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聚合交联用耐酸耐高温凝胶堵漏剂

地下聚合交联用耐酸耐高温凝胶堵漏剂

一、地下聚合交联成胶的耐酸耐高温凝胶堵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森[1](2021)在《低初粘型凝胶体系调堵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魏学刚[2](2021)在《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安塞油田经过近40年的全面投入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产能损失每年高达30×104t,常规增产工艺适应性差,稳产难度较大,因此考虑对油井采取堵水措施。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分析堵剂在安塞油田中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堵剂的思路,并针对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数据为基础,对高含水油井见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见水原因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注水开发年限等影响,划分主要见水类型为裂缝性、孔隙性、裂缝-孔隙性见水。利用含水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化学堵水措施井进行效果评价,可知堵水后虽取得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总体来说存在着“堵剂繁杂且与油藏特征适应性差、堵水见效率低,效果差异大、有效期短”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有效支撑安塞油田持续稳产增产。分析应用多段塞堵剂体系进行堵水作业未见效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优选,并分析堵水未见效的其他原因是受油藏地质特征、油田开发状况、施工参数和现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地质因素非人为所能控制,井网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难量化,因此重点需对安塞油田现有的化学堵剂与段塞组合、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根据优化堵剂的思路方案,在室内对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堵剂的性能进行评价,证明该堵剂能适应安塞油田的地层条件;选用粒径(1mm~2mm)和膨胀倍数较小(6倍)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室内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盐、抗剪切性、韧性和保水性能,且运移性好,封堵率可达97%以上,可替代安塞油田现有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和流向改变颗粒;此外,引入一种高强度裂缝封堵剂,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强、黏弹性好、抗压形变能力好、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强等特点,可克服预交联体膨颗粒在多轮次实施应用后,表现出稳定性差、易破碎,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能够加强封堵效果。同时确定了适合安塞油田堵水的多段塞堵剂组合方式,并对堵水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介绍了堵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编制开发了堵水软件,软件主要由选井决策模块、堵剂库模块、施工参数设计模块、堵水效果评价模块组成。通过编制堵水软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塞油田现场实际需要。针对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在优化施工参数和开发堵水软件的基础上,对安塞油田三口高含水油井杏67-22井、山040-49井、山013-039井进行先导试验,并对施工作业后的堵水效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杏67-22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64.5%,平均日增油1.04t,有效期为251d,累计增油249.25t;山040-4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83.9%,平均日增油1.58t,有效期为191d,累计增油327.81t;山013-03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56.7%,平均日增油0.93t,有效期为302d,累计增油300.74t。综合分析认为,由此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适合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能够对裂缝、大孔道及高渗透层进行有效封堵,且堵水效果显着,能够恢复高含水油井的正常产能,提高油井采出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水平。

王增宝[3](2020)在《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构建与封堵作用机制》文中提出弹性颗粒是当前重要的调剖堵水剂,在各大油田应用广泛。针对弹性颗粒类堵剂与地层封堵匹配难度大,弹性颗粒易被剪切、耐温性差、裂缝封堵强度弱等问题,构建了互穿网络聚合体体系,制备出了适用于多孔介质与裂缝封堵调控的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弹性颗粒堵剂在孔喉、裂缝中的注入运移规律,阐明了封堵作用机制与调控机理,并提出了封堵调控方法。基于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协同复合特性,构建了互穿网络聚合体体系,并通过分步法与同步法制备了架状结构颗粒/PAM、交联聚合树脂/PAM互穿网络聚合体;改进了堵剂颗粒制备方法,颗粒粒径更加均一。通过扫描电镜、投射电镜、体式显微镜等方法评价了互穿网络聚合体的微观结构,确定了其互穿网络结构。以粘弹性、体积溶胀倍数、封堵率为指标评价了其性能,结果表明互穿网络聚合体以弹性为主,耐温可达150℃,强度受盐影响较小,封堵率可达98%以上,耐剪切性好,性能优于PAM交联本体。确定了弹性颗粒与地层孔喉的封堵匹配系数为0.21-1.10,与裂缝开度的卡堵匹配系数为0.49-0.95。建立了表征弹性颗粒弹性变形能力的方法,提出了弹性颗粒、刚性颗粒与地层封堵匹配的等效转化关系式ΨT=ΨG/K。通过可视填砂模型与透明变径管模型研究了颗粒在孔喉中的运移与封堵过程,变径造成的孔喉前端涡流不利于架桥封堵。流体粘度与速度对于架桥卡堵影响具有两面性。孔喉有效封堵的形成主要是孔喉前端形成的滤饼堵塞,裂缝则取决于基于聚集沉降与架桥卡堵形成的颗粒在裂缝中的充填度。采用CT扫描技术研究了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对非均质储层的封堵调控行为,结果表明,堵剂主要对高渗孔道形成有效封堵,保护低渗流通道,封堵调控作用明显。双管并联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对异层与同层非均质层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确定了取得良好封堵调控效果的级差界限,多孔介质储层渗透率级差>5,裂缝储层开度极差>2。基于互穿网络聚合体颗粒的溶胀特性,提出了孔喉封堵调控的计算方法。对于裂缝储层提出了前置段塞刚性颗粒、后置多级弹性颗粒的高强度封堵方式。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还可应用于储层保护、压裂转向、钻井防堵漏等技术领域,研究的颗粒与孔喉、裂缝的封堵匹配方法也可为以上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刘国宝[4](2020)在《汽窜通道耐温封堵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稠油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汽窜现象严重,稠油油层动用程度和蒸汽驱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改善汽窜现象发生后的蒸汽驱效果,迫切需要一种方法来有效的抑制汽窜,将汽窜的危害降到最小,使原油采收效果达到最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稠油开采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稠油注蒸汽开采机理及存在的汽窜问题。对耐温封堵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了蒸汽驱油藏汽窜通道特征及固相颗粒封堵体系封堵机理。运用室内实验的方法进行固相颗粒凝胶携带液配方的研制,优化了配方,确定最终凝胶体系的配方,并进行了相关性能的评价。开展了固相颗粒的筛选,并进行了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的匹配性实验研究。运用填砂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的可注入性、选择性封堵以及驱油效果评价,最终得出一种封堵汽窜通道的耐温封堵体系。研究表明:汽窜通道的形成受地质因素、原油粘度、开采方案等影响,当高温、高压的蒸汽注入储层后,在原有的孔隙里产生一种新的孔喉类型“热蚯孔”,孔喉通道干净,宽度一般约为5~10μm。确定聚合物凝胶体系的配方为200 m L蒸馏水+1.2 g魔芋粉+1.0g聚丙烯酰胺+乙酸铬1.4g+木质素磺酸钠0.8g+亚硫酸钠0.1g+120目丁腈胶粉、150目的玻璃微珠以及二级粉煤灰各1.0g。在剪切速率为10s-1、150℃时,凝胶粘度保持在4352.36m Pa·s;当矿化度达到1.4g/L时粘度在10000m Pa·s左右;在85℃条件下持续加热10d,其粘度为2350.7m Pa·s,说明该凝胶配方耐温、抗盐、以及长期稳定性能较好。封堵性能实验表明,当凝胶注入量为0.2PV和0.5PV时封堵率分别达到95.86%和98.35%。通过配伍性实验得到有机、无机颗粒与凝胶有良好的配伍性。通过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性能评价表明,凝胶与固相颗粒注入速度为1.0m L/min~1.5m L/min之间;在300℃高温下经过14h加热,仍然具有较强的封堵效果,封堵率可以达到92.96%。在双管并联驱油实验中,分两次共注入0.8PV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进行封堵后,采收率幅度提高了59.04%,双管中原油综合采收率达到91.49%,说明该固相颗粒聚合物凝胶复配体系对蒸汽驱油藏防汽窜提高原油采收率有较好的效果。

邓正强[5](2020)在《油基凝胶微球与水基高温交联凝胶堵漏及漏层裂缝宽度预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深井、超深井、复杂结构井等复杂地层井逐渐增加,钻井过程中经常遭遇井漏。井漏以及井漏带来的卡钻、井塌等复杂问题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制性能优异的钻井液防漏堵漏处理剂已成为钻井过程中堵漏治漏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反相乳液聚合凝胶微球油基钻井液封堵剂的作用机理,结合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适合油基钻井液防漏堵漏反相乳液凝胶微球封堵剂。以产物砂盘漏失量为评价标准,对HLB值、油水比、单体配比、交联剂加量、单体总浓度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凝胶微球最佳合成条件;通过优选微胶囊芯材和壁材,采用物理-化学合成法,制备了ABS包覆引发剂微胶囊;通过优选微胶囊芯材和壁材,采用物理合成法,制备了松香包覆引发剂胶囊颗粒。以制备的两种延迟引发剂为核心处理剂,构建了高温延迟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漏剂。通过运用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热重分析、粒径分析等手段,对凝胶微球、延迟引发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凝胶微球、延迟引发剂复合目标预期,具有良好的封堵效果和延迟引发效果。通过封堵性测试,研究了凝胶微球乳液在油基钻井液中的封堵效果,结果表明,在油基钻井液基浆中加入2%有效含量的凝胶微球后,具有明显的封堵效果,单位压差漏失量由7.5 m L/MPa降至1.45 m L/MPa;抗温性评价结果表明,凝胶微球在200℃老化温度以下具有良好的封堵效果。配伍性评价结果表明,凝胶微球在油基钻井液基浆中,不会对破乳电压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有利于提高乳液的稳定性。通过成胶性测试,研究了以制备的延迟引发剂为核心构建的延迟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漏剂的成胶时间、黏弹性、拉伸性以及封堵性。成胶时间的确定实验表明,加入延迟引发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在150℃下成胶实验可控制在2-6h以内,且与同类凝胶堵漏剂HPAM-PEI凝胶体系、HPAM-Cr3+体系相比,延迟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漏体系堵漏效果更好。为更好解决漏失诊断问题,通过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整合了渗透型漏失、裂缝型漏失数学模型,给出了判断漏失类型的关键参数,编制了基于现场井漏数据的漏失诊断系统。现场测试表明,编制的漏失诊断系统,与现场堵漏成功的堵漏材料粒径接近。

邵泽惠[6](2020)在《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注水开发不断深入,综合含水率上升,高含水油井数量越来越多,表现为采出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开发效益低等特点,二氧化碳驱不仅能显着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解决地质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抑制温室效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CO2驱替过程中易发生气体气窜现象,弱凝胶作为新型的封堵剂被广泛用于CO2驱封窜,但CO2气体溶于弱凝胶体系会对体系起到酸蚀作用,为此本文开展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窜性能评价并建立了CO2驱弱凝胶耐酸和封窜性能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进行评价,耐酸性能评价标准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评价,静态评价主要通过实验对在不同温度压力及矿化度的条件下弱凝胶体系的微观形貌、流变规律及粘弹性进行了观察及测试,评价结果认为弱酸性条件有助于弱凝胶形成网状结构,增大体系的储能模量;在较低的剪切速率(0~100s-1)下,CO2驱弱凝胶体系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在较高的剪切速率(100~1000s-1)下,CO2驱弱凝胶体系表现为近似牛顿流体;随着驱弱凝胶体系在CO2环境中实验时间增加,其储能模量呈现先增加后急剧减小趋势。动态评价主要通过CO2驱弱凝胶体系对不同渗透率和不同渗透率级差岩心并联封堵性能岩心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认为体系在地层条件(85℃和20MPa高压CO2环境)下封堵气窜有效持续时间为30d,不适宜用作深度调剖。本文通过对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实验建立了通过建立CO2驱弱凝胶静态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封堵性能评价结果之间关系的方法来评价CO2驱弱凝胶耐酸性能和封窜性能。

陈丽蓥[7](2020)在《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文中认为本文以P区块为研究目标区块,P区块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时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开发的实际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如:注入的水会向高层渗透形成串流现象、水压力驱动功率不足、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矛盾现象等。油田为改善这些问题层采用过水驱调度措施,但收效甚微。通过对P区块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可以发现,凝胶调剖技术在P区块的油液均衡控制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从三类凝胶调剖体系优选出与P区块相匹配的复合离子凝胶调剖体系,并通过室内流动性实验对其体系进行了热稳定性、矿化度、抗油性、耐酸碱性、耐盐性等室内性能评价和调剖剂的注入性、封堵性、耐冲刷性、动态吸附滞留性、动态剪切性等流动性分析以及参数优化,利用非均质岩心进行凝胶体系求实验,可提高采收率7%,最终的研究结果为复合离子凝胶调剖技术在P区块矿场的实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李国宁[8](2019)在《耐高温聚合物凝胶调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采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改善非均质的地层环境,需要注入调剖剂对高渗层进行封堵。现阶段,油藏开采开始向更复杂的高温高盐地层发展,现有的调剖剂在高温高盐条件下存在成胶强度弱,稳定性差等缺点,急需研究适用于高温油藏的耐高温调剖剂。针对调剖剂耐温性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本论文为了实现凝胶耐200℃高温,且稳定存在7天以上,研制了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和丙烯酰胺凝胶体系。基于单一变量法对耐高温调剖体系进行配方优化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的聚合物、交联剂、稳定剂、纳米颗粒以及引发剂等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温度、p H值以及矿化度等外界因素对成胶性能的影响。利用了流变仪研究了凝胶体系的流变性能,凝胶目测代码法评价了耐高温凝胶的强度和耐温性能,并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研究了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的最优配方为:0.75%S01+0.75%S02+4.5%碱催化酚醛树脂+2%G01+1%纳米颗粒+0.1%稳定剂,该凝胶在200℃下能稳定存在7天,成胶后的粘度在1.5 s-1剪切速率下达200 Pa·s。该凝胶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是以弹性为主的粘弹性胶体。该凝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大部分纳米颗粒吸附到凝胶骨架上,使微观网络结构更加稳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的最优配方为:8%(20%AM+60%AMPS+20%SMDT)+1%G03+6%G02+KPS(单体总量的0.5%)+1%纳米颗粒,该凝胶在200℃高温下稳定存在7天以上,成胶后的粘度在1.5 s-1剪切速率下高达400 Pa·s。该凝胶体系也是以弹性为主的粘弹性胶体,且粘弹性较大,弹性模量高达1000 Pa,粘性模量大约100 Pa。该凝胶体系成胶后形成紧密的空间网状结构,形似蜂窝状,三维网状结构孔洞直径在5微米左右,凝胶内部的交联密度非常大,在高温下耐温性能明显高于其他凝胶体系。

班光[9](2019)在《改性聚丙烯酰胺类颗粒暂堵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在油田酸压或重复压裂过程中,需要暂时封堵原有裂缝,实现酸压或压裂过程的转向。在一些高深井中,地层温度达到100℃以上要求暂堵剂具有耐高温和高强度的特性。但是目前常用的聚合物堵水剂存在热稳定性能差,封堵有效时间短,承压能力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耐高温的聚丙烯酰胺类颗粒型暂堵剂。考察其耐温性、耐酸性、膨胀性、降解性和岩心封堵能力。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高分子聚合物的引发机理以及影响因素,采用具有不同功能的单体、引发剂及合成方法,对聚丙烯酰胺进行改性。(2)通过大量的室内合成实验以及初步筛选评价,确定了暂堵剂体系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合成的三元聚合物,并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筛选并优化了聚合物体系中的引发剂、交联剂、稳定剂以及各成分的最佳浓度。(3)通过室内性能研究考察了AM/AMPS/MMA暂堵剂在携带液中的膨胀性能、地层环境中的降解率以及岩心封堵能力。在130℃、48 h下暂堵剂分别在20%盐酸、水、以及地层水中的降解率都能够达到95%以上,残渣率小于5%,AM/AMPS/MMA暂堵剂在1 mm裂缝的岩心实验中最大承压达到18 MPa,在2 mm裂缝的岩心实验中最大承压达到15 MPa。此堵剂具有成本低、耐高温、封堵效果好以及残渣剩余率低等特点。通过对单体的筛选,反应条件的优化,制备了一种耐高温的聚丙烯酰胺类颗粒暂堵剂。此暂堵剂在油田酸压和重复压裂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陈阳[10](2018)在《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文中指出随着开发时间延长,渤海油田部分储层大孔道和特高渗透条带发育越来越严重,因此识别储层大孔道和特高渗透条带并且优化出一种封堵强度高、药剂成本较低、海上油田适应性强的封堵剂是值得研究讨论的重点。针对渤海某油藏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本文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开展了油藏储层大孔道识别以及无机复合地质聚合物凝胶(简称封堵剂)药剂筛选、配方优选和配制注入工艺优化实验研究。通过水油比双对数法判定SZ36-1油田东二段2小层D2、D7和D12井大孔道优势级别为二级,其余油井大孔道优势级别为三级。采用管流模型计算可知,S油田东二段2小层D2井控制面积范围内大孔道体积为346.7×104m3,平均渗透率为15.2μm2,平均喉道半径25.5μm。岩心实验表明,孔眼(孔深和孔径)对岩心平均渗透率贡献率不高,这意味着即使油藏开发过程中在注采井附近区域内形成了高强度大孔道或特高渗透条带,但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幅并不明显,容易造成误判。实验优选固化剂为NaOH、增黏剂为无机增黏剂、缓凝剂为复合缓凝剂。优选出配方组成“增黏剂5%+固化剂0.1%+缓凝剂0.25%+主剂30%”。在该配方组成条件下,固化时间在90h左右,缓凝剂对固化时间影响最明显,随缓凝剂浓度增加,固化时间延长,固化时间范围在5.5h480h。封堵剂对水不敏感且具有良好耐碱性,但耐酸性较差,与盐酸和氢氟酸相比较,土酸对无机地质聚合物溶蚀效果较好,溶蚀时间在4h左右。封堵剂具有1MPa左右的抗压强度,且渗透率极低,封堵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若将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优势通道封堵技术和化学调驱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得“封堵+驱油”双重效应,增油降水效果更加明显;随封堵距离增加,转向进入低渗透层和高渗透层基质部分驱油剂和水返回大孔道时间延后,波及区域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

二、地下聚合交联成胶的耐酸耐高温凝胶堵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聚合交联成胶的耐酸耐高温凝胶堵剂(论文提纲范文)

(2)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
        1.3.2 化学堵剂的发展趋势
    1.4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分析
        1.4.1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
        1.4.2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必要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及优化分析
    2.1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
        2.1.1 交联聚合物冻胶堵剂
        2.1.2 颗粒类堵剂
        2.1.3 弱凝胶堵剂
        2.1.4 高强度封口堵剂
    2.2 优化堵剂必要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及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1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
        3.1.1 见水原因
        3.1.2 见水类型
    3.2 安塞油田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2.1 堵水效果评价方法
        3.2.2 单井堵水效果评价
        3.2.3 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3 优化堵水必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
    4.1 堵剂体系的优化设计
        4.1.1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
        4.1.2 预交联体膨颗粒
        4.1.3 高强度裂缝封堵剂
    4.2 多段塞组合的优化设计
        4.2.1 压力梯度分布
        4.2.2 裂缝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3 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4 裂缝-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3 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
        4.3.1 堵剂用量的确定
        4.3.2 注入压力及施工排量的确定
        4.3.3 施工前准备
        4.3.4 施工具体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水软件设计
    5.1 软件概述
        5.1.1 软件编制开发目的
        5.1.2 软件主要模块组成
    5.2 软件模块主要功能
        5.2.1 选井决策模块
        5.2.2 堵剂库模块
        5.2.3 施工参数设计模块
        5.2.4 堵水效果评价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6.1 杏67-22 井
    6.2 山040-49 井
    6.3 山013-039 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构建与封堵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调剖堵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2 互穿网络弹性颗粒堵剂
        1.2.3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
        1.2.4 颗粒堵剂封堵匹配关系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
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制备与表征
    2.1 互穿网络聚合物体系构建与堵剂制备方法
        2.1.1 互穿网络聚合物体系构建
        2.1.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颗粒制备方法
    2.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制备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分步法制备
        2.2.3 同步法制备
    2.3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表征
        2.3.1 微观结构形态
        2.3.2 溶胀性能
        2.3.3 粘弹性
        2.3.4 耐温性能
        2.3.5 抗盐性能
        2.3.6 封堵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封堵作用机制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堵剂颗粒与孔喉匹配关系研究
        3.2.1 弹性颗粒弹性形变系数
        3.2.2 弹性颗粒体注入性研究
        3.2.3 颗粒粒径与地层孔径封堵匹配系数
        3.2.4 弹性颗粒与刚性颗粒封堵匹配系数的关系
    3.3 堵剂颗粒与裂缝匹配关系研究
        3.3.1 颗粒注入性研究
        3.3.2 颗粒与裂缝封堵匹配图版
    3.4 堵剂颗粒运移规律研究
        3.4.1 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
        3.4.2 颗粒在裂缝中的运移规律
    3.5 堵剂颗粒封堵机理研究
        3.5.1 颗粒封堵多孔介质孔喉机理
        3.5.2 颗粒封堵裂缝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调控机理与方法研究
    4.1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调控机理
        4.1.1 实验方法
        4.1.2 多孔介质调控机理研究
        4.1.3 裂缝调控机理研究
    4.2 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封堵调控方法
        4.2.1 孔喉封堵调控方法
        4.2.2 裂缝封堵调控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汽窜通道耐温封堵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稠油注蒸汽开采
        1.2.2 耐温封堵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蒸汽驱油藏汽窜通道特征
    2.1 地层孔隙结构
    2.2 汽窜通道特征分析
        2.2.1 蒸汽驱区块概况
        2.2.2 汽窜大孔道成因分析
        2.2.3 汽窜通道孔喉变化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固相颗粒封堵体系研制
    3.1 固相颗粒封堵体系封堵机理
        3.1.1 固相颗粒的封堵作用
        3.1.2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的协同作用
    3.2 固相颗粒筛选
    3.3 颗粒携带凝胶体系研制
        3.3.1 凝胶体系配方筛选与优化
        3.3.2 凝胶体系的性能评价
    3.4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配伍性
        3.4.1 颗粒悬浮机理
        3.4.2 有机粉颗粒在携带液中的沉降稳定性
        3.4.3 无机颗粒在携带液中的沉降稳定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固相颗粒封堵体系性能评价
    4.1 颗粒可注入性评价
        4.1.1 颗粒传输性能评价
        4.1.2 注入速度对注入能力的影响
    4.2 固相颗粒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
        4.2.1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选择性封堵效果
        4.2.2 温度对复合体系封堵效果的影响
    4.3 固相颗粒堵剂防汽窜注蒸汽驱油效果评价
        4.3.1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单管驱油封堵效果实验
        4.3.2 固相颗粒与凝胶体系双管驱油封堵效果实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油基凝胶微球与水基高温交联凝胶堵漏及漏层裂缝宽度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堵漏技术研究现状
        1.2.1 堵漏机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堵漏材料研究现状
        1.2.3 堵漏技术研究现状
        1.2.4 有机交联凝胶堵漏的研究现状
        1.2.5 微胶囊延迟成胶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反相乳液法合成凝胶微球及结构表征
    2.1 本章引言
    2.2 反相乳液凝胶微球封堵剂的分子结构设计
        2.2.1 反相乳液凝胶微球封堵剂的优点
        2.2.2 凝胶微球合成单体筛选
    2.3 合成原理和方法
        2.3.1 合成方法的筛选
        2.3.2 引发剂的筛选
        2.3.3 交联剂的筛选
    2.4 合成实验
        2.4.1 合成原料
        2.4.2 仪器设备
        2.4.3 凝胶微球的制备
    2.5 最优合成条件的确定
        2.5.1 HLB的优化
        2.5.2 油水比的优化
        2.5.3 单体配比的优化
        2.5.4 交联剂加量的优化
        2.5.5 单体总浓度的优化
    2.6 结构表征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核磁共振分析
        2.6.3 微观形貌
        2.6.4 热重分析
        2.6.5 粒径分析
        2.6.6 凝胶微球的制备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凝胶微球的性能评价及复合封堵配方优化
    3.1 本章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钻井液的配制及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3.3.1 油基钻井液的配制
        3.3.2 水基钻井液的配制
        3.3.3 流变性能测试
        3.3.4 封堵性能测试
    3.4 单剂加量变化规律
        3.4.1 凝胶微球加量对单位压差漏失量的影响
        3.4.2 凝胶微球加量对破乳电压的影响
        3.4.3 凝胶微球加量对黏度的影响
    3.5 封堵性评价
    3.6 抗温性评价
    3.7 凝胶微球复合堵漏剂配方优化
        3.7.1 颗粒堵漏剂封堵性能评价
        3.7.2 片状堵漏剂封堵性能评价
        3.7.3 纤维堵漏剂封堵性能评价
        3.7.4 凝胶微球/油基钻井液体系
    3.8 凝胶微球堵漏剂在水基钻井液中的性能评价
        3.8.1 凝胶微球对黏度的影响
        3.8.2 凝胶微球对滤失量的影响
        3.8.3 凝胶微球对封堵效果的影响
        3.8.4 凝胶微球在水基钻井液体系中的性能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延迟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漏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1 本章引言
    4.2 延迟引发剂的分子结构设计
        4.2.1 胶囊缓释引发剂的优点
        4.2.2 囊壁的选择
    4.3 制备原理和方法
        4.3.1 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筛选
        4.3.2 引发剂的筛选
        4.3.3 交联剂的筛选
    4.4 合成实验
        4.4.1 合成原料
        4.4.2 仪器设备
        4.4.3 胶囊引发剂的制备
    4.5 结构表征
        4.5.1 红外光谱分析
        4.5.2 热重分析
        4.5.3 微观形貌分析
    4.6 缓释机理研究
        4.6.1 Mc-1000-(0.5/1)缓释机理
        4.6.2 Ec20-2.5 缓释机理
    4.7 包封率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延迟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漏剂的性能评价
    5.1 本章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凝胶堵漏剂的制备与评价方法
        5.3.1 延迟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堵漏剂的配制
        5.3.2 成胶时间的测试
        5.3.3 黏弹性测试
        5.3.4 拉伸力测试
        5.3.5 封堵性测试
    5.4 凝胶成胶时间变化规律
        5.4.1 温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5.4.2 引发剂胶囊浓度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5.4.3 引发剂类型对成胶时间的影响
    5.5 凝胶抗拉强度测试
        5.5.1 交联剂浓度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5.5.2 不同交联剂类型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5.6 抗温性评价
    5.7 黏弹性评价
    5.8 封堵性评价
        5.8.1 CT扫描测试结果
        5.8.2 突破压力测试
        5.8.3 钢珠床封堵实验评价
        5.8.4 裂缝承压实验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现场井漏数据的漏失诊断系统研究
    6.1 本章引言
    6.2 漏失(微裂缝)模型机理研究
        6.2.1 渗透型漏失
        6.2.2 裂缝型漏失
    6.3 漏失类型的判断
    6.4 漏层平均裂缝宽度估算软件系统的建立
    6.5 现场数据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封窜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泡沫调剖
        1.2.2 水气交替技术
        1.2.3 弱凝胶封窜
    1.3 弱凝胶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弱凝胶调驱体系研究
    2.1 弱凝胶调驱体系的定义
    2.2 弱凝胶体系的基本组成
        2.2.1 聚合物
        2.2.2 交联剂
        2.2.3 助剂
    2.3 弱凝胶交联体系
        2.3.1 铝交联体系
        2.3.2 铬交联体系
        2.3.3 酚醛树脂交联体系
    2.4 弱凝胶体系调驱机理
    2.5 弱凝胶体系形成条件
第三章 CO_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实验
    3.1 弱凝胶体系配制
        3.1.1 实验试剂
        3.1.2 CO_2驱弱凝胶体系配制过程
        3.1.3 CO_2驱弱凝胶体系静态实验条件
    3.2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微观形貌影响
        3.2.1 扫描电镜原理
        3.2.2 微观形貌测试实验步骤
        3.2.3 微观形貌测试实验结果
        3.2.4 微观形貌测试结果分析
    3.3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流变规律影响
        3.3.1 幂律模型
        3.3.2 流变规律测试实验步骤
        3.3.3 流变规律测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酸蚀对弱凝胶体系粘弹性影响
        3.4.1 粘弹性模量表征
        3.4.2 粘弹性测试测试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CO_2驱弱凝胶体系的岩心模拟实验
    4.1 实验准备
    4.2 实验原理
        4.2.1 岩心的渗透率
        4.2.2 封堵率计算
        4.2.3 残余阻力系数
    4.3 CO_2驱弱凝胶体系封堵性能实验研究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CO_2驱弱凝胶体系岩心驱替实验
        4.4.1 双管岩心并联驱替实验步骤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CO_2驱弱凝胶耐酸和封窜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5.1 弱凝胶体系耐酸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5.2 二氧化碳驱弱凝胶封窜性能评价方法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7)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胶调剖机理
        1.2.2 凝胶调剖开发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调剖体系筛选及性能评价
    2.1 凝胶体系配方优选
        2.1.1 实验准备
        2.1.2 调剖体系筛选原则
        2.1.3 .调剖体系的筛选
        2.1.4 凝胶体系配方的优选
    2.2 调剖剂室内性能评价
        2.2.1 热稳定性以及成胶时间与强度
        2.2.2 矿化度评价
        2.2.3 抗油性评价
        2.2.4 耐酸碱评价
        2.2.5 配伍性评价
        2.2.6 耐盐性评价
        2.2.7 吸附滞留性评价
    2.3 调剖剂流动性及封堵性实验
        2.3.1 调剖剂的动态剪切成胶性
        2.3.2 耐冲刷性与吸附滞留性
        2.3.3 调剖剂的注入性
        2.3.4 调剖剂的封堵性
        2.3.5 调剖剂的突破压力梯度分析
        2.3.6 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剖体系动力学研究
    3.1 交联基团与聚交比的确定
        3.1.1 交联基团的确定
        3.1.2 聚交比的确定
    3.2 反应动力学方程
        3.2.1 实验条件
        3.2.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剖体系参数优化
    4.1 主剂浓度与注入量优化
        4.1.1 主剂浓度优化
        4.1.2 注入量优化
    4.2 注入方式及段塞组合优化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4.2.4 实验数据及结论
    4.3 调剖体系注入速度与注入时机优化
        4.3.1 调剖体系注入速度优化
        4.3.2 注入时机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剖体系适用性评价
    5.1 凝胶强度与原油粘度的匹配规律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材料及条件
        5.1.4 实验数据及结论
    5.2 不同渗透率级差对采收率及封堵效果的影响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案
        5.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5.2.4 实验数据及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剖体系驱替实验研究
    6.1 三层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方案
        6.1.3 实验材料及条件
        6.1.4 实验步骤
        6.1.5 实验数据及结论
    6.2 大平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案
        6.2.3 实验材料及条件
        6.2.4 实验步骤
        6.2.5 实验数据及结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耐高温聚合物凝胶调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耐高温凝胶调剖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1 耐高温凝胶调剖剂的发展现状
        1.1.2 耐高温凝胶调剖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常用的耐温凝胶交联体系
        1.2.1 酚醛树脂有机交联体系
        1.2.2 丙烯酰胺单体引发交联体系
    1.3 凝胶调剖剂体系的性能评价方法
        1.3.1 凝胶强度的评价方法
        1.3.2 凝胶热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3.3 凝胶流变性能的评价方法
        1.3.4 凝胶微观结构的表征方法
    1.4 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应用分析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耐高温调剖体系研制
    2.1 引言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合物凝胶的制备
        2.2.4 凝胶评价的实验方法
        2.2.5 交联剂的种类
        2.2.6 耐高温颗粒的筛选
        2.2.7 耐高温主剂的选择
    2.3 丙烯酰胺凝胶体系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凝胶调剖剂的配制方法
        2.3.4 凝胶评价的实验方法
        2.3.5 交联剂的种类
        2.3.6 耐高温主剂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耐高温调剖体系配方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凝胶调剖剂的制备
        3.2.4 凝胶流变性的测试方法
    3.3 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优化
        3.3.1 两种聚合物配比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2 聚合物含量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3 不同的交联比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3.4 纳米颗粒含量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4 丙烯酰胺型凝胶调剖体系优化
        3.4.1 单体总量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4.2 交联剂的含量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4.3 引发剂的含量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4.4 纳米颗粒的含量对凝胶体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高温凝胶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凝胶调剖剂的制备
        4.2.4 凝胶微观结构的测试方法
        4.2.5 凝胶流变性能的测试方法
    4.3 聚丙烯酰胺凝胶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4.3.1 温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3.2 矿化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3.3 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3.4 凝胶的微观结构
        4.3.5 凝胶的粘弹性能
    4.4 丙烯酰胺凝胶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4.4.1 温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4.2 矿化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4.3 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4.4.4 凝胶的微观结构
        4.4.5 凝胶的粘弹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性聚丙烯酰胺类颗粒暂堵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暂堵剂的应用场景及作用机理
        1.2.1 酸压
        1.2.2 重复压裂
        1.2.3 调剖堵水
    1.3 暂堵剂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4 暂堵剂的分类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创新点
第2章 AM/AMPS共聚物交联暂堵剂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反应机理
        2.2.3 实验方案及步骤
        2.2.4 吸水倍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正交实验对聚合影响因素的考察
        2.3.2 pH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3.3 引发剂浓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3.4 交联剂浓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3.5 红外光谱分析
        2.3.6 SEM电镜扫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淀粉接枝聚合物交联暂堵剂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反应机理
        3.2.3 实验方案及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淀粉用量对暂堵剂膨胀倍数的影响
        3.3.2 耐温性能及降解率
        3.3.3 红外谱图表征
        3.3.4 SEM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M/AMPS/MMA共聚物交联暂堵剂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方案
    4.3 产品表征
        4.3.1 丙烯酸甲酯用量对暂堵剂膨胀性能的影响
        4.3.2 AMPS用量对暂堵剂耐温性能以及降解率的影响
        4.3.3 交联暂堵剂红外光谱分析
        4.3.4 交联暂堵剂扫描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暂堵剂室内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主要仪器
    5.3 实验内容
        5.3.1 暂堵剂在携带液中的膨胀性能实验
        5.3.2 暂堵剂在模拟地层环境中的溶解性能
        5.3.3 岩心封堵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暂堵剂在携带液中的膨胀倍率
        5.4.2 暂堵剂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率
        5.4.3 突破压力梯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概念
    1.3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反应机理
        1.3.1 国外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机理研究
        1.3.2 国内地质聚合物机理研究
        1.3.3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结构
        1.3.4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缓凝剂作用机理
    1.4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反应机理
        1.4.1 主剂
        1.4.2 缓凝剂
        1.4.3 增稠剂
    1.5 小结
第二章 储层大孔道(高渗条带)识别方法研究
    2.1 SZ36-1油田大孔道识别
        2.1.1 目标区域概况
        2.1.2 大孔道识别技术现状
        2.1.3 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
    2.2 QHD32-6油田大孔道识别
        2.2.1 目标区域概况
        2.2.2 大孔道识别技术现状
        2.2.3 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
    2.3 大孔道对储层平均渗透率影响研究
        2.3.1 实验条件
        2.3.2 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方案设计
    3.3 结果分析
        3.3.1 药剂筛选
        3.3.2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3.3.3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耐酸碱性定性分析
        3.3.4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耐酸碱性定量计算
        3.3.5 无机地质聚合物成胶抗稀释性能评价
        3.3.6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温度敏感性能评价
        3.3.7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耐盐性能评价
        3.3.8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渗透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封堵和液流转向效果评价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和方案设计
    4.2 结果分析
        4.2.1 采收率
        4.2.2 动态特征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四、地下聚合交联成胶的耐酸耐高温凝胶堵剂(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初粘型凝胶体系调堵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D]. 张伟森.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D]. 魏学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互穿网络聚合体堵剂构建与封堵作用机制[D]. 王增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汽窜通道耐温封堵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D]. 刘国宝.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油基凝胶微球与水基高温交联凝胶堵漏及漏层裂缝宽度预测技术研究[D]. 邓正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CO2驱弱凝胶体系耐酸性及封堵性能评价[D]. 邵泽惠.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长垣外围P区块调剖体系优选与参数优化[D]. 陈丽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耐高温聚合物凝胶调剖剂的研究[D]. 李国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改性聚丙烯酰胺类颗粒暂堵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 班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配方优选及封堵效果评价[D]. 陈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7)

标签:;  ;  ;  

地下聚合交联用耐酸耐高温凝胶堵漏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