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坡台及斜坡台组件,测试台设备技术领域。斜坡台包括:面板;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连接在面板上,连接机构上开设有孔;调整杆,调整杆包括相对的首端和尾端,调整杆设置到孔中且尾端与放置面接触,调整杆与孔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调。由于通过调整调整杆便可以改变坡度,较于现有技术其改变坡度的方式更为简便,避免了频繁更换斜坡台所带来的操作上麻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斜坡台,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上,所述连接机构上开设有孔;调整杆,调整杆包括相对的首端和尾端,所述调整杆设置到所述孔中且所述尾端与放置面接触,所述调整杆与所述孔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调。
设计方案
1.一种斜坡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上,所述连接机构上开设有孔;
调整杆,调整杆包括相对的首端和尾端,所述调整杆设置到所述孔中且所述尾端与放置面接触,所述调整杆与所述孔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与所述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加强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与所述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或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的边上;或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与所述面板连接的支撑件上;
以及,所述孔为非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的边上,以及,所述孔为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相应的,所述调整杆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调整杆深入所述孔中的深度可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杆为螺柱。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杆为自锁螺柱。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机构为螺母焊接在方圆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端为球状结构。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首端为六角柱结构且所述调整杆嵌入所述孔中使得首端位于所述孔外。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坡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为条形孔;
相应的,所述调整杆与所述条形孔在所述调整杆设置到所述条形孔中的方向上保持相对位置关系,以及所述调整杆在所述条形孔中延所述条形孔的设置方向滑动。
12.一种斜坡台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权项所述的斜坡台,至少一个所述斜坡台中每个所述斜坡台与相邻的下一个所述斜坡台对接形成连续的斜坡台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斜坡台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导台;
所述引导台的一边与放置面接触,所述引导台的另一边与位于所述连续的斜坡台组件中首端或尾端的所述斜坡台对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斜坡台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斜坡台包括:第一斜坡台和第二斜坡台,
所述第一斜坡台包括:第一面板,调整所述第一斜坡台的调整杆深入所述第一斜坡台的连接机构的孔中的深度使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放置面平行;
所述第二斜坡台包括:第二面板,调整所述第二斜坡台的调整杆深入所述第二斜坡台的连接机构的孔中的深度使所述第二面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面板对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斜坡台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放置面形成的坡度为1%-5%。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斜坡台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台的表面与所述放置面形成的坡度为1%-5%。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测试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斜坡台及斜坡台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发展,各种机器人例如搬运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已经逐渐得到应用。那么在应用前,需要对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运动进行测试,例如,对机器人在不同坡度的环境中的爬坡能力进行测试。
针对对机器人的爬坡能力进行测试,需要预先制作出各种角度的斜坡台,并在测试过程中频繁的更换斜坡台,从而测试出对机器人在各坡度下的爬坡能力。但采用这种方式,制作成本高,且频繁的更换斜坡台也带来操作上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在于提供一种斜坡台及斜坡台组件,以实现低成本的制作出无需频繁更换的斜坡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坡台,包括:
面板;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上,所述连接机构上开设有孔;
调整杆,调整杆包括相对的首端和尾端,所述调整杆设置到所述孔中且所述尾端与放置面接触,所述调整杆与所述孔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调。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调整杆设置到孔中且尾端与放置面接触,那么通过调整调整杆便能够改变调整杆与连接机构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可以改变面板和放置面间的夹角,即实现了对坡度的调整。由于这种方式通过一个斜坡台即可实现多种坡度的爬坡测试,较于现有技术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由于通过调整调整杆便可以改变坡度,较于现有技术其改变坡度的方式更为简便,避免了频繁更换斜坡台所带来的操作上麻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面板与所述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加强筋。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面板与所述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设有加强筋,使得面板可以具有更大的结构强度以及具有更好的承重能力,能够满足大重量机器人如搬运机器人的测试需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与所述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或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的边上;或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与所述面板连接的支撑件上;
以及,所述孔为非通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孔采用非通孔,调整杆的首端不会从孔中伸出,那么连接机构设置于面板上的方式可以采用:连接机构连在面板与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或连接机构连接在面板的边上;或连接机构连接在与面板连接的支撑件上,故可以实现连接机构连接在面板上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灵活的进行选择。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的边上,以及,所述孔为通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连接机构连接在所述面板的边上,则孔可以采用通孔,调整杆首端可伸出通孔,使得斜坡台坡度的可调整范围比较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相应的,所述调整杆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首端深入所述孔中的深度可调。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调整杆能够与连接机构形成螺纹配合,这样通过转动调整杆的简单方式便可以调整首端深入所述孔中的深度,从而能够改变面板和放置面间的夹角,故实现了简单且便捷的对坡度进行调节。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调整杆为螺柱。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杆采用螺柱便可以实现本申请中所需要的效果,故使得方案可以更为便捷的被实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调整杆为自锁螺柱。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杆的自锁,可以进一步增加斜坡台的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连接机构为螺母焊接在方圆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采用螺母焊接在方圆中这种便捷的方式便制了成本申请的连接机构,并实现本申请中所需要的效果,故使得方案可以更为便捷的被实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尾端为球状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调整杆的尾端为球状结构,使其便于顶举。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首端为六角柱结构且所述调整杆嵌入所述孔中使得首端位于所述孔外。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首端为六角柱结构且位于孔外,故六角柱结构能够使得首端更好的被扳手夹持住,使得通过扳手可以更加便捷的转动该调整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孔为条形孔;
相应的,所述调整杆与所述条形孔在所述调整杆设置到所述条形孔中的方向上保持相对位置关系,以及所述调整杆在所述条形孔中延所述条形孔的设置方向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调整杆能够在条形孔中滑动,故通过滑动调整杆的简单方式便可以调整调整杆的位置,从而能够改变第一面板和放置面间的夹角,故实现了简单且便捷的对坡度进行调节。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坡台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斜坡台,至少一个所述斜坡台中每个所述斜坡台与相邻的下一个所述斜坡台对接形成连续的斜坡台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至少一个斜坡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每个斜坡台与相邻的下一个斜坡台对接方式形成连续的斜坡台组件,这样便可以通过连续的斜坡来进行测试,从而可以适应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引导台的一边与放置面接触,所述引导台的另一边与位于所述连续的斜坡台组件中首端或尾端的所述斜坡台对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引导台的一边与放置面接触,而引导台的另一边与位于连续的斜坡台组件中首端或尾端的斜坡台对接,这样机器人便也可以利用引导台形成的缓坡平稳的运动到连续的斜坡台组件上,避免由于连续的斜坡台组件中首端或尾端的斜坡台与放置面形成一个台阶而导致机器人被卡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斜坡台包括:第一斜坡台和第二斜坡台,
所述第一斜坡台包括:第一面板,调整所述第一斜坡台的调整杆深入所述第一斜坡台的连接机构的孔中的深度使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放置面平行;
所述第二斜坡台包括:第二面板,调整所述第二斜坡台的调整杆深入所述第二斜坡台连接机构的孔中的深度使所述第二面板的一边与所述第一面板对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连续的斜坡台组件中第一面板与放置面平行,那么在基于连续的斜坡台组件对机器人的运行进行测试过程中,第一面板便可以为机器人的运行提供可以掉头的水平平台,避免了机器人在具有坡度的斜面上掉头而侧翻的情况发生。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放置面形成的坡度为1%-5%。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坡度的范围为1%-5%,故第二面板可实现更全面的对机器人的爬坡能力进行测试。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引导台的表面与所述放置面形成的坡度为1%-5%。
本申请实施例中,也由于坡度的范围为1%-5%,故引导台可实现更全面的对机器人的爬坡能力进行测试。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四结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四结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的第七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导台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导台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坡台组件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斜坡台;110-面板;111-第一边;112-第二边;113-第三边;114-第四边;115-第一表面;116-第二表面;120-连接机构;121-孔;1212-条形孔;130-调整杆;131-尾端;132-首端;133-抵合部;140-支撑件;10-斜坡台组件;200-引导台;210-斜面板;211-第五边;212-第六边;213-第七边;214-第八边;215-第五表面;216-第六表面;101-第一斜坡台;1011-第一面板;1012-第一连接机构;1013-第一调整杆;102-第二斜坡台;1021-第二面板;1022-第二连接机构;1023-第二调整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坡台100,该斜坡台100可以包括:面板110、连接机构120和调整杆130。
面板110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板状结构,其中,金属材料制成可以保证面板110的结构强度比较大,使得面板110具有比较好的承重能力,例如,面板110可以是不锈钢材料、合金例如钛合金材料制成。当然,面板110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但前提是该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强度也需要比较大。
此外,面板11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规则的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本实施例以面板110为矩形为例来进行说明,其不应作为本实施例的限定。采用其它形状时,其原理与本实施例的说明相似,本实施例便不再累述。
面板110形状为矩形使得面板110可以包括四条边,其可以分别是面板110的第一边111、第二边112、第三边113和第四边114。其中,第一边111和第三边113可是面板110上相对且平行的两条边,而第三边113和第四边114则是位于面板110上的第一边111和第二边112之间相对且平行的两条边。
面板110的板状结构还使得面板110可以包括相对的两面,其分别是面板110的第一表面115和第二表面116。其中,面板110朝向放置面的面可以是第一表面115,而第二表面116则可以是在测试过程中机器人行驶所接触的面。
为便于测试,第二表面116可以尽量的平整,以避免由于不平整而影响到机器人的行驶测试;但其也不作为限定,在一些情况下,例如测试机器人在不平整的坡道上的行驶能力,则需要第二表面116不是平整的。
此外,为增加面板110的结构强度,那么面板110与放置面相对的表面,即该第一表面115上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将例如4毫米左右粗细的加强筋焊接在第一表面115上,使得第一表面115上覆盖例如网格边长为100毫米左右的网状结构的加强筋。这样,便能够增强面板110的刚性和强度,使得面板110的载荷可以至少达到约1600kg,且最多可以达到约2000kg。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120可以设置在面板110上,可选的,根据实际中选择的不同,连接机构120设置在面板110上的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连接机构120可以连接在面板110与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即设置在面板110的第一表面115上;或连接机构120可以连接在面板110的第一边111、第二边112、第三边113和第四边114中任意边上,例如设置在第二边112;或连接机构120还可以连接在与面板110连接的支撑件140上。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140可以是用于连接面板110和连接机构120的一个衔接件,其不仅可以如图3所示而设置在面板110的第一表面115上,且在实际应用中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116、面板110的任意边。当然,支撑件140也需要保证比较大的结构强度,这样才能匹配斜坡台100的实际实用需要。
作为将连接机构120设置到面板110上的第一种方式,在将连接机构120设置在面板110上之前,连接机构120可以为与面板110物理分离的机构。在实际使用时,便可以通过连接机构120自带的连接件将连接机构120可拆卸的设置在面板110上需要设置的位置处。例如,连接机构120自带的连接件可以是夹合件,那么便通过夹合件夹合住第一表面115和第二表面116或夹合住支撑件140,使得连接机构120可以可拆卸的连接面板110上需要设置的位置处。而在无需使用时,便也可以通过连接机构120上自带该连接件将连接机构120与面板110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面板110与放置面形成的角度的调整空间和斜坡台100稳定性而设置连接机构120在面板110上的位置。
作为将连接机构120设置到面板110上的第二种方式,连接机构120可以是面板110的一部分,即连接机构120可以通过焊接到面板110上或者在制造过程中面板110一体成型从而成为面板110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得连接机构120与面板110的连接强度更大而连接的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120可以是片状结构,且为便于与调整杆130形成配合,连接机构120的片状结构上还开设有孔121。其中,根据实用中不同的应用情况,以及连接机构120为适配不同的应用情况而采用连接机构120连接在面板110与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连接机构120连接在面板110的边上和连接机构120连接在与面板110连接的支撑件140上的任一种方式时,孔121可以为非通孔。但若连接机构120连接在面板110的边上时,孔121则还可以为通孔。
作为与调整杆130配合的第一种方式,在孔121为圆形的通孔或非通孔的情况下,且该孔121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那么在调整杆13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的情况下,调整杆130和连接机构120形成螺纹的配合。
可选地,作为在孔121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连接机构120上开设口径与调整杆130的口径匹配的该孔121,并继续在孔121的内壁上打磨出内螺纹。
可选地,作为在孔121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的另一种方式,连接机构120可以包括方圆和螺母,该方圆可以设置在面板上。这样,将该螺母焊接到该方圆中形成该连接机构120,这样该螺母的通孔便可以为孔121,该螺母内的螺纹便可以为该内螺纹。
如图4所示,作为与调整杆130配合的第二种方式,调整杆130上孔121可以是条形孔1212,且该条形孔1212的设置方向可以为从指向面板110中平行的两条边的方向,例如指向第一边111到与第一边111平行的第三边113方向。那么在调整杆130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后,在调整杆130与条形孔1212在调整杆130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的方向上保持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调整杆130便可以通过条形孔中延条形孔1212的设置方向滑动来改变斜坡台坡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为条形孔1212的方式下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设置方式,连接机构120也可以采用连接机构120连接在面板110与放置面相对的表面上、连接机构120连接在面板110的边上和连接机构120连接在与面板110连接的支撑件140上的任一种方式。
请参阅图1-图4,本实施例中,调整杆130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杆状结构,其中,金属材料制成可以保证调整杆130的结构强度比较大,例如,调整杆130可以是不锈钢材料、合金例如钛合金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65毫米的杆状结构。当然,调整杆130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但前提是该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强度也需要比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对调整杆130的调节,调整杆130可以是平直的杆状结构,但不作为限定,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整杆130也可以弯曲。
调整杆130的杆状结构可以使得调整杆130包括相对两端,其分别为尾端131和首端132。其中,调整杆130的两端的任意一端例如尾端131可以与放置面接触,而首端132则可以设置到孔121中。
在连接机构120的孔121为设置有内螺纹的情况下,调整杆130可以是与设置有内螺纹的螺母配合的螺柱,例如为粗牙7级螺纹,螺距3.5mm,材料为45钢的自锁螺柱,以增加斜坡台在结构上的稳定性,或者调整杆130也可以是单纯的杆状件并在外表面上打磨出与内螺纹配合外螺纹。
这样,通过转动调整杆130,使得调整杆130的首端132则可以设置到孔121且外螺纹与孔121内的内螺纹形成配合,那么调整杆130深入孔121中的深度则可调,从而带动面板110相对于放置面形成升降,进而使得面板110与放置面接触而形成夹角发生改变。
其中,对于孔121为非通孔的情况,调整调整杆130深入孔121中的深度可以使得首端132深入孔121中的深度变化。而对于孔121为通孔的情况,调整杆130嵌入孔121中可以使得首端132和尾端131均位于孔121外,故调整调整杆130深入孔121中的深度则可以使得首端132和尾端131距孔121的距离发生变化。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调整杆130的尾端131长度可以为例如20毫米且为球状结构。这样,尾端131的球状结构可以便于调整杆顶举。此外,调整杆130的首端132的长度可以为例如30毫米且为六角柱结构。那么,在孔121为通孔且首端132位于孔121外时,首端132的六角柱结构能够使得首端132更好的被扳手夹持住,使得通过扳手可以更加便捷的转动该调整杆130,从而实现便捷的调整调整杆130深入孔121中的深度。
也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调整杆130上外螺纹的长度可以有120mm左右,其使得在调整调整杆130深入孔121中的深度,面板110和放置面形成的坡度可以在1%-5%范围内变化。
如图4和图5所示,在连接机构120的孔121为条形孔1212的情况下,可以使得调整杆130与条形孔1212在调整杆130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的方向上保持相对位置关系。可选地,调整杆130的尾端131和首端132之间具有抵合部133,该抵合件133的直径可以大于条形孔1212的宽度。那么在首端132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后,该抵合部133便可以位于第一表面115处将连接机构120抵合住,从而实现了调整杆130与条形孔1212在调整杆130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的方向上保持相对位置关系。当然,也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条形孔1212的内壁上可以开设与抵合部133配合的凹槽,该凹槽可以在条形孔1212的设置方向上延伸且该凹槽的长度与条形孔1212的大致相同。基于此,便可以将调整杆130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使得调整杆130的抵合部133嵌入到该凹槽中,从而也实现了调整杆130与条形孔1212在调整杆130设置到条形孔1212中的方向上保持相对位置关系。
基于上述的设置方式,调整杆130便可以在条形孔1212孔内来回滑动,从而实现能够改变面板110和放置面间的夹角,并也实现面板110和放置面间的夹角可以在1%-5%范围内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杆130与重力方向是可以形成一定夹角的,那么重力方向施加作用力,调整杆130与重力方向形成的夹角。在调整杆130与连接机构120为通过螺纹配合的情况下,调整杆130与重力方向形成的夹角可以使得调整杆130的内螺纹与孔121内的外螺纹配合的更紧密,从而使得调整杆130与连接机构120形成自锁的结构。或者,在调整杆130与连接机构120为通过滑动配合的情况下,调整杆130与重力方向形成的夹角还可以使得调整杆130上的抵合部133与连接机构120之间具有一定摩擦力,进而使得调整杆130与连接机构120形成具有摩擦力的自锁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重力方向施加作用力越大,则形成的自锁结构锁定的更加稳定。
另外,如图6所示,在连接机构120和调整杆130采用螺纹配合的情况下,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连接机构120和调整杆130的一种方式,连接机构120数量可以为偶数个,且该偶数个连接机构120可以对称的连接在面板110上,例如,如图6中的偶数个连接机构120对称的设置在面板110上平行的两条边上。这样,调整杆130的数量也可以相应的偶数个,故每个调整杆130就可以设置到偶数个连接机构120中对应的一个连接机构120中。
基于这种方式,由于偶数个连接机构120可以对称的连接在面板110上,故该偶数个调整杆130也形成了对称分布。这个该偶数个调整杆130就能够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斜坡台100的放置更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再者,如图7所示,在连接机构120和调整杆130采用螺纹配合的情况下,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连接机构120和调整杆130的另一种方式,连接机构120数量可以为至少三个,基于三点可以确定一个面的原理,故该至少三个调整杆130可以将面板110支撑起来。该至少三个连接机构120也可以连接在面板110上,例如,如图7中的至少三个连接机构120分别连接在面板110上的顶角处。这样,调整杆130的数量也可以相应的为至少三个,且每个调整杆130也可以设置到偶数个连接机构120中对应的一个连接机构120中。
再者,如图8所示,在连接机构120和调整杆130采用滑动配合的情况下,连接机构1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该连接机构120也可以对称的设置在面板110上,例如,如图8中的两个连接机构120对称的设置在面板110上平行的两条边上。这样,调整杆130的数量也可以相应的至少两个,故每个调整杆130就可以设置到两个连接机构120中对应的一个连接机构120中。
也基于这种方式,由于两个连接机构120可以对称的连接在面板110上,故该至少两个调整杆130对应设置到该两个连接机构120中后,该至少两个调整杆130就能够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也可以使得斜坡台100的放置更稳定。
请参阅图1至图10,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前述的至少一个斜坡台100进行拼接构成斜坡台组件10,即至少一个斜坡台100中每个斜坡台可以与相邻的下一个斜坡台对接形成连续的斜坡台组件10。
可选地,为便于机器人能够平稳的运动到斜坡台组件10上,故斜坡台组件10还可以包括:引导台200。
该引导台200的一边可以与放置面接触,引导台200的另一边与位于连续的斜坡台组件10中首端或尾端的斜坡台100对接。
详细地,该引导台200可以包括:斜面板210。
斜面板210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板状结构,其中,金属材料制成可以保证斜面板210的结构强度比较大,使得斜面板210具有比较好的承重能力,例如,斜面板210可以是不锈钢材料、合金例如钛合金材料制成。当然,斜面板210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但前提是该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强度也需要比较大。
此外,斜面板21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规则的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也为便于与斜坡台100拼接,本实施例也可以以斜面板210为矩形为例来进行说明,其不应作为本实施例的限定。采用其它形状时,其原理与本实施例的说明相似,本实施例便不再累述。
斜面板210形状为矩形使得斜面板210可以包括四条边,其可以分别是斜面板210的第五边211、第六边212、第七边213和第八边214。其中,第五边211和第七边213可是斜面板210上相对且平行的两条边,而第六边212和第八边214则是位于斜面板210上的第五边211和第七边213之间相对且平行的两条边。
斜面板210的板状结构还使得斜面板210可以包括相对的两面,其分别是斜面板210的第五表面215和第六表面216。其中,当斜面板210放置在放置面上时,斜面板210与放置面接触的面可以是斜面板210的第五表面215,而第六表面216则可以是在测试过程中机器人行驶所接触的面。
为便于测试,第六表面216也可以尽量的平整,以避免由于不平整而影响到机器人的行驶测试;但其也不作为限定,在一些情况下,例如测试机器人在不平整的坡道上的行驶能力,则也可以需要第六表面216不是平整的。
此外,为增加斜面板210的结构强度,那么斜面板210的第五表面215上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将例如4毫米左右粗细的多条加强筋焊接在第五表面215上,使得第五表面215上覆盖例如网格边长为100毫米左右的网状结构的加强筋。这样,便能够增强斜面板210的刚性和强度,使得斜面板210的载荷可以至少达到约1600kg,且最多可以达到约2000kg。
此外,为使得斜面板210可以具有一定坡度,例如使得引导台200的表面与放置面形成1%-5%坡度,以使的机器人可以由斜面板210平稳的行驶到相接的斜坡台100上。
作为一种方式,斜面板210的第六边212的厚度可以大于斜面板210的第五边211的厚度,且斜面板210的第六边212的厚度还可以与需要相接的斜坡台100上与放置面接触的边的厚度相同,从而使得斜面板210的表面与放置面形成大于零的夹角。这样,在斜面板210的第五边211和斜面板210的第六边212均与放置面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将斜面板210与斜坡台100相接。
作为另一种方式,斜面板210的第七边213和斜面板210的第八边214的厚度均由斜面板210的第五边211向斜面板210的第六边212方向逐渐增加,且使得斜面板210的第六边212的高度与需要相接的斜坡台100上与放置面接触的边的高度相同,从而使得斜面板210的表面与放置面形成大于零的夹角。这样,在斜面板210的第五边311和斜面板210的第六边312均与放置面接触的情况下,便也可以将斜面板210与斜坡台100相接。
图11所示,作为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可选方式,至少一个斜坡台100可以包括: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
相应的,斜坡台组件10可以包含该第一斜坡台101、第二斜坡台102和引导台200,即引导台200、第二斜坡台102和第一斜坡台101依次对接形成该斜坡台组件1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第二斜坡台102的坡度比较缓时,那么构成的斜坡台组件10可以不需要引导台200,即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对接形成该斜坡台组件10。
详细地,该第一斜坡台101可以包括:第一面板1011,四个连接在第一面板1011的不同边上的第一连接机构1012,以及四个一一对应的设置到四个第一连接机构1012中的四个第一调整杆1013,且每个所述第一调整杆1013的尾端均可以与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一面板1011可以与放置面平行。
该第二斜坡台102则可以包括:第二面板1021,两个对称连接在第二面板1021相对的两条边上的第二连接机构1022,以及两个一一对应的设置到两个第二连接机构1022中的两个第二调整杆1023。此外,该第二面板1021的一边还可以设置在放置面上并与引导台200对接,而每个第二调整杆1023的尾端则可以与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二面板1022的另一边与第一面板1011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面板1022的另一边与第一面板1011对接,但第二斜坡台102和引导台200之间还是会产生一定缝隙,但该缝隙通常在1mm左右,不会影响到机器人的正常行驶。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斜坡台102采用2个调整杆可以是由于第二斜坡台102的坡度较小,即第二斜坡台102上与引导台200对接的一侧即使不设置调整杆,机器人也可以跨过第二斜坡台102上与引导台200对接处的高度差行驶到第二斜坡台102上。当然也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在第二斜坡台102上与引导台200相接的一侧设置调整杆,即第二斜坡台102也设置4个调整杆。
这样,该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则可以组成一个例如长为5.5米,宽为1.5米斜坡台组件10。那么利用该斜坡台组件10对机器人例如对IWR1300测试机器人和IPR200电动地牛等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机器人则可以从放置面上平稳的运动到引导台200上,可以再由引导台200的缓坡平稳的运动到第二斜坡台102上,以及可以再从第二斜坡台102上运动到第一斜坡台101上进行掉头,并在掉头后可以依次行驶经过第一斜坡台101、第二斜坡台102和引导台200而回到放置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若放置面的摩擦力足够,即机器人在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上的运动不会造成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相对与放置面位移。那么在设置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时,可以将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拼接放置在一起既可,无需将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固定。但若放置面的摩擦力不够,即机器人在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上的运动可能会造成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相对与放置面位移。那么在设置引导台200、第一斜坡台101和第二斜坡台102时,需要通过固定件将第二斜坡台102分别与引导台200和第一斜坡台101固定,例如,通钢丝、钢索或强度够大的绳子将第二斜坡台102与引导台200的接触部位绑定,以及将第二斜坡台102与第一斜坡台101的接触部位也绑定。但实际应用中,为保险起见,无论放置面的摩擦力是否足够,都可以将通过固定件将第二斜坡台102分别与引导台200和第一斜坡台101固定。
还需要要说明的是,斜坡台组件10也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式,即引导台200可以不止于一个,且至少一个斜坡台100的拼接方式也不限于前述的方式。
例如图12所示,引导台200与第二斜坡台102拼接,该第二斜坡台102再与第一斜坡台101拼接,而后该第一斜坡台101再与下一个第一斜坡台101拼接,而该下一个第一斜坡台101则又可以与下一个第一斜坡台101拼接,以及该下一个第一斜坡台101最后再与最后的引导台200拼接。
或者,也如图13所示,引导台200与第二斜坡台102拼接,该第二斜坡台102再与第一斜坡台101拼接,而后该第一斜坡台101再与下一个第二斜坡台102拼接,以及该下一个第二斜坡台102最后再与最后的引导台200拼接。当然,上述图10和图11例举出的方式是作为例举说明,其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定。
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中,斜坡台组件10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可以有很多种拼接方式,但需要理解到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拼接方式,其若包含了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斜坡台100则应当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坡台及斜坡台组件,斜坡台通过将调整杆设置到孔中且尾端与放置面接触,那么通过调整调整杆便能够改变调整杆与连接机构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可以改变面板和放置面间的夹角,即实现了对坡度的调整。由于这种方式通过一个斜坡台实现,较于现有技术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由于通过调整调整杆便可以改变坡度,较于现有技术其改变坡度的方式更为简便,避免了频繁更换斜坡台所带来的操作上麻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0203.2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446296U
授权时间:20190927
主分类号:G01M 99/00
专利分类号:G01M99/00;B25J19/00
范畴分类:31P;
申请人: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00 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9号楼2区106-1
发明人:李卫军;朱卫波;黄庆淮;毛雪峰;闫祖政;王贺希格图
第一发明人:李卫军
当前权利人: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艳芬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机器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