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义解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英雄,符号,舞蹈,文本,鲁迅,意义,主义。
意义解构论文文献综述
和春云,倪依克,葛锦润,和丽娟,张丽珣[1](2019)在《原始宗教舞蹈象征意义的身体表达——纳西族阮可东巴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解构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以滇藏交界区域纳西族阮可东巴舞蹈为研究个案,通过解构与重构原始宗教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验证和分析原始宗教舞蹈象征意义与原始身体动作形态之间存在的依存互动的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原始宗教信仰与原始宗教舞蹈象征意义及身体表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原始宗教信仰由自然崇拜向祖灵及神灵崇拜转变,促使原始宗教仪式舞蹈象征体系及其外显的身体动作形态,从单一结构向系统转变和发展,其基本构成单元身体动作文化符号与动作组合和动作要素之间存在着依存互动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黄秦安[2](2019)在《数学证明:“元叙事”之解构与其诠释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证明是一种其意义和性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辩证的和多元的具有数学共同体约定色彩的特殊科学叙事。在数学证明中并不存在置于一切数学知识之上的"元叙事"模式。数学证明并不是从严格前提到严格结论的纯粹逻辑链构成的坚如磐石的完美文本。作为数学知识合法性、存在性与真理性的一种验核方式,数学证明是一种包含直觉与经验因素在内的"拟逻辑结构"。数学证明具有在逻辑性和形式化语言之外极为丰富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和文本修辞学与诠释学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叙事,数学证明还显现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真理的相对客观性、方法的自足性与局部性等异于普通叙事的独特学科特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建[3](2019)在《解构教材意图 精设数学交流——以分数的认识及意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课堂教学中数学交流活动低质无效、流于形式的现象,依据教材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通过深刻解读教材,精心设计交流活动,精设交流问题,使数学交流活动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界(教师培训)》期刊2019年05期)
李俊尧[4](2019)在《试论《坟》与《故事新编》的解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一直是一座高峰。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还是表现的宽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流水准,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鲁迅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热门的话题,可谓是众说纷纭。伴随着一些西方批评理论的传入,也为国内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以解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对《坟》与《故事新编》中所蕴含的解构意义进行深入地分析,进而阐释鲁迅思想主题的多元化,力图对鲁迅作品中的解构意义作尽可能全面的整体研究。本文分为五大部分,将《坟》与《故事新编》放置于以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视域下进行研究、探讨。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坟》与《故事新编》研究现状的分析概括、所运用理论的简要概述以及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将《坟》与《故事新编》这两部作品并列研究的原因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一章从思想内涵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来源于德里达对解构理论的阐释。其中包括对传统观念的解构、文本中二元对立的消解、“宽恕”的不可能性叁个方面。第二章从语言艺术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来源于德里达对“延异性”、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对“反讽性”以及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对“经典性”概念的阐释。语言艺术的解构性主要表现在“延异性”、“多样性”、“经典性”叁个方面。第叁章从结构形式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来源于米勒对“重复性”概念和布鲁姆对“互文性”概念的阐释。结语部分对《坟》与《故事新编》的解构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在形式上采用解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将以德里达为主的解构理论和后来的耶鲁学派的解构理论巧妙地整合在一起,重新对《坟》与《故事新编》进行系统地探讨,创造性“误读”,以期拓宽鲁迅研究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婷[5](2018)在《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的解构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构主义思潮拓宽了当代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固有模式,它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合理解构,将其与现代化流行音乐有机结合,不仅为传统音乐提供了创新渠道,更开拓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感。本文以歌曲《给你一点颜色》为例,以解构主义视角对该曲中华阴老腔的解构再创,及其为音乐创作、音乐演唱、传统文化传承等问题所带来的解构性意义进行分析与思考。(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8年06期)
李立伟[6](2018)在《精妙回环 魔性狂欢——在解构与重构间重新发现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如你曾欣赏过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作品,《被抢劫的人》是一幅现代人生存图景的感觉就会更强烈。正凑巧,草间弥生在作品中传递出的叛逆精神和重构个人化艺术世界的态度,《被抢劫的人》也具备。只不过掺杂着狂欢的文本特质使得《被抢劫的人》中的叛逆经过一波波消磨和演化,最终变成了深邃的思考和无声的呐喊。新意义露出头,迷梦才能渐渐苏醒。而打破旧有的人生架构,必定需要十足的解构力,才能得以冲出笼罩社会的现代性困惑,探(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34期)
白雪,张燕楠[7](2018)在《解构主义视阈下《乌有乡消息》中意义的不确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它挑战了传统文本内确定边界,明确意义的功能,通过无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意义的零乱与矛盾,使"不确定性"成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术语。下文将从"乌有乡"对社会工具的态度;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以及对个性自由的界定叁个方面阐释《乌有乡消息》中意义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否认"乌有乡"作为完美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指明"乌有乡"的虚幻性和空想性,它仅是作者用文字和语言构建理想社会的手段与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27期)
王凌轩[8](2018)在《新媒体观众对影像的符号解构与意义的再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视觉符号传播能力以影像为最高质量标准,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热衷于自制影像内容在社交媒体上播放,其中又是以对已有影像节目进行截取、剪辑拼接最为普遍。在这种行为和相关欣赏和评价活动的动机中包含了普通用户试图掌握影像符号的需要,即对原始意义进行抵抗或娱乐化处理,或者用以产生新的意义的符号解构,这反映了信息时代的思想发展和传播规律。在参考了针对这种现象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后,相应的影像解构与再创造活动应当确保服从法律规定以及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严肃性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怎样的媒体引导和产品设计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08期)
周丽艳[9](2018)在《存在之解构 生存之真实——《在网下》的道德反讽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下》描述了青年艺术家杰克冲破自我幻想,认识到生活之真实性,最终收获了道德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故事。小说的两位主人公杰克和雨果分别代表了默多克哲学思考中的存在主义英雄和神秘主义英雄。杰克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感知他人的真实存在,而雨果有他者意识,强调真实和独特,拒绝理论化。通过叙事上的解构和情景反讽,默多克讽刺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强调艺术与道德的本质都是对自我之外的他者世界的客观认知。(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陈燕琼[10](2017)在《华裔美国文学文本解构与意义建构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机械训练过多、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过少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学生学科知识面的扩展、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笔者在该课程中引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旨在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文学史知识的做法,强化学生对英语文学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该实践研究搭建起了华裔作者群—中国读者群—高级英语课程意义构建—华裔美国文学文本解构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华裔美国文学文本的阅读,学生们体会到其中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再现,进而提高其思辨能力。(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34期)
意义解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学证明是一种其意义和性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辩证的和多元的具有数学共同体约定色彩的特殊科学叙事。在数学证明中并不存在置于一切数学知识之上的"元叙事"模式。数学证明并不是从严格前提到严格结论的纯粹逻辑链构成的坚如磐石的完美文本。作为数学知识合法性、存在性与真理性的一种验核方式,数学证明是一种包含直觉与经验因素在内的"拟逻辑结构"。数学证明具有在逻辑性和形式化语言之外极为丰富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和文本修辞学与诠释学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叙事,数学证明还显现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真理的相对客观性、方法的自足性与局部性等异于普通叙事的独特学科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义解构论文参考文献
[1].和春云,倪依克,葛锦润,和丽娟,张丽珣.原始宗教舞蹈象征意义的身体表达——纳西族阮可东巴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解构与重构[J].体育学刊.2019
[2].黄秦安.数学证明:“元叙事”之解构与其诠释学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徐建.解构教材意图精设数学交流——以分数的认识及意义为例[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
[4].李俊尧.试论《坟》与《故事新编》的解构意义[D].云南民族大学.2019
[5].杨婷.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的解构性意义[J].艺苑.2018
[6].李立伟.精妙回环魔性狂欢——在解构与重构间重新发现意义[J].牡丹.2018
[7].白雪,张燕楠.解构主义视阈下《乌有乡消息》中意义的不确定性[J].青年与社会.2018
[8].王凌轩.新媒体观众对影像的符号解构与意义的再创作[J].东南传播.2018
[9].周丽艳.存在之解构生存之真实——《在网下》的道德反讽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陈燕琼.华裔美国文学文本解构与意义建构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