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有机复合膜论文_李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有机复合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无机,复合膜,金属,质子,微粒,薄膜,离子。

无机有机复合膜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娟[1](2018)在《杂多酸基无机—有机复合膜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距首次提出光致变色现象已有一个多世纪,随着对光致变色现象原理的深入研究,光致变色材料的种类和应用也得到了极大拓展,其中杂多酸基光致变色材料因其吸收光谱横跨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而得到较多关注,杂多酸基复合材料的潜力也得以展现。本文通过以聚吡咯(PPy)、聚苯胺(PANI)和聚噻吩(PTh)叁种物质作为高分子底物,与磷钼酸(PMoA)结合,采用滴膜法制备无机-有机复合膜,并对复合膜光致变色性能和机制进行研究。1、磷钼酸/聚吡咯无机-有机复合膜,磷钼酸与聚吡咯复合前后与光照后的基本形貌发生了改变。经过可见光的照射,复合膜颜色由无色转变为蓝色,在置于真空或者充满氮气的条件下,复合膜不发生褪色。在氧气存在下,复合膜可褪色,并由蓝色变为无色,氧气在褪色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光致变色过程是按照质子转移机制进行的。2、磷钼酸/聚苯胺无机-有机复合膜,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在复合膜中存在聚苯胺高分子的基本结构和Keggin结构的磷钼酸;AFM的分析结果说明,杂多酸与高分子复合前后与光照后的基本形貌发生了改变;通过紫外光谱研究升色和褪色过程;通过XPS研究光生电子转移机制。复合膜经过可见光的照射,颜色由无色转变为蓝色,氧气在光至变色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说明了这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和磷钼酸之间质子转移机制而产生的可逆的光致变色反应。3、磷钼酸/聚噻吩无机-有机复合膜,杂多酸与高分子复合前后与光照后的基本形貌发生了改变。复合膜经过可见光的照射,颜色由无色转变为蓝色。在氧气存在下,复合膜开始褪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氧气在褪色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期间Mo~(+6)被还原成Mo~(+5),在有氧气的条件下Mo~(+5)被氧化成Mo~(+6),说明了这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和磷钼酸之间电子转移机制而产生的可逆的光至变色反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巍,赵莲花[2](2014)在《基于离子液体/硅氧烷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Nafion膜作为质子交换膜虽然其电导率高,机械性能好,但导电需要水的参与,因此工作温度不能超过80℃。而离子液体在无水、中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将其装载在SiO_2的介孔材料中制备无机-(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8-25)

杨广彬,张晟卯,张平余[3](2012)在《Ag纳米微粒无机/有机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表面修饰的Si基底上引入Ag纳米微粒,然后在纳米微粒的表面自组装硫醇,形成了具有"叁明治"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内层的偶联剂既起到连接基底的作用,又对引入的纳米微粒起到"床"的固定作用;中间层的Ag纳米微粒在膜中起到一定的承载作用和加强作用;暴露在外面的有机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在往复滑动中起到"分子刷"的作用,降低了摩擦表面的剪切强度,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期刊2012-10-28)

郑瓛,彭书传,吴翠明[4](2011)在《无机-有机复合膜澄清普洱茶提取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了不同膜孔径的无机-有机复合膜和陶瓷膜对普洱茶提取液的澄清效果。通过比较通量的衰减、有效成分的选择性以及膜清洗后的水通量恢复率,筛选出适合普洱茶澄清的膜。结果表明,相同孔径0.20μm的复合膜比陶瓷膜具有更好的抗污染性能和选择性,最佳的操作条件如下:操作温度为30℃,操作压力为0.1MPa,膜面流速为2.1m/s,稀释料液质量分数为80%。膜污染后,采用0.5%NaOH和0.5%Na-ClO清洗可以恢复纯水通量,复合膜比陶瓷膜具有更好的清洗重复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11期)

倪丽丽[5](2009)在《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光学特性和应用价值得到广泛的关注。杂多化合物由于具有高电子密度和可逆的多价态还原产物特别适合做光电变色材料。近年来,为实现其在光电领域的应用,将其引入到高分子网络制成光致变色复合薄膜的工作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选用两种交联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亚甲基双丙烯酰胺(P(VP-MB))、聚乙烯吡咯烷酮/双烯A(P(VP-BVA))和一种链状高分子聚丙烯酰胺(PAM)作为高分子底物,将磷钨酸(PWA)或磷钼酸(PMoA)两种杂多酸引入到高分子中,制得不同的光致变色复合膜并研究它们的光致变色性能和机理。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利用乙烯基吡咯烷酮(VP)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制备交联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亚甲基双丙烯酰胺(P(VP-MB)),将Keggin结构杂多酸(POM)组装到高分子网络中,制得光致变色复合薄膜。在紫外光照下复合膜由无色变为蓝色,杂多酸被还原产生杂多蓝,整个光还原按照一种电荷转移机理进行。褪色过程在空气中进行。PMoA/P(VP-MB)复合薄膜和PWA/P(VP-MB)复合薄膜都具有稳定的光致变色性能,且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快的光致变色响应性和更慢的褪色过程。利用乙烯基吡咯烷酮(VP)和双烯A(BVA)来制备交联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双烯A(P(VP-BVA)),将Keggin结构杂多酸(POM)引入到高分子网络中,制得光致变色复合薄膜。在紫外光照下复合膜由无色变为蓝色,杂多酸被还原产生杂多蓝,整个光还原按照一种电荷转移机理进行。褪色过程在空气中进行。PWA/P(VP-BVA)和PMoA/P(VP-BVA)复合薄膜。表现出稳定的光致变色性能,同样的,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快的光致变色响应性和更慢的褪色过程。利用聚丙烯酰胺(PAM)和Keggin结构磷钼酸(PMoA)通过layer-by-layer(LBL)技术自组装了磷钼酸/聚丙烯酰胺(PMoA/PAM)LBL膜,在紫外光照下,复合薄膜由无色变为蓝色,杂多酸被还原成杂多蓝,其光还原按照一种电荷转移机理进行。PMoA/PAM LBL膜具有稳定的光致变色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09-05-20)

金雅娜[6](2006)在《基于多酸的无机/有机复合膜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过渡金属取代杂多酸[CoW_(11)O_(39)Cu(H_2O)]~(6-) (CoW_(11)Cu)在不同pH介质中的电化学及其对NO_2~-的催化情况,研究表明CoW_(11)Cu中W-O中心的峰电位随pH不同而发生位移,Cl-的加入没有使铜从多酸中脱出;同时发现CoW_(11)Cu对NO_2~-的催化主要是CuI与NO_2~-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果。近来,自组装超薄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可作为可调控结构的纳米复合膜材料。层接层(LbL)自组装方法,最初产生于一对相反电荷聚电解质的静电吸附,是一种简单而通用的技术。本文利用层接层(LbL)自组装方法,将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P_2W_(18)和可溶性阳离子酞菁-阿利新兰(Alcian blue)交替沉积在ITO玻璃和石英表面,制备出(P2W18/AB)多层复合膜,并利用UV-vis;CV等方法对所制成的膜进行了表征。通过在杂多酸阴离子中添加聚电解质阴离子(PSS),然后与阳离子酞菁共沉积,提高了每层膜中基质的吸附量。循环伏安曲线表明该复合膜具有对NO_2~-催化还原和催化氧化的双重催化功能。本文通过电化学扫描的方法,将不易溶于水的氨基酞菁和Keggin型杂多酸PMo_(12)制成多层膜修饰玻碳电极,并对镀层的电化学性质进行表征,讨论了pH对膜电化学性质的影响,证明了该多层膜中聚氨基酞菁和PMo_(12)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电化学活性,可以实现对NO_2~-和氧气还原的双催化功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冯宇华[7](2005)在《多金属氧酸盐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无机-有机复合膜在光致发光、电致发光、光致变色、磁性、电性以及催化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多酸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制备多金属氧酸盐无机-有机复合膜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光敏性的“重氮树脂/悬臂式多酸衍生物”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薄膜{DR/SiW_(11)O_(39)Co(H_2P_2O_7)}_n 与“壳聚糖/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无机-有机纳米复合薄膜 {Chitosan/α-H_4SiW_(12)O_(40)}_n和{Chitosan/α-H_3PMo_(12)O_(40)}_n,并且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IR)、电子自旋共振(ESR)、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循环伏安(CVs)对所制备的薄膜进行了组成、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各种无机和有机组分均被组装到复合膜中,且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性能。自组装复合膜的增长是线性均一、层层增长的过程,复合膜表面是由粒径较为均匀的球状粒子均匀分布而成,在较大范围内光滑平坦,成膜组分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在成膜之后依然保留在复合膜中。重氮树脂/悬臂式多金属氧酸盐多层复合膜{DR/SiW_(11)O_(39)Co(H_2P_2O_7)}_n经过光照以后层间的离子键转变为共价键,复合膜在极性溶剂DMF中蚀刻 36h以后,多层膜的结构没有被破坏,表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壳聚糖/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薄膜{Chitosan/α-H_3PMo_(12)O_(40)}_n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表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而{Chitosan/α-H_4SiW_(12)O_(40)}_n没有抑菌作用。初步讨论了{Chitosan/α-H_3PMo_(12)O_(40)}_n复合膜的抑菌机理。(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李冬怀,肖泽仪[8](2004)在《无机-有机复合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无机 有机复合膜的研究情况 ,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对它的材料、制膜技术以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04年06期)

吴翠明,徐铜文,杨伟华[9](2003)在《无机-有机复合膜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无机 -有机复合膜的研究情况 ,对其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 ,并对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3年02期)

吴翠明,徐铜文,杨伟华,徐铜文[10](2002)在《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无机-有机复合膜的研究情况,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对其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无机有机复合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言Nafion膜作为质子交换膜虽然其电导率高,机械性能好,但导电需要水的参与,因此工作温度不能超过80℃。而离子液体在无水、中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将其装载在SiO_2的介孔材料中制备无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有机复合膜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卓娟.杂多酸基无机—有机复合膜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刘巍,赵莲花.基于离子液体/硅氧烷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3].杨广彬,张晟卯,张平余.Ag纳米微粒无机/有机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C].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2012

[4].郑瓛,彭书传,吴翠明.无机-有机复合膜澄清普洱茶提取液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倪丽丽.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6].金雅娜.基于多酸的无机/有机复合膜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冯宇华.多金属氧酸盐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李冬怀,肖泽仪.无机-有机复合膜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04

[9].吴翠明,徐铜文,杨伟华.无机-有机复合膜应用的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3

[10].吴翠明,徐铜文,杨伟华,徐铜文.无机-有机复合膜的制备技术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一3无机钝化剂与不同种类有机硅烷复合钝...一4锌电极表面有机硅烷与铝酸盐复合钝化...膜的主要种类[27]–Li合金表面膜层的截面分析及结合...通过RAFT技术合成两亲性聚合物PVDF-g...微球堆积有机无机陶瓷复合膜的扫描电镜...

标签:;  ;  ;  ;  ;  ;  ;  

无机有机复合膜论文_李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