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奶牛乳房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奶牛,乳房,病原菌,铜绿,鉴定,中药治疗,乳腺炎。
奶牛乳房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飞[1](2019)在《浅谈奶牛乳房炎的中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奶牛养殖模式是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奶牛卧床、新型挤奶设备、分群管理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奶牛乳房炎发生率依然持续升高。通过近几年临床实践,在应用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现谈一谈中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1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是奶牛乳腺受到机械性刺激、病原微生物入侵及化学物理性损伤所引起。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侵入乳(本文来源于《北方牧业》期刊2019年23期)
王琳[2](2019)在《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观察研究中药治疗在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选择患有乳房炎症的奶牛8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将第一组命名为对照组,第二组命名为观察组,第一组给予抗生素治疗,第二组运用中药治疗方法,注意观察并收集数据记录。治疗前,2组数据没有较大的比较意义,治疗后,明显第二组的临床表现以及数值都优于第一组。结论:在治疗奶牛乳房炎加入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治疗奶牛的乳腺疾病,还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效果明显更优,临床表现良好,并发症明显减少,并给人类健康带来保障,应在实际中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22期)
韩仰东[3](2019)在《后海穴注射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是很常见的奶牛疾病,该病会给奶牛养殖也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方法很多,并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但实际治疗费用较高。因此,本文对后海穴注射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有效提高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上提高奶牛的产奶量。1材料1.1实验动物分析取2014~2015年治疗过的58例已确诊为乳房炎的奶牛。(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齐楷,丛艳昭,于丹,李?,张喜璐[4](2019)在《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在化学、物理或微生物等因素刺激下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给乳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并且发病率比较高。在吉林省的某奶牛场中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比较高,其牛乳中体细胞明显超标,对其奶牛场经济收益带来了严重影响。本实验对该奶牛场中22份奶牛乳房炎乳汁进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赵高乾,王素英,李广善,赵庆彬[5](2019)在《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感染流行规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房炎作为全球性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因对社会经济、养殖行业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使人们从发病机理、疾病诊断、预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作者立足于前期尤其是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以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原因——病原菌为中心展开,探讨其感染类型、奶牛与病原菌及病原菌相互之间的关系。奶牛乳房炎是由包括病原菌的侵袭及宿主奶牛自身抵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乳腺对病原菌的入侵应答能力,病原与病原之间或促进或抑制都对其发生产生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公认的奶牛乳房炎的主要传染性病原菌,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其在体内难以治疗,并且耐药性普遍存在;无乳链球菌是环境性还是传染性病原尚有争议,在中国感染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仍旧敏感,相对于其他病原菌治愈率较高,畜群清除容易;大肠埃希氏菌被作为环境性病原体,乳房炎感染的分离率仍较高,抗生素治疗结果还有待商榷,耐药性普遍存在并增强;牛支原体近十年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在国内外都是严重的乳房炎致病因素,治疗效果不佳,且耐药性正在增强,疫苗开发困难。文章对上述几种主要病原菌的流行、危害与防治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奶牛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方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高春生,白翠,马晓媛,吴丹,王楠[6](2019)在《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是指奶牛乳腺组织的各种炎症,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约在25%~60%之间,中国的平均临床率为33.4%。研究证实,综合评估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产奶量和牛奶质量损失占总损失的49%。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现有奶牛1 400万头左右,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吴利军,李佳琳,陈夏冰,万平民,邵志勇[7](2019)在《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对湖北省一奶牛场开展为期1年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从165份乳样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科16个属的235株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83株,占35.0%;中型无绿藻36株,占13.5%;鲁氏不动杆菌28株,占11.9%;大肠杆菌12株,占5.1%;停乳链球菌7株,占2.9%;其他病原菌占31.6%。耐药试验结果显示,20株分离菌对测试的14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耐药性,最少对1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最多达到14种。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为氟苯尼考,敏感率达到75%。研究结果可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基础性数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董永,仇普斌,郝东升,任妮[8](2019)在《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流行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流行状况在不同国家、地区、牧场间存在差异。2017—2018年,对引起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微生物进行监测,以确定天津地区的主要流行致病菌和发病规律。研究发现,引起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最高的微生物是乳房链球菌,2018年与2017年相比,针对β-内酰胺类和甲氧西林的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增加-0.62%、7.05%,为该地区牧场在乳房炎管理方面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乳业》期刊2019年10期)
王理想,尹峥,沈聪,张琪,徐滢[9](2019)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陕西省某养殖场奶牛出现乳房炎的病例进行确诊,无菌采集患病奶牛乳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16 S rRNA基因测序、小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2种细菌,其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与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相吻合;16 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为100%;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2种菌株的致病性较强,感染病菌小鼠均在3 d内死亡;药敏试验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对大观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该研究结果为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张波[10](2019)在《奶牛乳房炎链球菌的预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房炎也被叫做乳腺炎,是由乳房炎症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乳的理化性质和细菌学变化,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但迄今为止,我们尝试各种方法,使用抗菌药防治奶牛乳房炎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抗菌药不仅可以直接针对病因,还可以有效减短病理周期,使乳房炎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9年10期)
奶牛乳房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观察研究中药治疗在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选择患有乳房炎症的奶牛8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将第一组命名为对照组,第二组命名为观察组,第一组给予抗生素治疗,第二组运用中药治疗方法,注意观察并收集数据记录。治疗前,2组数据没有较大的比较意义,治疗后,明显第二组的临床表现以及数值都优于第一组。结论:在治疗奶牛乳房炎加入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治疗奶牛的乳腺疾病,还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效果明显更优,临床表现良好,并发症明显减少,并给人类健康带来保障,应在实际中广泛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奶牛乳房炎论文参考文献
[1].王飞飞.浅谈奶牛乳房炎的中药治疗[J].北方牧业.2019
[2].王琳.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
[3].韩仰东.后海穴注射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
[4].齐楷,丛艳昭,于丹,李?,张喜璐.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J].今日畜牧兽医.2019
[5].赵高乾,王素英,李广善,赵庆彬.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感染流行规律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9
[6].高春生,白翠,马晓媛,吴丹,王楠.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J].吉林畜牧兽医.2019
[7].吴利军,李佳琳,陈夏冰,万平民,邵志勇.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8].董永,仇普斌,郝东升,任妮.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乳业.2019
[9].王理想,尹峥,沈聪,张琪,徐滢.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9
[10].张波.奶牛乳房炎链球菌的预防措施[J].畜禽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