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观念,雅人深致,诗歌,温柔敦厚,唐宋,诗经。
诗学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19)在《诗与思的内在呼应——论罗振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下诗歌批评的中坚力量,罗振亚的诗歌创作与批评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在新世纪重拾诗笔的罗振亚,相对于那些以写诗为主的诗人批评家,他更像是一位批评家诗人。他的诗歌写作不刻意追求表象的先锋,而是忠实于日常生活,以朴素的表达对接诸多丰富的人生经验;同时,他也警惕凌空蹈虚的飘渺诗意,探索诗写的及物性和现实感,这样的理念让他的文本极具辨识度。诗与思互动的写作方式,跟他长期从事当代诗歌批评不无关系,他正是在批评的学理性和诗歌的自由想象之间寻找更为开阔的诗意,让诗立足于人生的厚重,联于自我价值的确认。(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孟冬冬[2](2019)在《周代诗学的“雅正”观念与艺术坚守》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诗学"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关于诗歌的整体理论,狭义是特指有关《诗经》的学问。就轴心时期而言,即使《诗经》所录作品有限,但也代表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诗学与广义诗学是可以互相融通的。因此,先秦儒家学者异常重视《诗经》的研读和传授,孔子便是最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郝大维(David L. Hall)、安乐哲(Roger T. Ames)从以下四方面概括孔子传诗的意义:"首先,《诗》是承载文化价值的宝库,可以代代习之。其次,《诗》包含了有关文化传统丰富珍贵的历(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吕行[3](2019)在《论朱彝尊“求醇”诗学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彝尊的"求醇"诗学观念是其整个文学创作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求醇"就是对诗歌纯正、精纯不杂的探索。这种观念包括"醇正""醇真""醇雅"叁部分,是对"诗言志""诗缘情""温柔敦厚"的传统儒家诗教观念的回归与重申,也是朱彝尊结合自身经历所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09期)
邵晓林[4](2019)在《朴野、自我与偏至:论明代诗学的求“真”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诗学受到俗文学和俗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与传统诗论求"真"观念不同的特殊的求"真"观念。这一新的诗学求"真"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广泛存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朴野不文的俗情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被认可为"真",得到进入诗学表现的可能;明代文人士大夫极度张扬个体和自我的情感,真实的个人的、世俗化的俗情亦得到了"真"的评价,被明代文人士大夫写入诗歌;明代文人士大夫偏至强调诗歌写作过程的自然性,以自然的为诗过程说明诗歌的真实性。对这一求诗学求"真"观念内涵的揭示一方面为理解明代文论求"真"观念提供一个角度,另一方面为反思、批判这种新的诗学求"真"观念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张红[5](2019)在《从“宗宋”到“尊唐”——江户前期诗学观念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江户前期诗学沿袭五山诗学之余绪,宗尚宋诗。通过检视这一时期各种原始文献,可得出结论,江户前期诗学可分叁派:以藤原惺窝为代表的"宗宋派",以林罗山、林鹅峰、松永尺五、那波活所等为代表的"唐宋并尊派",还有有"日东李杜"之称的石川丈山"首倡唐诗"。叁派相互交集、错综蛇行,表现了江户诗坛逐渐由"宗宋"转向"尊唐"的发展脉络。石川丈山的"首倡唐诗",虽在当时未成风气,但为诗坛带来了新声,为江户中叶的"独尊盛唐"开了先路,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夏秀[6](2019)在《“怨刺”观念源流辨析——兼论古典诗学中的道德批评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怨"与"刺"是两个独立概念,到汉代二者并用,"怨刺"观念正式形成。"怨刺"观念的形成有丰富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现实基础,先秦时期以《诗》陈抒"怀抱"和用《诗》"谏上"的传统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础,当时政教失序、世风衰败、社会凋敝的客观现实是其共同社会现实基础。《毛诗序》从理论上将"怨"与"刺"进行了总结,并为"怨刺"观念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怨""刺"都与社会秩序的乱废有关,所以"怨刺"在事实上就与"变风""变雅"发生了关联,但在理论上,关于二者关系却历来意见不一。"怨刺"观念在汉代确立并经过唐代孔颖达的阐释之后,在内涵以及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源自先秦时期的"谏"的传统虽在,但附加其上的道德批评色彩日浓,因而在形式上主要朝着"怨而不怒"的婉曲方向发展,到宋元明时期,"微言讽喻"替代"怨刺"成为传统儒家诗学推崇的观念,在这一时期的诗论中,"怨刺"一词逐渐被"讽喻""托讽"等用语替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8期)
徐钰茹[7](2019)在《方廷楷入南社前后的诗学观念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社诗人兼诗论家方廷楷,生活于晚清民国时期。在1909年之前,他着有《习静斋诗话》八卷,目前仅见四卷。1913年加入南社之后,他又着有《习静斋诗话续编》《论诗绝句百首》《敝帚赘言》等诗学理论着作。比较方廷楷入南社前后诗学观念之变化,可知其受南社诗学之影响。同时,方廷楷前后诗学观念的转变,也是他由清朝入民国的思想转变,从中正可折射易代之际士人文学观念之变化。因此,对方廷楷诗论之研究具有重大之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岛子[8](2019)在《以自然复魅重构风景诗学——奉家丽新作的观念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绘画经由观念论、语言论、生态论转向之后,不再限于单一的视觉逻辑,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从其他门类不断汲取方法,旨在克服单一主题及题材的限制,趋近于灵性复魅、自然复魅。在此观念意向中,关于自然生态旨趣和主题不再限于自然对象的再现,绘画逾越山水、风景、花鸟、静物的画科分类,而毅然走向大美术,汇通天地人和(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9年07期)
陈莉[9](2019)在《王夫之“朦胧”诗学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审美类型。如《诗·秦风·蒹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这首诗中,芦苇茫茫一片,白霜从空中散落,景色呈现出迷蒙之美。诗中的"伊人"似乎就在水一方,又似乎在河水中央。我们看不清这女子的相貌,她如同一个朦胧、缥缈的影子,也许真的只是宛在(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李倩倩[10](2019)在《《诗经》诠释与诗学观念——以对“远猷辰告”“雅人深致”的诠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大雅·抑》:"吁谟定命,远猷辰告。"一句不仅包涵了深刻的文化政治意蕴,还被后代士人升华为"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谢安最早从中体验到一种"雅人深致"的境界。王士禛等人则认为"雅人深致"的内涵不可解。王夫之在《诗广传》中从"观而可兴"的角度入手探讨谢安对此诗欣赏的原因,认为是谢安自身人格之洒脱不拘才会欣赏到卫武公这句诗中的"雅人深致"。而王闿运则主张回到《诗经》原点,认为谢安从中体验到的"雅人深致"是一种大臣风度。沈增植从学人之诗的诗学观念出发,将"雅人深致"理解为一种"学"和"德"。由此可见,诗学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对儒家经典尤其是《诗经》的诠释。经典诠释与诗学观念相互交织,充分展示了中国诗学阐释原理的独特一面。(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诗学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诗学"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关于诗歌的整体理论,狭义是特指有关《诗经》的学问。就轴心时期而言,即使《诗经》所录作品有限,但也代表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诗学与广义诗学是可以互相融通的。因此,先秦儒家学者异常重视《诗经》的研读和传授,孔子便是最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郝大维(David L. Hall)、安乐哲(Roger T. Ames)从以下四方面概括孔子传诗的意义:"首先,《诗》是承载文化价值的宝库,可以代代习之。其次,《诗》包含了有关文化传统丰富珍贵的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波.诗与思的内在呼应——论罗振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J].东吴学术.2019
[2].孟冬冬.周代诗学的“雅正”观念与艺术坚守[J].文艺评论.2019
[3].吕行.论朱彝尊“求醇”诗学观念[J].参花(下).2019
[4].邵晓林.朴野、自我与偏至:论明代诗学的求“真”观念[J].浙江学刊.2019
[5].张红.从“宗宋”到“尊唐”——江户前期诗学观念的嬗变[J].中国文化研究.2019
[6].夏秀.“怨刺”观念源流辨析——兼论古典诗学中的道德批评传统[J].社会科学战线.2019
[7].徐钰茹.方廷楷入南社前后的诗学观念转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岛子.以自然复魅重构风景诗学——奉家丽新作的观念旨趣[J].山花.2019
[9].陈莉.王夫之“朦胧”诗学观念研究[J].文艺评论.2019
[10].李倩倩.《诗经》诠释与诗学观念——以对“远猷辰告”“雅人深致”的诠释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