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元混合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挡板形状,二元颗粒,混合程度,数值分析
二元混合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栋,韦庆文,王擎[1](2018)在《回转干馏炉内挡板形状对二元颗粒运动混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回转干馏炉(简称回转炉)内二元颗粒混合时的涡心区的位置,提出在距离回转炉中心21 mm处设置挡板的增混方式.挡板主要依靠推送和抛洒2种作用来增强二元颗粒之间的混合.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安装不同形状挡板的回转炉内二元颗粒的运动混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挡板形状对二元颗粒运动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挡板边数越多,平均终末卸料角越大.在回转炉运行过程中,当挡板边数为2时,仅存在主体颗粒瀑布流;当挡板边数为1、3、4、∞时,主体颗粒瀑布流和悬空颗粒瀑布流共存.相比于无挡板,在回转炉中安装挡板时,不存在小颗粒集中分布的涡心区,2种颗粒交错分布,颗粒分布更加均匀.当挡板边数从0增加到2时,时均接触数指标M的提高比较明显,从0.288增加到0.424,颗粒的混合质量变好.对于2、3、4、∞边形挡板,时均接触数指标M差别较小,颗粒的混合质量差别较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张立栋,程硕,李少华,王擎,徐向明[2](2018)在《变转速回转筒内二元颗粒混合特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散单元法,在前期实验基础上研究圆形和椭圆滚筒转速的连续变化对相同颗粒数量二元颗粒体系混合的影响.从颗粒群运动速度分区图、宏观颗粒运动矢量图的角度分析颗粒在不同转速下的运动混合规律,运用Lacey指数定量评价二元颗粒的混合度.结果表明:在颗粒数一定的情况下,滚筒筒形对二元颗粒的混合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转速的影响占主导;最佳混合工况时颗粒在滚筒内处于抛落的运动模式;一定速度范围内筒体转速的变化可增强混合.研究可为颗粒物料增混设备的改进及操作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盼杰[3](2018)在《叁元混合颗粒系统振动分层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物质体系是指粒径在1μm以上的颗粒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离散体系,是与流体、固体并存的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物质形态。颗粒物质的应用不仅涉及建筑、工业、医药等领域,而且沙尘暴、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灾害也与颗粒物质的运动密切相关。因此,对颗粒物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颗粒物质在受到外力及内力的共同作用下,会表现出类似流体的性质,但与流体所不同的是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尺寸分离现象。颗粒分离问题首次由Brown报道并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并在1987年被Rosato引入物理领域,将这一问题命名为“巴西果”效应。之前有关颗粒分离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闯入系统及二元混合系统,而多元混合物中的分离问题还没有被广泛研究,其分离机制及影响分离的因素仍需进行研究。此外,以往针对颗粒分层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球形颗粒,忽略了颗粒形状对分层过程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颗粒物质的形状千差万别,且已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颗粒形状对其分选等行为有显着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球形及非球形颗粒的叁元混合系统在振动中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及影响系统分离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在相同条件下,叁元系统并没有像二元系统那样形成明显的分层结构,而是形成小颗粒沉积在底部,较大颗粒在颗粒床上部混合的部分分层结构;(2)叁元系统在振动分层过程中存在对流现象,且对流是系统产生混合的原因,系统最终处于部分分层结构是由于混合机制(对流作用)与分离机制(渗漏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3)中等颗粒的加入对系统的分层有抑制作用,且分层效果受中等颗粒参数影响显着,粒径越大系统分层效果越差,且质量分数存在一临界值,小于该值时系统混合熵随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大于该值时系统混合熵不变;(4)通过对比球形及胶囊状颗粒的振动过程,发现球形颗粒的分层效果好于胶囊状颗粒,大颗粒及球形颗粒运动比小颗粒及胶囊状颗粒活跃,研究其受力及动能变化规律,表明大尺寸颗粒及球形颗粒间作用力、力矩和动能均大于小尺寸颗粒和胶囊颗粒,这就从力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立栋,韦庆文,李连好,王擎,李少华[4](2018)在《内置活动内构件回转窑内二元颗粒的运动混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内置活动内构件回转窑内二元颗粒的运动混合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添加不同长度活动内构件时(回转窑转速、活动内构件宽度及厚度均固定)示踪颗粒的运动轨迹以及颗粒整体的运动模式。用接触数指标来定量评价颗粒的混合程度,比较了添加不同长度活动内构件时回转窑内二元颗粒的混合程度。结果表明:当活动内构件长度分别为0、13mm、21mm、29mm和37mm时,长度越长,示踪颗粒运动轨迹的遍历区域越大,运动轨迹稀疏区和密集区的差别越小,比起无内构件,添加活动内构件时颗粒的运动方向更加随机,运动轨迹更加紊乱。因活动内构件的存在,颗粒的运动模式由滚落模式变为阶梯模式。活动内构件的扰动和搅拌作用可以有效增强二元颗粒之间的混合。活动内构件存在一个最优长度,过长或过短都不能获得最理想的增混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张立栋,程硕,李连好,李少华,王擎[5](2017)在《滚筒内柱体内构件对二元颗粒体系混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滚筒内二元颗粒体系在混合过程中产生的混合死区现象,提出在混合死区位置设置柱体内构件的增混方式,以接触数作为混合评价指标,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柱体内构件对二元颗粒体系运动混合的影响,并分析其增混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柱体内构件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聚集小颗粒的混合死区,强化了二元颗粒间的对流和扩散机制,同时抑制了颗粒的离析作用,提高了颗粒体系整体混合程度,同时,柱体内构件提高了二元颗粒体系的混合效率,改变了颗粒体系混合的稳定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柱体内构件的数量越多,颗粒体系的混合效果越好,但如果数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二元颗粒间的混合;在滚筒开始转动的短暂时间内,柱体内构件反而抑制颗粒体系的混合,滚筒继续转动,才起到增混的效果。本研究可为二元颗粒物料增混设备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12期)
王力军,韦光超,段叔平,徐凌锋[6](2017)在《CFD-DEM模拟颗粒形状对流化床二元颗粒混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离散元方法(CFD-DEM)对Goldschmidt等建立的矩形流化床床内气固混合特性进行叁维数值模拟,采用欧拉体系k-ξ湍流模型模拟气相,采用拉格朗日体系离散元方法模拟固相,引入Lacey混合指数作为量化标准,研究了垃圾衍生燃料颗粒形状对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状颗粒的混合质量比同体积当量比的球形颗粒差,且达到混合平衡所需时间较长,垃圾衍生燃料颗粒轴向浓度分布在床层上部高于底部.(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立栋,李连好,王擎,秦宏,李少华[7](2017)在《椭圆型混合器内二元颗粒径向混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方法,以Lacey混合指数作为混合评价指标,研究转速、填充率对椭圆型混合器内二元颗粒在滚落运动模式下径向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波动混合阶段,椭圆型混合器的离心率影响颗粒的混合稳定性;同一工况下,椭圆型混合器在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的颗粒动态休止角相等;填充率一定时,动态休止角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填充率不大于1/2、转速一定时,同一位置的活动层自由下滑面长度随填充率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工况下,椭圆型混合器在竖直位置时的活动层面积大于水平位置时;位置一定时,活动层面积随填充率增大而减小,随转速增大而增大;当转速不变,颗粒的混合程度随填充率减小而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徐阳[8](2016)在《稻草与煤二元颗粒混合离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生物质与煤二元混合颗粒干法气流床共气化为研究背景,利用FT4粉体流变仪、BT-1000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扫描电镜(SEM)及自行搭建的实验平台等对生物质与煤二元颗粒的混合、输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FT4粉体流变仪研究了水分含量对稻草与煤二元混合颗粒内摩擦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草水分含量对稻草与煤二元混合颗粒内摩擦角存在影响。随着稻草颗粒水分含量的增加,二元混合颗粒内摩擦角并没有随之增加,而是先降低再增加,并在稻草水分含量8%-10%之间达到最小值。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用于预测煤粉与不同水分含量稻草二元混合颗粒内摩擦角的经验模型。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颗粒混合器——气力混合器。该混合方式装置简单,无需附加额外的机械功并且几乎不会造成颗粒磨损。实验验证了通过气力混合器获得均匀稻草与煤混合颗粒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进料角度对混合效果影响显着,斜插式气力混合的混合效果要优于对置式与垂直式气力混合。不同进料角度下颗粒停留时间对混合效果影响不同,对于斜插式气力混合,颗粒停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混合效果的提高。随着粗颗粒质量掺混比w的增加,叁种混合方式的混合情况都逐渐变好。并提出了气力混合器X指数。X指数与混合指数RSD可以清晰地反映混合器的混合状态。在自行搭建的密相气力输送平台上,利用在线压力检测系统与管道取样,对稻草与煤混合颗粒气力输送特性与离析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指出:输送量受发料压力影响,压力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出料,本实验中0.13MPa最利于稻草与煤混合颗粒的气力输送。当发料压力为0.13MPa时,混合颗粒输送量将随稻草质量掺混比的升高而增加。稻草与煤混合颗粒气力输送可以稳定进行,输送稳定段管内压力平稳。二元混合颗粒在进行气力输送时受重力及惯性力影响会产生径向离析,但在稻草质量掺混比为10%时混合颗粒未发生明显的轴向(沿管程方向)离析。(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0)
陈辉,肖友刚,赵先琼,刘颖,刘义伦[9](2016)在《回转窑内二元颗粒物料的径向混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颗粒尺寸差异和密度差异对二元物料在回转窑内混合的影响.采用离散单元法建立颗粒物料的运动模型,模拟滚落运动模式下二元物料在回转窑内的径向混合过程;通过颗粒接触数定义混合程度评价指数,结合Hong的渗流与凝聚竞争理论分析颗粒体积比σ和密度比η对二元物料混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体积比σ会增强渗流作用,增大密度比η会增强凝聚作用,无论渗流或凝聚占据主导作用,均会导致物料在混合过程中产生径向分离,使混合程度降低;对σ与η进行配置后,可以使渗流与凝聚两种机理彼此平衡,达到物料混合均匀的目的;物料的渗流-凝聚平衡曲线中,σ与η呈幂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徐阳,郭志国,陈雪莉,刘海峰[10](2016)在《稻草及木屑与煤二元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生物质与煤混合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Umf)与混合颗粒流化时的分离特性,借助高速摄像仪、压力在线采集系统等对稻草及木屑两种生物质与煤二元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当生物质掺混比(质量分数)低于5%时,二元混合颗粒的流化性能与煤粉单独流化接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化质量;但随着生物质颗粒与煤颗粒的粒径差异增大以及生物质掺混比增大到10%左右,二元混合颗粒流化质量变差,逐渐出现分离和穿孔等现象。随着混合颗粒中生物质掺混比的增大,最小流化速度随之增加。基于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用于预测生物质与煤二元混合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改进模型。另外研究还表明随着生物质掺混比的增大,混合颗粒离析程度加剧,床层出现不稳定流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二元混合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离散单元法,在前期实验基础上研究圆形和椭圆滚筒转速的连续变化对相同颗粒数量二元颗粒体系混合的影响.从颗粒群运动速度分区图、宏观颗粒运动矢量图的角度分析颗粒在不同转速下的运动混合规律,运用Lacey指数定量评价二元颗粒的混合度.结果表明:在颗粒数一定的情况下,滚筒筒形对二元颗粒的混合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转速的影响占主导;最佳混合工况时颗粒在滚筒内处于抛落的运动模式;一定速度范围内筒体转速的变化可增强混合.研究可为颗粒物料增混设备的改进及操作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元混合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栋,韦庆文,王擎.回转干馏炉内挡板形状对二元颗粒运动混合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2].张立栋,程硕,李少华,王擎,徐向明.变转速回转筒内二元颗粒混合特性数值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
[3].李盼杰.叁元混合颗粒系统振动分层的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张立栋,韦庆文,李连好,王擎,李少华.内置活动内构件回转窑内二元颗粒的运动混合研究[J].化工进展.2018
[5].张立栋,程硕,李连好,李少华,王擎.滚筒内柱体内构件对二元颗粒体系混合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7
[6].王力军,韦光超,段叔平,徐凌锋.CFD-DEM模拟颗粒形状对流化床二元颗粒混合特性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17
[7].张立栋,李连好,王擎,秦宏,李少华.椭圆型混合器内二元颗粒径向混合[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8].徐阳.稻草与煤二元颗粒混合离析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9].陈辉,肖友刚,赵先琼,刘颖,刘义伦.回转窑内二元颗粒物料的径向混合[J].工程科学学报.2016
[10].徐阳,郭志国,陈雪莉,刘海峰.稻草及木屑与煤二元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