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支撑框架论文_张会,吴瑞尧,王春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能支撑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框架,屈曲,偏心,性能,弹簧,螺旋,腹板。

消能支撑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张会,吴瑞尧,王春林[1](2019)在《偏心支撑框架新型消能连梁腹板可更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心支撑框架兼具纯框架延性好和中心支撑框架强度刚度高的优点,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消能连梁,而其余部位保持在弹性阶段。结构中消能连梁的翼缘常与楼层板相连,会给消能连梁的更换带来困难。为此,提出将剪切型消能连梁的腹板移出,然后将腹板两端焊接端板,通过螺栓重新组成可更换新型消能连梁。该新型连梁主要由上、下翼缘板和可更换新型腹板组成。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可更换消能连梁弹性刚度、屈服承载力和剪切屈服型临界长度等关键参数的解析计算式,并通过有限元确认其准确性。此外,有限元分析也表明可更换消能连梁滞回曲线饱满稳定,耗能能力强,当连梁剪切变形逐渐增大时,新型腹板首先发生剪切屈服,然后发生全截面屈服,而上、下翼缘只有端部表面进入屈服,其余部分保持在弹性阶段,实现了消能连梁的主要损伤集中在新型可更换腹板上。(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王亚勇[2](2019)在《可替换式低屈服点钢消能梁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心支撑结构体系设计要点在于消能梁段,传统的偏心支撑结构消能梁与横梁是一个整体,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后,给消能梁段的修复和替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提出了可替换式消能梁偏心支撑结构的概念。可替换式消能梁偏心支撑为了让消能梁率先屈服耗能,达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防止其他构件破坏,需要将消能梁段尺寸相对于横梁缩小,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减小,承载力下降,并且横梁与消能梁段尺寸不一样,不利于施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可替换式低屈服点钢消能梁段的概念,就是将消能梁段改用低屈服点钢材,这样可以保证消能梁段尺寸与横梁一致,并且在地震作用下,低屈服消能梁能够率先屈服耗能,实现塑性铰外移。D型偏心支撑作为常用的偏心支撑结构形式,文本将对可替换式低屈服点钢消能梁D型偏心支撑结构作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盈建科和ABAQUS有限元非线性分析软件对提出的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做了如下分析和研究:(1)采用盈建科软件根据实际工况建立一个14层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模型,并且验算了钢框架在中大震作用下承载力,确定了传统D型偏心支撑构件尺寸,为运用ABAQUS软件建立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有限元模型做准备。(2)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对新型结构进行了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可行性研究,确定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是否可行。通过非线性分析得出新型结构满足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目标。(3)对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ABAQUS建立4组共12个剪切型新型偏心支撑,每组模型对应一个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消能梁段相对长度、消能梁段加劲肋间距、消能梁段腹板厚度以及采用不同屈服点钢消能梁段。通过模拟得出如下结论:消能梁段越长,结构耗能能力逐渐降低,结构刚度、极限承载力、延性系数、塑性转角逐渐降低。消能梁段上加劲肋间距越大,结构刚度和滞回能力基本不变,但是结构延性系数、塑性转角逐渐增大,结构转动能力略有增加。消能梁段腹板厚度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增加,结构刚度、极限承载力、延性系数,以及塑性转角逐渐增大。消能梁段钢材的屈服应力在一定范围内(100MPa~225MPa)增加时,结构刚度基本不变,滞回性能、极限承载力、延性、塑性转角逐渐增大,结构耗能能力逐渐增加。(4)最后研究了新型偏心支撑结构增加组合楼板(混凝土与压型钢板)后,组合楼板裂缝开展过程分析,以及组合楼板对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混凝土组合楼板裂缝首先产生在左侧消能梁段与横梁段相接处,位于端板附近,随后,右侧消能梁段与横梁段相接处,混凝土也产生了裂缝,形成两条完整裂缝带,确定了新型偏心支撑结构楼板裂缝的位置,这样为以后楼板修复和加固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增加组合楼板后,新型偏心支撑结构刚度、极限承载力增加,结构粘滞阻尼系数降低4.99%,滞回性能、延性有所降低,塑性转角降低5.03%,转动能力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均不大,对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泽国,彭秀芳,吉春明[3](2018)在《X型消能支撑在单跨框架结构中的减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新建单跨框架结构采用X型消能支撑进行减震控制,通过支撑中间设置钢阻尼器耗能减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依据设计反应谱选取3条地震波分别对原结构和设置消能支撑结构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X型消能支撑使结构变成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小震作用下,X型消能支撑增大了结构的抗侧刚度,控制其层间位移角;中震和大震作用下,消能支撑中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通过阻尼器耗能可有效降低结构阵型阻尼耗能,从而作为抗震第一道防线保护主体结构。(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8-06-20)

劳悦敏[4](2018)在《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对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能减震技术是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通过在结构中设置特定的消能构件或装置可以在地震中消耗传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快速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不被破坏的目的。形状记忆合金(SMA)是一类对形状有记忆功能的材料,它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效应使其可以很好地被运用到消能减震控制中。将形状记忆合金运用到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既能发挥SMA材料的特有性能扩大其在减震控制中的应用,又能为减震控制提供可供选择的新型材料。故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它由SMA螺旋弹簧和普通钢丝组成。这种新型消能支撑装置制作安装简单易实现,不仅可以提供耗能能力,而且具有自我恢复能力。本文首先采用热加工方法训练出用于消能支撑的SMA螺旋弹簧。由于SMA螺旋弹簧在受外力作用时其力学特性不同于SMA丝,不可以简单地套用SMA丝的本构模型,因此开展多组SMA螺旋弹簧的拉伸试验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SMA螺旋弹簧力位移关系的模型。通过对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进行拟合和计算,给出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并将其与拉伸试验得到的力位移滞回曲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提出的SMA螺旋弹簧力位移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SMA螺旋弹簧的滞回特性,表明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为了研究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的减震效果,建立了一个装配有消能支撑的二层钢框架数值仿真模型,模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为了验证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制作相应的试验模型并进行一系列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所提出的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能够很好地耗散输入的地震能量,可以同时减小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展现出优越的减震控制效果。与钢弹簧支撑相比,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都能够稳定发挥减震作用,能够提供更好的减震效果。考虑到其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在框架结构减振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劳悦敏,黄斌,陈军明,蒲武川[5](2017)在《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对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的超弹性效应,提出了一种由SMA螺旋弹簧和普通钢杆组成的新型消能支撑。通过拉伸试验给出了SMA螺旋弹簧在往复荷载下的力位移关系模型。建立了一个基于新型消能支撑的二层钢框架模型,分析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与无控和装有普通钢弹簧支撑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动力响应,与普通钢弹簧支撑相比,新型消能支撑能够提供更好的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赵泽平[6](2016)在《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消能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目前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设计时有关刚度的选用问题为出发点,整理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了试验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及试验研究,得到可供工程实践参考的结论。在框架及构件的设计中参考了国内外常规的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及其节点板设计方法,结合试验研究目的最终确定了刚度比分别为2和3的钢框架。完成有模型设计后,对刚度比为2和3的屈曲约束支撑构件进行拟静力试验,考察了构件的耗能性能,确定了弹性校准中应变与轴力的比例关系,提取了BRB的恢复力模型,以供工程分析使用。在进行框架试验前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初步分析4个框架模型,验证了节点板对框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两种刚度比Sr2BRBSF和Sr3BRBSF的破坏情况、承载力和耗能性能。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得出抗震性能更为优秀的框架,为后续框架试验提供参考。最后进行了框架拟静力试验,对比了两种刚度比框架的破坏情况,分析了框架的基本力学参数及各项耗能指标,得到相对优秀的刚度比。完成试验模型设计后,对两种刚度比的屈曲约束支撑进行拟静力试验,装配式BRB构件最终在核心板限位卡处受拉断裂,外套管、过渡段及连接段均无屈服及失稳现象。外套管螺栓连接无局部翘曲,螺栓间距能保证整体性。支撑轴的滞回曲线对称分布、饱满光滑无突变,构件的受力均匀,耗能稳定优良,疲劳性能优秀。根据弹性校准方法,得到Sr2APB和Sr3APB的支撑轴力与应变比例系数分别为0.31和0.34,可量测BRB轴力。在钢框架的模拟中,验证了节点板对框架刚度及整体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1)带节点板的钢框架刚度明显高于空框架,提高了13.91%,延缓节点域的破坏,表明节点板对框架刚度贡献不可忽略;(2)刚度比为2和3的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承载力均高于空框架,分别提升了47.05%和70.86%;(3)刚度比为3的Sr3BRBSF节点板大位移下容易失稳,建议对节点板加劲;(4)Sr3BRBSF梁柱破坏程度及其最大应力在4个模型中最小,承载力在1/50(36mm)层间位移角下仍有上升趋势,综合性能最优。对Sr2BRBSF和Sr3BRBSF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两种刚度比框架最终破坏程度和破坏形式的差别,通过对比两者在各项指标的差异可得出:(1)两框架中由比例系数得到BRB滞回曲线与构件试验误差在10%以内,方法可行;(2)两框架的初始刚度及屈服点均与理论误差在10%以内,理论计算合理;(3)两种刚度比最终均在节点板出现面外失稳破坏,节点板面外刚度仍然不能满足在大震下的要求,应适当对节点板加劲;(4)从耗能指标及延性系数可得出,安装有BRB的框架耗能系数高、延性好,未出现明显承载力下降;(5)Sr3BRBSF不仅提供更高的抗侧刚度,且其耗能性能与Sr2BRBSF保持同一水平、梁柱应力较小,因此Sr3BRBSF性能更优,设计时在不满足刚度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BRB刚度。(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7)

任泽民,马亚南,乔金丽,侯双[7](2015)在《超限高层框架结构采用粘滞消能减震支撑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粘滞消能减震支撑的超限高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复杂性,为了提高超限高层的抗震性能,对天津市某高校超限图书馆结构设计中结构选型、消能减震支撑的选择和布置进行反应谱和非线性时程的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消能减震支撑能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粘滞阻尼器的数量不能决定消耗能量的多少,只有合理布置,才能更好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朱江[8](2014)在《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高烈度区使用受限的情况,提出在框架中加入BRB形成一种具有耗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并选取一个9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两种方法对该框架结构在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前后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框架结构中合理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可以达到小震下增加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明显降低结构侧向变形,大震下支撑屈服耗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以取得良好的减、隔震效果.(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胡腾飞[9](2013)在《虚拟试验使能支撑框架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虚拟试验技术正成为国防领域复杂系统研制、评估及验证的重要趋势。虚拟试验通用支撑框架是虚拟试验技术的核心。目前基于CORBA规范的虚拟试验通用支撑框架中,大都没有提供有效的逻辑时间同步机制,大规模并发传输数据效率不够高,不支持应用系统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开展虚拟试验通用支撑框架优化技术研究,对保证虚拟试验交互因果序的正确性、提高虚拟试验运行效率及实现虚拟试验端到端的可预测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针对虚拟试验的实际需求,在深入分析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虚拟试验使能支撑框架(VITA)的时间管理机制、分布式多点异步通信及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等优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包括:1.现有的虚拟试验通用支撑框架大都基于机器时钟进行系统的时间推进,没有逻辑时间管理机制,很难保证系统事件交互因果关系的正确性。针对此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VITA时间管理实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客户端数据交互模块中增加时戳消息(TSO)队列、并修改其Proxy数据处理流程,在服务端运行管理模块中添加域内全局时间管理器,维护所有节点的时间信息,响应客户端时间请求并计算LBTS,从而很好地解决了VITA原有消息与时戳消息的兼容处理,为虚拟试验交互因果关系的正确性提供了保障。2.目前的虚拟试验使能支撑框架采用的单事件通道数据传输技术在虚拟试验节点迅速增大,多试验节点大量数据并发传输时,事件通道负载过大、数据传输延迟增加。为此,论文在深入分析研究事件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事件服务的VITA多事件通道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流的传输需求,在各虚拟试验节点创建本地事件通道进行传输,然后利用组播技术实现事件通道的连接,从而实现了多事件通道的并行传输,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3.针对虚拟试验使能支撑框架在导弹虚拟试验等有服务质量要求的系统中不能很好地满足端到端行为的可预测性及基于优先级的数据传输需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CORBA通知服务的VITA QoS实现机制,该机制将CORBA的通知服务作为VITA QoS的底层支撑服务,通过调用CORBA Qo S服务实现了虚拟试验应用层的QoS保证。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VITA时间管理服务、多事件通道数据传输服务、QoS服务等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经测试表明,优化后的VITA可有效保证虚拟试验交互因果关系的正确性,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实现端到端行为的可预测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11-01)

李少锋[10](2013)在《偏心支撑钢框架消能梁段板件宽厚比的限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框架结构中,抗弯框架具有较大延性,能够有效消散地震能,而中心支撑框架具有刚度大、强度高的特点,能够通过支撑体系有效限制结构侧移。偏心支撑框架体系融合了二者的优点,是一种适用于强震区的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一些钢结构大国得到推广与应用。我国部分发达城市已有运用此种结构体系的建筑,但均为国外设计。我国最新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送审稿)参考《美国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偏心支撑结构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其主要设计理念与发达国家相同,但出于经济性的考虑,我国规范在消能梁腹板高厚比限值上要求较为宽松,限值远大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抗震规范中的规定。腹板高厚比限值在结构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规范中腹板高厚比限值规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为了研究我国规范中消能梁腹板高厚比限值的合理性,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99-2012,《美国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ANSI/ASI341-05,欧洲规范《欧洲标准8》和《加拿大钢结构设计规范》CSA S16-01,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为了研究偏心支撑钢框架消能梁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本文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模计算了25个试件。所有试件均采用Q235钢材,试件长度由600mm到800mm不等,且试件包含五种不同腹板高厚比,以达到研究消能梁腹板高厚比限值的目的。本文最后列出了所有试件的计算数据并依据计算数据对我国偏心支撑钢框架消能梁的设计规定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6-01)

消能支撑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偏心支撑结构体系设计要点在于消能梁段,传统的偏心支撑结构消能梁与横梁是一个整体,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后,给消能梁段的修复和替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提出了可替换式消能梁偏心支撑结构的概念。可替换式消能梁偏心支撑为了让消能梁率先屈服耗能,达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防止其他构件破坏,需要将消能梁段尺寸相对于横梁缩小,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减小,承载力下降,并且横梁与消能梁段尺寸不一样,不利于施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可替换式低屈服点钢消能梁段的概念,就是将消能梁段改用低屈服点钢材,这样可以保证消能梁段尺寸与横梁一致,并且在地震作用下,低屈服消能梁能够率先屈服耗能,实现塑性铰外移。D型偏心支撑作为常用的偏心支撑结构形式,文本将对可替换式低屈服点钢消能梁D型偏心支撑结构作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盈建科和ABAQUS有限元非线性分析软件对提出的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做了如下分析和研究:(1)采用盈建科软件根据实际工况建立一个14层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模型,并且验算了钢框架在中大震作用下承载力,确定了传统D型偏心支撑构件尺寸,为运用ABAQUS软件建立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有限元模型做准备。(2)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对新型结构进行了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可行性研究,确定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是否可行。通过非线性分析得出新型结构满足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目标。(3)对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ABAQUS建立4组共12个剪切型新型偏心支撑,每组模型对应一个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消能梁段相对长度、消能梁段加劲肋间距、消能梁段腹板厚度以及采用不同屈服点钢消能梁段。通过模拟得出如下结论:消能梁段越长,结构耗能能力逐渐降低,结构刚度、极限承载力、延性系数、塑性转角逐渐降低。消能梁段上加劲肋间距越大,结构刚度和滞回能力基本不变,但是结构延性系数、塑性转角逐渐增大,结构转动能力略有增加。消能梁段腹板厚度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增加,结构刚度、极限承载力、延性系数,以及塑性转角逐渐增大。消能梁段钢材的屈服应力在一定范围内(100MPa~225MPa)增加时,结构刚度基本不变,滞回性能、极限承载力、延性、塑性转角逐渐增大,结构耗能能力逐渐增加。(4)最后研究了新型偏心支撑结构增加组合楼板(混凝土与压型钢板)后,组合楼板裂缝开展过程分析,以及组合楼板对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混凝土组合楼板裂缝首先产生在左侧消能梁段与横梁段相接处,位于端板附近,随后,右侧消能梁段与横梁段相接处,混凝土也产生了裂缝,形成两条完整裂缝带,确定了新型偏心支撑结构楼板裂缝的位置,这样为以后楼板修复和加固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增加组合楼板后,新型偏心支撑结构刚度、极限承载力增加,结构粘滞阻尼系数降低4.99%,滞回性能、延性有所降低,塑性转角降低5.03%,转动能力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均不大,对新型D型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影响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能支撑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会,吴瑞尧,王春林.偏心支撑框架新型消能连梁腹板可更换研究[J].工业建筑.2019

[2].王亚勇.可替换式低屈服点钢消能梁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王泽国,彭秀芳,吉春明.X型消能支撑在单跨框架结构中的减震控制研究[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8

[4].劳悦敏.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对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5].劳悦敏,黄斌,陈军明,蒲武川.SMA螺旋弹簧消能支撑对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7

[6].赵泽平.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消能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6

[7].任泽民,马亚南,乔金丽,侯双.超限高层框架结构采用粘滞消能减震支撑的抗震性能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

[8].朱江.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胡腾飞.虚拟试验使能支撑框架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10].李少锋.偏心支撑钢框架消能梁段板件宽厚比的限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粘滞消能支撑布置位置图模型结构的顶点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图模型结构塑性铰形成顺序模型结构加载示意图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模型示意图两种结构在两种加载方式下的中柱轴力比...

标签:;  ;  ;  ;  ;  ;  ;  

消能支撑框架论文_张会,吴瑞尧,王春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