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杯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梳棉机,针织物,纤维,乌拉草,速度,评价,工艺。
转杯纱论文文献综述
洪昌义[1](2019)在《低配棉低捻度牛仔用转杯纱的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采用低配棉生产低捻度牛仔用转杯纱的工艺。针对转杯纺生产低配棉低捻度牛仔用纱时遇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根据原料特点,前纺工序以"多排杂,减少纤维损伤"为原则,合理调整工艺,合理选配转杯纺的关键元件,优化捻系数、卷绕张力等工艺参数,控制好车间相对湿度等,最终使转杯纺千锭时断头及机台生产效率达到较好水平。认为:用低配棉原料也能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转杯纺低捻度牛仔用纱。(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孙颖,孔令苹,向宪昕,甘应进,张季芳[2](2018)在《乌拉草混纺转杯纱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乌拉草棉混纺转杯纱的生产工艺。针对乌拉草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对乌拉草纤维预处理、采用称重原料混和工艺、优选前纺各工序工艺参数,并对转杯纺工艺中分梳辊速度、转杯工艺及纺纱张力等参数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棉/乌拉草75/25 36tex混纺转杯纱采用较优工艺参数为转杯速度47 000r/min,分梳辊速度7 300r/min,成纱捻系数420时,乌拉草混纺转杯纱可顺利生产,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孟秋娜,张伟,巴塔[3](2018)在《转杯纱竹节排列组合对竹节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转杯纱竹节排列组合对竹节效果的影响。转杯纺纺制短竹节纱时,实际节粗小于设计节粗,竹节效果不明显。先后尝试直接增加设计节粗和两种竹节排列结合两种方式,增加实测节粗。但是直接增加设计节粗的方式会导致纺制困难,竹节风格无法保证,相比两种竹节排列结合的方式实测节粗增加明显,竹节风格较好。认为:转杯纺竹节纱实际纺制过程中,宜采用两种竹节排列组合的方式增加实测节粗。(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徐亚亚,杨瑞华,韩瑞叶,薛元,高卫东[4](2018)在《应用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的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数码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红、黄、蓝叁原色粗纱纺制混色纱并织成织物,测量其颜色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分别求出单色纤维的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建立各自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采用这二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混色织物的颜色及有色纤维的混合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0.896,平均比例误差为2.84%;利用相对值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1.35,平均比例误差为3.04%;与相对值法相比,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可更好地预测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及混色纤维的比例。(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N.T.Patil,S.P.Borkar,S.Weidner-Bohnenberger,M.Schnell[5](2017)在《环锭纱、转杯纱和喷气纱对针织物手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纺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纱线的商业化生产,每种纺纱技术都可赋予纱线特定的结构,这些纱线结构决定了纱线的特性,以及后续工序和下游纺织产品的性能。采用精梳环锭纱制成的织物无疑具有最佳的手感。为生产柔软的转杯纱,纱线的捻系数宜偏小设定,并在纺织品后整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转杯纺纱在降低纱线捻系数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其采用一种新型转杯及相应的配件生产低捻度纱线,是制备手感柔软的针织物的前提。目前喷气纺系统已由生产纯黏胶纱拓展至生产棉混纺纱,以及用于针织的纯棉精梳纱等新的应用领域,产品的柔软性可与普通环锭纱相媲美。对比评价了采用不同整理方法的转杯纺和喷气纺织物与环锭纺织物在不同产品阶段的织物手感风格。评价结果有助于发掘转杯纺和喷气纺的潜力以满足高速度和低转换成本的生产需求。(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7年09期)
刘倩,韩冰,王贵宁[6](2017)在《粗号无捻转杯纱的开发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粗号无捻转杯纱生产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介绍了116.6tex转杯纱的生产工艺,并就其中技术难点,如转杯速度的实现,相应报警参数的设置,与9.7tex水溶丝倍捻工艺优选,水溶纤维溶解工艺等做了相关阐述,最终实现了116.6tex无捻纱的批量生产。认为:粗号无捻纱的生产需要综合考虑转杯直径、转杯速度、捻度设计等参数的设定,才能使其达到风格独特、手感柔软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王东余,朱朝华,杨康康[7](2016)在《新型短流程清梳联纺转杯纱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新型短流程清梳联纺转杯纱的效果。介绍了新一代短流程清梳联转杯纺生产线各单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配置,半制品产质量和转杯纺成纱产质量情况,并对该清梳联的节能情况进行了分析。生产实践表明:该清梳联生产的28tex转杯纱质量可以达到Uster 2007公报5%的水平。认为:该短流程清梳联转杯纺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在高产优质及节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高产状态下的成纱质量指标能够达到较好水平。(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6年12期)
朱祎俊,赖焕标,阙佛兰,张煌忠,兰景升[8](2016)在《超仿棉混纺转杯纱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仿大化与超仿棉Tc混纺气流纺纱实践。根据两种纤维的性能特点和成纱质量要求,采用简易清梳联生产,两种纤维各自混棉,合理配置清梳工艺参数,以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并条工序采用条子混合与叁道并合,保证混和均匀,以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和平行度;定期对纺纱通道予以清洁,气流纺工序优选纺杯型号,合理配置纺杯转速与刺辊转速;严格控制各工序的温湿度,顺利纺制出仿大化/超仿棉Tc混纺系列气流纺起绒纬纱,且成纱质量稳定。(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韩伟,王云龙[9](2014)在《羊绒/Pindarl纤维/精梳棉转杯纱的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重点介绍了Pindarl纤维的性能特点,以羊绒/Pindarl纤维/精梳棉转杯纺混纺纱为例,叙述了该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流程、各工序的关键工艺参数和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山东纺织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王涛,邢明杰[10](2014)在《多组分转杯纱(圣麻/天丝/棉50/30/20)的开发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多组分转杯纱的品种开发。利用BT903型转杯纺纱机纺制圣麻/天丝/棉50/30/20 19.7tex纱,并对多组分转杯纱的纱线强度、毛羽、耐磨性能和纱线质量作了测试,指出:多组分转杯纱毛羽少,耐磨性和纱线条干较好,粗节和棉结较少,但成纱强力略低。(本文来源于《上海毛麻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转杯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优化乌拉草棉混纺转杯纱的生产工艺。针对乌拉草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对乌拉草纤维预处理、采用称重原料混和工艺、优选前纺各工序工艺参数,并对转杯纺工艺中分梳辊速度、转杯工艺及纺纱张力等参数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棉/乌拉草75/25 36tex混纺转杯纱采用较优工艺参数为转杯速度47 000r/min,分梳辊速度7 300r/min,成纱捻系数420时,乌拉草混纺转杯纱可顺利生产,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杯纱论文参考文献
[1].洪昌义.低配棉低捻度牛仔用转杯纱的生产[J].棉纺织技术.2019
[2].孙颖,孔令苹,向宪昕,甘应进,张季芳.乌拉草混纺转杯纱的工艺优化[J].棉纺织技术.2018
[3].孟秋娜,张伟,巴塔.转杯纱竹节排列组合对竹节效果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18
[4].徐亚亚,杨瑞华,韩瑞叶,薛元,高卫东.应用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的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预测[J].纺织学报.2018
[5].N.T.Patil,S.P.Borkar,S.Weidner-Bohnenberger,M.Schnell.环锭纱、转杯纱和喷气纱对针织物手感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17
[6].刘倩,韩冰,王贵宁.粗号无捻转杯纱的开发技术要点[J].棉纺织技术.2017
[7].王东余,朱朝华,杨康康.新型短流程清梳联纺转杯纱的效果[J].棉纺织技术.2016
[8].朱祎俊,赖焕标,阙佛兰,张煌忠,兰景升.超仿棉混纺转杯纱生产实践[J].上海纺织科技.2016
[9].韩伟,王云龙.羊绒/Pindarl纤维/精梳棉转杯纱的生产实践[J].山东纺织科技.2014
[10].王涛,邢明杰.多组分转杯纱(圣麻/天丝/棉50/30/20)的开发及性能分析[J].上海毛麻科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