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

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

一、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段桂姣[1](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肝脏硬度值(LSM)、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HBV DNA、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结果:(1)两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AST、AL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AST、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2)两组HBV DNA转阴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上升,CD8+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肝脏硬度值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肝脏硬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提高HBV DNA转阴,降低肝脏硬度值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且安全性好。(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可能通过上调CD3+、CD4+,下调CD8+,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郑瑞鹏[2](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陈万琼,邹勇,洪昆,毛先华,毛霞[3](2016)在《IFN-α治疗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干扰素-α治疗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组、猪血清模型组和IFN-α治疗组。正常组给予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猪血清模型组和IFN-α治疗组给予猪血清腹腔注射,每次0.5 m L/只,2次/周,共12周。自第9周第1天开始,正常组和猪血清模型组给予0.5%CMC Na灌胃,每天1次,共4周;IFN-α治疗组给予IFN-α皮下注射10×104U/只/天,共4周。于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肝脏组织,行Masson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结果猪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及羟脯氨酸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IFN-α治疗组较猪血清模型组分别降低32.8%和32.5%(P<0.01)。结论 IFN-α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肝脏组织中胶原含量有关。

李峰,岳蓓,程媛媛,王雪莲,陈潇潇,邓永岳[4](2015)在《黄芪联合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黄芪联合干扰素α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纤维化病变的干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诱导CCl4肝纤维化,造模6周,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芪组、干扰素α组和黄芪+干扰素α联合治疗组。采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Ⅳ型胶原(IV-C);同时使用Jamall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的水平;采用ELISA检测大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含量的变化。结果黄芪和干扰素均能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HA、LN、PC-III和IV-C的含量(P<0.01);而且与单一药物治疗组相比,联合药物组治疗后大鼠HA和IV-C的表达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黄芪和干扰素联合用药可以导致肝纤维化大鼠TIMP-1表达水平的降低和MMP-1表达水平的增高(P<0.05)。结论黄芪联合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产生可能与调节肝组织中TIMP-1、MMP-1表达水平有关。

刘翠芸,张伟,刘佩佩,叶长根,易珍,孙水林[5](2013)在《干扰素α-2a与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干扰素α-2a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直到目前仍尚未阐明。目的:进一步验证干扰素α-2a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健康SD雌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SD大鼠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纤维化模型组、6×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12×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及6×104U/kg干扰素α-2a对照组。造模8周时取肝组织标本,分别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RT-PCR分析肝组织bcl-2、bax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a平滑肌肌动蛋白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进行标记。结果与结论:肝组织病理形态显示CCl4诱导肝纤维化成功建立,表现为纤维化模型组汇管区周围纤维化明显,有芒状纤维和纤维间隔形成,各干扰素α-2a干预组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缓解。纤维化模型组有大量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6×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较纤维化模型组减少,12×104U/kg干扰素α-2a干预组更少,6×104U/kg干扰素α-2a对照组未见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结果提示干扰素α-2a能下调CCl4诱导肝纤维化bcl-2的表达,及上调bax的表达。提示干扰素α-2a阻断CCl4诱导肝纤维化机制存在通过调节bcl-2、bax的表达,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途径,该调节作用可能与干扰素α-2a剂量相关。

王磊[6](2010)在《中药小茴香对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去腹水过程中补钾、抗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去腹水过程中小茴香的补钾、抗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雌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和造模组(92只),造模组经检测后余71只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B组)、速尿组(C组)、速尿+氯化钾组(D组)、速尿+丹参组(E组)、速尿+小茴香低剂量组(F组)、速尿+小茴香中剂量组(G组)、速尿+小茴香高剂量组(H组),用药6周后,剖腹观测腹水,观察肝脏形态变化,采血检测血清钾及血清透明质酸酶,取肝脏切片行H-E常规染色。结果:①B组均有腹水(平均7.1ml),C组部分有腹水(平均2.3ml)、D组部分有腹水(平均1.6ml),A组及E、F、G、H组均无腹水;②A组肝脏表面光滑,色红,B组肝脏表面凸凹不平,可见弥漫性小结节,E组及G、H组肝脏表面较光滑,部分区域可见散在小结节;③肝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E、F、G、H组较B组肝小叶损坏减轻,纤维间隔减少,汇管区炎症减轻。④血清钾检测见D、F、G、H组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清透明质酸酶检测,E、F、G、H组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G,H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中药小茴香在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去腹水过程补钾作用明显;2、中药小茴香在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利尿去腹水过程中具有去腹水作用;3、中药小茴香对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阳惠湘,易艳容[7](2008)在《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SD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每只大鼠给予花生油0.003 mL/g皮下注射,共10周。模型组(n=15),每只大鼠给予40%CCl4(CCl4∶花生油=2∶3)0.003 mL/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干扰素-α治疗组(n=14)。每只大鼠给予40%CCl4(CCl4∶花生油=2∶3)0.003 mL/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10周。于第7周皮下注射干扰素α-2b每日10万单位/只,至第10周。于第10周末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肝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半定量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Ⅰ型胶原、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的表达。结果:CCl4诱导的SD大鼠肝纤维化的肝脏病理检查HE染色示,纤维化分期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干扰素-α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Masson染色纤维半定量评分,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干扰素-α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肝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型胶原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干扰素-α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α-SMA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干扰素-α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TGF-β1免疫组化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干扰素-α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干扰素α-2b可降低CCl诱导的SD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降低TGF-β1表达有关。

廖立桃[8](2007)在《AKF-PD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预防性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纤维化是指肝脏慢性炎症或损伤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是肝脏对肝损伤的创伤愈合反应,是所有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共同特点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途径,有效阻断、逆转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延缓或防止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氟非尼酮(AKF-PD)是由本研究组合成得到的一种新的吡啶酮类化合物,已在细胞学实验和动物学实验中显示了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且在细胞学实验中发现其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因此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观察AKF-PD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性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CL4中毒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将雄性SD大鼠8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10只),模型组(n=20只),AKF-PD预防组(n=20只),干扰素α预防组(n=20只),AKF-PD+干扰素α预防组(n=14只)。除正常组外,其它均予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皮下注射40%CCL4(CCL4:花生油为2:3)油剂3ml/kg(首剂为5ml/kg),一周两次,共6周。AKF-PD预防组在造模的同时即预防性给予AKF-PD300mg/kg/只,灌胃,1次/日。干扰素α预防组在造模的同时即预防性给予IFN-α2b 1×105U/只,肌注,1次/日。AKF-PD+干扰素α预防组在造模的同时即预防性给予AKF-PD300mg/kg/只灌胃以及肌注IFN-α2b 1×105U/只,1次/日。正常组给予3ml/kg花生油皮下注射,正常组及模型组均给予等容量的CMCNa(6ml/kg)灌胃。所有大鼠均正常饮食饮水,6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测定肝功能,肝组织行HE,Mas 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脏Ⅰ型胶原,α-SMA的表达。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多个样本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10.0,取检验水准α=0.05。结果:(1)CCL4皮下注射6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体重增加缓慢,肝功能损害严重,肝脏肿大,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肝纤维化Scheuer分期在S3或S4,肝脏中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多(P值均<0.05)。(2)AKF-PD预防组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好转。AKF-PD预防组大鼠ALT及AST明显降低,肝纤维化Scheuer分期在S1或S2,胶原半定量SSS评分及Ⅰ型胶原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值均<0.05)。AKF-PD预防组与干扰素α预防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KF-PD+干扰素α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AKF-PD预防组大鼠α-SMA的表达较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AKF-PD预防组与干扰素α预防组比较:α-SMA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KF-PD+干扰素α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α-SMA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AKF-PD对CCL4所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性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减少α-SMA的表达有关。AKF-PD与干扰素α2b联合用药的预防性治疗效果并不比单用AKF-PD或干扰素α2b的预防性治疗效果好。

易艳容[9](2007)在《AKF-PD对CCL4大鼠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导致严重后果的共同途径。因此抗肝纤维化治疗是防止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主要策略。目前临床上没有一种理想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因此研发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AKF-PD是本研究组合成的一种新的吡啶酮类化合物。在前期实验中已证实它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及体外实验证明它具有抑制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CCL4肝纤维化模型、并用AKF-PD干预,观察AKF-PD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探讨其可能机理。材料与方法:建立CCL4的肝纤维化模型:100只SD大鼠,体重180—240克,随机分为正常组(N=10),造模组(N=90)。正常组大鼠给予花生油3.0ml/kg皮下注射,造模组大鼠给予40%CCL4(CCL4:花生油=2:3)3.0ml/kg皮下注射,每周2次。6周后造模的大鼠进一步随机分组:模型组15只、AKF-PD治疗组23只、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组14只、AKF-PD和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组16只。AKF-PD治疗组给予AKF-PD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剂400mg/kg.d.灌胃1次/天;干扰素α2b治疗组给予干扰素α2b 10万单位/只.天.皮下注射;AKF-PD+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组给予AKF-PD300mg/kg.d.灌胃+干扰素α2b10万单位/只.天.皮下注射。模型组、正常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生理盐水溶液8ml/kg.d.灌胃1次/天。治疗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肝组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半定量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a平滑肌激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 a-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 betal TGF-β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纤维组织明显增生,HE染色肝纤维化分期高,S3—S4期占80%(P<0.01);胶原Masson染色半定量评分明显上升(P<0.01);肝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明显增加(P<0.01)。(2)AKF-PD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纤维组织增生减少,HE染色肝纤维化分期低,S3—S4期占41%(P<0.05);胶原Masson染色半定量评分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Ⅰ型胶原的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减低(P<0.05);AKF-PD治疗组与干扰素治疗相比,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KF-PD+干扰素联合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药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肝组织中a-SMA、TGF-β1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明显上升(p<0.01,p<0.05);AKF-PD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a-SMA、TGF-β1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降低(P均<0.05);AKF-PD治疗组与干扰素治疗组相比,两个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KF-PD+干扰素联合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a-SMA、TGF-β1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单用药组比较,TGF-β1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升高(p均<0.05),a-SMA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AKF-PD具有抗CCL4大鼠肝纤维化作用,与IFN-α2b作用相似。2.AKF-PD抗CCL4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抑制TGF-β1表达有关。3.AKF-PD与IFN-α2b联合治疗没有相加效果,疗效并不强于单用药。

章亭[10](2005)在《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和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和机理的研究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损害和炎症,在修复过程中导致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严重者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其本质是通过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的调控,激活肝星状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合成增多,而降解相对不足,两者失去动态平衡,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而引起肝纤维化。目前多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而肝硬化则是很难或不可逆转。 肝星状细胞已被证实是肝纤维化中产生细胞间基质最主要的效应细胞。肝星状细胞活化后,生物学性状发生很大的改变,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胶原和胶原酶抑制物等,这些功能状态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肝纤维化的转归。因此肝星状细胞已经成为肝纤维化研究中的重点和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靶点。 康氏抗纤颗粒是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之一的康良石教授,根据其康氏疫郁理论组成,几十年来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抗肝纤维化效果。进一步从动物实验及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方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为整体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两个部分: 1 整体动物实验部分: 1.1 目的:观察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1.2 方法:用复合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康氏抗纤颗粒大剂量组、康氏抗纤颗粒等效剂量组,干扰素组和鳖甲软肝片组。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主要脏器体重指数、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羟脯氨酸、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 1.3 结果:康氏抗纤颗粒可以提高实验动物体重,改善动物一般状态,显着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组织羟脯氨酸水平,减少肝纤维化面积,减少α-SMA及TGF-β1的表达。 1.4 结论:康氏抗纤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调节胶原代谢,减少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有关。 2 细胞培养实验部分 2.1 目的:观察康氏抗纤颗粒药物血清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2.2 方法:培养的HSC T6细胞株,加入正常大鼠血清,康氏抗纤颗粒大剂量、康氏抗纤颗粒等效剂量,康氏抗纤颗粒小剂量,干扰素组和鳖甲软肝片药物血清共同培养。用MTT法观察他们对HSC T6的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观察他们对HSC T6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图像分析方法观察他们对HSC T6表

二、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病位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
        1.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肾阴虚证的研究
        1.6 细胞免疫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2.1 疾病概述和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
        2.4 现有的治疗手段
        2.4.1 病因治疗
        2.4.2 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
    3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纤维化的研究
    4 肝纤维化的免疫相关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指标
        2.2.2 安全性指标
        2.3 中医证候积分
        2.4 临床疗效判定
        2.4.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两组性别比较
        3.1.2 两组年龄比较
        3.1.3 两组病程比较
        3.1.4 两组HBV DNA水平比较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肝功能比较
        3.2.2 两组LSM、HBV DNA转阴率比较
        3.2.3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3.2.4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2.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6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2.7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评价
    4 讨论与分析
        4.1 中医免疫观与慢性肝病的研究
        4.1.1 中医正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免疫机制的关系
        4.1.2 中医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细胞免疫的关系
        4.2 柔肝化纤颗粒的立方依据
        4.3 柔肝化纤颗粒组方浅析
        4.4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4.5 柔肝化纤颗粒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4.6 研究结果分析
        4.6.1 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的影响
        4.6.2 对肝功能、LSM和 HBV DNA转阴率的影响
        4.6.3 对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4.6.4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6.5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性肝病
        1.1.2 酒精性肝病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4 药物性肝病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1.2.2 肠-肝轴学说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
附录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IFN-α治疗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药物
    1.2 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1.3 检测指标
        1.3.1 病理组织学检查
        1.3.2 羟脯氨酸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组织病理
    2.2 羟脯氨酸
3 讨论
4 结语

(4)黄芪联合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干扰素α-2a与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各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2.3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Masson染色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cl-2、bax mRNA RT-PCR检测结果
    2.5 肝星状细胞活化标记物a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 讨论

(6)中药小茴香对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去腹水过程中补钾、抗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实验资料 2.实验方法 3.观察指标 4.图像采集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成模大鼠检测 2.腹水情况 3.肝脏大体况 4.肝脏组织学特点 5.血清钾检测 6.血清透明质酸酶检测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1.4 检测指标
        1.4.1 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1.4.2 病理组织学检查
        1.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Ⅰ型胶原、α-SMA及TGFβ-1的表达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2.2 肝组织病理检查
    2.3 肝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α-S MA及TGF-β1免疫组化表达
        2.3.1 型胶原蛋白表达
        2.3.2 α-SMA 表达
        2.3.3 TGF-β1 表达
        2.3.4 α-SMA与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关系
3 讨 论

(8)AKF-PD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预防性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2.2.3 一般项目检测
        2.2.4 肝功能测定
        2.2.5 HE染色
        2.2.6 Masson染色
        2.2.7 肝组织Ⅰ型胶原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8 肝组织α-SMA的免疫组化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3.2 大鼠体重增加变化
    3.3 大鼠肝指数变化
    3.4 大鼠肝功能变化
    3.5 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3.5.1 肉眼观察
        3.5.2 HE染色
        3.5.3 Masson染色
    3.6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3.7 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以肝星状细胞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治疗
致谢

(9)AKF-PD对CCL4大鼠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论文正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用药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肝脏大体标本观察
        3.3 肝指数比较
        3.4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3.5 各组大鼠肝组织I型胶原蛋白、a-S AM、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CCL4肝纤维化模型
        4.2 AKF-PD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4.3 AKF-PD对肝组织中a-SMA表达的影响
        4.4 AKF-PD对肝组织中TGF-β1表达的影响
        4.5 阳性药物参考的依据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附图
    第七章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致谢

(10)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和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部分
    综述一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二肝星状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前言
整体动物实验部分
    实验一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
    实验二康氏抗纤颗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主要脏器重量及肝功能的影响
    实验三康氏抗纤颗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指标及病理形态学影响
    实验四康氏抗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a-SMA及 TGF-β_1表达的影响
    整体动物实验小结
细胞培养实验部分
    实验一康氏抗纤颗粒药物血清的制备
    实验二康氏抗纤颗粒药物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实验三康氏抗纤颗粒药物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实验四康氏抗纤颗粒药物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GF-β_1、PDGF-b及 ICAM-1表达的影响
    实验五康氏抗纤颗粒药物血清对培养的肝星状细胞Bax、P27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E表达的影响
    细胞培养实验小结
总结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四、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段桂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3]IFN-α治疗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 陈万琼,邹勇,洪昆,毛先华,毛霞.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4]黄芪联合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J]. 李峰,岳蓓,程媛媛,王雪莲,陈潇潇,邓永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16)
  • [5]干扰素α-2a与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凋亡[J]. 刘翠芸,张伟,刘佩佩,叶长根,易珍,孙水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1)
  • [6]中药小茴香对实验性肝硬化腹水SD大鼠去腹水过程中补钾、抗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磊.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3)
  • [7]干扰素-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J]. 阳惠湘,易艳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10)
  • [8]AKF-PD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预防性治疗的实验研究[D]. 廖立桃. 中南大学, 2007(01)
  • [9]AKF-PD对CCL4大鼠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D]. 易艳容. 中南大学, 2007(01)
  • [10]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和机理的研究[D]. 章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