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茶素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茶素类,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结核
儿茶素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元,张文宏,王菲菲[1](2017)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出现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与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感染日益增多,使结核病的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人们急需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及天然低毒的辅助治疗药物。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多项研究显示,儿茶素类化合物也具有抗结核活性,其机制包括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影响分枝菌酸及细胞壁的合成、下调富含色氨酸天冬氨酸的膜蛋白(tryptophanaspartate containing coat protein,TACO)基因表达以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胞内寄生,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下调结核分枝杆菌85B蛋白和宿主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从而改善炎症水平。有研究显示,喝绿茶可降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风险,儿茶素类化合物可辅助治疗结核病并与抗结核药物有协同治疗作用,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与感染》期刊2017年06期)
龚智宏,陈思,高江涛,李梅红,汪厦霞[2](2017)在《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茶叶鲜叶中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半制备色谱法。铁观音鲜叶经甲醇超声浸提、浓缩、氯仿萃取后,向水相中加入碱式醋酸铅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分别以甲醇-水、乙腈-水作为流动相,采用半制备色谱法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0%。此外,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纯化另外两种茶叶鲜叶中的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得到相似的结果。该方法以溶剂提取、离子沉淀结合半制备色谱,适于简单、高效地同时分离制备多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7年11期)
陈书媛,戴申,龚雨顺[3](2017)在《儿茶素类化合物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能直接抑制多种菌株的生长,也可以与抗生素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增强其抗菌作用,调节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酯型儿茶素与简单儿茶素的抑菌效果差异显着,分子结构影响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抑菌效果。儿茶素类化合物可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细胞膜的物理特性,造成细胞内容物渗漏;调控相关基因,控制蛋白质表达,影响细胞正常代谢;产生活性氧并造成胞内外氧化应激,导致生物大分子受到氧化损伤。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增敏作用,在食品与医药行业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对儿茶素的抑菌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聂颖[4](2017)在《光、热诱导儿茶素类化合物化学转变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品质和功能成分,具有抗菌、抗辐射等功效,但其稳定性差,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易发生化学转变,与褐变相关。取代基和空间结构的差异是引起儿茶素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和化学特性不同的重要原因,并可能导致各儿茶素单体对茶及含茶产品褐变的贡献度不一致。目前关于各儿茶素单体化学行为差异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从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子温度和光入手,研究光、热诱导下各儿茶素单体的化学转化,采用UPLC-MS/MS、紫外吸收光谱、NMR等检测方法分离、鉴定相关反应产物,揭示其反应机理,并探讨取代基和空间结构对儿茶素类化学性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8种儿茶素单体溶液的热诱导化学转变。异构化、水解和氧化/缩合反应是高温环境下儿茶素类化合物化学转变的主要反应,并受到取代基的影响。表型儿茶素EC、EGC、EGCg、ECg和C均发生了非酶促低聚反应,生成了二聚体。其中,EC和C经加热处理后可生成A型和B型去氢儿茶素二聚体。高温环境下A型去氢儿茶素二聚体的生成与积累是引起EC和C溶液颜色变黄的主要原因。(2)儿茶素类在低温避光条件最为稳定,常温或光照条件下EC和C单体溶液变为黄色。以EC和C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对儿茶素类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C和C在日光灯下的保留率最高,其次为太阳光,在UVB辐照下明显被破坏。(3)8种儿茶素单体溶液的UVB诱导化学转变。EC和C为UVB敏感型儿茶素,保留率较低,而其它6种儿茶素单体对UVB不敏感,保留率高于90.7%。UVB诱导EC和C发生化学转变受反应时间、底物浓度和溶剂的影响。在UVB诱导下,光异构化反应和光裂解反应是影响EC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而光裂解反应是影响C稳定性的主要原因。EC和C溶液经UVB辐照后生成了 8种新产物,包括1种光异构体产物和7种光裂解产物。儿茶素光裂解反应涉及两条途径:自由基反应和光诱导下的电子转移反应,并生成相应的光裂解产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李维熙,李怡芳,何蓉蓉[5](2016)在《儿茶素类化合物抗氧化评价方法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正常的生命过程中,自由基为维持生命所必需。体内自由基不断产生,也不断地被清除,使之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水平上。自由基在生物体内参与吞噬病原体、部分生化反应以及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等重要的生理过程。但过量的自由基会损伤DNA,改变蛋白质结构,使蛋白质失去生理功能和诱发疾病。机体内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和自然界中的抗氧化剂在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儿茶素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茶叶等植物中,是活性显着的抗氧化剂。近年来,关于儿茶素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评价和机制的研究很多,但不同的评价方法,由于其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为此,综述儿茶素类化合物抗氧化评价方法和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机制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儿茶素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6年02期)
石萌[6](2016)在《儿茶素类化合物高效可食载体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是多酚主体成分,也是茶叶最重要的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多种功效,但儿茶素类自身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在经过胃肠道消化时,结构易被破坏,活性衰退,这严重制约了儿茶素类在功能产品和医药领域的发展。咖啡因是茶叶中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大量或者过量服用会有心悸等不良副作用,因而在将儿茶素类应用于药品、功能食品开发时需要去除其中的咖啡因。因此,去除咖啡因和提高儿茶素类的生物利用率是拓展儿茶素类应用范围的重点攻关技术。食物载体技术是当前功能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指用可食用的生物材料如蛋白质、磷脂和多糖等,将功能成分进行捆绑或者包埋,以达到增强功能成分稳定性、实现靶向释放的目的。农业和食品工业生产的副产物营养价值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脂和多糖等,具有成为可食载体的潜质。本研究以米糠、豆渣和燕麦麸为初选材料,从中筛选出对儿茶素类具有最佳吸附性能的可食载体材料,并展开了关于预处理方法,最佳吸附工艺参数和吸附机理,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的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以米糠、燕麦麸和豆渣为可食载体材料,研究不同材料对儿茶素类的吸附性能。米糠负载儿茶素类在20 min达到基本平衡,比燕麦麸的240 min和豆渣的120 min用时短。当绿茶提取物初始浓度为0.5 g L-1时,经米糠吸附后溶液中儿茶素类/EGCg的比值从原先的2上升至最高值8.5,而经燕麦麸和豆渣吸附后的溶液儿茶素类/EGCg的比值均基本维持在3左右。这说明米糠能更高效地负载溶液中的EGCg。叁种材料均不负载咖啡因。因此,选择米糠作为儿茶素类可食载体原料进行后续研究。(2)对米糠进行正己烷脱脂和水洗预处理。结果表明,在绿茶提取物初始浓度为0.75 g L-1吸附4 h后,脱脂米糠对儿茶素类的负载量较米糠提高了35.4%,而水洗米糠的儿茶素类负载量下降了48.2%;脱脂米糠对EGCg的选择系数KTCEGCg为4.29,明显高于米糠的2.81和水洗米糠的0.39。因此,正己烷脱脂预处理能进一步提高米糠负载儿茶素类的容量和对EGCg的负载选择性。基于酶解反应和总氮检测的结果,认为蛋白质是米糠负载儿茶素类最主要的化学成分,而纤维素起到了辅助作用。(3)采用拟一级和拟二级速率方程对脱脂米糠负载儿茶素类的吸附动力学进行模拟,不同温度下脱脂米糠对儿茶素类的吸附行为与拟二级速率方程的拟合度高于0.996,说明米糠负载儿茶素类的过程以化学吸附反应为主要限速步骤,但在当温度低于25℃时,扩散过程也起到了一定的限速作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描述脱脂米糠负载儿茶素类的等温吸附平衡。(4)制备载有儿茶素类的脱脂米糠,用于片剂茶康片的制备。通过筛选辅料和优化配方,获得适合的制片工艺参数,即载有儿茶素类的脱脂米糠(catechins-loaded rice bran,CRB):微晶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镁=3:2:0.15:0.1,该配方制成的片剂外形圆整光滑、无掉粉。采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研究绿茶提取物、CRB和茶康片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在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RB和茶康片中儿茶素类和EGCg保留率分别为49.71%和39.98%,59.39%和18.84%,显着高于绿茶提取物的10.95%和4.27%,说明脱脂米糠能显着提高儿茶素类化合物在肠液中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李姝靓,孙磊,乔善义,常新全,杨桂秋[7](2015)在《儿茶素类化合物巯乙胺基取代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威麦宁原料药为起始原料,制备儿茶素类化合物巯乙胺基取代物。方法以盐酸巯乙胺为硫解试剂,将威麦宁原料药硫解后,采用C18常压柱色谱分离结合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方法制备儿茶素类化合物巯乙胺基取代物。结果制备得到4β-(2-氨基乙硫基)儿茶素(Cya-Cat)、4β-(2-氨基乙硫基)表儿茶素(Cya-EC)、4β-(2-氨基乙硫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ya-ECG),纯度均≥95%。讨论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简便,为儿茶素类化合物巯乙胺基取代物的制备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石萌,叶俭慧,梁月荣[8](2014)在《儿茶素类化合物高效食物载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米糠、燕麦麸和豆腐渣叁种常见废弃食物材料对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负载量和负载性能,为儿茶素类高效食物载体的开发进行初步的材料筛选。结果表明,这叁种食物载体对儿茶素类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而对咖啡因无明显负载作用,其中米糠对EGCg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负载作用,且作用平衡时间短,而在较高绿茶提取物初始浓度下(0.7~1.4mg/mL),豆腐渣对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负载量明显提高,高于米糠和燕麦麸。从负载量和对EGCg的选择性能来看,米糠和豆腐渣为儿茶素类食物载体较理想的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5-24)
许志刚,庞宏斌,刘智敏,陈云丽[9](2013)在《普洱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微波、超声和溶剂回流叁种方法对普洱茶样品中的叁种儿茶素进行提取,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高效、快捷,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叁种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2.13%、2.94%和7.26%.扫描电镜图进一步证实:微波提取使茶叶样品表观结构明显侵蚀,并呈现出花纹状,这有利于分析物的提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刘志刚,孟庆莉[10](2012)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DPPH.法、硫氰酸铁法等方法测定儿茶素清除DPPH.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和还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在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还原能力方面均有一定作用,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和还原能力较对照品Vc强,差异性较显着;但在抗脂质过氧化方面儿茶素并未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然而当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增强了儿茶素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因此,儿茶素在清除自由基和还原能力方面均较优越,但在抗脂质过氧化方面较差,当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其活性。(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2年08期)
儿茶素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半制备色谱法。铁观音鲜叶经甲醇超声浸提、浓缩、氯仿萃取后,向水相中加入碱式醋酸铅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分别以甲醇-水、乙腈-水作为流动相,采用半制备色谱法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0%。此外,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纯化另外两种茶叶鲜叶中的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得到相似的结果。该方法以溶剂提取、离子沉淀结合半制备色谱,适于简单、高效地同时分离制备多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茶素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思元,张文宏,王菲菲.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7
[2].龚智宏,陈思,高江涛,李梅红,汪厦霞.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茶叶鲜叶中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J].色谱.2017
[3].陈书媛,戴申,龚雨顺.儿茶素类化合物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
[4].聂颖.光、热诱导儿茶素类化合物化学转变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
[5].李维熙,李怡芳,何蓉蓉.儿茶素类化合物抗氧化评价方法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
[6].石萌.儿茶素类化合物高效可食载体的开发[D].浙江大学.2016
[7].李姝靓,孙磊,乔善义,常新全,杨桂秋.儿茶素类化合物巯乙胺基取代物的制备[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
[8].石萌,叶俭慧,梁月荣.儿茶素类化合物高效食物载体的筛选[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2014
[9].许志刚,庞宏斌,刘智敏,陈云丽.普洱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刘志刚,孟庆莉.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J].海峡药学.2012
标签:儿茶素类;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抗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