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机理论文_贾翠萍,陈桥,魏久传,王红梅,施龙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侵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苍耳,群落,潮差,菌根,海水,量纲。

入侵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贾翠萍,陈桥,魏久传,王红梅,施龙青[1](2019)在《FTIR光谱的海水入侵区水-岩(土)间氟迁移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地区饮水型氟中毒和海水入侵十分普遍。海水入侵引起地下水性质的改变对岩(土)氟迁移具有潜在影响,但尚未有直接模拟实验证实,其氟迁移机理也不明确。用淡水和海(卤)水混合及配制溶液模拟海水入侵过程,对含水砂层沉积物进行静态水-岩(土)氟迁移模拟实验,对比分析沉积物FTIR特征,探讨海水入侵对岩(土)氟迁移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含水砂层沉积物氟迁移量大小顺序为:海水>1∶1淡海>淡水;卤水>1∶1淡卤>淡水,随海(卤)水混入程度增加,含水砂层沉积物岩(土)氟迁移能力增强。氟迁移能力随NaCl和NaHCO_3浓度增加而增加,随CaCl_2浓度增加而降低。对含水砂层沉积物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表明,随NaCl和NaHCO_3浓度增加, NaCl溶液中沉积物Si—O—Si键伸缩振动峰强度明显增强,氟磷灰石弯曲振动峰减弱, O—H键特征峰变化不明显,而NaHCO_3溶液中沉积物羟基磷灰石弯曲振动峰和Si—O—Si键伸缩振动峰强度变化不明显, O—H键特征峰强度变化明显,表明NaHCO_3溶液主要通过OH~-与F~-离子交换,而NaCl溶液是通过Si—O—Si键中Si—O置换来影响岩(土)氟迁移。随CaCl_2浓度增加, Si—O—Si键伸缩振动峰强度明显减弱,氟磷灰石弯曲振动峰强度增强,表明Ca~(2+)强烈地抑制岩(土)氟析出。同时,随NaCl和NaHCO_3浓度增加和CaCl_2浓度减少, Si—F特征峰强度减弱, Si—O—Si键弯曲振动峰向低波数偏移。由于大气CO_2混入, 1 mol·L~(-1) CaCl_2作用沉积物出现1 460和1 420 cm~(-1)碳酸根特征峰。由于碳酸根沉积作用, 1 mol·L~(-1)的NaHCO_3作用的沉积物在1 460 cm~(-1)处峰强度增强,且在875 cm~(-1)出现新峰,但是在淡海卤水和NaCl溶液作用的沉积物中无碳酸根特征峰,表明含水砂层中无萤石(CaF_2)溶解作用。海水入侵引起的偏碱性、高钠低钙的环境促进岩(土)氟迁移释放,是滨海地区高氟地下水重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4期)

曾正,张六,陈俊昌,黄铭,杨晶晶[2](2019)在《基于WiFi信号的入侵检测机理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安全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室内入侵检测可以达到预警、避免损失的目的。与常见的入侵检测方法不同,利用了无线通信信号WiFi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CSI)与人体行为的关联,可以达到入侵检测的目的。研究了信道冲击响应与信道频率响应及CSI的关系,并利用CSI数据集EHUCOUNT和机器学习方法仿真验证了CSI与人行为的关联,结果表明6种典型场景下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入侵检测准确率为93. 35%~99. 23%; 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入侵检测准确率为89. 17%~99. 14%。通过研制的专用谱传感节点采集WiFi信号进行实际场景测试,证明入侵检测准确率为98%,这表明基于WiFi信号的入侵检测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邵华,胡云霞,袁着耕,韩彩霞,周世兴[3](2018)在《新疆外来入侵植物叁剑客:入侵机理与生物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发育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简单、脆弱,外来种入侵引发的负面效应更为显着。在对新疆危害严重的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的研究中发现,叁种植物均可产生化感物质;其中,两种苍耳属植物产生的主效化感物质均为苍耳内酯类化合物。化感物质进入土壤后,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本土植物生长,而且能够通过改变土壤环境而间接作用于本土植物。综合比较对入侵和非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的培养及高通量测序结果、土壤理化分析结果,推测上述几种外来植物可能通过结合直接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以及间接改变土壤及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实现入侵的成功。此外,从野外自然生境中采集叁种入侵植物病株并对其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提取DNA并对其ITS区域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意大利苍耳病叶上分离得到24株病原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和弯孢霉属真菌;从刺苍耳病叶上分离出36株病原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镰刀菌属、青霉属真菌;从黄花刺茄病叶上一共得到32株病原真菌,分属于链格孢属、镰刀菌属、青霉属等。(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期刊2018-08-03)

王宗明[4](2017)在《冬半年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路径及其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将冬半年一次降温过程中至少有一次24 h内平均温度的降幅大于等于10℃定义为强冷空气标准,采用改进后的叁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分析了 1970-2013年入侵中国北方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由于入侵不同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和活动特征不同,因此本文首先对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进行分区处理,然后对入侵不同地区的强冷空气路径进行分类,并着重讨论了不同路径强冷空气活动的区域性和持续性气候特征,初步分析了冷气团移出极区的机制,并讨论了各类路径强冷空气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最后,利用CMIP5模式历史模拟结果,评估了中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由于冷却机制差异导致的模式模拟偏差。主要结论如下:(1)在研究的43个冬半年内,根据强冷空气标准,北方地区共入侵了 1138次强冷空气。入侵内蒙地区的共计469次,其中西北路径303条、偏北路径118条、偏西路径32条、奇异路径16条。入侵东北地区的共计418次,其中西北路径230条、偏北路径101条、偏西路径75、奇异路径12条。入侵西北地区的有251次,其中偏西路径143条、西北路径88条、奇异路径20条。(2)总的来说,北极圈上40~120°E范围是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主要源地,比较了各类路径冷气团移出极区当天的环流场,发现差异主要在80°E以东及以西。当AO为负位相:AO指数越小(大),源地位于80°E以西的冷气团位温越低(高);NAO为低指数态时,北冰洋的冷气团易从80°E以西源地出极区;NAO指数为高指数态时,伴随西伯利亚高纬地区高压活动,冷气团易从80°E以东出极区。此外130°E以东的源地分布与鄂霍次克海附近气旋活动有关。(3)总数中59%的强冷空气是北半球高纬地区冷气团随东亚冬季风南下所致,以西北路径入侵中国内蒙、东北地区,以偏西路径入侵西北地区,因其南侵能力较弱,主要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总数中7%的强冷空气爆发需要西伯利亚高纬地区偏冷,同时中亚地区形成东移发展的暖高压,以偏西路径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因冷气团较弱,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总数中27%的强冷空气受乌拉尔山地区暖高压影响,分别以偏北路径入侵内蒙、东北地区,以偏西路径入侵西北地区,易在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异常低温。总数中3%的强冷空气受欧洲东部暖高压与AO负位相变化影响,以偏西路径入侵内蒙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易造成异常低温,在南方地区易形成持续3d以上的冷害。1970-2013年,前述占总数59%、7%的强冷空气频数明显减少,而分别占总数27%、3%的强冷空气频数则略有增加,这揭示了伴随气候变暖,强冷空气导致的异常低温强度没有明显减弱及强冷空气频次北减南增的原因。(4)比较了不同路径强冷空气向下游地区的传导过程,从降温峰值角度归纳来说,爆发前1天,各区出现冷平流,温度距平开始减小,冷空气前锋到达更低纬度时相对浅薄,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存在气温暖距平,导致各区域内盛行上升运动,云覆盖率增加,非绝热项起增暖作用(潜热释放和减少辐射冷却),减弱了垂直项、冷平流的冷却作用。爆发当天,冷平流导致气温大幅下降,同时地面冷高压到达,盛行下沉运动,晴空导致辐射冷却作用增强,抵消了下沉增暖作用后,降温幅度达到最大。爆发后1天各区温度距平达到最小,之后冷维持机制主要是由非绝热项、冷平流共同减缓垂直项的增暖作用。水平平流项、非绝热项、温度距平与温度变化项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北向南逐渐减小,垂直输送项与温度变化项的相关系数在北方区域为负,在南方区域为正,这是由于冷气团向南侵袭时地形的变化会提高热力和动力过程的空间变异,导致热量收支各项变化幅度改变。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粗分辨率计算得到的垂直输送项与其他项具有物理一致性。(5)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爆发后,非绝热项是主要的冷却项,冷平流持续时间短,这与入侵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强冷空气主要由冷平流导致降温的冷却机制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垂直输送项与区域温度明显呈正相关关系,非绝热项与区域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入侵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反。由于入侵西北地区强冷空气特有的冷却机制,导致CMIP5模式在西北地区模拟强冷空气活动效果最差。模式对东北地区的强冷空气活动模拟效果最好,其中CanESM2模拟出了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强冷空气频次的减少趋势,MIROC-ESM模拟出了从1990年代初期至2005年频次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7-01)

牛利敏[5](2017)在《毛竹入侵及经营方式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入侵和人为经营导致毛竹林面积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作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桥梁,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其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毛竹入侵及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结果对于评估毛竹入侵和人为经营的生态风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合理经营毛竹林、进一步明确AM真菌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毛竹入侵针阔叶林土壤AM真菌中性脂脂肪酸(Neutral lipid fatty acid,NLFA)生物量、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均显着增加(P<0.05)。AM真菌生物量对土壤团聚体和易提取球囊霉素有重要贡献作用,且易提取球囊霉素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相关(P<0.05)。毛竹入侵主要通过AM真菌生物量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毛竹入侵显着影响AM真菌群落,森林类型(P=0.001)、p H(P=0.038)和有机碳(P=0.023)是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毛竹入侵后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显着且AM真菌生物量显着增加,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固存。(2)长期粗放经营毛竹林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球囊霉素含量及AM真菌生物量也显着降低(P<0.05),其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与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显着正相关(P<0.05),而AM真菌PLFA生物量与碱解氮含量和大团聚体百分比极显着正相关(P<0.01)。长期粗放经营毛竹后土壤球囊霉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无梗囊霉属显着降低(P<0.05)。马尾松林对照与不同粗放经营年限毛竹林土壤AM真菌群落显着区分(P=0.001),土壤含水量(P=0.005)、碱解氮(P=0.001)、有效磷(P=0.014)对AM真菌群落结构变异具有重要贡献。(3)长期集约经营显着降低了毛竹林土壤AM真菌NLFA生物量和总球囊霉素含量(P<0.05);AM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显着(P=0.001),且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速效钾(P<0.001)、硝态氮(P<0.01)、铵态氮(P<0.05)和有效磷(P<0.05)。集约经营15年土壤250-2000μm团聚体百分比下降20-29%,且团聚体百分比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与AM真菌生物量和总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显着相关(P<0.05)。长期集约经营改变了毛竹林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长期来看对土壤有机碳固存具有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6-06)

廖亚丽[6](2017)在《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的化感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感作用已经成为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植物产生化感物质有多种途径,作为植物化感物质主要来源的凋落叶在土壤中降解并释放化感物质是产生化感作用的重要方式。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有关其凋落叶的化感作用,特别是模拟实际生态环境下其化感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凋落叶和新鲜叶子为实验材料,莴苣为受试植物,通过在实际生态环境下的土壤盆栽实验验证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和叶子的化感作用;其次,通过盆栽实验模拟研究自然条件下凋落叶和幼苗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后,研究凋落叶的甲醇粗提液和分离纯化的2个化合物对拟南芥幼苗的生理响应;旨在探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的化感作用及其化学生态学功能,阐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的化感作用与其入侵扩张之间关系,为其成功入侵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结果如下:1.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和新鲜叶子都抑制了莴苣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株高和生物量,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新鲜叶子的抑制作用要高于凋落叶。浓度为0.05和0.1 g/g时幼苗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当新鲜叶子浓度增加到0.2 g/g时CAT活性降低;凋落叶和新鲜叶子处理引起了幼苗氧化损伤导致丙二醛(MDA)的含量的增加。GC-MS分析了凋落叶和叶子甲醇提取液的化学组成,分别检测到27种和34种化合物,主要是萜类、酮类、酚类、醇类、生物碱类等。另外结果表明土壤和莴苣幼苗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也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这两类物质可能是产生化感作用的主要来源。一方面证明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和叶子的化感作用抑制了莴苣幼苗生长且叶子的作用要强于凋落叶的;另一方面说明了实际环境中凋落叶化感作用的时效性,随着凋落叶的分解化感作用可能逐渐的降低。2.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与幼苗根系分泌物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pH值从6.55变化到7.34,土壤总氮(TN)的含量从0.21增加到0.51 g/kg;凋落叶处理显着增加了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但低浓度和高浓度之间没有差异,幼苗根系分泌物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没有显着性影响;凋落叶和幼苗根系分泌物增加了土壤化合物的总数和总相对含量;Sphingomonas、Acidobacteriales、Gemmatimonas的相对丰度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浓度和幼苗密度的增加而地降低;Methylobacillus、Rhizomicrobium、Novosphingobium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随凋落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幼苗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其相对丰度没有影响;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pH、TN和SOM含量变化不仅与凋落叶浓度和幼苗密度都呈正相关性,而且与细菌群落之间有相关性。结果证明土壤性质、化学组成和土壤细菌群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改变着土壤生态过程,凋落叶和根系分泌都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为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入侵时期的生长提供有利的土壤生态环境。3.加拿大的一枝黄花凋落叶粗提取液和化合物1显着的抑制了拟南芥幼苗的生长。甲醇粗提液的浓度为1 mg/m L时对根长的抑制率为66.82%,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减少了58.46%和41.79%,且高浓度处理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了MDA的含量,浓度为0.5和1 mg/mL时都增加了幼苗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减少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化合物1的浓度为25、50和100μg/m L时都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高浓度处理显着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而减少了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浓度为100μg/m L时自由氨基酸的含量升高至121.44 mg/g。化合物2在浓度为25、50和100μg/m L对拟南芥幼苗生长指标和代谢产物的含量都没有显着的影响。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证明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化合物的化感活性。拟南芥幼苗的代谢产物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升高以及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说明了凋落叶对拟南芥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是通过改变植物体内正常C和N代谢途径实现的,为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化感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爽[7](2017)在《弥河下游咸水入侵机理及动态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咸水入侵是海岸区域一种具有特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重视对咸水入侵的动态监测,明确咸水入侵机理,有利于判断咸水入侵危害程度,分析咸水入侵发展变化趋势,对保障饮水安全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弥河下游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加上几十年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北部赋存的咸水向南部淡水区入侵。本文对区域咸水入侵情况开展调查,查明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咸水入侵的水动力条件,明确本区咸水的入侵机理;采用多种监测指标对咸水入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防治咸水入侵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明确咸、淡水的密度差异和离子浓度差异引起的扩散渗透和弥散效应导致咸水入侵的发生。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叁次海侵海退之后在北部赋存的古海水为咸水的入侵提供了物质来源。基于GMS的Solid模块建立了本区含水层结构模型,查明弥河古河道含水砂层是咸水的入侵通道。(2)对气象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弥河径流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并且基于小波分析方法进行了周期分析,得到本区干旱指数为2.053。分析了地下水开采情况和地下水漏斗的形成演变,自然及人为双重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北部咸水水头高于南部淡水水头,咸淡水界面平衡被破坏,北部咸水不断向南部入侵。(3)咸水入侵动态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位、水质和含水层导电性。分析水位动态变化,年内动态成因类型分为降水入渗型和人工开采型,年际水位变化基本呈下降趋势。得到2015年弥河下游250mg/LCl-浓度等值线图,即2015年的咸淡水分界线。同1981年和2014年咸淡水分界线进行对比分析,多年来咸水入侵程度一直在加剧,咸水区不断向淡水区推移。典型剖面的多年Cl-浓度变化反映出相同结果。(4)采用直流电测深法和Auslog测井系统监测含水层的导电性能,从咸水区过渡到淡水区,视电阻率和液体电导率的变化反映了咸水入侵的发展趋势。得到了田柳镇典型监测剖面视电阻率和Cl-浓度的对应函数关系。(5)从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生态防治角度提出了弥河下游咸水入侵的治理措施,为防治咸水入侵提供合理依据和方案。(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7-06-01)

秦凯凯[8](2017)在《管状海水入侵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沿海地区面临诸如地表下沉,海水倒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的形势愈发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水入侵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海岸带建地下坝是防治海水入侵较为有效的工程措施,通过阻断海水渗透入侵的通道和地下淡水排泄通道来预防海水入侵。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海水入侵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管状海水入侵机理并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海岸带管状海水入侵模型。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本文基于"辽东湾海岸带海水倒灌致灾机理研究"项目进行选题研究,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海岸带管状海水入侵的影响规律。2、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了大量关于海水渗透入侵资料,包括本论文研究所需的模型材料参数等,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海水入侵的方式、通道及基本方程等,最终得出管状海水渗透入侵的机理。对进一步开展海岸带管状海水入侵的数值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3、本文的核心部分为数值模拟分析,文章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以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管状海水入侵内陆的理想模型,模拟了水头差、海水浓度、含水介质渗透系数及叁种水面坡降对海水入侵距离及速率等的影响,为揭示管状海水入侵渗流机理、入侵规律及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影响海岸带管状海水渗透入侵的因素相比,海岸带海水与淡水的水头差对海水渗透入侵的移动速率影响较为明显,海水浓度及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的改变对海水入侵的移动速率影响相对较小。海水水头及海水浓度的增大都会导致咸淡水界面向淡水一侧延伸距离变大,入侵速率也随之增大。海岸带咸淡水过渡带的界面形态主要受渗透系数的控制,当渗透系数逐渐增大时,入侵界面由陡峭变平缓。(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朋[9](2017)在《径流和潮汐作用下的河口盐水入侵机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区域是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地带。咸潮入侵是河口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而且近年来我国河口盐水入侵有加剧的趋势。所以,对河口地区的盐水入侵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径流和潮汐是影响盐水入侵的主要因素。在以往的盐水入侵研究工作中,缺乏对于径流和潮汐作用下的盐水入侵机理的系统研究。所以本文通过水槽物理模型实验对径流和潮汐两大因素作用下的河口盐水入侵机理和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盐水入侵速度和入侵过程。实验中以淡水流量模拟径流,以正弦变化的盐水水位模拟潮位。本文设计了无径流无潮实验、有径流无潮实验、无径流有潮实验和有径流有潮实验。(1)以lock-exchange实验表示的无径流无潮实验,是本文最基础的实验,用来对只在密度梯度力作用下的长距离盐水入侵进行研究,得到:盐水会一直向前入侵,入侵速度会随由盐淡水密度差引起的密度梯度力的增大而增大。盐水头部入侵速度随位移增加逐渐减小,盐水头部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很符合二次函数。通过引用流体力学公式并进行适当假设,推导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相符程度较高的盐水头部速度、位移的理论公式,并对公式中的参数值进行了确定。(2)通过设计有径流无潮实验,在无径流无潮盐水入侵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只在径流作用下的盐水入侵进行研究,得到:盐水入侵会在某一位置达到稳定。径流量增大会减弱盐水入侵。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得到盐水稳定入侵距离计算公式,公式可以解释实验现象,也可以解释径流对盐水入侵的抑制作用会随盐水入侵距离的增加而增强。盐水入侵过程近似符合二次函数,得到了入侵过程二次函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设计无径流有潮实验,在无径流无潮盐水入侵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只在潮汐作用下的盐水入侵进行研究,得到:盐水会不断向前入侵。盐水入侵速度总体可以按匀速处理,且总体随潮差增大而减小。得到了盐水入侵速度计算公式,公式可以体现实验现象。密度梯度力导致盐水涨潮时段明显长于落潮时段。(4)通过设计有径流有潮实验,在有径流无潮实验和无径流有潮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盐水入侵进行研究,得到:盐水入侵距离达到稳定所需的潮差随径流量增大而减小;潮差小的咸界增长的快;盐水入侵距离随径流量增大而减小。径流导致盐水入侵稳定时的盐水涨潮时段要短于落潮时段。当潮差很小时,盐水入侵距离会大于无潮时盐水入侵距离,并从半个潮周期内水位平均的角度解释了此现象;当潮差较大时,盐水入侵距离会随潮差增大而减小,并认为其原因是潮差增强了盐淡水混合,使得盐水入侵密度梯度力减小和径流对盐水入侵的抑制作用增强。盐水入侵过程也近似为二次函数,并得到了盐水入侵初速度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3)

陈学群,李福林,陈华伟,田婵娟,管清花[10](2016)在《典型海(咸)水入侵防治措施机理数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咸)水入侵是一种自然灾害,入侵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及牛顿第二定律。在自然状态和人为干预状态下海(咸)水入侵过程中的影响因子之间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本文利用量纲一致的原则从海(咸)水入侵的数学机理上进行研究分析,分别对自然状态条件、淡水水体帷幕防治措施条件以及地下坝刚性防治措施条件下的海(咸)水入侵的动态平衡进行了数学描述。本文提出了各种防治措施条件下的基础因子与关键因子,建立了海(咸)水入侵防治措施基础因子和关键因子的无量纲关系。通过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防治工程措施对应不同的关键性指标,其无量纲关系曲线表明淡水帷幕运移的时间、距离与淡水回灌流量呈现较好的规律性。因子之间的无量纲关系曲线也为海(咸)水入侵的防治和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水资源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入侵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室内安全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室内入侵检测可以达到预警、避免损失的目的。与常见的入侵检测方法不同,利用了无线通信信号WiFi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CSI)与人体行为的关联,可以达到入侵检测的目的。研究了信道冲击响应与信道频率响应及CSI的关系,并利用CSI数据集EHUCOUNT和机器学习方法仿真验证了CSI与人行为的关联,结果表明6种典型场景下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入侵检测准确率为93. 35%~99. 23%; 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入侵检测准确率为89. 17%~99. 14%。通过研制的专用谱传感节点采集WiFi信号进行实际场景测试,证明入侵检测准确率为98%,这表明基于WiFi信号的入侵检测具有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侵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贾翠萍,陈桥,魏久传,王红梅,施龙青.FTIR光谱的海水入侵区水-岩(土)间氟迁移机理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曾正,张六,陈俊昌,黄铭,杨晶晶.基于WiFi信号的入侵检测机理及实验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9

[3].邵华,胡云霞,袁着耕,韩彩霞,周世兴.新疆外来入侵植物叁剑客:入侵机理与生物防治[C].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2018

[4].王宗明.冬半年入侵中国北方的强冷空气路径及其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5].牛利敏.毛竹入侵及经营方式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6].廖亚丽.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的化感作用及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7

[7].王爽.弥河下游咸水入侵机理及动态监测研究[D].济南大学.2017

[8].秦凯凯.管状海水入侵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9].张朋.径流和潮汐作用下的河口盐水入侵机理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10].陈学群,李福林,陈华伟,田婵娟,管清花.典型海(咸)水入侵防治措施机理数学解析[J].水资源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刺吸式昆虫的取食模型(James&Perry,...入侵植物与入侵昆虫的“新式武器假说...技术路线粉虱人工饲养Fig.2-1Artificalrearin...人工饲料蔗糖浓度对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番茄上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虱唾液PPO和...

标签:;  ;  ;  ;  ;  ;  ;  

入侵机理论文_贾翠萍,陈桥,魏久传,王红梅,施龙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