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附近海域论文_陈强,王家樵,张雅芝,黄良敏,李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厦门附近海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厦门,海域,闽江,叶绿素,软骨,鱼类,植物。

厦门附近海域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王家樵,张雅芝,黄良敏,李军[1](2012)在《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头足类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Cephalopoda),主要包括具有外壳的鹦鹉螺,具有内壳的乌贼、柔鱼、枪乌贼和不具壳的章鱼,除前者外,后两者是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1]。头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类群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域头足类资源比较丰富,(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2年03期)

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2](2010)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为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为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期刊2010年06期)

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3](2010)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杨顺良,郑承忠,翁宇斌,洪建胜[4](2001)在《厦门嵩屿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岸线变化及海域水深测量数据 ,采用水下实测地形比较方法 ,分析电厂营运初期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 ,结果显示 :海域淤积速度远远大于自然沉积环境下的淤积速度。进一步分析认为海岸线外移、码头及取水管等工程构筑物对海域流态影响、泥沙来源量增多、护岸滑坡及 9914号强台风等因素是导致淤积加快的主要原因 ,并讨论了该海域减淤的若干措施。(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01年02期)

黄小平[5](1999)在《厦门港南部附近海域的水动力输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二维浅水潮波方程、欧拉余流模型和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厦门港南部附近海域的水动力输运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水动力输运条件良好,水交换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1999年03期)

陈飞舟,黄奕普,陈敏,刘广山[6](1999)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悬浮颗粒物中若干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测定了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定点站(“上屿”站)6个航次所采集悬浮颗粒物中Fe、Mn、Al、Ti、Ba和Ca 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结合其他相关要素,探讨了该海域悬浮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对悬浮颗粒物中Fe、Mn、Al、Ti、Ba和 Ca等元素的垂直分布与时间变异研究发现,它们多数与悬浮颗粒物关系密切,沉积物再悬浮作用是控制水体尤其是底层水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相比,上屿海域属于厦门湾海区,中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小的海域。(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1999年02期)

陈飞舟,沈国英,黄奕普,李文权,陈敏[7](1999)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系列》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年9~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初级生产力和其它水文、化学和生物学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变异特征。初级生产力、叶绿素 a、颗粒有机碳(POC)、总悬浮颗粒物(TSM)和营养盐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了沿岸水域海洋过程发生的短暂性和沿岸水体中颗粒物质来源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1999年01期)

温生辉,陈季良[8](1996)在《厦门附近海域潮流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VincenzoCasulli提出的半隐式有限差分方法,首次模拟厦门全海域的潮流场。利用本单位多年在该海域的水文调查结果(共选用8个短期潮位站和53个全潮周日测流站的资料),对潮流场进行检证,表明潮流场模拟结果是较好的。包括全海域流态分布,广大潮间带淹没及干出的情况,各测站潮位、潮流大小与位相,等潮差线与同潮时线的分布,以及欧拉余流分布与实际情况吻合均较好。(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6年02期)

林金美[9](1990)在《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49种,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分析的204号样品,系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逐月采自厦门海域的浔江区(Ⅰ区),西港区(Ⅱ区)和九龙江口区(Ⅱ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陈世敢,陈兴群,詹秀美[10](1983)在《厦门附近海域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及其周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海水中的叶绿素,尤其是叶绿素a,是担负着海洋中95%以上有机物质的生产者——浮游植物细胞体内的主要色素,也是它们能够利用太阳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关键色素。由于海水中叶绿素a在各类浮游植物中广泛存在,且在相同条件下,其含量与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及光合作用能力密切相关;又由于叁色分光测定叶绿素a、b、c方法的建立,叶绿素—光强度测定初级生产力技术及走航、遥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叶绿素,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普遍成为表示海洋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和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七十年代初期,国内就有人开展这项工作。厦门港的浮游藻类,金德祥等作过多次调查和研究,而有关海水中叶绿素的含量及其在该海域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还未见过报导。本文首次报导了厦门附近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b、c和总量的测定及叶绿素a/c、a/b比值的统计结果,并以叶绿素a含量平面分布的逐月变化,反映出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区域性分布的盛衰过程。还就几种优势硅藻、大陆迳流及理化环境等影(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1983年01期)

厦门附近海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为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为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厦门附近海域论文参考文献

[1].陈强,王家樵,张雅芝,黄良敏,李军.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

[2].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2010

[3].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杨顺良,郑承忠,翁宇斌,洪建胜.厦门嵩屿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域冲淤变化分析[J].海洋工程.2001

[5].黄小平.厦门港南部附近海域的水动力输运特征[J].台湾海峡.1999

[6].陈飞舟,黄奕普,陈敏,刘广山.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悬浮颗粒物中若干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99

[7].陈飞舟,沈国英,黄奕普,李文权,陈敏.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系列[J].台湾海峡.1999

[8].温生辉,陈季良.厦门附近海域潮流场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

[9].林金美.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J].生态学报.1990

[10].陈世敢,陈兴群,詹秀美.厦门附近海域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及其周年变化[J].台湾海峡.1983

论文知识图

3 台风“格美”期间厦门附近海域...台湾周边海域及厦门附近海域计算...福建沿岸海域蟹类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四个航次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水平分布(in...厦门高集海堤开口试验的规划边界条件Fi...

标签:;  ;  ;  ;  ;  ;  ;  

厦门附近海域论文_陈强,王家樵,张雅芝,黄良敏,李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