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驱动论文-焦玉茜

红外驱动论文-焦玉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驱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外偏振,差异特征,驱动方法,图像融合

红外驱动论文文献综述

焦玉茜[1](2019)在《面向拟态融合的红外图像差异特征驱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光强图像依靠热辐射成像,反映了探测目标与背景的亮度差异、以及目标的形状、位置等信息;依靠偏振特性成像的红外偏振图像主要反映出目标的边缘细节信息,还可以检测到使用了红外隐身技术的隐藏目标。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将同一场景不同模态或不同时间拍摄的图像信息进行综合,从而更全面地描述场景信息,提高图像视觉效果,在目标识别、安全检测、视频监控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当拍摄场景不同时,图像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同,现有红外光强与偏振图像融合算法不能根据图像差异特征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不能根据图像不同分析其融合需求,从而进行不必要的融合,融合效果差。如何更好地判别不同模态图像间的特征差异,根据待融合图像的差异来驱动融合,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对自适应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根据拟态仿生学思想,借鉴拟态章鱼的拟态驱动过程,提出面向拟态融合的红外图像差异特征驱动方法。通过分析双模态红外图像间多个特征的不同属性,利用拟态驱动方法,根据特征的差异度、分布均匀度、空间复杂度来判断图像是否需要融合,以及确切的融合需求,为图像融合提供指导因素。从而实现随着待图像的改变,图像特征的差异的改变,图像融合方法也随之变化,以适应不同的融合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拟态驱动过程与差异特征驱动融合过程分析:通过分析拟态章鱼的驱动过程,从拟态章鱼的感知能力分析,对其驱动过程进行猜想和建模。分析图像差异与特征的关系、特征与融合算法的关系,建立拟态驱动过程与差异特征驱动方法间的对应关系。(2)双模态红外图像特征差异的多属性表征:将图像特征分为亮度、纹理、边缘叁类,从特征的差异度、分布均匀度、空间复杂度叁个属性分析特征的差异与图像差异间的关系,为后续驱动方法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3)面向拟态融合的红外图像差异特征驱动方法:借鉴拟态章鱼的驱动过程,将差异特征驱动方法分为分析、判断、前驱、执行四部分,分别完成数据采集、需求感知分析、驱动方式确定和融合执行等具体工作。分析图像差异与融合需求间的关系,并对融合需求进行具体分类。对每个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并根据驱动机制对待融合图像进行数据提取、融合需求分析并以特征驱动图像融合,通过融合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吕燚,高军燕,蒋艺杰[2](2019)在《大功率红外激光器高效驱动电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功率红外激光器功率-电压-电流(Power-Voltage-Intensity of current,PVI)曲线的特点,提出一种双环控制结构的恒流驱动电源设计方案。硬件电流控制环路采用深度电流负反馈电路实现了高精度恒流驱动;数字式控制环路根据激光器工作电流实时调节DCDC输出电压,使得恒流电路中MOSFET稳态压降保持恒定,从而在保证电流控制精度的同时显着提升了系统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激光器PVI曲线的特点,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思路,然后重点阐述了输出可调的DCDC电源模块和硬件恒流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通讯软件和DCDC电压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最后给出了DCDC电源效率和电流控制的测试结果,通过与传统方案的对比测试验证了本设计在系统效率上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03期)

顾小杰,王杰[3](2018)在《MEMS近红外光谱仪微镜驱动控制系统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机电系统(MEMS)近红外光谱仪中MEMS微镜驱动系统的耦合与复杂扰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DOB)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复合控制结构。通过分析MEMS微镜的驱动工作原理,建立MEMS微镜偏转角与驱动电压的传递函数模型,设计了MPC以消除系统耦合,通过分析系统扰动模型,设计了DOB实现对系统内部与外部扰动的集中监测。仿真研究与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DOB-MPC复合结构的MEMS微镜驱动控制系统,既可以有效抑制系统的外部扰动,又可以抑制由模型失配和变量耦合导致的内部扰动。(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魏新宇[4](2018)在《非制冷长波红外探测器驱动及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波红外波段是常温下人体辐射最为强烈的波段,是检测人体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长波红外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防恐、安防、夜视、搜救等领域。根据探测器是否需要制冷,又可分为制冷型和非制冷型探测器。比起制冷型,非制冷型探测器的优势在于制作成本低,工作能耗小、重量轻、体积小等,目前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国内市场中,以国产探测器为核心的非制冷成像设备份额尚不足20%,鉴于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在生产生活、国家安全中的非凡意义,利用国产探测器构建高效的成像系统迫在眉睫。本课题针对这一情况,基于国产探测器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灾后封闭事故现场应用的非制冷长波红外成像系统,深入研究了影响非制冷型探测器成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一种适应目标的探测器动态范围调整思路。最后设计研制了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来验证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有(1)对当今国内外红外探测器的市场规模,应用前景等方向做了简单介绍。表明了我国处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交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价值。以及主要的的研究方向。(2)从红外辐射的原理入手,分析了微测辐射热计的工作机制,并重点研究了在微测辐射热计中对成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的的非均匀性、噪声与探测器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降低探测器噪声和非均匀性的解决思路。(3)依据对微测辐射热计的理论分析和课题拟应用的设计场景的要求,基于国产探测器M01B。设计了一套轻小型、模块化、低噪声、动态范围自适应的成像系统,分别从结构和电路两个方面阐述了设计思路。(4)鉴于本系统拟应用场景可能发生的动态范围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分析微测辐射热计结构中影响动态范围的主要因素,并与部分主流动态范围调整技术对比后,结合自身探测器多电容切换、片上像元偏压可微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目标适应的动态范围调整思路。并通过图像边缘检测技术,建立了一套反馈机制,实现了局部动态范围的目标自适应,并使整机系统的动态范围提高10.4%。(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蒋荣秋,邓伟芬,汪倩倩,侯月,陈晨[5](2018)在《用于红外气体检测的高稳定性DFB激光器驱动电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红外气体检测对高性能激光器驱动电源的要求,文中采用PID控制算法,设计并研制了一款高稳定的DFB激光器驱动电源。其硬件主要包括信号产生模块、压控恒流源模块、电路保护模块,具备输出电流保护功能。信号产生模块主要通过DDS产生正弦波,再通过比较器产生方波,同时采用DA转换技术实现直流波、叁角波、锯齿波的输出。控制方案上采用PID算法,通过深度负反馈控制,实现高稳定电流输出。利用此驱动电源对中心波长为1 563.09 nm的DFB激光器进行驱动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驱动电源具有输出波形类型、幅度和频率叁者数控可调的功能,电流幅度范围为0~1 A;正弦、方波频率范围为1 Hz~1 MHz,叁角、锯齿、直流波频率范围为1 Hz~100 Hz,频率分辨率为1 Hz;输出电流线性度为99.93%,长时间输出电流稳定度为0.019 7%。(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麦亦勇[6](2018)在《红外驱动的动态褶皱图案:一种实现智能材料表面的有效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响应性表面微纳米图案可以通过外界刺激动态调控表面微纳米结构,从而实现对材料表面性能的动态调控。其中,利用材料表面不稳定性构筑褶皱是制备表面微纳米图案的通用方法,然而如何实现微纳米褶皱图案的动态调控仍然面临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姜学松研究团队在刺激响应性高分子表面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最近该团队提出了一种简单、普适的制备具有近红外光响应性的动态微纳米表面褶皱图案的策略,实现了对材料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多重刺激响应性调控,为构建智能材料表面开辟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威,闫玉洁,孙夫文[7](2018)在《基于ARM的红外图像采集驱动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红外图像的特点,采用一款特殊的红外探测器和ARM Cortex-M3微处理器设计红外热像仪前端模块,并根据开源的OpenCV机器视觉底层C语言库成功移植预处理代码,实现利用微处理器读取红外传感器像素信息,并利用采集到的像素信息进行信号的预处理,最终将红外信息上传到上位机上显示。(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09期)

毛艳[8](2018)在《近红外驱动的纳米光敏剂的制备、稳定性及载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癌症在世界范围已经成为致死的主要病症之一。如何实现癌症的有效治疗仍是科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集靶向作用、药物负载与缓释以及多模态成像功能的诊疗一体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光动力治疗(PDT)因其治疗精确有效、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是,光敏药物的水溶性差、激发光的穿透深度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范围。由于深穿透能力的近红外光(NIR)符合临床应用需要,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可以吸收近红外光并发射可见光或者紫外光,所以由UCNPs与二氧化钛复合构建的NIR驱动的上转换PDT药物受到当下重点关注。然而,如何有效提高此类PDT药物的体内应用性能仍有待深入探讨。本论文围绕探索具备新表面修饰途径的PDT药物的合成、PDT药物上转换材料-二氧化钛的稳定性和改进、以及兼有化疗和PDT功效的靶向纳米药物平台的构建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上转换纳米粒子NaYF4:Yb,Tm@NaGdF4:Yb(之后简称为UCNPs)为核,包覆SiO2和TiO2壳获得复合材料UCNPs@SiO2@TiO2,进一步采用光化学法沉积Au,制备了PDT纳米药物UCNPs@Si02@Ti02-Au。表征了产物的物相、形貌、元素组成、吸收光谱、上转换发光光谱等性质,并测试了其光催化活性,与UCNPs@Si02@Ti02相比,UCNPs@Si02@TiO2-Au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且可以发展以Au为表面修饰位点的功能化路线,有望发展成为应用性能更佳的PDT药物。(2)研究了 PDT纳米药物UCNPs@Si02@Ti02在水溶液介质中的稳定性,通过对浸泡后纳米药物的形貌、上转换发光、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光催化活性的测试,发现介质对Si02层的刻蚀是导致材料性能劣化的原因。采用L-精氨酸辅助合成的策略对UCNPs包覆耐刻蚀的SiO2壳、进一步制备改进型PDT药物UCNPs@SiO2-arg@TiO2,表征其基本特征并对比研究了改进前后的两种药物在不同水溶液介质中的SiO2溶出曲线。结果表明:改进型纳米药物UCNPs@SiO2-arg@TiO2在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上较UCNPs@SiO2@TiO2有一定的提高,SiO2溶出的进程有所减缓、光催化活性的保留期更长。(3)通过水解法在改性UCNPs表面直接包覆TiO2壳,制备了 PDT纳米药物UCNPs@TiO2,进一步修饰聚乙烯亚胺(PEI)、连接聚丙烯酸(PAA)并偶联叶酸(FA)构建了靶向纳米光敏剂UCNPs@TiO2@PEI-PAA-FA,并研究了其对于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负载和缓释功能。结果表明:功能分子的修饰会轻微增大纳米药物的平均水力学粒径,但不影响其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相比UCNPs@TiO2,UCNPs@Ti02@PEI-PAA-FA仍保持了较高的包封率(84.7%)和载药率(50.8%),DOX的释放具有介质pH响应性,在NIR照射和pH 5.0的磷酸缓冲液中12 h的DOX的累积释放率为38.1%。这种纳米药物有望成为化疗/光动力治疗双功能肿瘤治疗药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5)

林志阳,林宝卿,陈志心[9](2018)在《中红外波段超快强激光场驱动的原子单电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波长可调谐的强飞秒激光脉冲,在中红外波段系统地测量了氙原子的单电离离子产率随光强的变化关系。基于PPT模型和ADK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在整个测量区域,基于PPT模型的计算结果均与实验结果相符,而在较长波长、较高光强时基于ADK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两种理论模型在深隧穿电离区域的一致性及其描述原子单电离行为的有效性在实验中得到了直接验证,可以利用这两种模型准确地标定长波长激光脉冲的绝对光强。(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航,李义,冯立强[10](2018)在《红外激光与远紫外激光场驱动H_2~+辐射谐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H_2~+谐波辐射的过程,采用数值求解非玻恩-奥本海默近似薛定谔方程的方法,理论研究了H_2~+在10fs/800nm红外激光与6fs/30nm远紫外激光驱动下谐波辐射的特点。结果表明,谐波辐射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拉比振荡、多光子共振电离、电荷共振增强电离以及离解态电离;随着远紫外光的加入,谐波光谱呈现能量间隔为远紫外光子能量的多重谐波截止结构;当远紫外光与红外激光的延迟时间大于零或小于零时,谐波光谱呈现红移和蓝移的现象。该研究对理解分子谐波辐射过程是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红外驱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大功率红外激光器功率-电压-电流(Power-Voltage-Intensity of current,PVI)曲线的特点,提出一种双环控制结构的恒流驱动电源设计方案。硬件电流控制环路采用深度电流负反馈电路实现了高精度恒流驱动;数字式控制环路根据激光器工作电流实时调节DCDC输出电压,使得恒流电路中MOSFET稳态压降保持恒定,从而在保证电流控制精度的同时显着提升了系统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激光器PVI曲线的特点,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思路,然后重点阐述了输出可调的DCDC电源模块和硬件恒流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通讯软件和DCDC电压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最后给出了DCDC电源效率和电流控制的测试结果,通过与传统方案的对比测试验证了本设计在系统效率上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驱动论文参考文献

[1].焦玉茜.面向拟态融合的红外图像差异特征驱动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9

[2].吕燚,高军燕,蒋艺杰.大功率红外激光器高效驱动电源设计[J].激光与红外.2019

[3].顾小杰,王杰.MEMS近红外光谱仪微镜驱动控制系统研发[J].测控技术.2018

[4].魏新宇.非制冷长波红外探测器驱动及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

[5].蒋荣秋,邓伟芬,汪倩倩,侯月,陈晨.用于红外气体检测的高稳定性DFB激光器驱动电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6].麦亦勇.红外驱动的动态褶皱图案:一种实现智能材料表面的有效途径[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8

[7].王威,闫玉洁,孙夫文.基于ARM的红外图像采集驱动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8

[8].毛艳.近红外驱动的纳米光敏剂的制备、稳定性及载药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9].林志阳,林宝卿,陈志心.中红外波段超快强激光场驱动的原子单电离[J].光学学报.2018

[10].刘航,李义,冯立强.红外激光与远紫外激光场驱动H_2~+辐射谐波[J].激光技术.2018

标签:;  ;  ;  ;  

红外驱动论文-焦玉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