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学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学,心学,象山,明心,主体性,禅学,禅宗。
心学美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龚雅哲[1](2019)在《自得与本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哲学到文艺批评的转变,它既指创作者的“专业”的手法与身份、也指诗歌或词曲的“正宗”的地位,又指作品语言风格上的平淡朴素,但以上这些都是从文体特性方面上对“本色”范畴做的规定,主要指文学体裁固有的审美特征。而在明代心学语境的影响之下,主体意识高扬,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人格与生命精神,在此语境之下,心学文论家对“本色”范畴作出了意义的转化,他们并不是单方面的追求文章观念的独创性,而是主张自我的真精神在作品中得到真实无妄的表现,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将学问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融会贯通,而从自家体贴出来的学问为自得之学,发为文章则为本色之文。本论文分为六大部分,绪论及五章。绪论部分,对已有的“本色”美学范畴的研究从四个视角做出了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心学语境下的“本色”思想做出研究。第一章对“本色”美学范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从“本色”范畴切入,对其词源本义、哲学涵义进行探源,及对本色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内涵进行分析;之后对“本色”思想在魏晋六朝与“辨体”思潮中的体现、唐宋元时期的“破体”与“本色”当行说进行研究。第二章从明代心学语境出发,对“本色”美学范畴的时代精神进行研究,首先对明代心学语境之下的主体意识进行研究,之后从狂侠、狂禅的角度对明代心学文论家的生命精神进行研究,展现心学文论家“真吾”的生命真精神与个体精神高度的自由状态。第叁章则分析明代心学文论家在“真吾”本色生命的体验之下对“自得之学”学术旨趣的追求,对“自得说”的理论内涵进行研究分析;紧接着对“自得”与“本色”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强调心学语境之下的“本色”之文不是规定的,生命体验与学问是相通融的,创作主体的修养融汇为生命体验,从而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显现为自得之学,流通于文章,显现为本色之文。第四章探讨心学语境之下的“本色”美学范畴在文艺上的具体体现,从创作心态、创作内容、审美理想、创作范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强调心学语境下的“本色”美学范畴不是在人的自觉意识处获得的具体的形式,而是生命鼓荡的一种表现与冲动,且“本色”美学范畴主张诚于我,抒发具有真情实感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片面地从文学情辞上标新立异,即使是强调独创性,也不是强而为之,也是从主体性灵深处流露出来的样子。第五章则从审美范式的角度分析了“本色”美学范畴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其次探讨了“本色”美学范畴的对于现代文论发展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继平[2](2017)在《儒体佛用:阳明心学美学对禅宗美学思想的融摄》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明心学不仅在哲学思想上对禅学进行了扬弃,在美学方面同样对禅学美学思想进行了融摄。因而二者在美学思想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审美本体一致,审美体验相似,审美结果雷同等。当然,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其在价值观、主体的内在要求及历史归宿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增杰[3](2017)在《主体性的萌动——象山心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发挥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象山心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发挥的促进作用内含地潜隐着"美的现代生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的重大论题,而这一议题又是在变相地追问"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意识的历史转换的突出表现是什么"或"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渐然过渡的鲜明征象是什么"的根本难题。"美的现代生成的基本特征"精炼体现于叁个方面:第一,审美特性的逐日独立;第二,感性个体的逐次崛起;第叁,理性实体的逐步式微。"主体性的萌动"是引动以陆九渊的心学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实现现代性转向的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也是它赐予中国当代美学获致历史性变革的最为丰盈的一笔理论财富。(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7年01期)
刘继平[4](2016)在《阳明心学美学与禅学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明心学美学提倡真性情、真体验的审美,与禅学美学一样,都是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觉观照来沟通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同属于体验美学。二者的审美主体在体验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故对主体的内在审美要求、对世界的美学价值判断及二者的历史归宿是不一样的。(本文来源于《王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刘康宁[5](2016)在《心学视角中的汤显袓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以“情”为主,学界多将汤显祖的美学概括为“情本”美学或“唯情论”美学思想,并逐渐为其贴上了“以情抗理”的标签。但是,从其哲学思想特别是心学思想出发探究其“情理兼备”的一面。本论文的目的在于,从心学视角出发,通过汤显祖心学与美学思想关系的研究,明确汤显祖美学思想的完整内涵。第一章研究汤显祖的心学思想及与心学的关系。从客观环境论,汤显祖处在心学风靡的晚明时期。从主观因素论,他与心学人物有密切的思想交流。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汤显祖形成了以“心之自体”为主的心学思想,其中包含情理观、明复说、贵生说等思想。他在心学与理学的驳诘中确定了“身心合一、心为主宰”是为“正”的“心之自体”思想,发展了“情理兼备、自然生发”的情理观,提出了“明心复性、心性完满”的“明复说”,以及“众生可贵、顺性任情”的“贵生说”。汤显祖的心学思想与其美学中“情理”、“性情”和“身心”等多对范畴密切相关。可见,在研究汤显祖的思想时单论“情”而不论“理”或只论“以情抗理”而不论情理关系中情依于理的论述都存有片面之嫌疑。在其心学思想的指导之下,汤显祖的文艺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心学特色也逐渐显露。第二章从心学的角度研究汤显祖的文艺美学思想。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至情说”,与心学思想中的情理观密切相关。“至情说”体现在文学思想中就是在尊重文学规律的基础上抒发文学情感和想象。他从心学的万物之理中出发,对文艺中“法”与“变”之关系的有了新的理解,形成“通变”思想。汤显祖在艺术中将对情理兼备、身心保有、生命贵重的理想化为“梦境”,以求通过情感的自由飞升与天道相合,创造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获得“情至”的审美体验。他受心学大师罗汝芳和李贽关于百姓日用之道、人欲观和本心等心学思想的影响,审美趣味趋向大众化、世俗化,讲真情、真气、真人,注重个体天性的保存,体现在文艺美学中就是尚真和贵俗的审美理想。第叁章研究汤显祖的美育思想既注重情感教育又肯定礼义教化对个体道德提升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在情感教育与礼义教化的关系中,汤显祖认为“情”为基础、“义”为种子、“礼”为工具。强调礼义发源于内心,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内在的情感抒发,能够帮助复归本心的纯净状态。汤显祖也通过一些美育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美育效果。总之,本文从汤显祖与心学的关系及其心学思想出发,探究汤显祖文艺美学和美育思想中重要概念的相互关系及内涵,以求对其美学思想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3)
潘立勇[6](2016)在《阳明心学美学的心本立场及其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按阳明心本哲学,人为天地万物之心,心为天地万物之本;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物即事,事与物经过意的中介,化本然之在为意义之在,由此通向意义世界的建构。进入审美存在的视阈,"心外无物"这个命题意味着与主体无关的纯粹客体不具备现实的审美意义,审美对象的生成和呈现离不开审美本心的照觉,美本身就只是本心良知在境域中的感应呈现。审美存在是一种境界,是本心明觉的澄明境地。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路如果作为对物质世界实在性的思考,未免过于思辨而"唯心",往往使物质对象的自在性难以落实。然而,这种思路如果作为对价值意义世界存在性及呈现性的思考,则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作为对审美世界的存在性及呈现性的思考,则更有极具魅力的启发。我们有理由尊重心本立场的智慧:就世界实存而言,是物质实在在先,精神存在在后;就意义世界而言,是精神世界为本,物质世界为用,后者的意义因前者而显现。(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韦东晗,许惠[7](2015)在《王阳明心学美学对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心学美学作为文化传承,对近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自阳明心学美学的本质内涵出发,已经确立"尚真"、"狂狷"、"去蔽"等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标准。此次研究结合阳明心学美学,对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影响进行分析,概括心学美学的本质内涵,后对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彰显出时代特征及审美意义。(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11期)
潘立勇[8](2015)在《如何从本体工夫论切入阳明心学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明心学美学蕴涵着传统中国乃至东方哲学美学的深层智慧,"本体—工夫—境界"是其内在的理论构架。本体工夫论是切入阳明心学美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传统与当代的统一、东方与西方的会通、本真与本心的辩证构成该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研究内容则从四个方面切入:其一,从宏观的角度,历史和逻辑统一地考察阳明心学美学形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其二,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阳明心本论美学的逻辑结构及其独特的审美本体与工夫论思想;其叁,从比较的角度,深入地透视阳明心学美学及其本体工夫论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理路的不同;其四,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地分析阳明心学美学对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蕊[9](2015)在《明代心学家陈献章退隐之乐的美学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心与道合"的哲学命题成就了明代心学家陈献章的"道隐"境界,使其退隐之乐别有意趣。与"道"翱翔的退隐之乐不仅带给陈献章心浑然与物同体的美学体验,而且还作为媒介,对其交游的士人圈形成影响,促成了集体退隐价值观的形成。同时,陈献章的退隐之乐也具有美学上的人文关怀意义。本文探讨了陈献章退隐之乐的美学意境及美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09期)
王维[10](2015)在《从阳明心学角度看李贽《琴赋》一文中的音乐美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以来,学术界对于李贽思想的研究热度迟迟未退,文史哲各界不断从其思想的丰富资源中攫取着理论养分。李贽的"童心说";李贽与王学特别是泰州学派的关系;李贽的禅学思想;李贽与晚明士人的交往……有关李贽的各方言论都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从音乐美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蔡仲德先生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他对李贽的"童心说"、"以自然之为美"、"诉心中之不平"、"声音之道可与禅通"、"琴者,心也"等命题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蔡仲德先生主要是以道家的眼光对李贽思想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5年02期)
心学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阳明心学不仅在哲学思想上对禅学进行了扬弃,在美学方面同样对禅学美学思想进行了融摄。因而二者在美学思想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审美本体一致,审美体验相似,审美结果雷同等。当然,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其在价值观、主体的内在要求及历史归宿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学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龚雅哲.自得与本色[D].山西大学.2019
[2].刘继平.儒体佛用:阳明心学美学对禅宗美学思想的融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李增杰.主体性的萌动——象山心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发挥的促进作用[J].齐鲁艺苑.2017
[4].刘继平.阳明心学美学与禅学美学[J].王学研究.2016
[5].刘康宁.心学视角中的汤显袓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潘立勇.阳明心学美学的心本立场及其再评价[J].中原文化研究.2016
[7].韦东晗,许惠.王阳明心学美学对中晚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8].潘立勇.如何从本体工夫论切入阳明心学美学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9].王蕊.明代心学家陈献章退隐之乐的美学意境[J].大舞台.2015
[10].王维.从阳明心学角度看李贽《琴赋》一文中的音乐美学观[J].人民音乐.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