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地震论文_刘德稳,赵洁,刘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竖向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效应,震级,运动学,支座,基础,土石。

竖向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稳,赵洁,刘阳[1](2019)在《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易造成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系统产生地震响应放大现象。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的动力反应控制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附加竖向准零刚度系统的非结构元件的响应控制效果。基于能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能量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自振频率的隔震系统,当采用竖向准零刚度对非结构元件进行地震响应控制时,减震效果较好。有控系统的竖向弹性恢复能和阻尼耗能要大于无控结构,通过选取合适的阻尼比可有效控制非结构元件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2期)

王明珉,王源,朱立刚,汪洋[2](2019)在《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的特点与应对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了6个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模型的竖向自振周期和竖向地震响应;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竖向地震动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超高层建筑水平自振周期远大于场地特征周期,而竖向自振周期则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竖向振动响应得到放大。根据设计反应谱,对于各种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都至少是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的2. 44倍。进而提出描述超高层建筑受到竖向地震全过程的4个概化模型,并指出规范简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竖向地震作用对P-Δ效应与P-δ效应的放大主要体现在P值增大,使得"重力二阶效应"变成"重力与竖向地震响应共同作用下的二阶效应"。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水平构件振动加速度响应,提出二次振动和竖向构件错动对水平构件振动响应有显着影响。分析了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时质量参与系数偏低的原因,并指出当结构高度超过某一数值时,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第一阶振型会从竖向振动转变为水平摆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2期)

黄小宁,王宁,杜永峰[3](2019)在《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框剪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引入隔震支座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整体可靠度理论对基础隔震框剪结构进行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首先,利用隔震支座的地震损伤模型,得到罕遇地震作用下最易失效的隔震支座;然后,在考虑损伤结构不确定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竖向随机动力增量分析(IDA)方法,得到损伤结构竖向连续倒塌荷载系数;以荷载系数为整体性能指标,进行易损性分析;利用基于最大熵原理的二次四阶矩法,计算损伤结构发生倒塌的概率,最后,以一基础隔震框剪结构为例,利用该方法计算损伤结构竖向连续倒塌的可靠度指标及失效概率。研究表明,该方法可直观地得到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的能力,为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损伤提供量化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瞿敬超,陆琨,陶忠,朱清泉[4](2019)在《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下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结合某多层钢框架结构,建立传统抗震和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输入地震波,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水平双向和不同竖向比例的叁向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能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结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梁和柱受到的轴力与弯矩,降低了水平及竖向地震的作用。随着竖向地震动增大,结构竖向层间位移增大,顶层竖向加速度增大,摩擦摆支座的竖向压缩位移和瞬时脱空位移增大,其中瞬时脱空现象均发生在角支座处,但远小于支座的啮合深度,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许四发,邢文强,丛晟亦,唐亮,凌贤长[5](2019)在《考虑竖向地震效应土质边坡临界滑动面识别解析方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众多震害调查与研究表明,竖向地震动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依据极限平衡理论,借助数学解析手段,保证地震中边坡满足土体应力和运动学容许准则,结合边坡变形的几何相容条件,考虑竖向地震动效应的作用,推导了土质边坡临界滑动面数学表达式,建立了土质边坡临界滑动面识别解析方法,并进行了可操作的界面化数值实现。随后,采用基于Open Sees独立开发的边坡地震反应分析叁维有限元软件Slope SAR的计算结果验证了该解析方法的可靠性。最后,针对均质边坡、非均质边坡及考虑孔压效应的均质边坡3种情况,探讨了竖向地震动对土质边坡临界滑动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竖向地震能够明显增大边坡临界滑动带的范围和深度。本文建立的方法可为同类土质边坡地震滑动面确定提供一种新思路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牟键超[6](2019)在《竖向地震对下承式钢箱拱桥拱肋截面荷载影响的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汕头市濠江一桥作为研究样本,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竖向地震对下承式拱桥拱肋截面影响分析模型,首先对濠江一桥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建设标准等信息进行概述,然后利用Midas/Civil软件构建濠江一桥模型,其次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竖向地震中每一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拱桥主拱肋与边拱肋截面荷载在考虑竖向地震动后均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实验最终完成了对竖向地震给下承式钢箱拱桥拱肋截面荷载造成影响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马肖彤,包超,张立新,徐芳泽,陆华[7](2019)在《近场地震下竖向刚度不同的混合结构动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场地震的动力特性明显不同于远场地震,因此有必要对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展开研究。以上部钢结构-下部混凝土结构这类竖向刚度不同的加层混合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及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近场脉冲型地震会使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加速度等动力响应均放大并出现超限的情况,而且都比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增大更明显;在进行近场区加层混合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建设时,近场脉冲效应会使结构存在不满足规范的情况,有必要对竖向刚度不同的加层混合结构在近场区的适用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亚林,马驰,彭雪峰[8](2019)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土工格栅加固高坝的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高土石坝中土工格栅与界面的复杂性,用复合材料法和钢筋代替格栅等方法不能充分反映土工格栅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文章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中geogrid单元模拟土工格栅及耦合界面,采用修正后的M-C模型模拟坝体材料的非线性;研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加筋土工格栅的高土石坝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叁维有限差分化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加固高土石坝有助于减小坝体整体位移,增大坝体的安全系数,从而起到整体加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石雄[9](2019)在《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铁路房屋的抗震能力,分析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性能,提出基于荷载—变形关系联合评估的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评估模型。构建地震动竖向分量的力学响应评估模型,识别铁路房屋的地震屈服响应参数,采用荷载—变形关系和极限荷载结合的方法进行铁路房屋的地震屈服响应应力评估,分析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响应。建立动量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构建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的叁阶段荷载—变形模式,实现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性能评估模型的优化设计。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有效分析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性能影响, Simulink仿真结果和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力学参数辨识性能优越,计算结果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赵培培,王振宇,薄景山,谢志南[10](2019)在《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了从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强震动记录,按照场地、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统计分析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形状以及不同场地、震级和震中距下不同周期段内的谱比平均值,并与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0.65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受场地、震级和震中距等因素的影响;Ⅰ类和Ⅱ类场地在全周期段的谱比均值基本上大于0.65;无论何种分组情况谱比均值在0.1—1.0 s周期范围内基本低于定值0.65,周期大于1.0 s的谱比均值基本上远高于0.65。因此对于大部分抗震规范直接把竖向地震作用取为水平向地震作用的0.65倍,有待商榷。本文建议根据水平向反应谱的标定方式来确定现有竖向强震动记录的竖向地震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竖向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计算了6个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模型的竖向自振周期和竖向地震响应;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竖向地震动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超高层建筑水平自振周期远大于场地特征周期,而竖向自振周期则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竖向振动响应得到放大。根据设计反应谱,对于各种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都至少是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的2. 44倍。进而提出描述超高层建筑受到竖向地震全过程的4个概化模型,并指出规范简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竖向地震作用对P-Δ效应与P-δ效应的放大主要体现在P值增大,使得"重力二阶效应"变成"重力与竖向地震响应共同作用下的二阶效应"。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水平构件振动加速度响应,提出二次振动和竖向构件错动对水平构件振动响应有显着影响。分析了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时质量参与系数偏低的原因,并指出当结构高度超过某一数值时,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第一阶振型会从竖向振动转变为水平摆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竖向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稳,赵洁,刘阳.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王明珉,王源,朱立刚,汪洋.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建筑结构.2019

[3].黄小宁,王宁,杜永峰.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框剪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J].工程力学.2019

[4].瞿敬超,陆琨,陶忠,朱清泉.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下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5].许四发,邢文强,丛晟亦,唐亮,凌贤长.考虑竖向地震效应土质边坡临界滑动面识别解析方法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19

[6].牟键超.竖向地震对下承式钢箱拱桥拱肋截面荷载影响的建模分析[J].科技通报.2019

[7].马肖彤,包超,张立新,徐芳泽,陆华.近场地震下竖向刚度不同的混合结构动力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朱亚林,马驰,彭雪峰.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土工格栅加固高坝的动力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石雄.地震动竖向分量对铁路房屋的地震响应性能影响[J].华南地震.2019

[10].赵培培,王振宇,薄景山,谢志南.南北地震带川滇甘陕地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的统计分析[J].地震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玉树地震后模型的竖向位移云图竖向荷载-竖向位移曲线=0.50g的位移时程曲线钢框架结构倒塌过程龙溪隧道的地震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纵墙倒塌(清溪镇)

标签:;  ;  ;  ;  ;  ;  ;  

竖向地震论文_刘德稳,赵洁,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