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改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录,因子,霉素,蛋白,正交,核糖,等离子体。
遗传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吴果果,宋淑婷,岳荣,张晶,关莹[1](2019)在《反向筛选标记基因upp在杀真菌链霉菌遗传改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简化放线菌的遗传操作流程,缩短重组菌株的筛选周期,在对杀真菌链霉菌(Streptomyces fungicidicus ATCC 21013)进行遗传操作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个反向筛选标记基因——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upp)。并通过原始菌株中upp基因的敲除,以及带有upp基因的自杀型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针对杀真菌链霉菌的无痕敲除系统。通过载体的整合、二次交换及反向筛选实现了杀真菌链霉菌基因组中StrR基因的快速无痕敲除。upp反向筛选标记基因的引入使得链霉菌重组菌株的平均筛选周期缩短了2周左右,并进一步减少了假阳性重组菌株出现的概率,可实现放线菌中目的基因的连续无痕敲除,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徐佳迪[2](2019)在《草酸青霉纤维素酶嵌合转录调控因子的构建及菌株的组合遗传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可被纤维素酶降解,降解产生的可发酵糖经进一步转化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利用化石原料生产的燃料及化学品。目前,纤维素酶使用成本较高,限制了木质纤维素的广泛利用。因此,提高纤维素酶产量、降低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丝状真菌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受到调控。已有研究表明,多个转录调控因子(ClrB、XlnR等正调控因子,以及CreA、ACEI等负调控因子)共同参与其中。构建转录激活因子ClrB的持续激活突变体以解除纤维素酶基因转录对纤维素的依赖性,以及通过分子改造的方式将CreA的转录阻遏作用转换为转录激活作用,均有助于提高纤维素酶的合成水平。本论文基于草酸青霉中两个关键的纤维素酶转录调控因子ClrB和CreA,构建了能够促进纤维素酶基因转录的人工嵌合转录因子,并结合其它改造靶点开展了菌株的组合遗传改造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ClrB DNA结合域的纤维素酶嵌合转录激活因子构建及功能分析转录因子ClrB对草酸青霉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表达具有激活作用,其激活活性需要纤维素的诱导。将ClrB的DNA结合域分别与草酸青霉中受淀粉诱导的淀粉酶转录激活因子AmyR、受木聚糖诱导的木聚糖酶转录激活因子XlnR及其持续激活突变体XlnRA871V的非DNA结合域的序列组装,构建了嵌合因子CA、CX和CXC。将ClrB的DNA结合域与酿酒酵母转录激活因子Ga14的转录激活域组装,构建了嵌合因子CG。将ClrB的DNA结合域、XlnRA871V的非DNA结合域和疱疹病毒来源的转录激活域变体VP64串联组装,构建了嵌合因子CXCV。此外,使用bgl2的启动子启动嵌合因子CXC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了理论上具有正反馈属性的基因表达盒bCXc。将以上嵌合因子基因表达盒转化草酸青霉菌株得到了重组菌株,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纤维素酶合成水平进行了测定,发现使用PgpdA启动CXC编码基因表达的策略对诱导型培养基上纤维素酶活力提高的效果最佳。在葡萄糖为碳源的阻遏性条件下,各菌株均不具备明显的纤维素酶合成能力。2.碳分解代谢物阻遏因子CreA功能结构域的改造CreA是草酸青霉中抑制纤维素酶等基因表达的关键阻遏蛋白。本论文设计了CreA的DNA结合域与ClrB的转录激活域嵌合的转录因子,命名为CrCl。理论上,CrCl能够与纤维素酶基因启动子结合,但其转录抑制活性将转变为转录激活活性。使用CrCl的编码基因替换creA基因,得到了菌株CrCl-△creA。该菌株在葡萄糖培养基上的纤维素酶合成水平高于creA敲除菌株△creA,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转录水平也高于△creA。在麸皮、纤维素为碳源的诱导条件下,CrCl-△creA菌株的纤维素酶产量可达到出发菌株的1.75倍,但低于creA敲除菌株。3.纤维素酶系合成调控因子及酶组分编码基因的组合遗传改造在对嵌合转录因子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草酸青霉中其它纤维素酶转录调控相关基因以及纤维素酶基因进行了组合遗传改造,以进一步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并优化纤维素酶系的组成。首先,选取纤维素酶活提高效果最佳的M12-gCXc菌株,敲除对纤维素酶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的胞内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bgl2,同时表达来源于黑曲霉的胞外β-葡萄糖苷酶基因Anbgl1,得到gCXc-bB菌株。在麸皮、纤维素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发现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比M12-gCXc提高了495倍。进一步在敲除碳降解物阻遏因子CreA编码基因的同时表达来源于里氏木霉的纤维二糖水解酶编码基因Trcbh1,得到gCXc-bB-cC菌株。在麸皮、纤维素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该菌株的滤纸酶活力较M12-gCXc提高了3.2倍,达到14.4U/ml,纤维二糖水解酶活力在96h时较M12-gCXc提高了 7.7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8)
易志恒,丁小军,罗晓红,李亚伟,刘新利[3](2019)在《埃坡霉素生物合成的遗传改造及营养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坡霉素是一类由纤维堆囊菌产生的抗肿瘤活性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抗癌药物的先导物之一。本文对其天然产生菌的遗传改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营养调控进行了综述,为埃坡霉素家族化合物的产量提升提供线索,为更多此品种的新药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0期)
党福军,王继栋,覃重军,夏海洋[4](2019)在《遗传改造刺糖多孢菌菌株生产多杀菌素J和L》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展刺糖多孢菌遗传操作体系,构建生产多杀菌素J和L遗传重组菌株。方法由于刺糖多孢菌是公认的难操作放线菌之一,本文通过λ-Red和FLP重组酶介导的体内重组体系结合黏粒文库,发展了刺糖多孢菌的高效基因操作体系。结果利用该方法实现目标基因高效敲除,测试基因敲除效率可达66%。利用该技术构建了SpnK失活的刺糖多孢菌突变菌株,HPLCMS和NMR分析显示突变株产生的新化合物为多杀菌素J和L,且产量与出发菌株产生的多杀菌素A和D相当。结论该策略可用于刺糖多孢菌的遗传改造,可将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改造后直接生产多杀菌素J和L。(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缪东来[5](2018)在《微藻遗传改造的方法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微藻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应用需求的增加,现有藻种的性状已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对微藻进行遗传改造越来越必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显微注射、玻璃珠法、电转化法、基因枪法及农杆菌转化法等转化技术在藻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并对微藻藻种遗传改造方法如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库、RNA干扰、基因组编辑技术等进行简要综述,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李萌,刘淑慧,邹小辉,张尊,牛国宇[6](2018)在《Gibson组装技术简化腺病毒载体反向遗传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腺病毒是常用的基因转移载体,本文介绍一种对腺病毒基因组进行反向遗传改造的策略。拟在维持基因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不变的前提下,突变去除重组人5型腺病毒Ad5GFP基因组的PmeI酶切位点。软件分析腺病毒质粒pAd5GFP序列,选择限制性内切酶BamHI将pAd5GFP切割为大小11.7和24.6kb两个片段,24.6kb大片段自身环化形成一个质粒pAd5GB,PmeI位于其上。PmeI/AscI双酶切pAd5GB质粒,产生2.4kb和22.2kb两个片段;在引物部位引入突变的PmeI位点(由gtttaaac突变为gtttaaaT),PCR扩增得到两端各延长30bp的上述2.4kb片段,与22.2kb片段进行Gibson组装,转化E.coli TOP10感受态细胞,得到pAd5GBXP质粒。BamHI酶切pAd5GBXP,碱性磷酸酶处理,与11.7kb片段连接,还原得到腺病毒质粒pAd5GXP。PacI线性化pAd5GXP质粒,转染293细胞,拯救得到Ad5GXP病毒;酶切分析证明Ad5GXP基因组不含有PmeI位点。研究结果说明将酶切连接与DNA组装技术相结合,能够方便灵活地对腺病毒基因组进行突变改造。(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孟凡康,娄春波[7](2018)在《人工遗传改造生命体的防逃逸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合成生物学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被各种遗传技术改良的生命系统在工业、农业、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但这些人工遗传改造生命体的泄露或者非受控繁殖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危害.为了解决这些人工生命体的环境逃逸和基因转移问题,已有研究关注如何将人工遗传改造的生命体限制于受控的环境中.从叁方面简要介绍人工遗传改造生命体防逃逸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1)传统的防逃逸策略,(2)遗传中心法则的正交化设计策略,和(3)复杂基因网络调控策略.这些防逃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有利于推动人工改造或全新设计的生命体更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9期)
岳新晶[8](2018)在《埃博霉素在异源宿主黄色粘球菌中的生物合成和遗传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博霉素(epothilone)是由粘细菌中的纤维堆囊菌(Sorangium cellulosum)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聚酮类化合物,与着名的抗癌药物紫杉醇(taxol)具有类似的抗肿瘤机制,即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稳定微管结构,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进而抑制其生长。由于分子量更小,水溶性更好,对于多重耐药肿瘤细胞仍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埃博霉素被认为是紫杉醇的更新替代产品。作为极具潜力的抗癌药物,埃博霉素迅速成为国内外生物和医药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埃博霉素主要通过微生发酵进行生产制备,由于发酵产量低,分离困难等原因,埃博霉素高昂的生产成本使其成为临床抗癌药物中的“天价药”。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陆续尝试了在不同异源宿主中表达埃博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但是表达产量远远低于本源菌。黄色粘球菌作为纤维堆囊菌的近缘宿主,因为其可以提供丰富的前体物质,生长代时更短,而且遗传操作体系成熟,被证明是高效表达埃博霉素的一个友好宿主。对于此类友好宿主,通过遗传改造提高埃博霉素基因簇在宿主中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从根本上解决埃博霉素异源表达低产问题的最直接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实验室在前期的工作中通过转座的方式将So0157-2的埃博霉素基因簇及上下游侧翼序列整合至黄色粘球菌DZ2的基因组中,获得突变菌株ZE菌,成功实现了埃博霉素的异源表达。借助于这样一个高效的异源宿主平台,我们围绕着进一步提高埃博霉素异源表达产量这一目标,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的优化,并且对埃博霉素基因簇的转录调控和宿主展开了一系列遗传改造研究。首先,我们对ZE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多个批次的发酵实验确定了菌株在实验室摇瓶发酵条件下的最佳接种比例和最佳发酵周期。在培养基中添加油酸甲酯不仅可以促进菌株的生长,也可以提高菌株中埃博霉素基因簇的转录水平,进而使得埃博霉素的异源表达产量获得约十倍的提升。为了更为直接有效地调控埃博霉素的合成,我们试图寻找与其相关的调控基因。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在So0157-2插入失活基因簇上游紧邻的一个基因后,埃博霉素的产量提高4倍,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埃博霉素的合成,并由此将该基因命名为esi(epothilone synthesis inhibitor)基因。随后,本论文在埃博霉素异源表达菌ZE中对这一结果进行验证,发现esi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埃博霉素基因簇的转录水平及埃博霉素产量存在负相关。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和体外实验验证,我们确证esi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可以结合埃博霉素基因簇的启动子并对基因簇的转录进行负调控,而且最佳的结合位点位于基因簇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下游的一个17 bp的特殊序列。这是目前报道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埃博霉素的转录调控因子。在ZE菌株中敲除该负转录调控因子,埃博霉素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上调,埃博霉素的产量提高38%。启动子是调控基因转录水平的核心,所以我们试图使用内源性的强启动子来替换基因簇的原始启动子Pepo。我们选择了黄色粘球菌中两个高表达内源基因的启动子PpilA和PgroEL1,使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报告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证明PpilA和PgroEL1表现出远高于埃博霉素基因簇启动子Pepo的转录活性。但是使用PpilA和PgroEL1分别替换Pepo后,埃博霉素的产量显着降低,降幅达80%。随后,我们在黄色粘球菌中详细分析了叁种启动子表达gfp基因和埃博霉素基因簇的时间模式,发现Pepo启动子在培养初期保持稳定而较低的转录活性,在培养后期转录活性显着增强,而PpilA和PgroEL1在菌株生长初期的转录活性很高,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转录活性迅速下降。埃博霉素是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一般认为在细胞生长的后期或稳定期开始大量合成,所以PpilA和PgroEL1启动子这种先高后低的表达时间模式不适合用于埃博霉素的合成。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部分强启动子不适用于表达次级代谢产物的原因,也提示我们在通过启动子改造过表达目的基因时,除了启动子的转录强度,启动子转录基因的时间模式也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考量。埃博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7个组成基因,各基因表现出不同的转录频率和转录丰度。基因簇内部转录水平低的基因,有可能成为限制埃博霉素合成速率的限速步骤。我们在埃博霉素基因簇内部不同位置插入额外的启动子,有效提高插入位点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提高埃博霉素的表达产量。例如在epoB基因前分别插入Ppil4后,epoB、epoC和epoD的转录水平分别提高了 8.5倍,4.1倍和2.6倍,而埃博霉素的总产量分别提高34%。在同一位置插入Paph后,对基因簇转录和埃博霉素产量产生类似影响,只是影响程度较弱。此外,我们注意到启动子的插入对上游基因的转录产生不利影响。在epoE基因前插入Paph后,epoP-epoD的转录水平均显着下降,对应的埃博霉素产量也下降90%。启动子插入实验展示了通过协调基因簇各基因转录水平来调控埃博霉素产量,进而由此寻找埃博霉素合成过程中限速步骤的可行性,但是实验策略有待完善。黄色粘球菌可以合成大量PKS/NRPS次级代谢产物,内源性次级代谢产物与埃博霉素的合成竞争大量的前体物质和能量,所以我们试图对这些内源性的次级代谢基因簇进行失活。通过软件预测,在黄色粘球菌DZ2中可能存在24个次级代谢基因簇,其中仅有6个被详细研究并鉴定到了对应的产物。我们优先选择了 5个产物产量较高的PKS/NRPS基因簇,通过敲除关键基因对产物合成途径进行失活,最终成功获得4个次级代谢基因簇的单失活突变株。4个突变株具有类似的生长曲线,说明失活次级代谢基因簇对宿主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其中两个突变株中埃博霉素产量显着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34%和19%),而另外两个突变株的埃博霉素产量显着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61%和80%)。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失活宿主菌内源性次级代谢基因簇对埃博霉素的合成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反应出宿主内次级代谢复杂的调控网络。宿主菌中仍有大量内源性次级代谢基因簇有待研究,每个基因簇的逐个单失活实验可以规避产生不利影响的基因簇,有效筛选出敲除后能够促进埃博霉素合成的基因簇。我们预期通过多个基因簇的组合失活,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埃博霉素的表达产量,也可以为精简宿主基因组,构建适合表达埃博霉素的底盘生物奠定初步的实验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埃博霉素异源表达宿主平台,在优化异源表达菌株发酵条件的基础之上,利用异源宿主成熟的遗传操作体系,通过鉴定并敲除埃博霉素基因簇的负转录调控因子,基因簇的启动子改造和宿主菌内源性次级代谢基因簇的失活,有效提高了埃博霉素在异源宿主中的表达产量。以上叁种改造思路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埃博霉素的合成,我们预期通过整合不同改造策略,可以实现促进作用的累加,大幅提高埃博霉素的异源表达产量,使其能够媲美甚至优于本源菌。构建高产的埃博霉素异源表达菌株不仅有助于实现埃博霉素的高效率规模化生产,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也使得通过遗传改造定向改造埃博霉素成为可能,为筛选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更多选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0)
成筱钰[9](2018)在《基于遗传改造和诱变育种提高安丝菌素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丝菌素P-3(AP-3)是一种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I型聚酮,能够与微管蛋白的β亚基结合,阻碍微管组装,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对AP-3的高产研究主要是从发酵条件优化和代谢工程改造两个方面进行的,但是产量仍然很低。鉴于其重要的生物医药价值,提高AP-3的产量研究十分迫切。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遗传改造与随机诱变育种实现了安丝菌素的产量提高。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ansamitocini EGI80425是新分离的AP-3产生菌。我们首先测定了N.ansamitocini EGI80425的全基因组,分析了其基因组大小、存在形态等基本特征以及其中次级代谢基因簇的分布。其次,构建了N.ansamitocini EGI80425的遗传操作体系,并实施了对该菌株的遗传改造。通过优化菌丝体接合转移相关的培养时间、供受体数量、比例和培养基中Mg~(2+)浓度等,最终在含有40 mmol/L Mg~(2+)的ISP4培养基中,覆盖前培养20 h、受体数目为4×10~4 CFU、供体数量为1.2×10~7 CFU、受体/供体比例为1:300时,建立了效率为6.6×10~(-3)的整合型载体pIB139的接合转移方法。由于自主复制型载体与整合型载体在受体细胞内的存在方式不同,因此就需要在整合型载体接合转移体系的基础上,对受体供体数量和比例进行优化。在供体大肠杆菌数量为1.2×10~7 CFU、受体数量为4×10~5 CFU、受体/供体比例为1:30时,接合转移效率最高,建立了效率为6.2×10~(-4)的游离型质粒pJTU1278的接合转移方法。在对N.ansamitocini EGI80425次级代谢基因簇的分析中发现,基因组中存在另外3个聚酮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游离型质粒对有转录活性的潜在的PKS竞争基因簇Cluster I和Cluster VII进行了缺失。结果显示,Cluster I缺失突变株CXY01中AP-3的产量为12.6 mg/L,相比野生型提高了95.3%;Cluster VII缺失突变株CXY02中AP-3产量为7.4 mg/L,相比野生型提高了15.2%。除了利用遗传改造的手段,本研究还采用了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的育种方法。这是一种新兴的诱变育种方法,操作安全温和、环境友好、突变率高、获得的突变体性状稳定。在确定了A.pretiosum ATCC31280的致死率曲线之后,我们建立了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体系,接着在摇瓶发酵条件的基础上优化确立了24深孔板25oC、180 rpm的发酵条件,然后利用指示菌线黑粉酵母Filobasidium uniguttulatum对不同浓度AP-3的敏感性建立了从头添加AP-3的高通量筛选体系。最终配合利用这叁个体系筛选出经过等离子体照射后发生稳定突变且AP-3产量提高的突变株,经过重测序找到发生突变的SNV及INDEL位点,初步解析了产量变化的原因。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N.ansamitocini EGI80425的遗传操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菌进行了基因组片段敲除,有效提升了安丝菌素产量。除此以外,还结合了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筛选到了产量提高菌株,为大量产生安丝菌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梁海霞,刘红伟[10](2017)在《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的构建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荧光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可用于检测环境中多种重金属污染的遗传改造生物细胞,将具有重金属诱导特性的金属硫蛋白基因MTT1启动子和外源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序列,通过基因枪法转染嗜热四膜虫细胞。经同源重组和巴龙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稳定的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株。该细胞株经Cd~(2+)诱导,MTT1启动子可启动外源基因gfp正确表达,在蓝光激发下可发绿色荧光。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对重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Cd~(2+),Cr~(6+),Hg~(2+);响应浓度范围和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的浓度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Cd~(2+),Hg~(2+),Cr~(6+);最低检测限由大到小依次为Cr~(6+),Hg~(2+),Cd~(2+),而对Cu~(2+)无荧光响应效应。因此,GFP遗传改造四膜虫可作为环境中Cd~(2+)、Hg~(2+)和Cr~(6+)污染的生物检测细胞。(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遗传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可被纤维素酶降解,降解产生的可发酵糖经进一步转化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利用化石原料生产的燃料及化学品。目前,纤维素酶使用成本较高,限制了木质纤维素的广泛利用。因此,提高纤维素酶产量、降低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丝状真菌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受到调控。已有研究表明,多个转录调控因子(ClrB、XlnR等正调控因子,以及CreA、ACEI等负调控因子)共同参与其中。构建转录激活因子ClrB的持续激活突变体以解除纤维素酶基因转录对纤维素的依赖性,以及通过分子改造的方式将CreA的转录阻遏作用转换为转录激活作用,均有助于提高纤维素酶的合成水平。本论文基于草酸青霉中两个关键的纤维素酶转录调控因子ClrB和CreA,构建了能够促进纤维素酶基因转录的人工嵌合转录因子,并结合其它改造靶点开展了菌株的组合遗传改造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ClrB DNA结合域的纤维素酶嵌合转录激活因子构建及功能分析转录因子ClrB对草酸青霉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表达具有激活作用,其激活活性需要纤维素的诱导。将ClrB的DNA结合域分别与草酸青霉中受淀粉诱导的淀粉酶转录激活因子AmyR、受木聚糖诱导的木聚糖酶转录激活因子XlnR及其持续激活突变体XlnRA871V的非DNA结合域的序列组装,构建了嵌合因子CA、CX和CXC。将ClrB的DNA结合域与酿酒酵母转录激活因子Ga14的转录激活域组装,构建了嵌合因子CG。将ClrB的DNA结合域、XlnRA871V的非DNA结合域和疱疹病毒来源的转录激活域变体VP64串联组装,构建了嵌合因子CXCV。此外,使用bgl2的启动子启动嵌合因子CXC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了理论上具有正反馈属性的基因表达盒bCXc。将以上嵌合因子基因表达盒转化草酸青霉菌株得到了重组菌株,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纤维素酶合成水平进行了测定,发现使用PgpdA启动CXC编码基因表达的策略对诱导型培养基上纤维素酶活力提高的效果最佳。在葡萄糖为碳源的阻遏性条件下,各菌株均不具备明显的纤维素酶合成能力。2.碳分解代谢物阻遏因子CreA功能结构域的改造CreA是草酸青霉中抑制纤维素酶等基因表达的关键阻遏蛋白。本论文设计了CreA的DNA结合域与ClrB的转录激活域嵌合的转录因子,命名为CrCl。理论上,CrCl能够与纤维素酶基因启动子结合,但其转录抑制活性将转变为转录激活活性。使用CrCl的编码基因替换creA基因,得到了菌株CrCl-△creA。该菌株在葡萄糖培养基上的纤维素酶合成水平高于creA敲除菌株△creA,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转录水平也高于△creA。在麸皮、纤维素为碳源的诱导条件下,CrCl-△creA菌株的纤维素酶产量可达到出发菌株的1.75倍,但低于creA敲除菌株。3.纤维素酶系合成调控因子及酶组分编码基因的组合遗传改造在对嵌合转录因子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草酸青霉中其它纤维素酶转录调控相关基因以及纤维素酶基因进行了组合遗传改造,以进一步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并优化纤维素酶系的组成。首先,选取纤维素酶活提高效果最佳的M12-gCXc菌株,敲除对纤维素酶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的胞内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bgl2,同时表达来源于黑曲霉的胞外β-葡萄糖苷酶基因Anbgl1,得到gCXc-bB菌株。在麸皮、纤维素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发现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比M12-gCXc提高了495倍。进一步在敲除碳降解物阻遏因子CreA编码基因的同时表达来源于里氏木霉的纤维二糖水解酶编码基因Trcbh1,得到gCXc-bB-cC菌株。在麸皮、纤维素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该菌株的滤纸酶活力较M12-gCXc提高了3.2倍,达到14.4U/ml,纤维二糖水解酶活力在96h时较M12-gCXc提高了 7.7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1].吴果果,宋淑婷,岳荣,张晶,关莹.反向筛选标记基因upp在杀真菌链霉菌遗传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2].徐佳迪.草酸青霉纤维素酶嵌合转录调控因子的构建及菌株的组合遗传改造[D].山东大学.2019
[3].易志恒,丁小军,罗晓红,李亚伟,刘新利.埃坡霉素生物合成的遗传改造及营养调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党福军,王继栋,覃重军,夏海洋.遗传改造刺糖多孢菌菌株生产多杀菌素J和L[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
[5].缪东来.微藻遗传改造的方法及应用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18
[6].李萌,刘淑慧,邹小辉,张尊,牛国宇.Gibson组装技术简化腺病毒载体反向遗传改造[J].病毒学报.2018
[7].孟凡康,娄春波.人工遗传改造生命体的防逃逸技术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8
[8].岳新晶.埃博霉素在异源宿主黄色粘球菌中的生物合成和遗传改造研究[D].山东大学.2018
[9].成筱钰.基于遗传改造和诱变育种提高安丝菌素产量[D].上海交通大学.2018
[10].梁海霞,刘红伟.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的构建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荧光响应[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