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观论文_杨蕊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理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理,因果,认知,唯物辩证法,思维,价值,物质性。

真理观论文文献综述

杨蕊[1](2019)在《从真理观的演化看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希腊客观真理观、近代哲学主体真理观及生存的真理观叁方面考察了真理承载者的变化,从而探讨了形而上学不断下移的发展历程。认为古希腊哲学中真理的承载者是理念,形而上学表现为以范畴为工具追问存在是什么;近代哲学真理的承载者是主体,形而上学表现为通过考察主体认识机能来确立对象;生存的真理观中真理的承载者是人的实践活动,形而上学表现为通过人的生存—实践来彰显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斌[2](2019)在《从罗蒂看真理观由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用主义的真理学说发生了明显的从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这在罗蒂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罗蒂那里,首先,真理并不是实在的精确再现,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描述,因此真理涉及的乃是在语言中所产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其次,这样一来,真理就成为在自由和开放的遭遇过程中最终被相信的东西。罗蒂在救赎的意义上将这个过程考虑为寻求新奇之物,而不是逃向永恒之物。第叁,这样的真理指向更美好的人类未来,这种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未来所诉诸的是想象力。最后,罗蒂指出,随着关于国家的国民浪漫的失去,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未来的国家了。透过真理观的转向这一视角,不仅罗蒂的哲学贡献获得了一种新的梳理和把握,而且哲学在当前的任务获得了真理层面上的揭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毓森,刘戟锋[3](2019)在《时空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绝对概念,是世界万物赖以存在的两个基本维度。真理是拥有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具体变化着的真理。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真理也就失去了其运动变化的维度,必然丧失其正确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从时空变换的角度,对真理在不同时空情景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求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真理。(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匡景鹏[4](2019)在《从物性到物质性——福柯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海德格尔和米歇尔·福柯都是20世纪欧洲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前者对后者的学术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二者思想观点的差异性亦非常明显。在艺术真理观方面,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方法解读艺术作品,并认为真理被置入作品之中,大地与世界的争执而使艺术中的真理得以发生;他也预设了有本质直观能力的人存在并此人能凭此天赋开启真理。福柯以隐性的方式对海德格尔进行了批判,他关注真理的讲述方式,并认为真理即真理话语,它不仅构建了对象,也构建现代人。在分析《宫娥》、马奈的作品以及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时,福柯并不关注绘画的再现秩序,而是要关注自我和物的历史关联(绘画话语),并由此解释绘画的本质起源时,让再现得以崩溃,并让绘画话语指向自身的物质实在性。总之,海德格尔预设了被形式限定的物的存在,而福柯则通过对绘画进行知识考古,回到了其自身的物质实在性,这要比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更实在,更澄澈,更具有现代性。(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陈睿琦[5](2019)在《论《唯批》中真理观如何贯穿辩证法和实践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真理的系统阐述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曾经作出过极大努力,其着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具有代表性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马赫主义哲学流派继承了英国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路线,宣扬一系列的唯心主义观点。以俄国波格丹诺夫为主的一众肆意批判唯物主义,在这种情况下,马赫主义刻意扭曲,列宁对真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钻研,强调的是其客观性,是一场伟大的哲学变革,系统地剖析归纳了真理观,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6期)

王英慧[6](2019)在《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从实践论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通过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实践性内涵以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现实性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实现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再认识。(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4期)

刘园园[7](2019)在《探析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中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局部性观点,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观点和理论核心。正确反映的真理观应该是实践论的真理观。马克思在对科学真理的问题探讨上,表明了真理理论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遵循同样的指导,使其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更应该始终坚持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突破与社会实际的实践不相适应的判断和结论,并进一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7期)

何伟华[8](2019)在《大数据思维的真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思潮涌现的西方哲学史中,关于真理问题的哲学探讨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技术与科学层面上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哲学方法论与认知思维的发展与创新,在哲学抽象思辨的基础上所凝聚而成的大数据思维拓宽了传统真理问题的研究视角,并且为真理内涵多维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路径。首先,“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数据方法,同时也是认知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1)),在其基础上的大数据思维演进也与对真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特征相互关联。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动态性与符合论相结合、主观性与工具客观性相结合的真理性认知思路,大数据整体性、动态性思维为真理的主观性、客观性融合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这一点为大数据思维的方法论优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其次,在大数据思维的真理认知展开过程中还表现出真理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鲜明特征。大数据相关性、非线性思维为真理的理性、非理性统一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借鉴,通过对整体论思想的理论的剖析,强调定量化分析的必要性,但它并不否定关于认识对象的定性化理解的把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2))它所坚持的认知模式是不仅综合了非确定性与确定性特征,更是从整体性与可还原性的理论基础上所运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互相补充真理性认知模式,为真理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奠定方法论基础。最后,将真理问题的研究融入大数据的非确定性、模糊性思维等大数据思维的研究中,为大数据思维真理的认知路径在“部分—总体”、“精确—模糊”之间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平衡。为建立在大数据技术与科学基础之上的哲学抽象思辨充实了真理概念的研究内涵,拓宽了真理问题的研究路径与研究视角,丰富了真理理论本身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董子云[9](2019)在《中世纪中后期的真理观与法兰西民族法律文化的诞生(约1200-1500)》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理”(或“真相”)是主导现代西方法律文化的根本概念。在法律现代性的观念中,司法活动的基础是有关事实的真相,且国家颁布的法律规范被认为具有真实的效力。然而,这种观念在西方社会扎根有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本研究因此从“社群主义”正义观依然强劲的12世纪末出发,以法兰西王国为例,考察这一福柯式法律“真理体制”的建立史,并指出法国的民族法律意识如何从这一体制中萌芽。“真理意识形态”源自格列高里七世改革后的教会,在学识法(droit savant)教学研究的助力之下,不断影响世俗国家,法国亦不能例外。这场运动最初带有普世性,根据教会所支持的“真理”及其传播方式,以人的认知改造为出发点、以教会法实践为范本,定义了世俗的司法和立法伦理。路易九世(圣路易)的形象建构更是确立了法国国王、“真理”和法律制度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宗教意识形态内化为王国意识形态。13世纪的法国王权积极利用教会和学识法“真理意识形态”和相关运动(如异端迫害)的有利成分,而在13世纪末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开始探索通过强调法律文化特殊性掌控“绝对权力”的途径。如果我们把法律体系中的真相区分为事实(或历史)真相、规范真相和司法真相,那法国王权在中世纪最后两个世纪中的任务就是统辖这叁个层次的真相。正是在这场学理和政治斗争中,教会和学识法的普世“真理意识形态”受到“国家化”和“民族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权从“历史”和“习惯”入手。历史和习惯的真实性取决于王权“批准”,而罗马法受到相对化。由此,国王得以将“王在国内为帝”的原则带至逻辑终点,也就是将各类国王立法放在规范等级制顶端。为此,王国开始系统性地认知地方习惯。在15世纪末,习惯最终与地方叁级会议结合,习惯法编纂运动步入快速轨道。习惯法被日后法国法学家看作是“法国法”的天然基础。但是,在16世纪晚期“法国法”概念最终登堂入室之前,我们不能忽视学识法强劲的影响力:一方面,中世纪晚期的知识精英对贞德的怀疑态度揭示出学识法对司法“民族性”所设的限度;而另一方面,习惯法编纂(也就是规范真相认知)的认识论和实践基础来自教会法中的“出于确知”核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22)

刘伟伟,何伟华[10](2019)在《大数据思维的真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技术与科学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大数据思维为传统认识论的真理问题探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大数据真理性认知展开的过程中,大数据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思维创新,而且还表现为一种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它为真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进路:大数据整体性、动态性思维为真理的主观性、客观性融合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大数据相关性、非线性思维为真理的理性、非理性统一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借鉴;大数据非确定性、多样性思维为真理的一元性、多元性贯通提供了新的问题求解出路,这种建立在大数据技术与科学基础之上的哲学抽象思辨充实了真理概念的研究内涵,拓宽了真理问题的研究路径,提升了真理理论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真理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用主义的真理学说发生了明显的从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这在罗蒂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罗蒂那里,首先,真理并不是实在的精确再现,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描述,因此真理涉及的乃是在语言中所产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其次,这样一来,真理就成为在自由和开放的遭遇过程中最终被相信的东西。罗蒂在救赎的意义上将这个过程考虑为寻求新奇之物,而不是逃向永恒之物。第叁,这样的真理指向更美好的人类未来,这种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未来所诉诸的是想象力。最后,罗蒂指出,随着关于国家的国民浪漫的失去,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未来的国家了。透过真理观的转向这一视角,不仅罗蒂的哲学贡献获得了一种新的梳理和把握,而且哲学在当前的任务获得了真理层面上的揭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理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杨蕊.从真理观的演化看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孙斌.从罗蒂看真理观由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黄毓森,刘戟锋.时空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匡景鹏.从物性到物质性——福柯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的批判[J].艺术探索.2019

[5].陈睿琦.论《唯批》中真理观如何贯穿辩证法和实践原则[J].长江丛刊.2019

[6].王英慧.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J].青年与社会.2019

[7].刘园园.探析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J].时代报告.2019

[8].何伟华.大数据思维的真理观[D].山西大学.2019

[9].董子云.中世纪中后期的真理观与法兰西民族法律文化的诞生(约1200-1500)[D].浙江大学.2019

[10].刘伟伟,何伟华.大数据思维的真理观[J].晋中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4)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2)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1)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5)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3)示表示即:

标签:;  ;  ;  ;  ;  ;  ;  

真理观论文_杨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