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土壤,黄土高原,功能,生态,森林,自然保护区。
植被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全,陈志飞,周俊杰,赖帅彬,简春霞[1](2019)在《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群落3种优势种白羊草、长芒草和达乌里胡枝子为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50和100 kg N·hm~(-2)·a~(-1)3个氮处理和0、40和80 kg P_2O_5·hm~(-2)·a~(-1) 3个磷处理,于生长旺盛期测定了各植物的叶长、叶宽、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氮、磷含量和氮磷比等指标,分析不同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相比,50和100 kg N·hm~(-2)·a~(-1)处理下白羊草叶长和叶宽分别显着增加35.3%和64.4%,而长芒草仅有叶长显着增加58.8%,达乌里胡枝子仅有叶宽显着增加33.9%,但叁者叶片干物质含量分别显着降低10.7%、15.3%和11.2%,白羊草和长芒草叶片氮含量分别显着增加23.0%和99.2%,氮磷比分别显着增加45.8%和96.9%;40和80 kg P_2O_5·hm~(-2)·a~(-1)处理下达乌里胡枝子叶长、叶宽和比叶面积分别显着增加56.9%、41.4%和19.6%,叶片干物质含量显着下降14.9%,叁者叶片磷含量分别显着增加96.7%、110.9%和238.4%,氮磷比分别显着降低45.8%、42.8%和53.7%.50 kg N·hm~(-2)·a~(-1)处理下,与未施磷相比,40和80 kg P_2O_5·hm~(-2)·a~(-1)处理后仅达乌里胡枝子叶长和叶宽显着增大,3种植物叶片磷含量显着增加,白羊草和长芒草叶片氮含量显着降低;100 kg N·hm~(-2)·a~(-1)处理下,施磷后白羊草和长芒草叶长、达乌里胡枝子叶宽显着增大,叁者叶片磷含量显着增加,白羊草叶片氮含量显着降低.综上表明,3个优势种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短期氮磷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物种属性和施肥水平有关,不同优势种对氮磷添加响应的差异对维持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闫慧杰[2](2019)在《植被在城市生态中的主要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植被是指在某一城市区域内的所有植物。这一概念是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接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植被在城市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参考近年我国对城市植被的配置和功能探究,综合阐述其配置方式和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21期)
娄淑兰,刘目兴,易军,张海林,李向富[3](2019)在《叁峡山地不同类型植被和坡位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层下渗和贮蓄水分的水文功能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以叁峡山地大老岭林区为研究区,采集常绿林、落叶林和草地覆盖下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其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植被类型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参数和库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林地的入渗性能最好,饱和导水率为7.80—322.81 cm/d,大于落叶林地(0.33—137.03 cm/d)和草地(0.84—115.80 cm/d);坡位间差异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不同样地的饱和含水量差异较小,但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明显,草地最大,为20.77%—50.39%;不同坡位比较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不同样地土壤水库容量差异较大,由田间持水量得到的库容量占总库容量的百分比以草地最大(63.25%),其次是落叶林地,常绿林地最小;坡位上表现为下坡的田间持水库容大于上坡。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呈显着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容重、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综合以上,草地持水性能最强,利于保蓄水分,常绿林地最弱,更利于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下坡位的持水性能强于上坡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姬学龙,秦伟春,魏浩男,卞莹莹[4](2019)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保育土壤功能及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测定了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的全量养分、土壤侵蚀量等相关指标,对不同植被的固土物质量及固土、保肥价值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的固土物质量有显着差异,表现为其他灌木>云杉>油松>柠条>山杨>白桦;云杉固氮、固磷的效果最好,其他灌木固钾的效果优于其他植被;不同植被的面积与固土价值量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表现为油松>云杉>其他灌木>柠条>山杨>白桦;不同植被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与保肥价值量有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宁夏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刘西刚,王勇辉,焦黎[5](2019)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在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灌木、森林样地共13个,以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保护区内的草地区、灌木区、森林区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研究区草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在土壤层0—10 cm处出现最小值为0.69 g/cm~3。草地土壤持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灌木土壤容重变化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0.98~1.63 g/cm~3,最小值出现在土壤层0—10 cm处。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含量在不同的土层深度上差异性显着(P<0.05),灌木持水能力大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蓄水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和土壤水源涵养指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在土层0—10 cm处出现最小值为0.45 g/cm~3。森林土壤持水能力主要以0—10,20—30,40—50 cm为主,占总持水量的71.6%,蓄水量在水源涵养功能中占比较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丹[6](2019)在《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植被生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岳山南段,是以核桃楸、水曲柳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型保护区,保护区自2002年成立以来,于2016年通过论证进行了保护区调整。本文主要以功能区划调整后的保护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实地踏查、典型取样等野外调查以及实验室鉴定、历史资料统计、建立核桃楸和水曲柳静态生命表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特征和重点保护物种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区系特征:调整后霍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95科406属830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4属6种,被子植物93科402属824种。种子植物优势科区系成分以世界广布型为主,优势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性质属为主(140属)。蕨类植物14科19属32种,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型占有绝对优势,共计7科10属11种。(2)通过对核桃楸种群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分析,核桃楸种群呈现出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Ⅰ型。目前,种群的维持主要靠中龄植株。核桃楸为阳性树种,经常由于光照等因素而造成幼苗的高死亡率,林窗的形成则使幼树难于在其林下天然更新。水曲柳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径级结构分析表明,水曲柳种群呈现出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相对较少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目前,种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水曲柳为半阳性树种,温暖潮湿的林下环境有助于水曲柳种子的萌发,但林窗的形成却不利于幼苗成长为幼树。水曲柳林下实生苗较多,但成树却不多,种群可以做到更新,却难有较大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伟[7](2019)在《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演变及其互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是我国典型的脆弱生境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最早试点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监测区。目前,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已由全面推进阶段转入成果巩固和提高阶段,系统、全面和准确地评估当地生态恢复工程所发挥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能够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估、可持续发展预测以及绿色GDP核算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实施和后续管理提供科学指导。鉴于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恢复10年、18年、28年和43年的撂荒草地和人工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采用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样地尺度对所选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测算,阐明了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权衡和协同关系,揭示了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驱动因素及驱动机制,在对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情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对应的管理建议。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植被类型和恢复时间对人工植被生态支持服务功能和生态调节服务功能的改善具有决定作用基于实物量计算,撂荒草地和人工刺槐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量分别为5000~15000元·hm~(-2)·a~(-1)和7500~10000元·hm~(-2)·a~(-1),积累营养物质功能价值量分别为57.21~96.88元·hm~(-2)·a~(-1)和1431.78~2635.70元·hm~(-2)·a~(-1),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量分别为1064.03~6566.29元·hm~(-2)·a~(-1)和4460.99~10480.36元·hm~(-2)·a~(-1),涵养水源功能价值量分别为9458.99~28426.81元·hm~(-2)·a~(-1)和25648.10~37308.24元·hm~(-2)·a~(-1),固碳释氧功能价值量分别为1205.54~2145.51元·hm~(-2)·a~(-1)和10216.54~16469.90元·hm~(-2)·a~(-1),净化大气环境功能价值量分别为62.14~303.43元·hm~(-2)·a~(-1)和885.80~2588.08元·hm~(-2)·a~(-1)。在相同恢复年限,除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恢复18年和28年时小于撂荒草地群落外,人工刺槐群落的各项生态支持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均大于撂荒草地群落。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撂荒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价值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其它5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呈显着增加趋势。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刺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价值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其积累营养物质功能、涵养水源功能、固碳释氧功能、净化大气环境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保育土壤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呈显着增加趋势。(2)明确了人工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相关关系以及权衡和协同关系的演变特征,它们受恢复时间的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撂荒草地群落前28年的恢复过程中,6种生态服务功能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且R~2均大于0.70。而在撂荒草地群落28年到43年的恢复过程以及人工刺槐前28年的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其他5种生态服务功能呈显着负相关,R~2取值范围为-0.78到-0.99,其他5种生态服务功能两两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2均大于0.72。在人工刺槐群落28年到43年的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保育土壤功能呈显着正相关,R~2为0.88,而它们与其他4种服务功能呈显着负相关,R~2取值范围为-0.62到-0.99。撂荒草地和人工刺槐群落各生态服务功能对之间的均方根偏差值分别为0.000~0.583和0.003~0.714,且均随恢复时间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涵养水源功能与其他5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程度最大,两者的相对增益偏向于涵养水源功能,而固碳释氧功能、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和净化大气环境功能之间的权衡程度相对较小。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和协同关系的时间模型表明,各生态服务功能与其他5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关系在撂荒草地群落中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且恢复28年与恢复43年间差异不显着,而在人工刺槐群落中则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表明撂荒草地群落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关系在增加后逐步趋于稳定,而人工刺槐群落则仍处于动态的不稳定状态。(3)植被特征和土壤性质共同驱动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且植被因子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程度大于土壤因子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学活性随植被类型和恢复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对生态服务功能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植被因子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壤理化性质,而土壤生物学活性相对较小。研究表明,凋落物厚度、叶片全氮含量和凋落物持水量是影响撂荒草地群落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植被因子,而植被盖度、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是影响人工刺槐群落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植被因子。土壤养分含量对撂荒草地群落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最大,而人工刺槐群落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受土壤可侵蚀性系数和土壤含水量影响。在生物学活性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氮磷比是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最主要影响因子。(4)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构成情况及发展趋势各不相同,其中撂荒草地群落的可持续能力大于人工刺槐群落,从而导致它们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撂荒草地群落生态服务功能以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育土壤为主导,占比分别为51.70~63.13%,15.65~33.56%和6.32~14.58%;而人工刺槐群落生态服务功能以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保育土壤为主导,占比分别为47.25~49.34%,18.43~24.09%和8.47~14.49%。人工刺槐群落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均显着高于撂荒草地群落。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撂荒草地群落的各项服务功能一直保持增加趋势,而人工刺槐群落则在恢复43年时呈下降趋势。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人工刺槐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会在恢复58年过后小于撂荒草地群落。面积配比情景分析表明,人工刺槐群落所占面积越大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出现下滑的时间越早,且在恢复58年时小于纯为撂荒草地群落情景。因此,撂荒草地更有利于生态服务功能的长期持续增加,但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其植被生产力。人工刺槐群落虽短期内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较大但其可持续能力欠佳,其后期管理应该注重其水分承载力,采用有效管理方式减少其植被耗水量,如采用合理密植、枝条修剪、间伐补种和混交造林等方式进行管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阳[8](2019)在《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植被与土壤恢复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福祉是维持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的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反过来,土壤的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利于植被的重建。然而,这仅仅是阶段性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植被恢复与土壤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带来的生态系福祉的长期效应仍需要进一步考虑。为此,本文选择黄土高原4个典型小流域(纸坊沟、坊塌、董庄沟和杨家沟),利用1998、2008年和2018年遥感解译数据,实际测量数据,降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退耕还林、实地勘测的植被与土壤等数据,研究了黄土高原4个典型小流域植被和土壤恢复特征,并采用In VEST模型对1998-2018年不同典型小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碳储存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生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从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时空尺度上,探究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此评估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平衡与互促作用,对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4个典型小流域植被恢复促进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由于土壤养分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了营养来源,二者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表现出同增同减的协同模式,并且这种协同促进在各流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均有所体现。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含量最低,退耕草地最高;董庄沟流域和杨家沟流域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大小依次表现为退耕草地>人工林地>灌丛>耕地。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养分(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最小,退耕草地最大,董庄沟和杨家沟流域土壤有效养分退耕草地最大,耕地最小。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退耕草地>人工灌丛>自然灌丛>人工林地>耕地>人工草地,董庄沟流域和杨家沟流域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退耕草地>灌丛>人工林地>耕地。在细菌群落中,4个典型流域主要的门类,包括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其中退耕草地Actinobacteria平均丰度最大,耕地Proteobacteria平均丰度相对较大;对于真菌群落,主要的门类包括Ascomycota(子囊菌门)和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其中退耕草地和自然灌丛Ascomycota相对丰度较大,耕地和人工草地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较大。由此说明在黄土高原,不管区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的差异变化,其主要的微生物群落群落分布保持一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土地利用导致了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度有所差别,不同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除了全磷)与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均呈显着的线性相关。(2)植被恢复促进了NDVI和NPP的提高,其中NDVI和NPP在1998-2018年间大幅提升,虽存在NDVI和NPP降低的区域,但面积较小,NDVI和NPP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1998-2008年呈微弱的增加,为植被恢复期;2008-2018年急剧增加,期间伴有波动性变化,为植被恢复显着期。纸坊沟流域1998-2018年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比例达33.84%,2008-2018年增加幅度高于1998-2008年;耕地、梯田和灌木面积呈减小趋势,主要转为草地和林地;坊塌流域1998-2018年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面积增加比例为4.57%;草地面积增加比例为10.05%,耕地和梯田面积呈减小趋势,主要转为草地,灌木和林地;董庄沟流域1998-2018年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呈减小趋势,减小比例约为24.48%,耕地主要转为林地和草地,其中林地转移比例约为7.99%,草地转移比例约为15.22%;杨家沟流域1998-2018年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呈减小趋势,草地主要转为林地,其中林地转移比例约为37.01%。(3)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是影响植被NDVI和NPP的主要因素。对于自然影响因素,植被NDVI和NPP主要受到温度和蒸发量、降水量与总人口的影响,其中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温度、降雨量和总人口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最大;董庄沟流域和杨家沟流域温度和降雨量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最大。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林地净变化量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最大,董庄沟流域草地净变化量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最大,杨家沟流域林地净变化量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最大;而耕地净变化量、建设用地净变化量和未利用地净变化量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最小,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对NDVI和NPP的贡献率较小。(4)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壤保持量、碳储量、产水量和生境质量)的增加,其中在1998-2008年(植被恢复期)增加较快,而2008-2018年(植被恢复显着期)增加较为缓慢;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并非同步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滞后于植被恢复,但整体上二者呈协同促进的模式。1998-2018年4个典型小流域大部分区域生境质量增加,少部分区域生境质量减小,空间上生境质量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20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划分显示:黄土高原不同典型小流域1998-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域面积所占比重较高,仍需要一定的保护。其中1998-2008年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林地、灌木和草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增加趋势,耕地和裸地呈减小趋势,建筑用地和道路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保持不变,并且相对较少;1998-2008年董庄沟和杨家沟流域林地和草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增加趋势,建筑用地、裸地和道路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保持不变,并且相对较少。2008-2018年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一般重要区域面积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比较重要区域;2008-2018年董庄沟流域和杨家沟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一般重要区域面积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比较重要区域。(6)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经济特征是影响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因素。其中,纸坊沟流域和坊塌流域人工林地、人工灌丛和自然灌丛总人口和蒸发量对碳储量和土壤保持功能起到负的影响作用;耕地和退耕草地总人口和GDP对碳储量和土壤保持功能起到正的促进作用。杨家沟流域和董庄沟流域人工林地和灌丛总人口和蒸发量对碳储量和土壤保持功能起到负的影响作用;耕地和退耕草地总人口和GDP对碳储量和土壤保持功能起到正的促进作用。生境质量的回归系数基本与其他服务功能相一致,除了经济因素和降雨蒸发的影响外,植被多样性因素对生境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土壤养分特性、土壤物理特性等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驱动因素。(7)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共存,但主要表现为同增同减的协同关系,局部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整体上以(时间尺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主导,伴有局部的空间制约关系(空间尺度),这种促进与制约关系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各项物质和功能的平衡发展。具体来看,1998年纸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作用结果以协同作用为主,2008和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作用结果以权衡为主。1998和2018年坊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作用结果以权衡作用为主,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作用结果以协同作用为主。1998-2018年董庄沟和杨家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作用结果以权衡作用为主。同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差异,同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不同地类上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水源涵养、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呈明显同增同减的协同关系,主要是由于在植被恢复的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增加或者降低的幅度并不一致,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植被恢复进程并非同步,从而造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呈协同和权衡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朱司格[9](2019)在《湘西石漠化地区典型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湘西石漠化地区的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对3种林分类型林下的土壤理化因子与灌草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探求其相关联系,进而比较3种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旨在为湘西石漠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3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变化特征:土壤容重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大小排序均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柏木林;土壤孔隙、土壤水分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种林分相较而言,柏木林的土壤结构和性状更优良,其潜在的蓄水和调节降雨产流的能力更强。3种林分下的土壤均为酸性土,土壤pH值在3种林分中无明显差异。土壤层有机质、全N、全P、全K、有效P和有效K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规律性。3种林分下土壤有机质、全N、全K、全P、有效P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均表现为:柏木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而土壤有效K含量表现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柏木林。3种林分相比而言,柏木林表现的土壤肥力最高。(2)3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3种林分下,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中的全P、全N、全K、有效P指标与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土壤孔隙、土壤水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土壤pH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饱和持水、毛管持水之间呈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孔隙、土壤水分指标之间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土壤有效K与非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以及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呈正相关。(3)3种林分类型水源涵养特征:3种林分类型灌草层的生物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柏木林最优,灌草层最大持水率的排序为: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灌草层生物量、最大持水量的排序为:柏木林>杉木林>马尾松林。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的生物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率以及有效拦蓄量的排序均为:杉木林>柏木林>马尾松林。3种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以及有效持水量的排序均为: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通过比较3种林分的综合持水能力得出,柏木林综合持水能力最强,马尾松林次之,杉木最弱。(4)林地水源涵养指标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林地的综合持水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中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全N、全P、全K、有效P、有效K以及有机质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土壤容重和pH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石漠化治理时应选择栽种柏木林,相较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而言,柏木林的综合水源涵养能力更强。3种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持水能力均占林分综合持水能力的95%以上,而且土壤养分与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联系紧密,因此在林地植被-土壤系统的恢复过程中,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可以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促进林地植被生长,从而有效提高林地的综合持水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10](2019)在《基于空间布局的浙江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森林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其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针对浙江省各个区域的森林植被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森林植被的规划发展方向和保护的方法,并探索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的创新性模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植被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植被是指在某一城市区域内的所有植物。这一概念是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接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植被在城市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参考近年我国对城市植被的配置和功能探究,综合阐述其配置方式和研究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全,陈志飞,周俊杰,赖帅彬,简春霞.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闫慧杰.植被在城市生态中的主要功能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3].娄淑兰,刘目兴,易军,张海林,李向富.叁峡山地不同类型植被和坡位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4].姬学龙,秦伟春,魏浩男,卞莹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保育土壤功能及价值评估[J].宁夏工程技术.2019
[5].刘西刚,王勇辉,焦黎.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探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郑丹.山西霍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植被生态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9
[7].张伟.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演变及其互作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杨阳.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植被与土壤恢复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朱司格.湘西石漠化地区典型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10].俞楠欣,巫木旺,朱凌,陈中铭,冯璋斐.基于空间布局的浙江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J].浙江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