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1](2021)在《李斯特与近代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第一个向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提出挑战的经济学者。李斯特的主要经济理论包括国家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尤以其保护主义最为出名,其被称为保护贸易派的学者。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为不少后进国家吸收借鉴,包括德国、美国、日本、俄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爱尔兰等国,都曾以李斯特学说为经验,逐渐发展成为先进国家。李斯特由此而颇具影响力。近代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尤以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甚。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在国际贸易上一直处于入超之地位,加以国内外政治形势动荡,国内工商业在夹缝之中求生存。留学时潮一时兴起,为国内学者了解世界开通了新的门路,留日学生、留学欧美生的增多,近代中国学人得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知识。为改变国内经济困境,以留学生为主体,西方经济学说逐渐被引入中国,李斯特经济学说亦是在此西学东渐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李斯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晚清民初,李斯特经济学说处于初期传播时期,主要以报刊所载文献介绍最多以及译介书籍中有所论及,此阶段李斯特学说传播极具零散性特点。20世纪20年代,为李斯特学说在华传播的关键阶段。译介着作对李斯特的论述较为详细,出现了不少专门叙述李斯特的文章。1922年马寅初的演讲《马克斯学说与李士特学说二者孰宜于中国》为近代学人首次公开宣传李斯特学说。以1925年刘秉麟的《李士特经济学说与传记》和1927年出版的王开化翻译李斯特的着作《国家经济学》标志着李斯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系统传播。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斯特经济学说进一步扩散,不少国内学者着作对李斯特学说有所论及,并基于自身之理解进行分析。尤其以抗战以后,国内学者论着逐步取代国外译作,在李斯特学说传播上占据主导地位。李斯特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呈现出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特征,其传播路径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形相适应。李斯特学说传入中国后,近代中国学人对李斯特本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李斯特各类学说的解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近代学人眼中,李斯特本身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有浓重爱国情怀的人物。学界对李斯特经济学说的来源,对其保护贸易学说、国家主义学说、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说、经济学研究方法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释,与外引文献相比,这些评判一方面与外国学者的看法有一致性,同时亦有国内学者自身之独立见解,他们在学术层面的种种思考,表明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近代学人分别将李斯特与亚当·斯密、马克思的学说进行了对比,从谈论他们在西方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到探讨他们具体学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但最终之落脚点即在于将三者之学说与中国实际经济情形相结合,区分各类经济学说在中国的适用性。学术争论的背后是种种现实层面的考量,民族情感、现实困境与学术思辨的相互交融,形成多维度的互动。近代学人受李斯特学说影响,呼吁保护关税,要求收回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的关税自主运动。民国建立初期,南京国民临时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政策,北京政府亦致力于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承继了北京政府的保护主义经济政策。抗战时期,形成了天然的保护机制。战后,大多数学人认同中国实行保护政策,但国民政府为附和美国,不顾当时中国经济之实际,实行自由贸易,这不得不进一步恶化了战后国内的经济形势。民国时期的保护政策带有明显的李斯特特征,说明李斯特学说着实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近代学人从李斯特学说中获得启发,利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经济学,以相对主义的世界观为榜样,将学说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经济学的致用功能,与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相承接,种种迹象表明李斯特在近代中国具有明显的感染力。

王江波[2](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赵晓晶[3](2019)在《重商主义的演进兼论对中美贸易战的解读》文中提出重商主义是产生于15世纪的经济学理论,是对现代经济学的初步探索。在早期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重商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重商主义渐渐退出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但是重商主义一直没有消失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指导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富强。重商主义对于国家富强的探索唤起了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思考,重商主义对于生产的重视、对外贸易的强调和国家干预的关注,都为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提供了方向。一方面,重商主义促进了15—17世纪英、法两国的崛起,另一方面,重商主义又促进了19—20世纪德国、美国的富强,直到现在,新重商主义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可以说,重商主义一直存在于国家富强的道路之上,指引着不同国家追求经济繁荣、民族富强。本文依据重商主义的相关着作和资料,对重商主义的发展演进进行全面的阐述。首先,梳理古典重商主义的发展脉络,提出对于古典重商主义概念的界定,认为古典重商主义是一个分析国家和市场关系的动态发展的国家发展理论,并从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梳理古典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其次,根据时间线索,将后续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阐述:重商主义的“复活”以及新重商主义,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并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时期重商主义的不同内涵,以此显示重商主义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现实下的动态演变;最后,将理论结合实际,基于中美贸易战的经济现实,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经济原因,并从重商主义的视角,给出重商主义对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启示和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实践建议。

刘祥苑[4](2019)在《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文中指出企业谋求正当利益的同时,无时不受到企业自身道德水平以及社会的制约。提升企业经营道德水平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较好地应用伦理学学科知识,研究企业经营道德问题。通过对企业经营道德理念的信息收集、比较,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在阐明管理模式趋于伦理化、道德化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前提下,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加快道德化管理模式的建构。全文以企业经营道德问题为切入点,在创造性地概括企业经营道德概念和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必要性和基础性上,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的良好态势、问题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建设的对策。全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追溯“企业经营道德”概念的提出。通过“企业经营道德”的特点和含义,澄清“经营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并表明企业经营道德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公平竞争、生态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旨在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首先肯定了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发展的良好态势,再表明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缺失部分及原因,最后讨论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缺失给人民、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第三部分旨在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思考如何增强企业道德经营的出路,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已经政府部门着手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敖涛[5](2018)在《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占据主导地位的财政学理论体系,并不只是简单的理论范畴问题,而是会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以致关联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国民经济等各个方面。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之间,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差异,存在着各不相同的财政学理论。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时期的财政学研究氛围极其活跃、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研究内容不断充实,财政改革实践也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财政学理论体系。虽然这一时期的财政学理论与当下相比存在着各方面的极大差异,但其无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宝贵结晶。当前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财政学理论体系也正在进行相应的现代化改革和创新。而论及财政学的现代化,我们不应忽视与现今财政学理论有着莫大渊源的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在现代财政理论体系构建中,通过回溯中国现代财政学理论的滥觞,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继承并发扬民国时期财政学中的精华,甄别并摒弃民国时期财政学中的糟粕,以现代化的理念创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财政学理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贯穿整个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演变过程的现代化趋势为脉,提炼出章节之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第一章为绪论,对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以民国财政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内外环境为出发点,分别概述了民国建立前财政思想发展历史以及肇始于晚清时期的西式财政学理论基础,总结出近代中国财政思想的二元性。在这一特征的形成至结束过程中,现代化财政思想体系自西至东,并与传统财政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形成旧式的财政思想退而让之的状态。民国财政学理论体系便是在这样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开始构建的。在第二章相关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到本文的研究核心为财政学理论体系,在对其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的传播平台及知识基础进行探讨。出于必要性和充分性的考虑,本文第三章统计分析了民国时期的财政学着作及期刊出版物以及财政学教育。一方面从必要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统计分析,较为清晰了解了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及轨迹。另一方面从充分性角度出发,这一时期财政学着作及期刊出版物对于民国财政学理论的产生和演进有着重大助推力,财政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筑建了财政学理论在当时以及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这方面的统计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基于第三章宏观式的统计研究,本文第四章具体回溯了民国时期财政学学科的构建,并对财政学现代化的公共性特征做出提炼。财政学是民国时期才建立起来的学科,学科的构建过程关系到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导向,对其的基本认识显得尤其重要。而作为现代公共财政的本质——公共性特征,则为其他部分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化的理论基调。依托第四章财政学学科的构建框架,本文在第五章首先研究了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理论——租税理论与财政支出理论。在这个理论部分,民国学者们的思潮、学说甚至争论集中体现了当时学界的理论水平,也为理论深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依托多个维度的研究,租税理论突显出浓厚的现代化色彩,而财政支出理论则相较之下略显沉寂。由此显现出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重收入轻支出的研究状况。基于此,本文在第六章将视角转向对公债理论及预决算论的研究。公债是财政收入的特殊补益,预决算制度则影响着财政收支的配置过程,二者在内容及管理层面都对财政收支影响深刻。根据本文研究,民国时期公债理论聚焦于利弊、发行、管理、使用与偿还等方面的研究,而预决算相关理论在不断完善对编制、审批、执行、决算、评价全环节的研究同时,始终坚持民主、法制的价值取向。继预决算理论过后,民国时期财政体制与财政监督的理论也衔尾相随。鉴于民国时期这两方面理论以及战时财政理论都与现今对应理论有较大的特殊性,本文集中在第七章将地方自治财政理论和超然主计、联综组织理论以及战时财政理论归于特殊领域类理论进行了探究。第八章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并由此提出相关反思、借鉴。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与财政改革始终是以现代化为指向的,但是却最终演变成两个不同结果。在这一时期,财政学理论与财政改革在现代化潮流中相互交织。民国政府在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财政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变革创新的改革措施,由此为财政学理论提供了现实土壤;民国财政学理论在借鉴西方财政学并进行理论演化的过程中,丰富了财政学内容,也汲取了西方财政学优秀的如民主、法制等现代化内涵,反过来又对政府的财政改革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民国时期针对财政改革所设计的现代化制度、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发生了严重变异,财政改革徒有其表,最终导致民国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直至崩溃,与民国财政学理论的关系从交织走向分流。第二,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构建起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财政学理论体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民国财政学理论在新旧财政思想的碰撞下开始萌芽发展。从内容结构上来看,其在财政的一般理论、收入、支出、预决算、体制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基本完备,甚至与现今相比仍有不少创新体现。从理念、内涵层面上来看,民国财政学各个部分的理论都带有强烈的现代化内涵表征,这些当时所倡导的理论内涵如公平、民主等直到现在依旧是财政学理论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

张志兵[6](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富伦理是指国家、社会、个人对于财富所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及在各种因为财富而导致的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个人的财富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财富领域的具体践行。它的目的是要通过确立财富伦理规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使国家、社会、个人按照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要求从事财富创造、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并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创造了极为丰裕充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国富民富不协调、社会财富心态失衡、个人道德修养缺失等失范现象,其解决途径就是要进行财富伦理建设。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是一个必要而且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财富道德观念,西方文明的财富伦理思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的精神,都是其借鉴和批判继承的思想理论资源。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确立了方向和指导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基本目标是确保制度正义,倡导体面劳动,追求富强幸福;在社会层面,基本目标是和谐协调,信用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个人层面,基本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具有勤勉敬业的创富精神,培育人的发展能力,培育起见利思义、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中,必须遵守人本性、层次性、互利性等三条基本原则,遵循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等三个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就是要按照上述目标、原则和要求,构建当代中国财富伦理规范并付诸实践。在国家层面,其具体规范是节用裕民俭以治国、生产分配公平正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在社会层面,其具体规范是以富为荣、以德致富、友善互助;在个人层面,其具体规范是凭良心创造财富、按理性消费财富、存仁慈回馈社会。要落实这些具体规范,要求在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在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个人层面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葛群[7](2014)在《郑观应经济思想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中国近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实业家郑观应(1842—1922)在其名着《盛世危言》中提出其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商战思想,即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商业竞争为手段,通过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的比拼,最终战胜外来经济侵略。对其经济思想特别是商战思想研究从总论性研究和专门性研究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归纳。

杨龙[8](2013)在《休谟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休谟以哲学家闻名于世,对经济学和经济伦理学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休谟的伦理学以知觉认识论为基础,通过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道德观来建立其情感主义的道德观,并将这种道德思想引入经济学,使他的经济伦理思想别具风格,影响深刻。产权理论是休谟经济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休谟对经济学最为突出的贡献。划定财产、稳定财物占有的协议,是确立人类社会的一切条件中最必要的条件,也是最主要的工作。休谟认为,财产权不是自然的外在关系,而是人为的内在关系,需要人为地设计而人为地产生出来,这种人为设计就是“稳定财物占有、根据同意转让所有物和履行许诺”这三条基本的正义法则,正义在时间上先于财产权而不是相反,正义决定财产权而不是相反。正义来源于人们的利益感而不是理性,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供应。如果不先假设正义和非义,财产权便是完全不可理解的。自然的情感动机总是因具体的情况不断变化,没有普遍性,不能够成为正义的基础,人们遵循他们那些自然而易变的原则就会引起纷乱,而正义法则是基于利益而出现,发生于人类的协议,就能避免这些纷乱,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正义比这些“自然而易变的原则”更具有基础性,更为重要。休谟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两种经济思想。重农主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认为农业是自然的,商业不是出于自然的,也是不正当的,主张重农抑商,休谟并不“抑农”,却大力“扬商”,认为国家的昌盛,黎民百姓的幸福,都同商业有着密切难分的关系,只要私人经商和私有财产得到社会权力机构的较大保障,社会本身就会随着私人商业的繁荣发达而相应强盛起来。重商主义在早期的主要表现是禁止商品出口,到休谟时代,重商主义的表现改头换面,从对商品的禁运转向对金银输出的禁运,唯恐金银外流,对贸易失衡有着强烈的戒惧。当时的重商主义的主流观点是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是一国的真正财富,因此主张一国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打破贸易平衡,使国家出口多而进口少,获得贸易顺差,从而使更多的金银流入本国。休谟认为,贸易差额论者对金银外流的担忧实乃杞人忧天,是经济学界的庸人自扰,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措施来保持贸易平衡,防止金银外流,是一种短视的、弊大于利的做法,长远的、利大于弊的做法是提高本国的人力素质,发展本国工业,培养本国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自由竞争就会使出口大于进口,实现贸易顺差。休谟反对通过人为的贸易保护措施来促使均衡或出现顺差,主张自由贸易,这是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主张。休谟是十八世纪货币数量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货币数量之多寡,对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幸福安乐,是无关紧要的。行政当局的上策是尽量保持这股增长的势头,只要当局采取这种措施,就能调动国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劳动产品的储备,而这种储备乃是一切实力和财富的根本。至于利息,他认为利息的降低是工商业大发展而不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至于信用,他认为政府的开支应该来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税收而不能靠举债度日,举债在各方面都带来不良的后果,使政府丧失信用。商贸伦理和货币伦理是休谟经济伦理重要的两极,此外,休谟对技艺、赋税、人口等涉及到经济伦理方面的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技艺进步,技艺所带来的知识和人们的勤劳相结合,就会使社会获利,甚至带来社会的制度和法政文明,从人类发展史看,技艺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政治文明和道德风尚大进步的社会。休谟的经济伦理中,产权伦理是重中之重,休谟的产权理论是其对经济伦理的最重要贡献,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从其情感主义道德观来分析其产权理论,阐明休谟是如何实现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有机融合,论证了休谟经济伦理学的独特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深远影响力。

杜力尧[9](201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全新的事物,然而市场经济中人的自我丧失和人的物化倾向的加剧,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也出现了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其中的经济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其经济价值,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对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葛群[10](2012)在《郑观应商战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全世界角度讲,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这两个因素时刻影响着经济形势,随着它们的发展和深化,后者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成为主题,竞争力代表着经济力量。在这三者构成的格局中,我国总体竞争力不具优势。目前中国企业竞争力形势是:1.我国很多企业生产出的商品质量低,能耗高、附加值低,竞争中无法主动出击,竞争力弱,造成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下游;2.我国企业不注重自己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水平低下,或者单纯依靠国外技术的引进,或者只能消化国外技术再进行创新,在技术上依赖国外,缺乏独立研制核心技术的能力;3.较为低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因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成为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加以借鉴、学习的源泉;4.企业的竞争力所依赖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高水平人才素质的匮乏使中国企业发展缺乏强大后劲。我国当前普遍缺乏人才特别是综合型人才,亟须引进熟通多方面知识的人才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以上我国企业竞争力现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这个问题,其实一百多年前郑观应就给我们做出了回答。本文围绕着他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进行全面分析,从其思想的来源入手,分析其提出的具体观点,然后加以评价,并就其观点的影响力进行阐述。第一章导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对象、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体系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第二章介绍郑观应商战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着作。本章从郑观应的家庭、教育、商战思想的缘起、郑观应的着作三个方面来阐述郑观应商战思想的产生源泉及其具体体现。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改革派经济思想的影响、郑观应对自身经济活动的认识及西学的影响。第三章是“以商立国”思想。本章重点论述郑观应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造舆论。为实现“以商立国”,他提出设商部、速定商律、立商学、废除厘金制等。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为全文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四章是“决胜于商战”的前提条件和市场营销策略。本章主要介绍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郑观应的商战论的二个首要前提:主张关税自主,限制和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和洋务派官僚垄断政策,另一方面是进行商战的五项市场营销策略:强调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注重营销人才的培养、引进市场营销和竞争机制、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注重营销策略及手段的运用。重点分析商战顺利实施的政策保障及注重市场意识基础上的营销策略和技术手段的运用。第五章是发展大机器工业。本章系统、深入分析发展大机器工业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对商战成败的影响。本章第一部分发展大机器工业从明确兴商务与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关系入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先从反面分析大机器工业不发展带来的弊端,继而阐述发展大机器工业带来的益处,最后归纳出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具体措施;第二部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介绍了郑观应“大兴工艺”的四大策略:“设工艺专科”、“设立工艺学堂”、“派人游学各国”和“设博览会以励百工”。第六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章首先阐述对企业制度的认识,通过郑观应对“官督商办”的由浅入深、由表面到实质的曲折认识过程,对“官督商办”体制给予了尖锐抨击,认为不适宜采用“官督商办”进行企业管理,而应该将经营权还给商人并以“商贾之道行之”。郑观应由而提出他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实行经济自由政策、采用多样化的企业管理手段、注重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强调税收的调节作用、倡导西方股份制的采用,并提出了他的企业成本思想。第七章是建立现代金融流通和财政体制。本章分别从建立现代金融流通体制和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来阐述郑观应的金融和财政观点。关于金融整饬,郑观应提出从设立银行、统一货币、提倡开展保险业务入手;郑观应在财政的开源、节流、度支(财政预算)、国债方面对财政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第八章是对郑观应的商战思想的历史评价和影响。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有其进步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本章对此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反抗外国经济入侵,对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有积极意义的见解,具有进步性,对当时及当今都有启迪的作用,但受时代的限制,不免在一些方面呈现局限性。郑观应商战思想对中国近代人士康有为、孙中山及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最后一章是结束语。本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郑观应商战思想对我们当代人的历史启示:增强竞争力是我国立足于世界的唯一途径、政府对民族经济起到保护与扶植的作用、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推行股份制与合资经营模式。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对郑观应的商战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在系统梳理了郑观应的商战思想产生来源、思想组成部分的基础上,以此脉络作为观察的视角,力图为当今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同时契合了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要求。(二)在研究方法上,不仅综合运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和政策思想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更加注重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三)本文侧重于对郑观应的商战思想进行描述、展示的同时,研究重点同样放在郑观应的商战思想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脉络、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基于这样的研究特点,本文将所研究的对象置于一个比较广阔的环境中,在以经济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试图吸收多学科知识,以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四)对郑观应的商战思想的研究,决定了本文考察的对象除了同时期其他学者、士人的观点和主张外,还包括晚清时期财政、税收、经营管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当时政府的政策、法令及相关制度等。这些内容也构成了本文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李斯特与近代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回顾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李斯特经济学说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李斯特及其学说的传播
        一、李斯特的生平与着作
        二、李斯特的主要经济理论
        三、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影响力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境况
        一、清末民初中国的经济情境
        二、20 世纪20 年代的经济情况
        三、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情形
    第三节 留学教育与西方经济学的在华传播
        一、留学教育与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在华传播
第二章 李斯特经济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历程
    第一节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初步介绍
    第二节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系统引入
        一、1925 年之前“简化版”的李斯特学说
        二、20 年代后期李斯特经济学说广泛传播
        三、李斯特经济学说的系统传入
    第三节 李斯特经济学说的进一步传播
        一、译介着作对李斯特学说的传播
        二、国内学者对李斯特的介绍
        三、针对李斯特及其学说的专门研究
第三章 形象与阐释:对李斯特及其学说的评介与应用
    第一节 李斯特其人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塑造”
        一、经济学者与实干家
        二、爱国人物李斯特
    第二节 近代学人对李斯特经济学说的阐释
        一、李斯特经济思想来源的探讨
        二、保护贸易学说的分析
        三、国家主义的解读
        四、生产力学说的阐述
        五、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绍介与评价
        六、学者谈论李斯特学说的影响力
    第三节 近代外引文献中的李斯特及其学说
        一、外引文献中的李斯特
        二、外引文献中对李斯特着作及其学说的评判
第四章 李斯特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近代学界论李斯特与亚当·斯密
        一、学界谈论两者之原因
        二、阐述二者存在的学术分歧
        三、肯定二者学术地位及所存之共同点
        四、关于“斯密道路”与“李斯特道路”的抉择
    第二节 近代学界论李斯特与马克思
        一、将二者视为经济思想史链条上的重要人物
        二、近代学人对李斯特与马克思关系的论争
    第三节 李斯特经济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实际影响
        一、保护贸易的呼声与近代经济的发展
        二、近代经济学中的“德国传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以来李斯特及其着作译名变化表
附录二 、1901 年《译书汇编》所载之《理财学》
附录三 、《太平洋》所载王珽之《富兰利斯传Fricdrich List》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重商主义的演进兼论对中美贸易战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一、重商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二、新重商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三、中美贸易战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古典重商主义
    第一节 古典重商主义概念的界定
        一、对古典重商主义理解的误区
        二、对古典重商主义理解误区的产生原因
        三、古典重商主义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古典重商主义的产生
        一、古典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古典重商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第三节 古典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观
        二、贸易观
        三、重视生产
        四、国家干预的思想
    第四节 对古典重商主义的评价
        一、古典重商主义的贡献
        二、古典重商主义的不足
第三章 重商主义的“复活”
    第一节 汉密尔顿的重商主义思想
        一、时代背景
        二、主要内容
    第二节 李斯特的重商主义思想
        一、时代背景
        二、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施穆勒的重商主义思想
        一、时代背景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赫克歇尔的重商主义思想
        一、统一体系
        二、力量体系
        三、保护体系
        四、货币体系
        五、社会体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重商主义
    第一节 新重商主义的界定
        一、时代背景
        二、新重商主义的界定
    第二节 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思想
        一、对外贸易
        二、国家干预
        三、失业问题
    第三节 琼·罗宾逊的新重商主义思想
        一、有效需求
        二、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节 熊彼特的新重商主义思想
        一、出口垄断
        二、外汇管制
        三、贸易差额
    第五节 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表现
        一、鼓励出口
        二、限制进口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重商主义视角解读中美贸易战
    第一节 中美贸易战的现状
    第二节 中美贸易战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贸易差额的不同
        二、产业结构的不同
        三、贸易依存程度的不同
        四、贸易政策的不同
    第三节 理论启示
        一、理论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认知态度
        四、学科发展
    第四节 实践启示
        一、基于重商主义视角的分析
        二、基于重商主义视角的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经营道德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企业经营道德概述
    第一节 企业经营道德的概念及特点
        一、企业经营道德含义
        二、企业经营道德特点
    第二节 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必要性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
        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企业经营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二、诚信至上
        三、公平竞争
        四、生态经营
        五、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良好态势
        一、企业道德责任意识增强
        二、以人为本已成为核心理念
        三、注重企业形象建设
        四、诚信建设受到重视
    第二节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经营道德理念问题
        二、企业内部伦理制度不完善
        三、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我国企业道德缺失带来的危害
        一、制约企业长远发展
        二、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扰乱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秩序
第三章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企业内部经营道德的建设
        一、加强“道德资本”理念
        二、设置伦理道德机构以及奖惩机制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
        四、加强企业道德制度建设
        五、不断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
    第二节 企业外部经营道德的建设
        一、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
        三、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道德的保障
        一、政策支持与宏观要求
        二、保证市场分配相对公正
        三、加强对企业经营道德的监督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以财政思想为视角的研究
        1.2.2 以人物、出版物为视角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范畴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范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统计分析法
        1.4.3 财政思想史与财政史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1.4.4 历史研究法与逻辑法相统一的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的萌蘖
    2.1 近代中国财政思想的滥觞及二元性结构
        2.1.1 传统财政学说——萌芽之初
        2.1.2 现代财政学理论——发起之路
    2.2 近代中国财政思想的启蒙与提升
        2.2.1 近代国家观念及经济伦理驱动下的意识嬗变
        2.2.2 知识与制度体系的变动催生财政现代分科的建立
3.民国财政出版物与民国财政教育:传播载体与知识基础
    3.1 财政学理论出版与财政学体系构建
        3.1.1 所用方法及所用数据
        3.1.2 民国时期财政类出版物统计分析
        3.1.3 民国时期财政类出版物特点总结
    3.2 民国时期财政学教育、学术交流与财政学体系构建
        3.2.1 近代财政学教育的历史回溯
        3.2.2 民国时期学术交流与财政学体系构建
        3.2.3 对财政学教育及学术交流活动的评价
4.民国时期财政基础理论
    4.1 财政学的学科构建
        4.1.1 财政学的学科构建
        4.1.2 民国财政学科构建的特点
    4.2 财政“公共性”的学理建构
        4.2.1 理财救亡的现实需求
        4.2.2 公共性的学理建构
        4.2.3 财政基础理论的公共性思考
5.民国时期租税理论与支出理论
    5.1 民国租税理论中三个维度的现代化考量
        5.1.1 现代化与三个维度的交错
        5.1.2 北洋政府时期租税理论中三个维度的现代化考量
        5.1.3 国民政府前期租税理论中三个维度的现代化考量
        5.1.4 国民政府后期租税理论中三个维度的现代化考量
        5.1.5 民国时期租税理论现代化探索的总结及启示
    5.2 民国时期财政支出理论
        5.2.1 关于财政支出原则
        5.2.2 关于支出膨胀论
        5.2.3 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支出
        5.2.4 关于支出的技术程序
6.民国时期公债理论与预决算理论
    6.1 民国时期公债理论
        6.1.1 北洋政府时期公债论
        6.1.2 国民政府前期公债论
        6.1.3 国民政府后期公债论
        6.1.4 民国时期公债理论的评价及启示
    6.2 民主与法制——民国时期预决算理论的现代意蕴
        6.2.1 基于现实诉求的预决算制度
        6.2.2 预决算理论的主体内容
        6.2.3 民国时期预决算理论的现代意蕴及启示
7.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中的特殊领域
    7.1 地方自治财政论——自治理念下的财政安排
        7.1.1 地方自治财政论的传播背景
        7.1.2 地方自治财政论的主流思想
        7.1.3 地方自治财政论的影响及启示
    7.2 创新理论——超然主计、联综组织理论
        7.2.1 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的形成过程
        7.2.2 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的深化过程
        7.2.3 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的综合评价
    7.3 战时财政理论——特殊时期的思想汇集
        7.3.1 关于战时时局的估计
        7.3.2 关于开源节流之法
        7.3.3 关于各种关系处理
        7.3.4 战时财政论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8.结语
    8.1 对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及实践的评价
        8.1.1 财政改革与财政学理论——一个趋势和两个结果的演化
        8.1.2 民国财政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表征
    8.2 反思及借鉴
        8.2.1 于过去之反思
        8.2.2 于今日之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三、研究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财富的一般概念及历史演变
        (二)财富的本质特征与伦理蕴含
        (三)财富伦理与财富伦理建设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一)研究重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财富问题的理性审视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与原因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国富民富不协调
        (二)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表征:国民财富心态失衡
        (二)社会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三、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财富道德修养缺失
        (二)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一)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二、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蕴含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财富伦理的道德导航
    四、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
        (一)贫富悬殊加剧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三)贪污腐败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和财富伦理思想
        (一)生产力标准与劳动价值论的确立
        (二)对私有制下财富分配不公的批判性考察
        (三)财富的属人本质与财富归社会所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思想
        (一)自力更生的勤劳创造精神,重建民族自尊自信
        (二)“大公无私”与社会财富的人民性
        (三)传统财富伦理的创新与发扬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财富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中的优秀思想资源传承
        (一)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精华
        (二)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特性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启示
    四、西方财富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思想资源借鉴
        (一)古希腊哲学城邦治理视域中的财富伦理
        (二)现代资本主义财富伦理的体悟与反思
        (三)西方财富伦理启示与警示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国家层面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确保制度正义
        (二)倡导体面劳动
        (三)追求富强幸福
    二、社会层面财富伦理建设之基本目标
        (一)和谐协调
        (二)信用社会
        (三)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三、个人层面财富道德建设之目标
        (一)勤勉敬业
        (二)培育发展能力
        (三)见利思义 乐于奉献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互利性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时代性:必须契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
        (二)科学性: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三)民族性:必须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节用裕民俭以治国
        (二)生产分配公平正义
        (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以富为荣
        (二)以德致富
        (三)友善互助
    三、个人层面的财富道德规范
        (一)坚守良知创造财富
        (二)遵照理性消费财富
        (三)心存仁慈回馈社会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国家层面: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制度供给上推动财富发展
        (二)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在制度改革上保障财富分配
        (三)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创新上强化财富保护
    二、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
        (一)培育良性健康的财富文化心态
        (二)追求财富精神品质
        (三)超越财富幸福生活
    三、个人层面: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一)深化对财富本质属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二)深化对财富伦理关系的认识,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三)深化对财富道德自觉的认识,培育高贵的财富品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郑观应经济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性研究
二、专门性研究

(8)休谟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休谟简介
        二、时代背景
    第二节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休谟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休谟的产权伦理观
    第一节 稳定财物占有的伦理观
        一、财产权与正义
        二、占领的正义性
        三、时效的正义性
        四、添附的正义性
        五、继承的权利性
    第二节 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伦理观
        一、财物稳定的不便
        二、补救的办法比较
    第三节 履行许诺的伦理观
        一、许诺的产生
        二、许诺的约束力
        三、许诺的道德感
    第四节 关于财产权正义法则的进一步思考
        一、正义定义的厘定
        二、正义没有程度上的区别
        三、正义的普遍有效性
    第五节 休谟产权伦理观的影响和评价
        一、休谟产权伦理观的影响
        二、休谟产权伦理观的评价
第三章 休谟的商贸伦理观
    第一节 休谟的商业伦理观
        一、重农主义的主要缺陷
        二、商业对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商业致富的正当性
    第二节 休谟的贸易伦理观
        一、贸易的正当性
        二、商贸繁荣与政制
        三、关于贸易平衡的伦理思想
        四、关于贸易猜忌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 休谟商贸伦理观的影响和评价
第四章 休谟的货币伦理观
    第一节 关于货币的伦理思想
        一、货币金银的作用
        二、货币的信用
        三、物价与货币的联系
        四、生活方式德性论:简朴还是考究
    第二节 关于利息的伦理思想
        一、利息与货币量
        二、影响利息高低的三个要素
        三、利息的正当性
    第三节 关于公债的伦理思想
        一、公债的好处
        二、公债的弊端
        三、过度公债毁灭社会信用
    第四节 休谟货币伦理观的影响和评价
        一、休谟货币伦理观的影响
        二、休谟货币伦理观的评价
第五章 休谟的其他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 休谟的技艺伦理思想
        一、技艺与社会道德
        二、技艺与社会繁荣
        三、技艺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 休谟的赋税伦理思想
        一、勤劳是赋税之源
        二、消费品是赋税的主要对象
    第三节 休谟的人口伦理思想
        一、法政制度
        二、社会习俗
        三、自然条件
    第四节 休谟其他经济伦理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第六章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特色
    第一节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
        一、人性是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
        二、正义规则是经济和伦理的结合点
        三、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休谟的伦理思想与其经济伦理思想的关系
        一、休谟论道德的来源
        二、休谟论道德的区别
        三、休谟论道德区别的来源
        四、休谟的伦理思想与其经济伦理思想的区别
        五、休谟的伦理思想与其经济伦理思想的联系
第七章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第一节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二、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评价
        一、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奠基性贡献
        二、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旳科研成果
后记

(9)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涵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内涵。
    (二)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特征。
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因素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素质和结构。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参与和接受。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状况和影响。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
    (二)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三)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价值。
    (四)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价值。

(10)郑观应商战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对象、方法和路径
        1.1.1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对象
        1.1.2 概念界定
        1.1.3 研究思路和体系框架
        1.1.4 研究方法
        1.1.5 研究特点
    1.2 文献回顾
        1.2.1 总论性研究
        1.2.2 专门性研究
2 郑观应商战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着作
    2.1 郑观应的家庭、教育
    2.2 商战思想的缘起
        2.2.1 社会环境因素
        2.2.2 改革派经济思想的影响
        2.2.3 对自身经济活动的认识
        2.2.4 西学的影响
    2.3 郑观应的着作
        2.3.1 《救时揭要》
        2.3.2 《易言》
        2.3.3 《盛世危言》及《盛世危言后编》
3 “以商立国”思想
    3.1 重新认识各种关系,批判“重农抑商”
        3.1.1 重新认识“商”与“兵”
        3.1.2 重新认识“商”与“农”
        3.1.3 重新认识“商”与“工”
        3.1.4 重新认识“商”与“官”
    3.2 提倡“以商立国”
        3.2.1 突出“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2.2 借鉴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
4 “决胜于商战”的前提条件和市场营销策略
    4.1 进行商战的前提条件
        4.1.1 主张关税自主,限制和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4.1.2 限制和取消洋务派官僚垄断政策
    4.2 进行商战的市场营销策略
        4.2.1 强调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4.2.2 注重营销人才的培养
        4.2.3 引进市场营销和竞争机制
        4.2.4 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
        4.2.5 注重营销策略与手段的运用
5 发展大机器工业
    5.1 发展大机器工业
        5.1.1 兴商务与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关系
        5.1.2 大机器工业不发展带来的弊端
        5.1.3 发展大机器工业带来的益处
        5.1.4 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具体措施
        5.1.5 制造机器与发展矿业的关系
    5.2 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5.2.1 “设工艺专科”
        5.2.2 “设立工艺学堂”
        5.2.3 “派人游学各国”
        5.2.4 “设博览会以励百工”
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1 对企业制度的认识
    6.2 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6.2.1 实行经济自由政策
        6.2.2 采用多样化的企业管理手段
        6.2.3 注重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
        6.2.4 强调税收的调节作用
        6.2.5 倡导西方股份制的采用
    6.3 企业成本思想
        6.3.1 注重节流
        6.3.2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6.3.3 规范查核和稽核制度
7 建立现代金融流通和财政体制
    7.1 建立现代金融流通体制
        7.1.1 设立银行
        7.1.2 统一货币
        7.1.3 提倡开展保险业务
    7.2 建立现代财政体制
        7.2.1 财政的开源
        7.2.2 财政的节流
        7.2.3 度支
        7.2.4 国债
8 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历史评价和影响
    8.1 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历史评价
        8.1.1 郑观应商战思想的进步性
        8.1.2 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局限性
    8.2 郑观应商战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8.2.1 康有为与郑观应在经济思想方面的渊源关系
        8.2.2 孙中山与郑观应在经济思想方面的渊源关系
        8.2.3 毛泽东与郑观应在经济思想方面的渊源关系
9 结束语: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历史启示
    9.1 增强竞争力是我国立足于世界的唯一途径
    9.2 政府对民族经济起到保护与扶植的作用
    9.3 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9.4 推行股份制和合资经营模式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斯特与近代中国[D]. 刘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3]重商主义的演进兼论对中美贸易战的解读[D]. 赵晓晶.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D]. 刘祥苑.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民国时期财政学理论体系研究[D]. 敖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8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D]. 张志兵.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2)
  • [7]郑观应经济思想研究综述[J]. 葛群.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3)
  • [8]休谟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杨龙. 武汉大学, 2013(07)
  • [9]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探究[J]. 杜力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24)
  • [10]郑观应商战思想研究[D]. 葛群.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