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电磁兼容性测试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1](2021)在《铁路沿线激光雪深计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铁路沿线的强降雪会严重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行,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铁路部门需要精准实时地监测铁路沿线的降雪强度,消除潜在的雪灾隐患,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人工测量降雪实时性差,随机误差大,且费时费力,不符合降雪自动化观测的发展趋势,而现有的自动雪深仪由于受铁路沿线振动、强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测量误差大,不适用于铁路沿线降雪观测。为了克服上述降雪测量方式的不足,本文采用相位法测距原理研发了一款适用于铁路沿线的激光雪深计,能够精准实时地监测铁路沿线的积雪深度,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等优势,即使在极寒天气中也可以稳定运行。硬件设计上选用STM32F407芯片作为主控制器,搭建了电源电路、激光调制发射电路、激光接收信号处理电路、倾角测量电路、加热电路和通讯电路。软件设计上选择Keil u Vision5作为程序编写环境,开发语言是C语言,融合了相位差测量软件、倾角测量软件、加热驱动软件、通讯软件等模块。在Visual Studio 2012环境下,使用C#语言开发了上位机软件,用于实时接收、显示和保存雪深数据。考虑到铁路沿线复杂环境会对激光雪深计产生侵蚀和干扰,对设计完成的激光雪深计进行了电路板测试、性能测试、高低温测试和电磁兼容性测试,各项测试结果表明,该款激光雪深计可以满足铁路沿线降雪观测的需求。
宗志祥[2](2020)在《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在众多领域,对电气和电子设备各方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连接器是电气和电子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元件,在电子系统能量、信号的传输和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电连接器提出了更高的电磁兼容(EMC)性能要求。本课题以一款毫米波射频同轴连接器为研究对象,根据连接器涉及电磁能量的产生、传输和接收,分析了同轴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性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同轴传输线和信号完整性理论,计算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特征阻抗、传输截止频率、损耗等电气特性参数,并基于HFSS仿真平台,分析同轴连接器的S参数、上升沿衰减、TDR、损耗等电气性能。第二部分,依据电磁干扰(EMI)理论,分析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电磁辐射(RE),进行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电磁辐射仿真分析。得到在工作频率下,连接器对外界产生的辐射影响dB值。第三部分,依据电磁抗干扰(EMS)理论,进行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电磁抗干扰仿真分析。得到连接器在射频电磁场(RS)干扰信号下的屏蔽衰减dB值;在静电放电(ESD)、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B)信号影响下,同轴连接器的绝缘耐压值,从而通过这些数据评估该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电磁抗干扰能力。本课题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连接器电磁兼容性能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该型号射频同轴连接器在40GHz工作频率下的信号传输能力表现良好,对外界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较小,对静电放电(ESD)、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B)的抗干扰能力表现优秀,达到了相关产品指标要求和国家标准要求。本课题研究为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及性能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陆锋[3](2020)在《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大量的利用了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充分的结合通佑电梯公司目前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并设计出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首先,通过文献法搜索大量有关竞争战略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以便掌握最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作为研究通佑电梯公司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其次,灵活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等诸多的模型,深入分析得出外部环境对通佑电梯公司的实际影响,并对其在目前电梯市场的影响力进行定位;再次,大量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精细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横向比较,了解自身的真是的竞争力情况;最后,利用SWOT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通佑电梯公司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策并确定最终竞争战略的选择。本文最终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最为适合通佑电梯公司的发展现状,从产品、服务、品牌三个角度阐述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制定确保实施的措施。通佑电梯公司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避开充满血腥竞争的主力市场,并发掘细分新的市场空间;通过维保服务先行的创新型渠道发展方式,通过价格让利促进销售量的提升;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品牌推广和宣传,树立“亲民的”大众电梯品牌形象。通佑电梯公司作为中国非常典型的中小型电梯制造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抓住外部机会、优化内部资源、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实施独辟蹊径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必定会在市场有所作为。同时,对于国内其他中小型电梯企业,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龙云[4](2020)在《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建模与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工作时会产生显着的电磁干扰,这些干扰噪声不仅会在电机驱动系统内部传播,影响各种低压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还会向外传播影响其他系统(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稳定系统等),直接涉及主动安全。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集成了大量的电子产品,使得车内电磁环境更加复杂,电磁干扰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分析并解决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干扰问题,是完善电动汽车电气系统设计和提高电动汽车电子安全性的重要部分。针对某纯电动汽车的“三合一”电机驱动系统总成,对其传导干扰特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重点在于传导干扰的系统级建模,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根据目前先进且广泛应用的“三合一”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原理,分析了其主要的干扰源和传播路径,并基于汽车零部件电磁干扰测试标准GB/T 18655-2018(对应于欧洲标准CISPR 25:2016)的相关要求,梳理了标准测试状态下的传导干扰模型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有限建模输入参数下的传导干扰系统级建模方法;2)建立了驱动信号模型:分析七段式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方法的理论公式和实现方法,在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了其数学模型,输出六路SVPWM驱动信号,并根据占空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3)建立了IGBT功率模块模型:根据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测试曲线,通过电路仿真软件Saber提供的IGBT参数化建模工具建立包含寄生电阻、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IGBT行为模型,并通过IGBT双脉冲测试评估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解析法计算IGBT与散热板间的寄生电容,并对其端口阻抗进行验证。根据三相全桥逆变结构,建立IGBT功率模块等效电路模型;4)建立了驱动电机模型:根据端口阻抗幅频特性曲线测试结果,基于解析法对驱动电机的共模、差模阻抗进行解耦,并通过“RLC”谐振单元拟合驱动电机的共模、差模阻抗特性,建立驱动电机“π”型等效电路模型,最后通过二端口阻抗分析工具求解模型的端口阻抗幅频特性曲线,对比评估模型的准确性;5)建立了直流母线、直流连接器、交流母排模型:根据结构、尺寸和材料参数,在有限元电磁仿真软件ANSYS Q3D中建立了直流母线、直流连接器、交流母排的三维电磁模型,并基于电小尺寸思想,分析了各部件的等效电路结构,提取了各端口的寄生电阻、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以此建立了直流母线、直流连接器、交流母排的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阻抗测试法进行了验证;6)建立了线路阻抗稳定网络、母线电容、直流母排模型:根据标准提供的电气结构图和参数表,建立了高压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ne Impedance Stabilization Network,LISN)的等效电路模型;根据电气结构图,并基于有限建模输入参数下的传导干扰系统级建模方法,建立了母线电容(一个跨接直流母线正负极的薄膜电容,集成了两个正负极对地的薄膜电容)、直流母排的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系统总体验证;7)通过Saber-Simulink联合仿真方法,建立了传导干扰的系统级仿真平台。基于GB/T 18655-2018标准的参数设置,对高压回路中容易超标的150 kHz-30 MHz频段的传导发射(电压法)进行了仿真预测,并对比测试结果验证了整个系统模型干扰回路的准确性;通过对IGBT输出端电压进行时域、频域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扰源的准确性;8)基于该仿真平台,分析了系统启动瞬间和稳定后的高压回路传导发射特性,研究了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寄生参数和返回路径对高压回路传导发射的影响,并基于此设计了端口滤波器以优化系统的传导干扰性能,通过仿真评估了该滤波器的传导发射优化效果。
胡全辉[5](2019)在《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洋成为了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我国海洋监控能力成为了目前我国海洋研究的重点内容。海上风速、风向是海洋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环境伴随着高湿度、高盐份、高腐蚀性等特点,传统的机械式测风装置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易磨损、精度低、迟滞性增强、维护成本高等方面。为避免传统测风仪的缺点,本文设计并研发了一款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利用超声波信号在风环境中传播速度的矢量叠加原理,选择时间差的方法测量出风速风向。本课题中硬件部分遵循模块设计原则,选择STM32F103处理器作为本设备的主控芯片,设计搭接了电源电路、超声波换能器驱动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滤波比较电路、通讯电路、加热电路、陀螺仪校准电路等各类电路模块,捕捉不同环境下的超声波信号,采用时差法原理进行风速、风向的确定。软件开发环境为Keil uVision5,开发语言为C语言,融合了风速风向获取软件、加热控制软件、通讯软件、陀螺仪校准软件等在内的主要软件模块,完成对仪器整机的开发,实现海上风速风向的测量功能。考虑到海上环境的复杂性,舰船晃动和海水腐蚀会对风速风向仪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系统部件采取防护和抗干扰措施,提高设备寿命和数据准确度。最后对系统进行电路板外观测试、信号测试、以及风洞试验和EMC检测,通过各项测试可知、本款产品能适用于海上环境的风速风向数据的测量。
张子罡[6](2019)在《无缆地震仪电磁兼容的设计》文中提出地震勘探一直是地球勘探物理中的重要手段,而地震勘探仪器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恶劣的工作环境要求仪器必须满足电磁兼容性,在保证自身稳定工作的前提下还要能获得纯净不失真的地震数据,对地下构造如实解释。当前吉林大学自主研制的无缆地震仪用无线传输模块实现实时回收数据,摆脱了沉重线缆的困扰,减小了仪器体积且重量轻便,但是由于设计初期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对内部模块和PCB整体布局方面设计不足,仪器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影响了自身的稳定工作,现亟需对其进行电磁兼容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无缆地震仪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从理论方面分析,先后对电磁兼容原理、电磁干扰的三要素、电磁干扰的耦合原理作出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不同耦合方式建模和计算,提出了各自的抑制措施,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PCB是仪器组成的关键因素,它的电磁兼容性直接关系到仪器的整体性能。通过对PCB基本结构的分析,在其层数、元器件特性和传输线三个方面总结了PCB上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和抑制手段;而对PCB分层、布局以及布线设计原则的引入为后续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上述理论和设计原则,结合无缆地震仪的实际需求,将仪器内部结构按功能性划分,先分别从电源模块、GPS授时模块、无线传输模块、采集模块和射频模块进行了电磁兼容设计,后从PCB层面作出了优化设计。设计完成后,对设计的PCB板进行了模拟仿真及优化,在对电磁兼容指标测试计算后,又对屏蔽效果进行了测试,最后在实际的压裂监测过程中,测试了仪器的整体性能,验证了仪器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蔡明娟,陆佳骏,万海军[7](2018)在《舰船缩比模型电磁兼容性测试》文中研究说明舰船缩比模型电磁兼容性测试是掌握舰船论证设计初期电磁兼容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文章基于工程实践,详细阐述舰船缩比模型电磁兼容性测试的缩比原理、缩比模型以及船模测试全过程,并提出测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为工程中舰船缩比模型电磁兼容性测试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李潇然[8](2019)在《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文中认为油浸式配电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对其状态参数进行检测以实现故障的预判和快速诊断是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发展趋势。针对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存在无检测系统、检测系统成本过高等问题,开展了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基于油浸式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系统的测试参数、功能和性能指标,提出了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各模块功能的实现进行研究。考虑到现场较为严重的电磁干扰现象,进行了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状态参数检测系统搭建了变压器油液顶层温度、油液压力、油液液位、绕组热点温度、机体振动、高压侧三相电压、高压侧三相电流、低压侧三相电压、低压侧三相电流共17路参数测试子系统,开展了各子系统传感器选型和调理电路设计的工作;基于以微控制器STM32F103ZET6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各子系统数据的采集、LCD显示和以太网传输等功能;由LabVIEW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上位机包含数据接收存储软件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实现了各子系统数据的接收、存储、回放、处理分析以及变压器状态报表输出的功能,为变压器状态的判别和故障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对所设计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试结果表明,该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性能和测量不确定度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杨泗鹏[9](2017)在《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与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能源客车的快速发展,其电磁兼容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新能源客车具备大电流、高电压等电力电子部件,其产生的电磁骚扰也比传统客车更高。本文以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为研究对象,对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内部干扰成因进行剖析,对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中主要干扰源建立干扰等效电路,采用电磁发射试验方法,得到了主驱动电机转矩、转速变化对系统电磁干扰的影响特性。针对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的功率开关器件引起的电磁干扰,提出了传导和辐射电磁干扰综合抑制方法,通过零部件以及整车电磁兼容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形成机理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针对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主要干扰源建立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等效电路。(3)采用电磁发射试验方法,验证主驱动电机转矩、转速变化对系统电磁干扰的影响特性。(4)采用GB/T18387、GB14023试验方法对搭载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纯电动客车进行测试,确定控制器对整车的主要影响频段。(5)针对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的功率开关器件引起的电磁干扰,提出了传导和辐射电磁干扰综合抑制方法,通过零部件以及整车电磁兼容试验验证综合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傅林,王利军,李静[10](2014)在《军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工程控制的分析和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找出我国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过程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设计方法等;分析其形成原因,比如设计理念落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探索军代表在电磁兼容控制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我电磁兼容性测试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电磁兼容性测试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沿线激光雪深计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标 |
1.4 本文写作组织与架构 |
第二章 激光雪深计测雪深原理 |
2.1 积雪深度测量原理 |
2.2 激光测雪深技术分类 |
2.2.1 脉冲法 |
2.2.2 相位法 |
2.2.3 干涉法 |
2.2.4 三角测量法 |
2.3 相位法激光测距原理 |
2.4 差频测相 |
2.5 相位测量技术 |
2.5.1 基于异或门的测量方法 |
2.5.2 基于FFT的测量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雪深计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2 主控电路的设计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3.3.1 24V转10V稳压电路设计 |
3.3.2 24V转±5V电源电路设计 |
3.3.3 5V转3.3V电源电路设计 |
3.4 相位法测距总体方案 |
3.5 激光调制发射电路设计 |
3.5.1 激光二极管 |
3.5.2 调制信号发生电路 |
3.5.3 信号叠加电路 |
3.6 激光接收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6.1 光电放大电路设计 |
3.6.2 滤波电路设计 |
3.6.3 频率综合电路设计 |
3.6.4 混频电路设计 |
3.7 数字测相电路 |
3.7.1 比较电路 |
3.7.2 相位测量 |
3.8 倾角测量电路设计 |
3.9 加热电路设计 |
3.10 通讯电路设计 |
3.11 系统外壳设计 |
3.12 可靠性设计 |
3.1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雪深计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设计 |
4.3 相位差测量软件设计 |
4.4 倾角测量软件设计 |
4.5 加热电路驱动软件设计 |
4.6 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
4.7 系统上位机设计 |
4.8 数据质量控制 |
4.8.1 雪深采样值数据质量控制 |
4.8.2 雪深分钟值数据质量控制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雪深计调试以及测试分析 |
5.1 电路板调试 |
5.1.1 PCB板测试 |
5.1.2 电路板信号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2.1 稳定性测试 |
5.2.2 室内精度测试 |
5.2.3 室外精度测试 |
5.2.4 降雪强度测试 |
5.3 高低温测试 |
5.4 电磁兼容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连接器电磁兼容性能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性能研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同轴连接器信号传输性能 |
2.1 传输线理论及相关参数 |
2.2 同轴连接器信号传输能力的理论分析 |
2.3 同轴连接器信号传输能力的仿真分析 |
2.3.1 信号传输性能仿真方案 |
2.3.2 频域性能仿真分析 |
2.3.3 时域性能仿真分析 |
2.4 信号传输性能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轴连接器电磁干扰性能 |
3.1 电磁干扰(EMI) |
3.2 屏蔽效能 |
3.3 同轴连接器电磁干扰的仿真分析 |
3.3.1 电磁干扰性能仿真方案 |
3.3.2 同轴连接器电磁干扰的仿真 |
3.4 电磁干扰性能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轴连接器电磁抗干扰的研究 |
4.1 电磁抗干扰(EMS) |
4.2 电磁抗干扰性能仿真方案 |
4.3 射频抗扰度的仿真分析 |
4.4 静电抗扰度的仿真分析 |
4.4.1 直接放电 |
4.4.2 间接放电 |
4.5 EFT/B抗扰度的仿真分析 |
4.6 电磁抗干扰性能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分析工具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层次 |
2.1.1 公司层战略 |
2.1.2 业务层战略 |
2.1.3 职能层战略 |
2.2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3 关于制造业的竞争战略研究 |
2.3.1 国外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
2.3.2 国内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
3 通佑电梯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行业现状 |
3.2.2 行业趋势 |
3.2.3 行业结构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 |
3.4.1 面临的机遇 |
3.4.2 面临的威胁 |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
4 通佑电梯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介绍 |
4.1.1 产能规模 |
4.1.2 研发及测试条件 |
4.1.3 经营现状 |
4.1.4 公司成长历程 |
4.2 价值链分析 |
4.2.1 内向物流 |
4.2.2 运营 |
4.2.3 外向物流 |
4.2.4 市场及营销 |
4.2.5 售后服务 |
4.2.6 公司基础 |
4.2.7 人力资源 |
4.2.8 产品研发 |
4.2.9 采购管理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内部环境要素评价(IFE)矩阵的建立 |
5 通佑电梯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
5.1 愿景、使命与目标 |
5.2 SWOT表分析 |
5.3 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集中化战略 |
5.4 竞争战略确定 |
6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差异化产品 |
6.1.1 绿色 |
6.1.2 超节能 |
6.1.3 超高速 |
6.1.4 黑科技 |
6.1.5 超清洁 |
6.1.6 定制化 |
6.2 差异化服务 |
6.2.1 服务全球化 |
6.2.2 服务优先化 |
6.2.3 服务数据化 |
6.2.4 服务标准化 |
6.2.5 服务市场化 |
6.3 差异化品牌 |
6.3.1 小型项目专业化 |
6.3.2 销售价格平民化 |
6.3.3 基建招标多元化 |
6.4 重设组织结构,保障战略实施 |
6.4.1 重设战略组织职能 |
6.4.2 权利和职责 |
6.4.3 战略规划的流程 |
6.4.4 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
6.4.5 组织结构设置与调整。 |
6.5 塑造企业文化,改善管理模式 |
6.5.1 借助传统文化,提高管理水平 |
6.5.2 实行激励管理,落实企业文化 |
6.6 全面启用ERP,规范审批流程 |
6.6.1 搭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
6.6.2 优化核心流程,严控过程结果 |
6.7 提高人才储备,确保战略实施 |
6.7.1 明晰职能和职权 |
6.7.2 多渠道吸纳优秀人才 |
6.8 做好渠道开发,支持战略实施 |
6.8.1 经销商关系管理 |
6.8.2 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
6.8.3 销售人员培训 |
6.8.4 经销商激励政策 |
6.9 建立采购联盟,共享数据管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建模与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仿真与测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优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三合一”电机驱动系统传导干扰原理与建模仿真方法 |
2.1 “三合一”电机驱动系统结构与功能 |
2.2 传导干扰系统级模型结构分析 |
2.3 系统干扰源与传播路径分析 |
2.3.1 系统共模干扰路径分析 |
2.3.2 系统差模干扰路径分析 |
2.4 传导干扰系统级建模仿真总体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传导干扰源建模与验证 |
3.1 驱动信号模型建立 |
3.1.1 SVPWM基本原理 |
3.1.2 七段式SVPWM实现方法 |
3.1.3 SVPWM驱动信号数学模型建立 |
3.1.4 驱动信号模型的仿真与误差分析 |
3.2 IGBT功率模块模型建立 |
3.2.1 IGBT基本结构及原理 |
3.2.2 IGBT行为模型建立与参数误差分析 |
3.2.3 IGBT模型开关特性验证与误差分析 |
3.2.4 功率模块等效电路模型建立及误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传导干扰传播路径建模与验证 |
4.1 驱动电机模型建立 |
4.1.1 驱动电机结构与原理 |
4.1.2 电机单相阻抗幅频特性曲线提取 |
4.1.3 电机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4.2 各电气连接部件模型建立 |
4.2.1 直流母线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4.2.2 直流连接器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4.2.3 交流母排模型建立与误差分析 |
4.3 高压LISN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传导干扰总系统建模、仿真与测试验证 |
5.1 Saber-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建立 |
5.2 总系统模型初步建立 |
5.3 系统传导干扰仿真分析与测试验证 |
5.3.1 系统初步仿真与标准测试 |
5.3.2 母线电容及其寄生参数对系统传导发射影响分析 |
5.3.3 直流母排寄生参数对系统传导发射影响分析 |
5.3.4 总系统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传导干扰特性分析及优化 |
6.1 系统启动瞬间的传导发射分析 |
6.2 其他关键寄生参数对传导发射的影响分析 |
6.2.1 IGBT引脚寄生电感对传导发射的影响分析 |
6.2.2 IGBT发射极-散热板寄生电容对传导发射的影响分析 |
6.3 返回路径对传导发射的影响分析 |
6.4 端口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
6.4.1 滤波器拓扑结构与参数设计 |
6.4.2 滤波器模型建立与抑制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标 |
1.4 本文写作组织与架构 |
第二章 系统基本原理介绍 |
2.1 超声波换能器介绍 |
2.1.1 超声波介绍 |
2.1.2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择 |
2.2 常见超声波测风方法介绍 |
2.2.1 互相关法 |
2.2.2 频率差法 |
2.2.3 相位差法 |
2.3 时差法分析 |
2.3.1 时差法测量原理 |
2.3.2 信号传播路径的选取 |
2.4 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2 主控电路的设计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3.3.1 24 V转12V稳压电路设计 |
3.3.2 24 V转±5V电源电路设计 |
3.3.3 5 V转3.3V电源电路设计 |
3.4 超声波信号发射电路的设计 |
3.4.1 发射信号选通电路设计 |
3.4.2 超声波换能器驱动电路设计 |
3.5 超声波信号接收电路的设计 |
3.5.1 接收信号选通电路设计 |
3.5.2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5.3 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
3.5.4 信号整流及反相电路设计 |
3.5.5 信号比较电路设计 |
3.6 姿态校准电路设计 |
3.7 系统加热电路设计 |
3.8 系统通讯电路设计 |
3.8.1 RS-232 通讯电路设计 |
3.8.2 RS-485 通讯电路设计 |
3.9 系统可靠性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设计 |
4.3 风速风向测量软件设计 |
4.3.1 换能器收发控制过程实现 |
4.3.2 信号传播时间的获取 |
4.3.3 风速风向数据的计算 |
4.4 姿态校准的实现 |
4.5 加热电路控制软件的设计 |
4.6 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以及测试分析 |
5.1 电路板调试 |
5.1.1 电路板初始测试 |
5.1.2 电路板信号测试 |
5.2 风洞试验测试 |
5.3 电磁兼容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附录 |
(6)无缆地震仪电磁兼容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磁兼容基本原理分析 |
2.1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
2.2 电磁干扰三要素 |
2.3 辐射耦合 |
2.3.1 波阻抗与场区的划分 |
2.3.2 电偶极子的电磁辐射 |
2.3.3 磁偶极子的电磁辐射 |
2.4 传导耦合 |
2.4.1 电阻性耦合 |
2.4.2 电容性耦合 |
2.4.3 电感性耦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CB的电磁兼容设计 |
3.1 PCB的基本结构 |
3.1.1 PCB的类型 |
3.1.2 PCB的元器件特性 |
3.1.3 PCB传输线的类型 |
3.2 天线效应 |
3.3 PCB的电磁兼容设计原则 |
3.3.1 分层原则 |
3.3.2 布局原则 |
3.3.3 布线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缆地震仪的电磁兼容设计 |
4.1 电源模块电磁兼容设计 |
4.2 GPS授时模块电磁兼容设计 |
4.3 无线传输模块电磁兼容设计 |
4.4 采集模块电磁兼容设计 |
4.5 射频模块电磁兼容设计 |
4.6 PCB电磁兼容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缆地震仪的仿真优化、测试及分析 |
5.1 无缆地震仪PCB电磁兼容性仿真和优化 |
5.1.1 PCB的电磁兼容性仿真与分析 |
5.1.2 PCB的电磁兼容性优化与分析 |
5.2 无缆地震仪电磁兼容性的指标测试 |
5.2.1 噪声水平的测试 |
5.2.2 动态范围的计算 |
5.3 屏蔽效果测试 |
5.4 野外实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舰船缩比模型电磁兼容性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舰船缩比原理模型 |
2 舰船缩比模型 |
2.1 舰船模型 |
2.2 天线模型 |
3 船模电磁兼容性测试 |
3.1 测试场地和仪器 |
3.2 测试前准备 |
3.3 测试 |
3.3.1 方向图 |
3.3.2 隔离度 |
3.3.3 端口电压 |
3.3.4 舰面电场强度 |
4 测度中应注意问题 |
(8)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在线监测法 |
1.2.2 变压器振动信号在线监测与诊断 |
1.2.3 多参量测试融合的在线监测系统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分析 |
2.1 油浸式变压器工作原理 |
2.1.1 变压器空载运行情况 |
2.1.2 变压器负载运行情况 |
2.2 油浸式变压器状态参数分析 |
2.2.1 油浸式变压器故障分类 |
2.2.2 油浸式变压器油液液位 |
2.2.3 油浸式变压器绕组温度 |
2.2.4 油浸式变压器机体振动 |
2.2.5 油浸式变压器三相不平衡现象 |
2.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分析 |
2.3.1 检测系统功能需求 |
2.3.2 硬件部分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硬件实现方法 |
4.1 各子系统传感器选型及调理电路设计 |
4.1.1 油液顶层温度测量子系统 |
4.1.2 油液压力测量子系统 |
4.1.3 振动测量子系统 |
4.1.4 油液液位测量子系统 |
4.1.5 低压侧电压测量子系统 |
4.1.6 高压侧电压测量子系统 |
4.1.7 低压侧电流测量子系统 |
4.1.8 高压侧电流测量子系统 |
4.2 MCU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3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3.1 STM32 内部ADC电路 |
4.3.2 外部ADC电路 |
4.4 数据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4.5 以太网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7 电磁兼容性设计 |
4.7.1 屏蔽结构设计 |
4.7.2 合理接地 |
4.7.3 布线技术 |
4.7.4 电源干扰的抑制 |
4.8 本章小结 |
5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软件实现方法 |
5.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1.1 主程序 |
5.1.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1.3 以太网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1.4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1 数据接收存储软件设计 |
5.2.2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
6.1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
6.1.1 空载试验 |
6.1.2 负载试验 |
6.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2.1 各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
6.2.2 各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与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磁兼容的研究意义及发展 |
1.2 电磁兼容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驱动电机系统的电磁兼容研究 |
1.2.2 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研究 |
1.2.3 充电系统的电磁兼容研究 |
1.2.4 电磁兼容标准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干扰机理与传播路径 |
2.1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的构成 |
2.2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源研究 |
2.3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路径及其等效电路 |
2.3.1 驱动电机控制器干扰路径及其等效电路建立 |
2.3.2 驱动电机系统分布参数对传导电磁干扰的影响 |
2.3.3 24V DC-DC干扰路径及其等效电路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试验研究 |
3.1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传导发射测试 |
3.1.1 标准工况下导发射测试 |
3.1.2 驱动电机转速对传导发射的影响 |
3.1.3 驱动电机转矩对传导发射的影响 |
3.2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辐射发射测试 |
3.2.1 标准工况下导发射测试 |
3.2.2 驱动电机转速对辐射发射的影响 |
3.2.3 电机转矩对辐射发射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车电磁干扰试验研究 |
4.1 基于GB/T18387 频段9kHz-30MHz测试 |
4.2 基于GB14023 频段30MHz-10000MHz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干扰抑制的研究及测试 |
5.1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抑制的研究方案设计 |
5.1.1 驱动电机控制器电磁干扰内部抑制方法研究 |
5.1.2 24V DC-DC相关干扰抑制设计 |
5.1.3 综合滤波器参数确定 |
5.2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优化方案有效性 |
5.2.1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传导干扰改进测试 |
5.2.2 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辐射干扰改进测试 |
5.3 整改后GB/T18387 及欧盟ECE R10 测试验证 |
5.3.1 部件安装设计整改 |
5.3.2 整改后国标18387 频段9kHz-30MHz测试验证 |
5.3.3 欧盟ECE R1030MHz-1GHz窄带及宽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军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工程控制的分析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兼容设计方法问题 |
1.1 缺乏顶层设计观念和体系 |
1.2 缺乏电磁兼容性设计和管理专门人才 |
1.3 缺乏电磁兼容仿真手段和环节 |
1.4 缺乏系统电磁兼容评估体系 |
2 电磁兼容过程控制问题 |
2.1 只注重射频微波干扰防护 |
2.2 只考核设计定型 |
2.3 承制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
3 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选择和执行问题 |
4 对电磁兼容系统控制工程的建议 |
4.1 树立电磁兼容系统工程观念 |
4.2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顶层设计 |
4.3 重视电磁兼容设计、管理、测试工作 |
4.4 加强社会和企业电磁兼容人才队伍建设 |
5 军代表在设备电磁兼容系统控制工程中应发挥监督作用 |
5.1 加强监督和检验力度 |
5.2 促成在研设备电磁兼容措施的闭环 |
5.3 找出通信设备电磁兼容不合格产品的处置方法 |
6 结语 |
四、我电磁兼容性测试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沿线激光雪深计研究与设计[D]. 刘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连接器的电磁兼容性能研究[D]. 宗志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陆锋. 山东大学, 2020(05)
- [4]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建模与优化技术研究[D]. 龙云.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研究与设计[D]. 胡全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6]无缆地震仪电磁兼容的设计[D]. 张子罡. 吉林大学, 2019(10)
- [7]舰船缩比模型电磁兼容性测试[J]. 蔡明娟,陆佳骏,万海军. 船舶, 2018(06)
- [8]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D]. 李潇然.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纯电动客车高压功率集成控制器电磁干扰与抑制方法研究[D]. 杨泗鹏.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10]军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工程控制的分析和建议[J]. 傅林,王利军,李静.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