盏菊和微生物菌剂参与的强化修复组均不同程度刺激了土壤脱氢酶活性(P <0. 05);(3)强化修复组T4、T5、T6和T7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T4和T5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Evenness指数显着高于T6和T7处理组(P <0. 05);(4)紫花苜蓿参与组可有效提升土壤烷烃降解菌数量,而金盏菊参与组则可显着提高土壤芳烃降解数量(P <0. 05)。(5) NMDS及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中土壤酶活性×功能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决定微生物强化修复和植物强化修复土壤TPH降解率的主要生物学环境指标。(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党星海,孙雅杰[8](2019)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下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研究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土壤侵蚀量的估算。采用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利用黄土高原地区DEM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土壤侵蚀量的估算采用USLE模型,运用GIS和RS技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与技术途径。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USLE中各因子及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同时结合中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分析结果可为今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5期)

李天星[9](2019)在《黄土高原地区果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破解途径及灌溉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果业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其耗水量相对一般农作物较大,随着黄土高原地区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水资源利用形势,高度重视水资源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目前较为流行的现代果园节水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及其破解途径,为黄土高原地区进一步提升果园灌溉管理水平、提高果业生产效益提供发展思路。(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10](2019)在《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安全运用管理的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保[2019]109号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自治区)水利厅,黄河水利委员会: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泥淤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淤地坝工程数量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泄(本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期刊2019年21期)

黄土高原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淤地坝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选取典型流域,结合实地调研和工程案例,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和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研究。由于退耕还林(草)等措施的实施,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坡地产沙量逐年降低,淤地坝坝系整体趋于稳定;但是由于淤地坝缺乏排水设施,已淤成坝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分析治沟造地具体工程实例,提出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保证坝区人民的粮食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高原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地区燕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2].孙兆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利用潜力评价及模式研究[J].陕西水利.2019

[3].吴蕾,穆兴民,高鹏,赵广举,孙文义.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盖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王兆夺,崔利芳,邓利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的重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姜涛.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9

[6].段健,徐勇,徐小任.198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王金成,井明博,刘建新,张希彪,范小峰.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J].陇东学院学报.2019

[8].党星海,孙雅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下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量估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9].李天星.黄土高原地区果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破解途径及灌溉管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10]..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安全运用管理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同一地区由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插值生成...陕西省地貌坡度图陕西省地表切割密度图黄土坡面在雨季后和冬季后黄土碎屑堆...古长江改道示意图

标签:;  ;  ;  ;  ;  ;  ;  

黄土高原地区论文_徐然然,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