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茗醛论文_MICHAEL,ADU-FRIMPONG

导读:本文包含了枯茗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精油,孜然,麦角固醇,活性,吡唑,蒙药,黄曲霉。

枯茗醛论文文献综述

MICHAEL,ADU-FRIMPONG[1](2019)在《叁酰基甘油结合石榴酸和枯茗醛制备的纳米制剂用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增强抗肝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疾病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从天然产物中获得的保肝药物仍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肝脏疾病主要是由有毒化学物质、过量饮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这些肝毒性物质大多通过诱导脂质过氧化和过度氧化应激来破坏肝细胞。因此,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化合物是预P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有效药物。然而,目前已有的抗肝毒性药物疗效低、不良反应严重、使用成本高,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其它保肝药物,以改善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挽救更多的生命。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的保肝化合物由于水溶性差、酶P降解等原因,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治疗效果受差。因此,开发一种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纳米制剂,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本研究所用的模型化合物,即大分子叁酰甘油结合的辛酸(TPA)和小分子异丙醛(CuA),分别从具有显着药理活性的石榴油和异丙苯油中获得,如抗癌、抗炎和抗糖尿病。然而,体内对TPA和CuA的吸收不足,以及由于快速代谢、化学不稳定性和高亲脂性导致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对其广泛的临床应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开发新型药物输送系统以增强这些油的生物活性可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因此,本研究开发了TPA和CuA纳米制剂,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增强抗肝毒性活性。本论文共分四章,共分叁个方面,具体如下: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天然保肝化合物及其递药系统本章对天然保肝化合物即叁酰甘油-石榴酸(TPA)和枯茗醛酸(CuA)及其适宜的释药系统进行了综合叙述,并重点阐释了TPA和CuA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潜能,综述了TPA和CuA的研究现状,包括其来源、提取工艺、药物动力学、保肝效果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展望。此外,本章还对提高TPA和CuA生物利用度的药物传递系统进行了探讨,为本文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 叁酰基甘油-石榴酸脂质纳米制剂的制备、优化和表征本章分别采用响应面设计(BBD)、星点设计(CCD)和反应曲面法(RSM)优化载TPA的囊泡(TPA-NS)和纳米脂质体(TPA-NL)的制备工艺。通过RSM-BBD和二次模型对TPA-NS的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质量比为span 80(70 mg)、胆固醇(19.99 mg)相TPA(6.48 mg)。同样,将观察到的数据拟合到二次多项式万桂后,利用RSM-CCD对TPA-NL进行优化,得最佳工艺为磷脂:胆固醇(W/W)为6:1,以TPA质量(7mg)为最优独立指标。通过优化工艺制备的TPA-NS制剂呈离散球形,平均粒径较大(491.90±46.30 nm),多分散性指数合理(PDI,0.324±0.05),zeta电位为-38.58±0.21 mV,包封率提高(EE,87.48±4.79%)。最佳工艺制备的TPA-NL为球形,均匀分布,平均粒径较小(123.54±1.92nm),PDI较窄(0.21±0.046),zeta电位为-39.09±0.66mV,包封率较高(85.77±1.05%)。两种制剂的红外光谱表征表明,TPA成功包埋在囊泡和纳米脂质体小泡中。此外,TPA-NS和TPA-NL在1个月的贮藏期内相对稳定,且与游离TPA相比,TPA-NS和TPA-NL体外溶出显着。此外,TPA-NS在溶解介质中遵循威布尔函数,并结合反常扩散和菲克扩散释放机制。本章结果初步表明,传统的囊泡脂质体可以包载大分子TPA,提高体外释放。第叁章 枯茗醛脂质纳米载体的配方优化、表征及体外评价本章研究了CuA自乳化纳米乳(CuA-SEN)和基于Cremophor-EL的CuA胶束(C-CuA-M)两种新型CuA制剂的制备、优化、表征和体外释放研究。通过BBD法成功优化并制得CuA-SEN和K-CuA-M纳米载体。所得的CuA-SEN体系均一、平均液滴尺寸=48.83±1.06 nm、PDI=-0.232±0.140、zeta电位=-29.92±1.66 mV、包封率EE=-91.51±0.44%;采用二次模型计算载药量(DL)为=9.77±0.75%。而且,CuA-SEN相对稳定,通过Fickian扩散机制显着增加CuA的体外药物释放(IVDR)。同时,C-CuA-M的最佳工艺为CuA(0.41 g),Cremophor-EL(0.60 g)和水(5.0 mL),所得胶束尺寸大小=55.14±3.79 nm,PDI=0.366±0.015,zeta电位=-15.17±2.19 mV。此外,C-CuA-M具有合适的包封率(88.45±1.42%)和载药量(8.43±0.86%)。与CuA-SEN相比,C-CuA-M体外释放率略低,且相对稳定。总之,CuA-SEN和C-CuA-M这两种制剂都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和稳定性,体外释药性能也得到了改善。第四章叁酰基甘油结合的石榴酸-枯茗醛纳米制剂提高生物利用度及抗肝毒素药效本章考察了所带制备的TPA和CuA纳米制剂,即TPA-NS、TPA-NL、CuA-SEN和C-CuA-M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有效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选择理化特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好的制剂,对CCI4诱导小鼠肝损伤进行抗肝毒性活性评价。相对而言,TPA-NL(164.14%)较游离TPA和TPA-NS(124.22%)具有更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更重要的是,体内研究表明:TPA-NL(2mg/kg体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减少氧化应激和恢复肝功能等机制,增强对CCI4诱导的肝损伤的肝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TPA脂质纳米制剂显着提高了TPA的抗肝毒性作用。同样,CuA-SEN与游离CuA和C-CuA-M相比,血药浓度显着增加,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171.4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uA-SEN(200 mg/kg体重)能够显着提高血清谷胱甘肽、SOD、CAT和TNF-α+ il-6(血清和肝组织),同时降低AST,ALT和MDA的水平。因此,通过SEN提高CuA的生物利用度是提高该药物抗氧化、抗炎和抗肝毒性的有效手段。综上所述,通过适当脂质纳米制剂,可以提高大分子TPA和小分子CuA的生物利用度,增强其抗肝毒性活性,在保肝护肝以及肝脏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01)

卫梦绮[2](2019)在《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曲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食品霉变的主要因素。食品霉变不仅降低食品营养价值,而且黄曲霉还会分泌黄曲霉毒素B_1(AFB_1)等致癌物,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植物精油作为一种高效无毒的天然抑菌物质,在黄曲霉等真菌的控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发现孜然精油能够有效抑制黄曲霉生长,但其抑菌因子及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首先从黄曲霉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及菌体超微结构、AFB_1合成等方面综合考察孜然精油主要成分—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抑制效果,并就孜然精油在花生贮藏保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然后联合RNA-Seq和蛋白DIA定量技术分析枯茗醛对黄曲霉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预测枯茗醛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靶点;最后从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代谢水平等方面综合分析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0.8μL/mL枯茗醛作用后,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3%,且大多数分生孢子失去萌发能力,对菌丝生物量抑制率高达99.8%;1.5μL枯茗醛挥发接触,使得菌落生长速率降低67.2%,延滞期增长至3.8倍,同时经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菌落表观形态破坏较为显着;再通过SEM及TEM进一步观察其孢子及菌丝体表面微观结构,出现畸形甚至扭曲断裂,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且形状不规则;对产毒的抑制率达95.54%,说明枯茗醛可有效抑制黄曲霉的生长从而抑制其产毒;在花生保鲜应用中,孜然精油熏蒸花生可以有效防控黄曲霉污染,在储存9个月后,花生表面黄曲霉孢子数抑制率为95.31%,对产毒抑制率为95.45%。2.RNA-Seq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枯茗醛作用下使黄曲霉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个数为5685个,下调2568个,上调3117个。下调基因主要涉及质膜整体组成分、跨膜运输等生长发育相关途径,膜组分麦角固醇和毒素合成基因簇上基因转录;上调基因主要关于离子外排转运等。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枯茗醛作用产生242个差异蛋白,142个蛋白发生表达下调,100个蛋白表达上调。枯茗醛作用于黄曲霉,影响其生物合成及代谢过程,调节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下调分生孢子生物合成、细胞膜上主成分及其上相关转运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等;上调固醇受体蛋白、质膜糖基转移酶等。枯茗醛作用于黄曲霉调控其转录翻译过程,转录组及蛋白组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枯茗醛作用使得细胞膜主成份及转运相关基因转录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生理生化代谢情况及侵染特性。3.基于黄曲霉转录组及蛋白组学数据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枯茗醛的作用靶标集中在细胞膜上,枯茗醛作用下胞内ROS水平升高约为对照组的3倍,胞内ROS过度积累能够引起氧化胁迫导致脂质过氧化,使得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影响细胞膜正常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对细胞膜通透性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定量分析发现胞外pH降低说明其可破坏质子泵进而影响质膜转运功能;胞外电导率升高13%,胞内K~+、Na~+释放量增多,核酸蛋白质泄露量增多约为对照组40倍,综合说明枯茗醛作用下使得黄曲霉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细胞膜转运,跨膜运输等。就麦角固醇及毒素生物合成簇上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枯茗醛下调Erg9、Erg24、Erg4等基因的转录水平,使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量减少(抑制率为92.79%);下调黄曲霉毒素合成簇基因aflA、aflD、aflM、aflQ及转录调控因子aflR、aflS的转录水平,使AFB_1的合成减少(抑制率为95.54%)。本研究课题的开展可以是使得人们加深枯茗醛对黄曲霉的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为开发新型、天然、高效的植物源抑菌剂和防霉保鲜剂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赛日道玛,那生桑,红梅,萨础拉[3](2018)在《HPLC法测定蒙药查干-赛日阿中枯茗醛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蒙药查干-赛日阿中枯茗醛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Agilent Eci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8%磷酸水溶液(58∶42)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7 nm,柱温为室温(25℃)。结果:枯茗醛在0.075,36~2.411,52μg范围内对应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7%,RSD%为2.3%。结论:7批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蒙药查干-赛日阿中枯茗醛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9期)

陈斌,周林芳,郝瑞芬,钱骅,黄晓德[4](2016)在《孜然精油减压精馏纯化枯茗醛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孜然(Cuminum cyminum L),又名孜然芹、安息茴香、枯茗等,为伞形科孜然芹属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新疆的特色香料资源,孜然种子气味芳香而浓烈,具有祛除腥膻异味和解除肉类油腻的作用。在中医典籍《普济方》中就有孜然治疗消化不良胃寒和腹痛等症状的记载,《唐本草》中记载孜然能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孜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枯茗醛,对孜然精油中的枯茗醛等成分进行富集对于深入研究孜然精油中各成分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期刊2016-07-16)

邢晓晓,李晓艳,田卫环,谷信华[5](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孜然精油中枯茗醛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茗醛是孜然精油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物质,也是孜然精油的主要呈味物质。为建立孜然精油中枯茗醛的检测方法,本文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法对孜然精油中的枯茗醛含量做了检测。实验中乙腈-0.08%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其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257 nm。实验结果显示枯茗醛的保留时间为9.880 min,其线性范围为7.7119~123.3901μg/mL(R2=0.9998),加标回收率为94.90%~97.35%(RSD为1.00%)。该方法简单易行,稳定性好,用于孜然精油的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预期效果。对比该方法和GC检测法,结果较为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6年04期)

刘文妮,燕璐,沈科萍,李海杰,毕阳[6](2015)在《枯茗醛、孜然精油及其微胶囊对两种储粮害虫的熏蒸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评价了孜然精油主成分枯茗醛、孜然精油及其微胶囊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和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两种储粮害虫的熏蒸效果。结果表明:孜然精油对玉米象和杂拟谷盗具有良好的熏蒸作用,20μL/L浓度下熏蒸12 h可达到100%的控制效果;枯茗醛的熏蒸效果略逊于孜然精油,孜然精油微胶囊的熏蒸效果一般;杂拟谷盗对高浓度孜然精油的敏感性高于枯茗醛,而枯茗醛则对玉米象的作用效果明显,且随着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熏蒸效果越好。由此表明,孜然精油中的各种活性成分会通过协同作用达到良好的熏蒸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15期)

沈科萍[7](2015)在《枯茗醛对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及其部分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茗醛是孜然精油的重要组分成分之一,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是常见的果蔬采后病原真菌,但枯茗醛对A.alternata的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抑菌圈、孢子萌发、动态抑菌等方法对枯茗醛对A.alternata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筛选;借助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处理后菌丝的形态变化;定量了处理菌体细胞膜麦角固醇和丙二醛含量;分析了处理菌体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体外试验表明,枯茗醛对A.alternata的菌落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A.alternata的MIC值为6.25 mL/L,可以显着抑制菌落生长以及孢子萌发。体内试验结果显示,枯茗醛能够抑制损伤接种A.alternata早酥梨黑斑病病斑直径的扩展,以12.5 mL/L的处理效果最好,其病斑直径仅为对照的叁分之一。2.SEM和TEM观察的结果显示,枯茗醛处理后的A.alternata菌体形态以及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菌丝体表面出现畸形甚至扭曲断裂,细胞器结构模糊不清且形状不规则;细胞壁和细胞膜厚度粗糙不均匀,细胞外围出现连续的凸起,细胞内的物质大量外漏,菌丝体内部结构破坏明显,有空腔形成。3.不同浓度枯茗醛处理可损伤A.alternata孢子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提高丙二醛的含量,从而导致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外源抗氧化剂Cys不仅可以明显地抑制枯茗醛诱导的菌体线粒体内活性氧的积累,而且可以较强的减轻枯茗醛的抑菌活性。4.不同浓度枯茗醛处理导致了A.alternata孢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抑制了线粒体脱氢酶和ATPase活性,同时导致了ATP合成减少。综上所述,枯茗醛对A.alternata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抑菌机理与其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提高胞内MDA的含量、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活性氧含量,抑制能量生成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董梦雅,梅向东,张涛,宁君[8](2014)在《枯茗醛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茗醛(对异丙基苯甲醛)是一种从孜然种子种提取出来的化合物,韩建华等发现其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本文以枯茗醛为原料,根据羟醛缩合的反应原理合成一系列新型的恶唑林和吡唑啉类衍生物,并通过IR、~1H-NMR、质谱等手段结构表征。以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等为供试菌种,采用离体的方法测定了枯茗醛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00mg/kg下大多数吡唑啉和部分恶唑啉类衍生物类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表现出高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4-异丙基)-3-(间-甲苯基)-4,5-二氢-1H-吡唑啉、5-(4-异丙基)-3-(间-氟苯基)-4,5-二氢-1H-吡唑啉、3-(3-氯苯基)-5-(4-异丙基)-4,5-二氢恶唑林、3-(3氟苯基)-5-(4-异丙基)-4,5-二氢恶唑林,对油菜菌核表现出卓越的抑制活性,抑制率达到95%以上。种子萌发试验表明:化合物5-(4-异丙基)-3-(4-(叁氟甲基)-苯基)-4,5-二氢-1H-吡唑啉对稗草和马唐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杨文菊,杨涛,刘龙,于波,田树革[9](2009)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孜然挥发油中枯茗醛含量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孜然挥发油中枯茗醛,并采用GC-MS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岛津DB-5柱(30m×0.32mm,0.25μm),进样口温度220℃,色谱升温条件为起始温度40℃,升温速率8℃/min,终点温度220℃,氦气流量1.2ml/min,分流比100:1,进样量0.5μl。结果表明枯茗醛浓度在7.75~69.75mg/ml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3.34×108X-3.373×106(r=0.9989),平均回收率96.5%,重复性RSD为1.8%(n=3)。此法简便、准确且重复性好,可为孜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方法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胡林峰,陈从珍,易晓华,冯俊涛,张兴[10](2008)在《孜然种子提取物枯茗醛和枯茗酸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茄早疫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疫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白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等为供试菌种,采用离体与活体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测定了枯茗醛和枯茗酸的抑菌活性。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枯茗醛和枯茗酸对多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高于其它供试病原菌,有效中浓(EC50)分别为2.1和7.3 mg/L;枯茗醛和枯茗酸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实验结果表明,供试浓度为1000 mg/L时,两种药剂的保护防效均高于50%;相同处理浓度下,枯茗酸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防效与速克灵处理相当,达到57.52%。(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枯茗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曲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食品霉变的主要因素。食品霉变不仅降低食品营养价值,而且黄曲霉还会分泌黄曲霉毒素B_1(AFB_1)等致癌物,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植物精油作为一种高效无毒的天然抑菌物质,在黄曲霉等真菌的控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发现孜然精油能够有效抑制黄曲霉生长,但其抑菌因子及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首先从黄曲霉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及菌体超微结构、AFB_1合成等方面综合考察孜然精油主要成分—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抑制效果,并就孜然精油在花生贮藏保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然后联合RNA-Seq和蛋白DIA定量技术分析枯茗醛对黄曲霉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预测枯茗醛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靶点;最后从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代谢水平等方面综合分析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0.8μL/mL枯茗醛作用后,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3%,且大多数分生孢子失去萌发能力,对菌丝生物量抑制率高达99.8%;1.5μL枯茗醛挥发接触,使得菌落生长速率降低67.2%,延滞期增长至3.8倍,同时经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菌落表观形态破坏较为显着;再通过SEM及TEM进一步观察其孢子及菌丝体表面微观结构,出现畸形甚至扭曲断裂,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且形状不规则;对产毒的抑制率达95.54%,说明枯茗醛可有效抑制黄曲霉的生长从而抑制其产毒;在花生保鲜应用中,孜然精油熏蒸花生可以有效防控黄曲霉污染,在储存9个月后,花生表面黄曲霉孢子数抑制率为95.31%,对产毒抑制率为95.45%。2.RNA-Seq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枯茗醛作用下使黄曲霉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个数为5685个,下调2568个,上调3117个。下调基因主要涉及质膜整体组成分、跨膜运输等生长发育相关途径,膜组分麦角固醇和毒素合成基因簇上基因转录;上调基因主要关于离子外排转运等。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枯茗醛作用产生242个差异蛋白,142个蛋白发生表达下调,100个蛋白表达上调。枯茗醛作用于黄曲霉,影响其生物合成及代谢过程,调节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下调分生孢子生物合成、细胞膜上主成分及其上相关转运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等;上调固醇受体蛋白、质膜糖基转移酶等。枯茗醛作用于黄曲霉调控其转录翻译过程,转录组及蛋白组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枯茗醛作用使得细胞膜主成份及转运相关基因转录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生理生化代谢情况及侵染特性。3.基于黄曲霉转录组及蛋白组学数据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枯茗醛的作用靶标集中在细胞膜上,枯茗醛作用下胞内ROS水平升高约为对照组的3倍,胞内ROS过度积累能够引起氧化胁迫导致脂质过氧化,使得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影响细胞膜正常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对细胞膜通透性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定量分析发现胞外pH降低说明其可破坏质子泵进而影响质膜转运功能;胞外电导率升高13%,胞内K~+、Na~+释放量增多,核酸蛋白质泄露量增多约为对照组40倍,综合说明枯茗醛作用下使得黄曲霉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细胞膜转运,跨膜运输等。就麦角固醇及毒素生物合成簇上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枯茗醛下调Erg9、Erg24、Erg4等基因的转录水平,使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量减少(抑制率为92.79%);下调黄曲霉毒素合成簇基因aflA、aflD、aflM、aflQ及转录调控因子aflR、aflS的转录水平,使AFB_1的合成减少(抑制率为95.54%)。本研究课题的开展可以是使得人们加深枯茗醛对黄曲霉的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为开发新型、天然、高效的植物源抑菌剂和防霉保鲜剂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枯茗醛论文参考文献

[1].MICHAEL,ADU-FRIMPONG.叁酰基甘油结合石榴酸和枯茗醛制备的纳米制剂用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增强抗肝毒活性[D].江苏大学.2019

[2].卫梦绮.枯茗醛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探[D].陕西科技大学.2019

[3].赛日道玛,那生桑,红梅,萨础拉.HPLC法测定蒙药查干-赛日阿中枯茗醛的含量[J].中医药导报.2018

[4].陈斌,周林芳,郝瑞芬,钱骅,黄晓德.孜然精油减压精馏纯化枯茗醛工艺研究[C].第八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会议文集.2016

[5].邢晓晓,李晓艳,田卫环,谷信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孜然精油中枯茗醛含量[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6

[6].刘文妮,燕璐,沈科萍,李海杰,毕阳.枯茗醛、孜然精油及其微胶囊对两种储粮害虫的熏蒸效果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5

[7].沈科萍.枯茗醛对Alternariaalternata的抑制及其部分作用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5

[8].董梦雅,梅向东,张涛,宁君.枯茗醛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9].杨文菊,杨涛,刘龙,于波,田树革.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孜然挥发油中枯茗醛含量的方法研究[J].食品科学.2009

[10].胡林峰,陈从珍,易晓华,冯俊涛,张兴.孜然种子提取物枯茗醛和枯茗酸抑菌作用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枯茗醛对黄曲霉菌落生长的影响枯茗醛和枯茗酸对小麦白粉病的...枯茗醛对黄对黄曲霉菌丝球形成...枯茗醛和枯茗酸对7种病原菌的抑...枯茗醛对黄曲霉细胞膜通透性的...枯茗醛对黄曲霉细胞质子泵的影...

标签:;  ;  ;  ;  ;  ;  ;  

枯茗醛论文_MICHAEL,ADU-FRIMPON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