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磁共振,方程,可调,输电线,壤土,化学,载荷。
共振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林蓉,程沙沙,谭明乾[1](2019)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虾的水分迁移和品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虾在4℃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和水分分布的变化。同时测定贮藏过程中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色差以及质构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对低场核磁共振CPMG原始衰减数据与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虾中主要存在3种不同组分的水,分别为结合水、不易移动水和自由水。在贮藏过程中,横向弛豫时间T_(22)(不易移动水)和峰面积A_(22)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横向弛豫时间T_(23)(自由水)先降低后升高,峰面积A_(23)降低;峰面积A_2(总水分)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流失而降低。通过MRI成像可以看出,水分主要分布在虾的头部和体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虾的pH值先降低而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升高,TVB-N,L~*,a~*,b~*逐渐增加,弹性、回复性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数据和pH值以及TVB-N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LF-NMR技术可用于虾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快速、无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高俊亮,何志伟,王洋,臧军,陈强[2](2019)在《窄缝共振条件下固定方箱所受波浪力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penFOAM,利用二维数值波浪水槽,对固定方箱与垂直墙间窄缝共振条件下的波浪力进行了数值研究。箱壁系统承受不同频率和高度的正弦入射波并讨论垂直墙前不同坡度坡面对波浪力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地形变化对波浪荷载的影响,包括水平波浪力和垂直波浪力。结果表明:最大水平波浪力和最大垂直波浪力出现的频率均随地形坡度S的增大而减小,且所有这些频率均与流体的共振频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10-11)
王增亮[3](2019)在《不同参数条件下重塑红壤土共振柱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表征土动力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也是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和场地安全评估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对原状土在小应变范围内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实际工程中,常采用夯实、排水固结等方式处理原状土使其满足工程建设的强度需求,且土的物理状态如含水率、密实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土在不同物理状态下其动力特性参数差别较大。目前,对于土在不同物理状态时动力特性规律的研究较少。本项目通过对重塑红壤土在不同物理条件(含水率、围压、固结时间、击实功)下的动力特性参数开展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小应变范围内红壤土动剪切模量和最大阻尼比随着土含水率、固结时间、击实功、围压变化时的变化规律,是对土力学重塑土动力特性理论的重要补充。详述如下:(1)试验所测数据符合Hardin-Drnevich双曲线规律,并可用该双曲线方程可以准确拟合,相关系数R≥0.91,且研究给出了双曲线中参数a、b的值。(2)当围压增大时,红壤土动剪切模量也随之增大,试样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围压呈很好的线性关系。50kPa和350kPa围压下试样的动剪切模量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形成一个包络线,围压在50kPa~350kPa时试样动剪切模量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在这个包络线以内,动剪切模量比曲线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3)红壤土含水率增加时,其动剪切模量、最大动剪切模量均先减小后增大,土处于最优含水率时其最大动剪切模量值达到最小;试样最大阻尼比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4)通过研究固结时间对重塑红壤土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出固结时间对红壤土最大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有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规律性。具体表现为试样的最大动剪切模量随固结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试样最大阻尼比随固结时间的增大而减小。(5)通过控制制作试样的击实次数使得试样受到的击实功存在差异,从而研究小应变范围内红壤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受击实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样所受到的击实功越大,其最大动剪切模量也越大;试样最大阻尼比随着击实功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赵越,陈红迁,鞠丽梅[4](2019)在《流固耦合条件下压电层合柱的共振断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轴向剪切振动条件下,流固耦合压电层合柱的断裂力学分析模型。运用分离变量法、无穷叁角级数、柯西奇异积分、Bessel函数和Lobatto–Chebyshev配点法等方法,得到了应力强度因子随频率变化的数值结果。分析了裂纹角度、弹性模量、压电系数、介电系数、密度等对SIF (stress intensity factor)一阶共振频率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刘希强[5](2018)在《基于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混合波共振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对常规超声不敏感的结构早期疲劳损伤及微裂纹的检测具有特殊优势,所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各种非线性超声检测方法中,非线性混合波法由于具有能够避免检测环境的影响、可以灵活控制混合区域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在线性材料中,当两列波相遇时,不会产生新的频率成份,在非线性材料中,则会产生新的频率成份,如倍频、和频和差频等,因为高频成份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人们更关心差频成份。另外,由于共振波的振幅在传输过程中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共振波更容易地被仪器精确地检测到,所以从理论上确定产生共振差频波的条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首先推导出非线性波动方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得到了一些新的频率成份的共振波的共振条件,并推导出解析解,得到共振波波形图。这可以为应用非线性混合波方法检测材料内部缺陷等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陈忠,黄玉清[6](2018)在《不均匀场和谱峰重迭条件下的高分辨纯化学位移核磁共振谱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为分子结构解析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在核磁共振检测应用中,谱图分辨率是决定谱图结果可用性的重要因素~([1])。由于有限化学位移范围和J偶合裂分效应,常规一维氢谱(~1H NMR)技术在复杂样品检测中往往受到谱峰拥挤甚至重迭的干扰,而降低谱图分辨。此外,实际检测中往往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实验条件,如磁体环境或样品条件引起的(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孙敏,张伟,姚明辉,陈建恩[7](2018)在《1:2内共振条件下蜂窝夹芯板的两倍周期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利用推广的四维次谐Melnikov方法研究一类面内载荷与横向载荷联合作用下四边简支矩形蜂窝夹芯板的周期运动.首先,通过引入周期变换和相应的Poincaré映射,获得一个四维次谐Melnikov向量函数,通过对该向量函数简单零点的研究,得到一类四维非线性非自治系统周期运动的存在性判定定理.然后,利用推广的四维次谐Melnikov方法研究了1∶2内共振情况下蜂窝夹芯板的周期运动,获得了系统存在两倍周期运动的参数域.最后,对系统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小会,胡友,严波,蔡萌琦[8](2018)在《多档导线面内动态特性及共振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振动理论给出了连续档导线频率计算公式,应用子结构理论获得连续档导线的模态函数。根据理论公式得到不同档数及张力情况下连续档导线频率值及模态形状,与相应的有限元结果吻合,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准确性;根据频率理论公式揭示了连续档导线几何参数对无量纲频率的影响规律,预测了连续档导线不同模态之间产生共振的条件,结果表明连续档导线产生面内多模态耦合的条件与单档导线区别明显。采用Galerkin方法离散连续档导线控制方程得到了多模态耦合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为进一步研究连续档导线内共振时的分岔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8期)
陈成,朱良栋,方翀[9](2018)在《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线形:基于泵浦及探测脉冲光的共振条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兴的飞秒受激拉曼(FSRS)光谱中,共振增强效应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针对性研究功能分子的结构及动力学.在以技术开发及应用为导向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兼备时间及光谱高分辨率的FSRS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诸多的光敏体系以探究其在分子时间尺度上的工作原理.实际操作中,光谱分析常受制于微分线形以及共振条件的选择.本文用室温下化学染料罗丹明6G(R6G)的甲醇溶液为模型,系统性地研究了FSRS光谱线形基于窄带皮秒泵浦及宽带飞秒探测光波长的变化,并首次将拉曼泵浦光的波长从R6G的电子基态吸收峰的红侧连续调谐至蓝侧(648~479 nm).本文观测到了在斯托克斯及反斯托克斯的FSRS谱图中的特征线形组合,以及在同一谱图中从低频到高频振动峰的线形变化,主要源自受泵浦及探测光波长共振状况影响的多个叁阶及五阶非线性过程在飞秒至皮秒时域上的竞争.尤其是在观测到的循环线形的产生机理中,拉曼探测光的波长经由热发光(hot luminescence,简写为HL)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拉曼泵浦光与R6G的电子基态吸收峰的精准共振可以有效促进激发态振动模式,和基态相比,它们有增加的峰宽和红移的频率,并在谱图中与共振增强的基态振动模式并存.基于对上述实验的分析,本文讨论了受激拉曼泵浦及探测脉冲光波长的选择调谐策略,通过预共振以获取高信噪比的以吸收线形为主的电子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光谱信息,从而进一步将波长可调的FSRS发展成为化学、物理、材料及生物领域的强大且普适的结构动力学研究技术.(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8年04期)
夏义苗,王欣,陈利华,毛锐,黄远芬[10](2018)在《不同氧化条件下葵花籽油脂肪酸含量与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油脂在不同氧化过程中脂肪酸含量与其相应低场核磁共振弛豫信号间的相关性,分别收集葵花籽油在不同氧化温度(105℃和180℃)条件下的脂肪酸组成和弛豫特性(T_(21),S_(21),T_(22),S_(22),T_(23),S_(23),T_(2w)),并应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的脂肪酸含量的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新鲜葵花籽油主要包含亚油酸(63.80%)、油酸(29.48%)、棕榈酸(5.73%)、亚麻酸(0.54%)和山嵛酸(0.43%);不同氧化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均显着降低,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则均升高,亚麻酸和山嵛酸变化不明显,最终引起油样不饱和度整体下降;油样全氧化值呈增大趋势,且与其不饱和度和T2w呈一定相关性;对105℃和180℃氧化葵花籽油弛豫特性分别提取2和3个主成分,前者只有油酸预测良好(R2=0.93),外部验证结果欠佳(R2=0.54),后者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预测模型相关系数均高达0.96以上,且验证可靠(R2>0.94),这说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深度氧化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共振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OpenFOAM,利用二维数值波浪水槽,对固定方箱与垂直墙间窄缝共振条件下的波浪力进行了数值研究。箱壁系统承受不同频率和高度的正弦入射波并讨论垂直墙前不同坡度坡面对波浪力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地形变化对波浪荷载的影响,包括水平波浪力和垂直波浪力。结果表明:最大水平波浪力和最大垂直波浪力出现的频率均随地形坡度S的增大而减小,且所有这些频率均与流体的共振频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林蓉,程沙沙,谭明乾.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虾的水分迁移和品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高俊亮,何志伟,王洋,臧军,陈强.窄缝共振条件下固定方箱所受波浪力的数值研究[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19
[3].王增亮.不同参数条件下重塑红壤土共振柱试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4].赵越,陈红迁,鞠丽梅.流固耦合条件下压电层合柱的共振断裂分析[J].力学与实践.2019
[5].刘希强.基于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混合波共振条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6].陈忠,黄玉清.不均匀场和谱峰重迭条件下的高分辨纯化学位移核磁共振谱新方法[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7].孙敏,张伟,姚明辉,陈建恩.1:2内共振条件下蜂窝夹芯板的两倍周期运动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8
[8].刘小会,胡友,严波,蔡萌琦.多档导线面内动态特性及共振条件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8
[9].陈成,朱良栋,方翀.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线形:基于泵浦及探测脉冲光的共振条件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8
[10].夏义苗,王欣,陈利华,毛锐,黄远芬.不同氧化条件下葵花籽油脂肪酸含量与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的相关性[J].中国食品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