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名论文-本报记者,单江鹏,通讯员,李建朝

生态地名论文-本报记者,单江鹏,通讯员,李建朝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地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型纪录片,地名,大荔,地名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大庆关,综艺节目,流域生态,开机仪式,文化发展中心

生态地名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单江鹏,通讯员,李建朝[1](2019)在《大型纪录片《地名中国》开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12月19日,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学会、国声智库、中国农业出版社、大荔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大型纪录片《地名中国》开机仪式暨黄河流域(大荔段)地名保护专家座谈会在大荔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热议地名文化,支招黄河流域大荔段(本文来源于《渭南日报》期刊2019-12-23)

向长水[2](2019)在《浅析旅游地名翻译的范式、管理与文化生态意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地名翻译及地名翻译范式两方面简单分析旅游地名翻译的范式,以《徐霞客游记》为例,说明其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文化转换、地名翻译管理及文化生态意涵。借助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有效运用,通过一系列相关阐述,从旅游地名翻译范式及其管理的探讨,最终上升至国家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名》期刊2019年08期)

普忠良,杨翠英[3](2019)在《从彝语动植物地名看掌鸠河流域自然生态及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掌鸠河流域位于云南省禄劝县的核心地带。彝族作为掌鸠河流域的最早原居民,区域内至今留存有丰富的彝语地名,这些彝语地名或以环境、或以某标志性的大山、树木、动物等来命名,或以某个彝族家支或氏族名称来名命。以动植物命名的彝语地名从古至今都与彝族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生态紧密相连,蕴藏着掌鸠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及历史变迁的生态文化信息,彰显着彝族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张洁[4](2019)在《地名文化、翻译及对外宣传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地名而言,其蕴含了十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其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文化、地名二者间无法分割,且紧密连接。鉴于此,文章依据生态翻译学有关的理论,分析并研究了地名翻译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意义,进而更为良好地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0期)

陈凌云,段成[5](2018)在《地名文化、翻译及对外宣传:生态翻译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名"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与文化不可分割,二者息息相关。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深入研讨、剖析地名翻译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好地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8年02期)

彭洁[6](2017)在《打造地名生态的台州模板》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市而言,地名如同一本历史札记,记录发展脉络,记载风物闲美。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凝结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也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根据省民政厅的工作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叁区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市民政局加码推进多项地名工作,取得一(本文来源于《台州日报》期刊2017-09-25)

陈曦[7](2017)在《漓江流域地名与民族生态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漓江流域地名记录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如实反映了流域地区山川、动植物、矿产资源和自然现象等地理信息和人民生计方式、生产关系、民俗生态和民族信仰等人文情况,是漓江流域民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生成关系的呈现。在漓江流域行政区划名、自然村寨名的选择和变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史信息,集中体现了漓江流域人民的民族生态观和生存智慧。(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娜仁其其格[8](2017)在《新巴尔虎左旗地名文化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名能够生动的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也是区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轨迹的活化石。本论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结合了地名学、地理学、民族学,利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统计法、地理信息技术等研究方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地名进行了文化生态研究,总结了该旗文化生态内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地名研究概况、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及地名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新巴尔虎左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新巴尔虎左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利用地名分类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地名进行地名分类,并分析了地名形成影响因素。第叁部分:利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地名进行了文化生态研究,发现了地名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社会因素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四部分:对论文进行了全面总结,突出了论文的重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何作庆,张虹[9](2016)在《红河县哈尼语地名的生态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河县哈尼族地名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它反映了红河县的地理生态环境,记录了红河县境内人与生态相关的历史及民间传说以及民众善良美好的心理愿望,从中我们亦看到了红河县地名生态文化的内涵,领略到独具红河县特色的生态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一)展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首先,在红河县哈尼语地名中,有很多反映当地的地质地貌的,这些地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哈尼族先人选择的居住条件。也有一些地名也反映哈尼族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名》期刊2016年10期)

李艳[10](2016)在《从地名的含义看清水江苗族杉木林区文化与生态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清水江林区文书研究的深入,学界同仁大多习惯于关注林契文本所反映的内容,而较少关注民族文化与所处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以至于所形成的结论大多倾向于认定当地各族居民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似乎是与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打交道,而较少注意到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但若以锦屏县河口寨加池村的传世林契文书为依据,却不难发现这些文书中所涉及到的苗语地名更多的则是反映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群体活动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该村苗语地名系统所揭示的实质,这不是人类孤立活动的结果,而是经过苗族文化加工改造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文化与生态的互动始终支配着地名含义的所指,同时也揭示出人类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加工改造和利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生态地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地名翻译及地名翻译范式两方面简单分析旅游地名翻译的范式,以《徐霞客游记》为例,说明其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文化转换、地名翻译管理及文化生态意涵。借助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有效运用,通过一系列相关阐述,从旅游地名翻译范式及其管理的探讨,最终上升至国家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地名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单江鹏,通讯员,李建朝.大型纪录片《地名中国》开机[N].渭南日报.2019

[2].向长水.浅析旅游地名翻译的范式、管理与文化生态意涵[J].中国地名.2019

[3].普忠良,杨翠英.从彝语动植物地名看掌鸠河流域自然生态及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9

[4].张洁.地名文化、翻译及对外宣传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J].智库时代.2019

[5].陈凌云,段成.地名文化、翻译及对外宣传:生态翻译学视角[J].译苑新谭.2018

[6].彭洁.打造地名生态的台州模板[N].台州日报.2017

[7].陈曦.漓江流域地名与民族生态文化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娜仁其其格.新巴尔虎左旗地名文化生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9].何作庆,张虹.红河县哈尼语地名的生态文化内涵[J].中国地名.2016

[10].李艳.从地名的含义看清水江苗族杉木林区文化与生态的互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  ;  ;  ;  ;  ;  

生态地名论文-本报记者,单江鹏,通讯员,李建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