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龙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龙,红色素,组织,稳定性,生物量,核型,发根。
红龙草论文文献综述
裴彩霞,陈平,刘金荣,于得水,黄玉晓[1](2010)在《遮阴处理对红龙草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对红龙草在1层和2层遮阴处理下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红龙草为喜阴草本,在遮阴条件下生长良好。且1层遮阴处理下其植株的密度和高度增加幅度最大;(2)遮阴影响红龙草叶片颜色的改变。遮阴越强,红色叶片数量越多;遮阴越小,红色叶片数量越少,而绿叶数增多。红色叶片多集中生长于植株的上半部;(3)1层遮阴处理的红龙草其叶片数量增长幅度明显大于自然光照下或2层遮阴处理的红龙草植株。(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0年06期)
张兴梅,张玄兵[2](2010)在《红龙草染色体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根尖为材料,应用根尖压片法对红龙草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是2n=2x=34;核型公式为32m+2sm;核型类型为2B型。该研究为红龙草的良种选育及利用提供了遗传学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黄荣,黄秀华,孟茹,李娟[3](2010)在《攀枝花地区红龙草快速繁殖与养护管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龙草,又叫红草、大叶红草,拉丁学名为Alternanthera dentata cv.Ruliginosa,属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一个园艺栽培变异品种,高15~30cm,叶交互对生,叶色紫红至紫黑色,极为雅致。头状花序密聚成粉色小球,无花瓣。红龙草在(本文来源于《攀枝花科技与信息》期刊2010年02期)
黄海泉,陈晓华,刘齐元,黄美娟[4](2008)在《红龙草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龙草(Altemanthera ficiodecv.‘Ruliginosa’)未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体系,并对其丛芽增殖及生根诱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龙草未木质化茎段较好的灭菌方法为:φ=75%酒精30 s+1 g/L升汞5.5 min;较好的诱导丛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KT1.5 mg/L+NAA0.01 mg/L+蔗糖20 g/L;较好的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5 mg/L。(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詹嘉红,蓝宗辉[5](2007)在《红龙草红色素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红龙草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浸提法从红龙草叶子中提取红色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红色素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红色素受pH值影响较大,在pH 3~7的酸性至中性范围内呈红色,而在pH>7的碱性区则颜色由浅紫红色变至黄绿色;随着温度上升,色素损失率明显上升,在70℃温度条件下加热30 min时,色素损失率超过1/2以上;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色素损失率显着增加,到第4天,色素的损失率高达60.0%;氧化剂和还原剂在0.01%~0.20%浓度范围内对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蔗糖、苯甲酸钠对色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但维生素C、柠檬酸则对色素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红龙草红色素在酸及蔗糖和苯甲酸钠等添加物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碱、热、光、维生素C及柠檬酸等的作用下,则稳定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34期)
詹福建,巫光宏,黄卓烈,何平,邱桂英[6](2006)在《红龙草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pH值、温度、光、过氧化氢、亚硫酸钠、Vc、葡萄糖、蔗糖和苯甲酸钠等对红龙草(Altemanthera dentate‘Ru liginosa’)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龙草红色素对热的耐受性较强,但耐光照和耐氧化性较差,且还原剂亚硫酸钠对其也有微弱的影响;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吸收峰没有改变,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Vc和蔗糖对该色素没有破坏作用,并有一定的护色效果;葡萄糖和苯甲酸钠对该色素也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权宏,施和平[7](2005)在《红龙草叶片的组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红龙草叶片再生体系。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MS+6-BA 1.0 mg/L+4-PU 1.0 mg/L+NAA 0.1 mg/L上形成浅绿色愈伤组织,20 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约45.31%的愈伤组织在添加6-BA 1.0 mg/L和NAA 0.4 mg/L的MS培养基上分化出紫红色的不定芽,约6%的愈伤组织在该培养基上产生出细小叶片和绿色变异幼芽。所产生的紫红色不定芽在1/2 MS+NAA 0.4 mg/L的培养基上可全部生根,长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85%以上。(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权宏[8](2004)在《红龙草的组织培养及发根农杆菌对红龙草的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红龙草(Altemanthera Ficoidea cv."Ruliginosa")叶片的组织培养、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TCC 15834对红龙草的遗传转化以及毛状根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某些营养成分的消耗变化。结果如下: 红龙草叶片外植体在MS+6-BA1.0mg/L+4-PU 1.0mg/L+NAA 0.1mg/L的培养基上形成浅绿色愈伤组织,20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而在添加6-BA1.0 mg/L和NAA0.4 mg/L的MS培养基中,约45.31%的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不定芽在1/2MS+NAA0.4mg/L的培养基上可全部生根,长成完整植株。 红龙草叶片外植体被发根农杆菌ATCC 15834感染8d后,从形态学下端叶脉处陆续分化出乳白色的不定根,21d后,叶片外植体的生根率高达92.5%。其中转化毛状根的频率为53.8%,毛状根呈密集丛生状、多分枝,被大量白色细绒毛。红龙草毛状根能在无激素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快速自主生长。PCR扩增结果证实,Ri质粒的T-DNA部分已在红龙草毛状根的基因组中整合及表达。 红龙草毛状根在MS+6-BA 2.0mg/L+4-PU2.0 mg/L+NAA0.5 mg/L的培养基上形成愈伤组织,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68.75%。而在添加6-BA2.0mg/L和NAA0.8mg/L的MS培养基上,部分愈伤组织能分化出幼芽。 红龙草毛状根液体培养的生长过程分为叁个时期:生长迟滞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平台期。对毛状根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内蔗糖、硝态氮、氨态氮以及磷酸盐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基中蔗糖的消耗速率与毛状根的生长曲线呈正相关。在毛状根生长迟滞期内,培养基中的硝态氮和磷酸盐的消耗较快,其消耗速率分别为16.71 μg/ml·d和1.67μg/ml·d;但在快速生长期,其消耗速率反而减慢。而在生长迟滞期内,培养液中氨态氮的消耗高达35.29μg/ml·d,但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氨态氮含量先明显回升,然后又逐渐下降。培养基的pH值随毛状根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6-01)
红龙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根尖为材料,应用根尖压片法对红龙草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是2n=2x=34;核型公式为32m+2sm;核型类型为2B型。该研究为红龙草的良种选育及利用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龙草论文参考文献
[1].裴彩霞,陈平,刘金荣,于得水,黄玉晓.遮阴处理对红龙草生长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0
[2].张兴梅,张玄兵.红龙草染色体核型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0
[3].黄荣,黄秀华,孟茹,李娟.攀枝花地区红龙草快速繁殖与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0
[4].黄海泉,陈晓华,刘齐元,黄美娟.红龙草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
[5].詹嘉红,蓝宗辉.红龙草红色素的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6].詹福建,巫光宏,黄卓烈,何平,邱桂英.红龙草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
[7].权宏,施和平.红龙草叶片的组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5
[8].权宏.红龙草的组织培养及发根农杆菌对红龙草的遗传转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